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鎖分】中考生物一輪復習學案專題二十三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考點一:生命的起源1、原始大氣成分:水蒸氣、氫氣、甲烷、氨、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原始生命起始于原始海洋,而不是海洋。2、米勒的實驗:3、實驗結論:原始地球條件下雖不能形成生命,但從小分子無機物到小分子有機物(氨基酸)這個過程是可以實現的。(1)密閉實驗裝置內循環流動氣體模擬的是原始地球中的原始大氣。 (2)火花放電模擬的是原始地球中的紫外線、閃電、高溫等條件。(3)反應后的氣體和水蒸氣形成的液體相當于原始海洋。 (4)米勒實驗的結論:在原始地球上,無機小分子物質可以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4、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推測法。原始生命的形成過程:原始地球為生命提供的三大條件:物質條件(原始大氣,其成分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等);能量條件(紫外線、雷電、高溫);環境條件(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誕生的標志:能實現原始的新陳代謝和個體增殖。考點二:生物的進化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比較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2、研究生物進化的最重要的證據:化石(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是生物進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證據,但不是唯一的證據。一般而言,在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越淺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4、動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注意】:要熟記每種生物的常見例子考點三:生物進化的原因1、生物進化的原因,人們普遍接受的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2、自然選擇學說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3、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1)過度繁殖;(2)遺傳和變異;(3)生存斗爭;(4)適者生存(自然選擇了有利變異的生物生存下來)。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4、人工選擇:已成為選育農作物和家禽家畜優良品種的重要手段。人工選擇可以加速生物演變的歷程。考點一:生命的起源1.證據和邏輯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依據“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實驗結果。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是( )A.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形成生命B.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C.由非生命物質演變為原始生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D.有機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發生的開端【答案】B【解析】米勒通過實驗驗證了化學起源學說的第一步。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d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a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氣等“還原性大氣”。米勒先給c燒瓶加熱,使水蒸氣在管中循環,接著他通過兩個電極放電產生電火花,模擬原始天空的閃電,以激發密封裝置中的不同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球型空間下部連通的b冷凝管讓反應后的產物和水蒸汽冷卻形成液體,又流回底部的燒瓶,即模擬降雨的過程。經過一周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循環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2.下列關于生命起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現代海洋還可以進化出原始生命B.原始大氣中有氫氣、氨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C.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認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D.米勒實驗證明:有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答案】C【解析】A、現代海洋不可能再進化出原始生命了,因為已經不具備當時的地球條件了,A錯誤;B、生命的化學進化論認為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氨、氫、甲烷、水蒸氣,沒有氧氣,B錯誤;C、化學起源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C正確;D、美國科學家米勒的模擬實驗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D錯誤。考點二:生物的進化3.下列對生物進化的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B.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C.蝗蟲長期接觸農藥,逐漸適應藥性不易被毒死D.在地質年代較晚近的地層中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答案】C【解析】A、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是共同進化的,A正確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B正確C、使用農藥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活下來的抗藥性強的害蟲,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在使用農藥時,又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樣經過若干代的反復選擇。最終活下來的害蟲大多是抗藥性強的害蟲。在使用同等劑量的農藥時,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殺蟲作用,導致農藥的滅蟲的效果越來越差。是因為農藥選擇了害蟲中能抵抗農藥的變異,C錯誤D、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沒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對較少。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但是不能太絕對,因為由于地質作用可能把地質年代較老的地層粉碎后變質成較新的地層,常見的是沉積巖,因此地質年代較近的地層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D正確4.現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而來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各種植物類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B.在植物的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藻類植物C.植物類群進化的歷程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種子植物D.