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設計思想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一)指導思想在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學生的有效參與和體驗,促進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提升。(二)理論依據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的傾向,變苦學為樂學,重視探究過程,注重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教學中,老師應以學生的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親身感知,親眼觀察,親手撫摸,獲得的信息,更容易在大腦皮層形成長期記憶;通過小組討論問題,集思廣義,又由代表交流,不僅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在小組內表現的機會,而且為少數人創造了在同學面前發揮潛質的機會,符合教育要面向全體,同時又促進了個性的發展。 教學分析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知識點和難點較多,是這一學期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但這節內容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更是對前兩章知識營養物質和氧氣進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細胞利用作進一步的說明,并為后一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學習作好知識儲備而奠定基礎。(二)學情分析《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初中生物學中知識點多且生理過程復雜的課題。盡管學生對心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和經驗僅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學的。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將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直接經驗等重要的課程資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創設問題情景,設置系列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以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主動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自主構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等有關知識。教學目標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描述心臟的結構、功能和心臟具體的工作過程以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觀。(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解剖好的實物心臟和模型,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觀察、討論、質疑中讓學生體驗成功感,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進師生間交流。在理解心臟的結構特點中認識心臟健康的重要性。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四)德育目標滲透點 措施手段科學探究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實施 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通過“合作學習”、“講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實施 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 通過“拓展延伸”實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保護心臟小知識”實施 誠信教育、責任意識 通過練習、測評反饋滲透 教學重難點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一)教學重點: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二)教學難點:通過對心臟各腔室壁、瓣膜的觀察,而推測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臟作為“泵”的作用。教學策略與手段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一)教法分析1、引導研討法:教師有針對性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小組合作、展示質疑補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直觀教學法:利用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把抽象的內容直觀的呈現出來。(二)學法分析通過閱讀分析、觀察、討論、展示質疑、分析等多種途徑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能力的培養;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三)教學策略1、小組探究,明確心臟的結構。2、交流與合作,強化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3、借助課件,化解難點。4、鼓勵學生不斷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準備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多媒體課件、解剖好的實物心臟和模型。教學過程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引入 出示課件,創設氛圍,引入謎語。從這些謎語中你了解到心臟的哪些知識?引入新課。 猜謎語,并從謎面中初步了解一些心臟的知識。 利用課件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氛圍,把學生帶入奇妙的心臟世界。學習目標 引導學習教材中的學習“目標”。“通過本節學習,我將知道:……” 1、齊讀教材中的“目標”。2、理解要達到的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德育滲透點:做事要有目標,有目標才能有方向。自主學習 1、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畫下重點。2、白板出示知識重點,以填空形式。 1、完成自主學習,雙色筆畫出重點。2、對照白板出示的問題,思考答案。并比較畫線內容是否畫出了知識重點。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德育滲透點:學會獨立完成任務,能獨擋一面。合作學習 出示合作學習的要求:看一看:觀察心臟模型,了解心臟的外形。擺一擺:結合自身,將心臟模型擺一擺,區分心臟的方位。認一認:觀察已解剖好的心臟,辨認心臟四腔。捏一捏:用手捏一捏心臟四腔的心肌壁,比較厚薄程度有何不同?探一探:用玻璃棒在心臟四腔中探一探,看各腔是怎樣相通的以及各腔與血管相通的情況?找一找:在心臟四腔和血管中找一找,還有什么特殊結構?并推測它們有何功能?議一議:教材P61頁觀察與思考的四個討論題。想一想:心臟是如何工作的? 小組合作,利用解剖好的實物心臟和模型,結合教材中的插圖,仔細觀察、動手,完成白板中出示的問題。自由表達個人觀點。 