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嶺市九龍學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0九上·浙江月考)1914年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說,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下列直接引發這一狀況的事件是( )A. 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B.三國同盟的形成C.薩拉熱窩事件 D.三國協約的形成【答案】C【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之后,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薩拉熱窩事件直接題干這一狀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2.(2020九上·金華月考)當代英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它”高舉的旗幟應是( )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答案】B【考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據“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高舉的旗幟是三民主義。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三民主義應是“它”高舉的旗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3.(2020九上·溫嶺期中)下圖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留影,從照片中看出,列強參加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的儀式。解讀右圖,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列強歡迎中國南北統一和局勢安定B.列強與袁世凱之間關系密切C.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D.表現了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答案】C【考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列強參加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的儀式,照片說明,列強與袁世凱之間關系密切,表現了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列強企圖通過扶持代理人,在中國撈取好處。ABD三項都不是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不符合題意;C項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是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袁世凱復辟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袁世凱復辟的相關知識。4.(2019九上·臺州月考)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以下史實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有( )①領導五四運動,明確反對帝國主義②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創辦黃埔軍校③推動北伐戰爭,取得國民革命的勝利④實行土地革命,“分田分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考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故①錯誤;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但是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失敗了,故③錯誤;第一國共合作時共產黨協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國民革命骨干;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故②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的掌握能力。5.(2020九上·義烏月考)下圖反映的是國民政府所在地的變遷路線,所發生的時期應該是( )A.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大革命時期C.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答案】B【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地圖中的“廣州——武漢——南京”,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是廣州、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和重慶。這段時期屬于大革命時期。ACD三項和題干國民政府所在地變遷路線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大革命時期和題干國民政府所在地變遷路線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6.(2019九上·蕭山期中)20世紀30年代,正當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在中國的大西北先后發生了兩件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詩句中暗喻這兩件事件的是( )①鐵流兩萬五千里,各路勁旅大會師②八年戎馬征程苦,一紙降書玉宇清③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④誰人不知張少帥,千古功臣一代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考點】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紅軍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了長征勝利結束,保存了紅軍的主力,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最終得到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這兩件事都是發生在中國大西北的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①④與這兩件事件有關。②是指抗日戰爭,③是指土地革命時期的分田分地。C項①④是詩句中暗喻的兩件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20世紀30年代,當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在中國的大西北先后發生了兩件幾乎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的相關史實。7.(2020九上·溫嶺期中)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紅色土地。其中以三大搖籃即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國紅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寶。其中“共和國搖籃”指的是( )A.南昌 B.井岡山 C.南京 D.瑞金【答案】D【考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31年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在江西瑞金成立,瑞金被譽為“共和國搖籃”。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瑞金被譽為“共和國搖籃”,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共和國搖籃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8.(2020九上·溫嶺期中)按因果關系排列下列史實(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②西安事變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④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答案】C【考點】西安事變;華北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受中共抗日主張的影響,國民黨內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在共產黨的號召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項④①②③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發生先后順序。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9.(2020九上·溫嶺期中)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是( )①國民黨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②東北易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③遵義會議——確立黨的領導核心,是中共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④井岡山會師——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國共兩黨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故①正確。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故②錯誤。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故③正確。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故④錯誤。B項①③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掌握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10.(2020九上·金華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結合歌詞內容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考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以此作為南下進一 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11.(2020九上·溫嶺期中)斯大林曾經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技巧來說,在戰爭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類似的先例。它迫使納粹德國在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指的是( )A.諾曼底登陸 B.攻克柏林C.莫斯科保衛戰 D.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答案】A【考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向德軍發動猛烈進攻,開辟了歐洲蘇德戰場外的第二戰場,使德國法西斯陷于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國的戰敗。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是諾曼底登陸。A項諾曼底登陸是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諾曼底登陸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及影響。12.(2020九上·溫嶺期中)毛澤東在1949年元旦獻詞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此時解放戰爭的形勢是( )A.戰略反攻揭開序幕 B.渡江戰役已經開始C.戰略決戰即將 D.三大戰役勝利在望【答案】D【考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據題干“1949年”“將革命進行到底” 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三大戰役即將勝利,人民解放軍面臨的任務是乘勝追擊,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國民黨政權,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三大戰役勝利在望是此時解放戰爭的形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49年”“將革命進行到底”。二、非選擇題13.(2020九上·溫嶺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學者殷海光認為,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依次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材料二:左圖是創作于1919年的漫畫《嗚呼魯民,嗚呼圣地》,畫中的山東人戴著木枷以及腳鐐和手銬。下圖是紀念某一歷史事件而作的繪畫。材料三:“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1)結合20世紀初的史實對材料一中第二、第三階段的反應加以說明。(2)材料二兩圖分別描述了什么歷史事件?(3)試從兩個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研究黨史……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的原因。