植物類群的進化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答案】C【解析】A、各種植物類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A正確;B、在植物的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藻類植物,B正確;C、地球上植物的進化歷程是: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錯誤;D、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D正確。考點三:生物進化的原因5.下列觀點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A.自然選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B.自然環境中生物的繁殖能力普遍較弱C.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無限的D.生物產生的變異都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答案】A【解析】A、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因此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核心內容是“適者生存,不是者被淘汰”,A正確;B、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即過度繁殖,B錯誤;C、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間與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會因爭奪生存的空間與食物而進行生存斗爭,C錯誤;D、變異是指子代與親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按照變異對生物是否有利分為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有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如玉米的白化苗,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因此屬于不利變異,這種變異對玉米的生長是不利的。因此生物產生的變異,有的對自身有利,有的對自身不利,D錯誤。6.下列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產生的變異都有利于其生存B.生物為適應環境產生變異C.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將被淘汰D.有利變異的產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生物的變異是隨機產生的,產生的變異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產生的變異不一定都有利于生存,A錯誤。B、生物的變異不是生物主動產生的,是生物自然發生,環境自然選擇形成的,B錯誤。C、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C正確;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一、選擇題1.(2021·煙臺)去過萊陽市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的同學,會被巨大的棘鼻青島龍骨骼化石所吸引。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由于小行星撞擊地球而迅速絕滅的,下列證據不支持這一假說的是( )A. 恐龍大量滅絕所經歷的時間相對較短 B. 恐龍化石常集中出現,表明可能是同時大批地死亡的 C.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與恐龍滅絕的時期都在6000多萬年前 D. 萊陽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只有部分有胚胎,表明其受精率較低2.(2021·臨沂)下列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搖籃B. 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C.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正覺D. 原始大氣中含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等氣體3.(2021·新疆)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不包括( )A. 簡單到復雜 B. 低等到高等 C. 水生到陸生 D. 由小到大4.(2021·常州)下列敘述中,不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 )A. 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生殖能力 B. 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C. 生物常會為爭食物而發生生存斗爭 D. 人類的色盲和化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5.(2021·青島)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結合如圖敘述錯誤的是( )A. 害蟲樣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B. 該農藥使用初期,害蟲的數量明顯減少C. 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D. 農藥使用一段時間后,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變異6.(2021·龍東)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總體趨勢的敘述,錯誤的是A. 由低等到高等 B. 由水生到陸生 C. 由簡單到復雜 D. 由體型小到體型大7.(2021·河南)雪兔生活在高緯度地區,隨季節更替有“換裝”行為。下圖示意了雪兔的毛色由深到淺的“換裝”過程。關于此行為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B. 不利于物種的繁衍C. 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D. 利于雪兔防御敵害8.(2021·賀州)“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關于生命起源的觀點,已經有科學實驗證據的結論是( )A. 原始地球一開始就存在原始生命 B. 原始地球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簡單有機物C.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 原始生命來自其他星球9.(2021·濰坊)如圖是生物學家記錄的某海島上中地雀鳥喙寬度年平均尺寸的變化曲線。其中1977年和2001年發生了2次旱災,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1977年的旱災誘發了中地雀的變異 B. 干旱環境中具有較大鳥喙的中地雀更加適應環境 C. 中地雀與大地雀之間存在競爭關系 D. 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小種子為食10.(2021·昆明)比較馬、蝙蝠的前肢和鷹的翼骨骼,發現他們雖有差別,但也有許多共同特征。據此推測合理的是( )A. 有共同的祖先 B. 運動方式相同 C. 生活環境相同 D. 前肢功能相同11.(2021·昆明)食蟻獸的舌頭細長,便于舔食巢穴內的螞蟻。其長舌的形成是( )A. 人工選擇的結果 B. 自然選擇的結果 C. 主動選擇的結果 D. 不定向選擇的結果12.(2021·福建)人們使用藥物殺滅害蟲時,發現滅蟲的效果越來越差。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藥物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 B. 害蟲抗藥性增強是藥物選擇的結果C. 藥物增強了害蟲的繁殖能力 D. 產生了變異的害蟲都能生存下來13.(2021·呼和浩特)查爾斯·達爾文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兩大學說:共同由來學說 和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且隨著生物科學的 發展,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下列有關闡述,不合理的是 ( )A. 田鼠打洞和夜間活動的行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 人體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C.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的基因型D.