學生第一次觀察心臟實物標本和模型,興致非常高,標本的直觀性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構建“心臟的形態、大小、方位、結構、心肌壁的厚薄、心臟四腔的關系”等知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能發現問題并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意識。德育滲透點:1、要有團結協作精神。2、科學探究方法。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 組織學生用手感覺心臟的跳動,并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最后多媒體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利用多媒體出示“人體心臟的外部形態”圖,描述心臟的形態,猜測人的心臟大小。 通過切身體驗,表述自己的心臟的位置。學生觀察“人體體腔解剖圖”,進一步確認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1)述說自己對心臟形態的看法。(2)猜測人的心臟的大小。(3)觀察“人體心臟的外部形態圖”,進一步明確心臟的形態和方位。 學生對“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卻很難用生物學學術語言準確表達。通過體驗學習和表達交流,自主構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知識。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更加直觀、清晰,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心臟位置的認識。德育滲透點:1、實事求是的觀點。2、科學探究方法。心臟的結構(1)心壁(2)四個空腔(3)瓣膜(4)觀察心臟解剖圖的討論: 結合心臟外形圖,介紹解剖心臟的方法。出示解剖好的心臟圖,組織學生辨認心臟的結構。總結出心臟的結構框架。組織學生觀察解剖好的心臟壁,讓學生思考:心臟壁主要由什么組織構成?比較:構成心房和心室的壁厚薄情況,左、右心室的心臟壁厚薄情況。出示心臟解剖圖,組織學生辯認心臟四腔的名稱,觀察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之間是否相通?左心房和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室是否相通?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是否相通?組織學生辯認與心臟四腔相連血管的名稱,根據動脈、靜脈的概念,能否確定這幾根血管的血流方向?根據血液不能倒流,推測血液在心臟各腔中的血流方向是怎樣的?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心臟四腔相連的血管和血液在心臟中的血流方向,想一想為什么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為什么比右心室的壁厚?觀察心臟解剖圖,辨認房室瓣、動脈瓣,思考它們為什么能防止血液倒流?出示討論題。 仔細聆聽,明了心臟的解剖方法辨認心臟的各部分結構。明確心臟由心壁、四個空腔和瓣膜組成。觀察心臟圖,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心臟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室壁>心房壁;左心室壁>右心室壁。觀察心臟圖,思考問題,得出結論:上房下室,左右相反,上下相通,左右不通。觀察心臟圖,思考問題,得出結論:房連靜,室連動,靜入房,動出室。心臟中的血流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觀察心臟圖,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心臟壁的厚薄與血液流動距離、血液流動需要的壓力有關。在圖中辨認房室瓣、動脈瓣,思考問題,明了各瓣膜的開閉原理。根據所學,思考問題,明了原理。 教師巧設懸念,激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學生有條不紊地觀察、辨認心臟的四個腔及與四個腔相連的血管,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構建心臟的內部結構的有關知識。運用課件進一步強化,有助于學生對這一重要知識識記得更深。德育滲透點:1、要有團結協作精神。2、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3、科學探究方法。心臟的功能 出示心臟工作動態課件: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 觀察、描述心臟每跳動一次經過的一個連續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動脈瓣所處的狀態和血液的流動方向。心臟每跳動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分別大于收縮期,進而解釋在人的一生中心臟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體演示心臟的工作過程,使知識變得動態、真實,給學生的進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描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了心臟的工作過程。德育滲透點:1、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2、科學探究方法。拓展延伸 介紹心率、每搏輸出量、心輸出量的概念,組織學生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提高心輸出量的方法。 理解三者的關系,發現改善心臟的結構能加強心臟的功能,明白合理參加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生的積極意義。 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學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學會用舊知去同化新知。并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德育滲透點:1、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2、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保護心臟小知識 出示心臟保護的一些小知識。 了解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怎樣保護自己的心臟。 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德育滲透點: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識網絡(板書) 出示本節內容的知識網絡,進行課堂小結。 回憶補充,完善知識體系。 形成知識的整體印象。德育滲透點:個體和整體關系認識。測評反饋 1、識圖2、布置完成教材后“練習”3、白板出示習題測評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完成習題,核對答案,檢測學習掌握情況。 檢測個體學習情況。德育滲透點:誠信教育。教學反思 ( https: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4ce92f85014ce983b8fe067d&sessionKey=42CbxIgYmzQitfs7CWeX" \l "##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愿望。教師在本節課中恰當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多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攻破重點和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