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 簡單機械第三課 輪軸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像轆轤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作輪軸。知道用力點在輪上、阻力點在軸上時,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越省力。2.科學探究針對轆轤提水的事例,能自制轆轤模型做模擬提水實驗,并與徒手直接提水進行比較,分析數據,得出輪軸能省力的結論。能列舉生活中更多的輪軸類工具。3.科學態度積極參與制作轆轤模型及探究活動,能夠與同學合作,認真分析,主動交流。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初步認識到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利用輪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帶蓋塑料瓶、硬鐵絲、筷子、比筷子長的木棍、操作臺、三個鉤碼、測力計;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提問:人們怎樣從深井中提起一桶水?(課件展示一口井)。(2)學生交流發言。(用繩子直接提,古代使用轆轤……)(3)講述: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發明了轆轤。大約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我國已普遍使用了手搖轆轤汲水。轆轤的制造和應用,在古代是與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上。(4)導入:今天讓我們先來探究轆轤的秘密。(二)新課學習1. 探究轆轤的秘密(1)任務一:制作一個轆轤模型。①教師邊演示,邊講解步驟:a. 用一根硬鐵絲縱向穿過打好孔的瓶體。(孔隙直徑稍大于鐵絲直徑)b. 在瓶體上橫向穿過一根筷子并固定好。c. 將轆轤模型固定在鐵架臺上,瓶口用線掛上“水桶”(鉤碼)。②學生分組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2)任務二: 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用測力計測出所需力的大小,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上。①動手操作:a.徒手用測力計直接往上提鉤碼。b.借助轆轤模型往上提鉤碼。②分析與交流: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有什么不同?③小結:用轆轤提水,所需要的力小。也就是說,用轆轤提水比徒手直接提更省力。④過渡提問:試一試,怎樣讓轆轤更省力?(3)任務三:在筷子的不同位置(中間和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①動手操作:a.用筷子的中間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b.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c.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②分析與交流:分析測量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小木棍轉動的路線是什么樣的?③小結: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比用中間提水更省力,換成更長的木棍更省力。也就是說,在距離瓶子越遠的位置提水,越省力。小木棍的轉動路線是圍繞瓶子做圓周運動。(4)探究活動小結:像轆轤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作輪軸。動力點在輪上、阻力點在軸上時,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越省力。2. 尋找生活中的輪軸(1)課件展示教材P64的圖片。(2)交流:上面的圖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輪軸?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3)學生匯報。(4)小結:生活中許多地方都用到了輪軸,例如:汽車方向盤是一個輪軸,上面的盤就是一個輪,下面固定的地方相當于軸;水龍頭也是一個輪軸,上面可轉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下面不可轉動的部分相當于軸;卷筆刀也是一個輪軸,能夠搖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中間卡放鉛筆的位置相當于軸。(5)任務布置:①照樣子說一說,上面剩下的這些物體在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②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輪軸。(三)整理,下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輪 軸輪軸的定義:由輪和軸組成,能繞共同軸線旋轉的機械,叫作輪軸。輪軸的實質是能夠連續旋轉的杠桿,支點就在軸心。外環叫輪,內環叫軸。輪軸兩個環是同心圓。輪軸的平衡條件:如圖所示,R為輪半徑,r為軸半徑,F1為作用在輪上的力,F2為作用在軸上的力,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F1R=F2r(動力×輪半徑=阻力×軸半徑)。由上式可知:當動力作用在輪上,則輪軸為省力杠桿;當動力作用在軸上,則輪軸為費力杠桿。像馬車、門把手、方向盤和推車這樣的輪軸是最簡單的,沒有動力傳遞。動力車輛的輪軸就復雜得多。以汽車為例,動力不是簡單的傳遞輪軸,如果是那樣,汽車就不能拐彎。在汽車軸的中間,有一個“差速器”,在通過兩個半軸給左右車輪傳動,這樣在汽車拐彎時,兩邊車輪行駛的距離才能不同。RBAF《輪軸》學習評價表班級: 姓名:項目 評價內容 自我評價科學知識 知道像轆轤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作輪軸。知道用力點在輪上、阻力點在軸上時,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越省力。科學探究 針對轆轤提水的事例,能自制轆轤模型做模擬提水實驗,并與徒手直接提水進行比較,分析數據,得出輪軸能省力的結論。能列舉生活中更多的輪軸類工具。科學態度 積極參與制作轆轤模型及探究活動,能夠與同學合作,認真分析,主動交流。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初步認識到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利用輪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老師給我的評價:注: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相應的欄目內畫“√”,教師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給出評價,用、、的符號表示。(共14張PPT)3.輪軸人們怎樣從深井中提起一桶水?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發明了轆轤。大約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我國已普遍使用了手搖轆轤汲水。轆轤的制造和應用,在古代是與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上。探究轆轤的秘密制作一個轆轤模型。任務一1.用一根硬鐵絲縱向穿過打好孔的瓶體。(孔隙直徑稍大于鐵絲直徑)2.在瓶體上橫向穿過一根筷子并固定好。3.將轆轤模型固定在鐵架臺上,瓶口用線掛上“水桶”(鉤碼)。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用測力計測出所需力的大小,并記錄在活動手冊上。任務二動手操作①徒手用測力計直接往上提“水桶”(鉤碼)。②借助轆轤模型往上提“水桶” (鉤碼)。直接提水和用轆轤提水,有什么不同?分析交流小結用轆轤提水,所需要的力小。也就是說,用轆轤提水比徒手直接提更省力。思考試一試,怎樣讓轆轤更省力?①在筷子的不同位置(中間和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②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③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任務三用筷子的末端提……用更長的木棍,會……動手操作①用筷子的中間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②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測量所需力的大小。③將筷子換成更長的木棍,測量所需力的大小。分析數據,你有什么發現?小木棍轉動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分析交流小結用筷子的末端提水比用中間提水更省力,換成更長的木棍更省力。也就是說,在距離瓶子越遠的位置提水,越省力。小木棍的轉動路線是圍繞瓶子做圓周運動。像轆轤這樣由一個大“輪”和一個小“軸”組成的裝置,叫作輪軸。阻力點動力點動力點在輪上、阻力點在軸上時,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尋找生活中的輪軸這些圖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輪軸?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汽車方向盤是一個輪軸,上面的盤就是一個輪,下面固定的地方相當于軸。水龍頭也是一個輪軸,上面可轉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下面不可轉動的部分相當于軸。卷筆刀也是一個輪軸,能夠搖動的手柄相當于輪,中間卡放鉛筆的位置相當于軸。①剩下的這些物體在使用時,哪部分相當于輪?哪部分相當于軸?②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輪軸。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3 輪軸.ppt 學習評價表.doc 教案.doc 素材:輪軸.doc 視頻.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