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能科學地解釋生物多樣性的成因14.(2021·岳陽)下表為不同生物與人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異,由此推測表中與人類親緣關系最遠的是選項 A B C D物種 黑猩猩 馬 果蠅 小麥差異氨基酸數目 0 12 27 35A. A B. B C. C D. D15.(2021·菏澤)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米勒實驗能夠證明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大分子物質B. 長頸鹿經常吃高處的樹葉,因而頸變得很長C.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D. 制造工具和學會用火是人類區別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16.(2021·陜西)森林中,某種蛾有三種不同體色的個體。為了解環境對其體色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第一次調查,結果如圖甲。多年后再次調查,結果如圖乙。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自然選擇導致兩次調查結果出現差異 B. 在此期間,白色蛾最不適于在此地生存C. 白色蛾可通過改變自身體色適應環境 D. 這種蛾的不同體色屬于相對性狀17.(2021·廣安)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 人類起源于古猿 B. 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C. 變異不是隨機的 D.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18.(2021·江西)鄭氏始孔子鳥化石(或始祖鳥化石)顯示其翼端有爪,這有助于我們推斷鳥類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A. 兩棲類 B. 魚類 C. 爬行類 D. 哺乳類19.(2021·云南)細胞色素c是一種蛋白質,常用作比較生物進化和分類的依據。下圖表示6種生物與人類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數目的差異(差異越小,表明親緣關系越近),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酵母菌與人類的相似程度最高 B. 向日葵和小麥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組C. 黑猩貍與人的親緣關系最近 D. 果蠅比馬更高等20.(2021·眉山)青霉素能殺死多種致病的細菌,是人們治病的良藥,但由于人們使用青霉素過多,有些致病細菌就不再受青霉素的影響了。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A. 青霉素增強致病細菌的抗藥性 B. 青霉素使致病細菌產生了變異C. 青霉素對致病細菌進行了選擇 D. 青霉素導致病菌繁殖能力增強二、綜合題21.(2021·婁底)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如上圖所示,據圖回答:(1)海馬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藥,具有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等藥用功能。因生活在海中,外形似馬而得名,其實屬于魚類,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答出兩點主要特征)。(2)鯨屬于圖中的________(填字母),其特點是________(答出兩點主要特征)。(3)有些無脊椎動物能夠分泌石灰質,固定二氧化碳,在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們屬于________動物。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承諾2060年達到“碳中和”,請你說出兩種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措施________。22.(2021·大同)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是一座介紹史前脊椎動物起源和進化的國家級博物館,展現了各類群動物的豐富化石,清晰的勾勒出脊椎動物的發展。根據圖中各類脊椎動物的化石,回答問題:(1).圖中化石反映了動物類群由海洋向陸地進化,并不斷征服陸地的過程。這些生物通過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不斷進化。(2).上述形成化石的動物中,真正開始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是從化石[________]開始,原因是此類動物的________不受水的限制。(3).孔子鳥化石發現于中國遼寧省,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與現代鳥類特征最接近的古鳥類。大部分現代鳥類能夠飛行,體現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的________性。23.(2021·煙臺)經過三年的學習,我們在理解生物學概念的同時更加深了對生命的認知。讓我們從不同的認知水平來認識生命,解釋生命現象。(1).從分子水平看、如圖一中[________ ] ________ 是位于染色體上的生物大分子,其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叫做________, 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狀,說明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2).從細胞水平看,葉綠體和________ 是細胞中的兩種能量轉換器,細胞內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總是伴隨著能量的儲存與釋放。細胞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表達式為________。(3).從器官(系統)水平看,人體內經過如圖一中A、B、C、D、E等生理過程,組織細胞從血液中獲得了養料和氧氣用于生命活動,代謝廢物最終由肺和腎臟等排出體外,從而維持了內環境的穩定。其中,腎臟在凈化血液的同時,也調節了人體內________ 的平衡,圖中D表示 ________的過濾作用。(4).從個體(群體)水平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如圖二顯示植物各類群間的親緣關系,最早出現在陸地的植物類群是[ ________ ] ________ 植物,是由原始的藻類植物進化來的。乙出現了________組織,但仍用孢子繁殖,而種子植物才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類群。由此體現了植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________。24.(2021·廣東)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如何演變為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請分析以下資料作答。資料一:蜂蘭花具有特化的花結構及令人驚奇的傳粉機制。它能釋放一種特殊的氣味,吸引雄蜂前來,而其花形適合于雄蜂停留時花粉粘在其身上。資料二:杜鵑產卵于多種鳥的巢中,靠宿主鳥為其孵化和育雛。有些宿主鳥能辨認出杜鵑下的蛋,并將其推出巢外或者棄巢。經漫長進化,杜鵑能產下與這些宿主鳥很相似的蛋(擬態蛋),使宿主鳥難以辨認。資料三:1987年,人類遺傳學家卡恩等提出現代人單一地區起源假說。他比較了147名不同族裔婦女的線粒體DNA分子,根據其差異程度構建進化樹,結果顯示該進化樹有一個共同祖先,由此推測所有現代人的線粒體DNA都來源于約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1)上述資料中提到的幾種生物所屬的生物類群有(填編號):___________。①裸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 ③無脊椎動物 ④脊椎動物(2)蜂蘭花具有獨特的花形和傳粉機制,杜鵑能產下擬態蛋,這些特征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___________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是___________的結果。蜂蘭花與杜鵑的生殖方式都是___________,上述特征使得它們在繁殖后代上更有___________(填“優勢”或“劣勢”)。(3)人的線粒體DNA攜帶___________信息。人類遺傳學家卡恩等根據線粒體DNA的___________構建進化樹,基于此證據提出了現代人單一地區起源假說,認為現代人類起源于___________地區。該假說如果有___________的支持,則更有說服力。25.(2021·宜昌)生物從無到有、到如今種類繁多,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該過程中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等生命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請作答:(1)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________,它們匯集到原始海洋中經過漫長歲月才形成原始生命,最終進化成現在的生命,其中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2)關于進化的原因,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鯉盲魚(如圖)種群出現為例說明:脂鯉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它們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________,脂鯉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變異是________的(填“定向”或“不定向”);正常脂鯉遺傳時變異產生了盲魚,而盲魚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變異更容易生存,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最終形成新的種群。(3)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________;在現存的生物中,有許多非常簡單、低等的生物并沒有在進化過程中絕滅,而且分布還非常廣泛,為什么?________(4)生物的適應性普遍存在,請填表。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 特征適應點解讀①:小腸________(具有何結構,答一條) 與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適應②:蛔蟲體表有角質層 能防止人體消化液侵蝕,適于________生活(5)生物通過________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續、生生不息,而生物的進化又使得生命不斷發展。從“進化和適應觀”來說,你如何看待現在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答一條)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 D【解析】A、科學研究表明,恐龍大量絕滅的時間相對較短,作為題干中恐龍滅絕原因的依據,A不符合題意。B、恐龍的化石常常是集中出現,表明它們可能是同時大批地死亡的,作為題干中恐龍滅絕原因的依據,B不符合題意。C、在造成墨西哥的大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之后,恐龍還生存了幾十萬年,作為題干中恐龍滅絕原因的依據,C不符合題意。D、恐龍化石只有部分有胚胎,受精率較低,是生殖發育不適應環境的佐證,不能作為題干中恐龍滅絕原因的依據,D符合題意。2.【答案】 C【解析】A、原始海洋是生命誕生的搖籃,A說法正確。B、自然界中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從而能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有限的,生物為了獲取食物和空間,要進行生存斗爭,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掉,可見,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B說法正確。C、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化石證據、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胚胎學上的證據等,化石證據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C說法錯誤。D、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氨、氫、甲烷、水蒸氣.水是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當時由于大氣中沒有氧氣,D說法正確。3.【答案】 D【解析】生物進化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可見,ABC都是生物進化的趨勢,D由大到小不是生物進化的趨勢,D符合題意。4.【答案】 D【解析】A、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具有過度繁殖的傾向,A說法正確。B、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B說法正確。C、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有限的,所以生物為了爭奪食物、空間、配偶等發生斗爭,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C說法正確。D、人類的色盲和白化病是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遺傳病,與自然選擇無關,D說法錯誤。5.【答案】 D【解析】A.從曲線變化可知,害蟲群體中原本就存在抗藥性個體,不是在農藥的作用下產生的,A不符合題意。B.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使用農藥初期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害蟲的數量明顯減少,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B不符合題意。C.由分析可知,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C不符合題意。D.害蟲原本就存在著變異,不是農藥使害蟲產生變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D符合題意。6.【答案】 D【解析】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7.【答案】 B【解析】A.雪兔隨季節更替有“換裝”行為,是一種保護色,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A不符合題意。B.雪兔隨季節更替有“換裝”行為,對它躲避敵害是有利的,故有利于該物種的繁衍,B符合題意。C.達爾文認為,保護色是動物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結果。雪兔隨季節更替有“換裝”也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不符合題意。D.雪兔隨季節更替的“換裝”是一種保護色,對它躲避敵害是有利的,D不符合題意。8.【答案】 B【解析】ACD.原始地球一開始就存在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生命來自其他星球,這些都是人們的推理,還沒有科學實驗證據,ACD不符合題意。B.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物形成有機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B符合題意。9.【答案】 A【解析】A、中地雀的變異是旱災的選擇作用,不是旱災誘發了變異,A符合題意;B、干旱環境中具有較大鳥喙的中地雀更加適應環境,B不符合題意;C、中地雀與大地雀都以植物種子為食,之間存在競爭關系,C不符合題意;D、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種子為食,D不符合題意。10.【答案】 A【解析】脊椎動物的前肢:如鳥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鯨的胸鰭、馬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這些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產生了表面形態上的分歧,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盡同,但卻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內部骨骼都是由肱骨、前臂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組成;各部分骨塊和動物身體的相對位置相同,在胚胎發育上從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過程發育而來。因此,它們的一致性證明這些動物是從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A符合題意。11.【答案】 B【解析】長期舔食樹縫中的螞蟻,反復伸長,可以使舌變長,是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不能遺傳。因此食蟻獸的長舌不是因為長期舔食樹縫中的螞蟻,反復伸長所致;食蟻獸長舌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有利于取食。12.【答案】 B【解析】A、變異具有普遍性,害蟲的抗藥性也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A說法錯誤。B、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所以,抗藥性強的個體活了下來,不斷積累,B說法正確。C、藥物并沒有增強害蟲的繁殖能力,C說法錯誤。D、有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變異對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所以產生的變異只有有利的變異才能活下來,D說法錯誤。13.【答案】 C【解析】A、田鼠打洞和夜間活動的行為是經過長期的過程形成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說法正確。 B、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人人生來就有,對多種病原體都起防御作用,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B說法正確。 C、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選擇的是適應環境的個體,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的表現型,C說法錯誤。D、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能科學地解釋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D說法正確。 14.【答案】 D【解析】動植物體都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說明動植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則越大。由表可知,與人的親緣關系最遠的動物是小麥。15.【答案】 D【解析】A.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A不符合題意。B.根據分析可知:長頸鹿群體中本身就有頸長和頸短的變異,不是因為吃高處的樹葉而產生的,B不符合題意。C.許多化石證據表明,人類和類人猿的關系最近,是近親,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類不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C不符合題意。D.制造工具從事生產勞動獲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源以及使用火,是人類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D符合題意。16.【答案】 C【解析】A、從柱狀圖的數據可以看出:自然選擇導致兩次調查結果出現差異,A說法正確。B、由柱狀圖可知,在此期間,白色蛾容易被發現,最不適于在此地生存逐漸被淘汰;黑色和灰色因適應環境,生存下來,B說法正確;C、白色蛾因為不適應環境慢慢被淘汰,這說明白色蛾體色的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環境選擇了生物,故C說法錯誤。D、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題干中的白色、灰色、黑色是體色的不同,屬于相對性狀,D說法正確。17.【答案】 C【解析】A.許多化石證據表明,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后來由于環境的變化,森林古猿朝兩個方面進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樹棲生活為主,慢慢進化成了現代類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另一支卻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來生活,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可見人類和類人猿的關系最近,是近親,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題意。B.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不符合題意。C.變異是隨機產生和普遍存在的,剛好合適環境的個體得到了更大的生存機會,C符合題意。D.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D不符合題意。18.【答案】 C【解析】遼西鳥化石是在遼寧省凌源市大王杖子發現的鳥類化石,孔子鳥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中發現,在已公開的化石標本中,孔子鳥的骨骼結構十分完整,并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跡,這一切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孔子鳥的身體結構既和爬行動物有相似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根據以上特征,科學家認為鳥類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類。19.【答案】 C【解析】A.通過表格信息可知,酵母菌與人的相似程度最低,因為它們細胞色素C的差異最大,A不符合題意。B.向日葵和小麥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數目差異較小,說明它們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但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組,B不符合題意。C.從表中數據可發現,親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小,人與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小,為0,C符合題意。D.果蠅是節肢動物,馬屬于哺乳動物,馬與人類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數目的差異較小,馬比果蠅更高等,D不符合題意。20.【答案】 C【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在青霉素剛被使用的時候,能夠殺死大多數類型的細菌。但少數細菌由于變異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殺死而生存下來,并將這些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經過青霉素的長期選擇,使得有的細菌已不再受其的影響了。可見,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青霉素對細菌的變異進行選擇的結果,C符合題意。21.【答案】 (1)海馬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冰,體表有鱗片(2)A;胎生、哺乳(3)腔腸、軟體;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發展新能源【解析】(1)海馬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因此屬于魚類。(2)鯨屬于圖中的A哺乳類動物,其特點是胎生、哺乳。(3)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物質堆積能夠構成珊瑚礁,珊瑚蟲屬于腔腸動物,珊瑚礁能形成島嶼、加固海岸、為魚類提供棲息地,能固定二氧化碳;一些軟體動物的外套膜能夠分泌石灰質形成貝殼,能固定二氧化碳,在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發展新能源都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22.【答案】 (1)遺傳;變異;自然選擇(2)C;生殖發育(3)適應【解析】(1)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2)圖中的C恐龍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由于陸地環境相對比較干燥,陸地生活的動物體表具有角質的鱗片或甲,這些結構不僅保護了身體,還能夠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有利于適應陸地生活。(3)孔子鳥化石發現于中國遼寧省,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與現代鳥類特征最接近的古鳥類。多數鳥類營飛行生活,其結構特征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如鳥的體形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適于飛行。23.【答案】 (1)①;DNA;基因(2)線粒體;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3)水和無機鹽;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4)甲;苔蘚;輸導;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解析】(1)從分子水平看、圖一中①DNA分子由兩條長鏈組成,它們像旋轉的樓梯一樣互相盤旋,構成了規則的雙螺旋結構。DNA上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基因含有特定的遺傳信息能決定生物的性狀,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一條染色體一般有一個DNA分子,一條DNA上有許許多多的基因。(2)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細胞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含有葉綠素等色素的質體,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線粒體是廣泛存在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是細胞呼吸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在線粒體內,有機物與氧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分解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水和二氧化碳同時將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物利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呼吸作用的表達式為: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3)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過腎盂流入輸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內暫時儲存。膀胱內儲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會繃緊,產生尿意。在大腦的支配下,尿經尿道排出體外。人體排尿,不但起排出廢物的作用,而且對調節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血液流經圖中D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過濾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圖中E表示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被進一步地吸收,稱為重吸收。(4)從個體(群體)水平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地球上多樣的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進化而來的.如圖二顯示植物各類群間的親緣關系,最早出現在陸地的植物類群是甲苔蘚植物,是由原始的藻類植物進化來的。乙蕨類植物出現了輸導組織,但仍用孢子繁殖,而種子植物才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類群。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24.【答案】(1)②③④(2)環境 自然選擇 有性生殖 優勢(3)遺傳 差異程度 非洲 事實證據【解析】(1)蜂蘭花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綱;雄蜂是昆蟲,屬于無脊椎動物;杜鵑是鳥類,屬于脊椎動物;人類是哺乳動物,屬于脊椎動物。所以,上述資料中提到的幾種生物所屬的生物類群有:②被子植物、③無脊椎動物、④脊椎動物。(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生物進化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所以,蜂蘭花具有獨特的花形和傳粉機制,杜鵑能產下擬態蛋,這些特征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更有利于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所以,蜂蘭花與杜鵑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上述特征使得它們在繁殖后代上更有優勢。(3)DNA上有遺傳信息。這些信息就是指導和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體建造自己生命大廈的藍圖。所以,人的線粒體DNA攜帶遺傳信息。由題干資料可知:人類遺傳學家卡恩等根據線粒體DNA的差異程度構建進化樹,基于此證據提出了現代人單一地區起源假說,認為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地區。該假說如果有事實證據的支持,則更有說服力。25.【答案】 (1)有機物;森林古猿(2)生存斗爭;不定向應該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文化、生活技能等(3)生活習性;因為這些生物能夠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答出要點“能適應環境”即可)(4)很長、有皺襞、有小腸絨毛、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很薄、毛細血管壁很薄等;寄生(5)生殖和發育;適應社會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我應該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文化、生活技能等【解析】(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小分子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大分子物質,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從而能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有限的,生物為了獲取食物和空間,要進行生存斗爭。脂鯉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具有有利變異的盲魚,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活下來。(3)現存的生物種類繁多,有簡單、低等的生物,也有復雜、高等的生物,但都能夠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因此它們可以生存下來。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適者生存。(4)小腸長6米左右,內表面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中含有多種消化液,能夠消化多種食物;小腸絨毛壁、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因此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蛔蟲營寄生生活,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能防止人體消化液侵蝕,適于寄生生活。(5)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實現的,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續、生生不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應該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了解課標考點梳理考點突破考場演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