【答案】(1)“制度反應”: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史實+影響2分)“觀念的反應”:1915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率先扛起了“民主、科學”旗幟,發起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2)左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遭受挫折(或:巴黎和會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右圖:五四運動(3)①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階級基礎; ②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 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而反帝反封建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考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緊扣材料“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分析可知,這反應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幾個層次,故聯系相關史實說明作答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結合20世紀初的史實”的角度,故聯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史實說明即可。(2)根據材料二左圖及材料“畫中的山東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陽旗組成的木枷以及腳鐐和手銬”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根據材料二右圖中的“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可知,這是五四運動的口號。(3)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并且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這為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中涌現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把反對帝國主義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之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故答案為:(1)“制度反應”: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史實+影響2分)“觀念的反應”:1915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率先扛起了“民主、科學”旗幟,發起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2)左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遭受挫折(或:巴黎和會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右圖:五四運動。(3)①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階級基礎; ②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 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而反帝反封建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圖片的能力。14.(2020九上·義烏月考)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團結統一才能推動中國革命勝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洪流中的合作】材料一對現有其他政黨,應采取獨立的攻擊政策……我們應該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 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勢力集中的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深感此必要遵行此決議。 ——《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的決議案》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此全國人民所為疾首蹙額,而有識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為全國人民求一生路者也。——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危機下的轉向】材料三: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的變化原因。(2)為實現材料二中的奮斗目標,國共兩黨合作發動了哪一重大軍事行動?(3)材料三“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是指哪一事件?請以“國民革命運動”中的相關史實,全面論證“團結統一推動中國革命勝利”的結論。【答案】(1)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推翻軍閥統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北伐戰爭。(3)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導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從材料可以看出,共產黨對國民黨政策,由獨立攻擊到決定合作,這主要是由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陷入低谷,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同時,共產黨人認為國民黨就是一個革命黨派。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決議中國共產黨須與國民黨合作。(2)結合所學可知,為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合作發動了北伐戰爭。(3)由“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可知,材料三中“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中的第一次“戰斗”指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第二問要求全面論證,即從正反兩面證明觀點;國共兩黨合作,開展了國民革命運動,北伐順利進軍,沉重打擊了列強和國內軍閥,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國共合作破裂,導致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推翻軍閥統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北伐戰爭。(3)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導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15.(2020九上·麗水月考)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75周年, 2020年5月8日,俄羅斯在紅場舉行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儀式,習近平主席應邀出席了這次閱兵儀式。材料一:材料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已經不可能孤立存在,鴉片戰爭將中國與世界聯成一片……此后發生多次中外戰爭,屢戰屢敗,與1937至1945年具有現代意義的全民抗戰不可比擬,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將自己的命運與世界民主陣營聯接在一起……就此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付出最多,最終哪怕是慘勝,中國人也是贏得最多,那是因為中華民族將自己的雙重命運——民族與民主的命運全部抵押了上去,贏得了雙重前途。——摘自朱學勤《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1)圖一反映的事件后蘇軍立即投入了哪個戰役?該戰役對“二戰”的主要影響是什么?(2)從圖二、圖三中任選一幅圖說說該圖所示會議對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從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啟迪是什么?(3)材料中的“世界民主陣營”建立的標志是什么?(4)“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付出最多,最終哪怕是慘勝,中國人也是贏得最多”。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人贏得最多”的理由。【答案】(1)莫斯科保衛戰;這一戰役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德國閃電戰的破產(2)圖二影響: 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啟迪: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或圖三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二戰的結束);啟迪: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4)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2分);被日本殖民地統治五十年之久的臺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考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1941年10月蘇軍開始進行了莫斯科保衛戰,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蘇聯軍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德軍遭受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失敗。(2)在慕尼黑會議上,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將的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綏靖政策的實行,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由此可見,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1945年初的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一致同意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的政策,加速了德國的滅亡。由此可見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本題考查《聯合國家宣言》,要求學生具備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教材可知, 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4)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題干“中國人贏得最多”分析理解,需要聯系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國際國內意義分析作答,以及把握到抗戰勝利后臺灣的回歸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所在。故答案為:(1)莫斯科保衛戰;這一戰役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德國閃電戰的破產。(2)圖二影響: 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啟迪: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或圖三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二戰的結束);啟迪: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4)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2分);被日本殖民地統治五十年之久的臺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75周年為切入點,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6.(2020九上·溫嶺期中)以下是某校九年級(1)班刊出的以“▲歷史上的一天”為主題的黑板報,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將其補充完整。(1)請將板報中①(填城市)、②(填事件)兩處補充完整,并為板報中“勝利的一天”的照片配上文字說明。(2)板報中的“一天”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請結合【新生的一天】說明理由。并選擇“屈辱的一天”或“勝利的一天”為主題,你還可以用什么史實印證?請舉一例。(3)“歷史在此沉思”,請為板報續寫下你從中獲得的啟迪。【答案】(1)南京;鴉片戰爭;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2)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等。(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考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日軍罪行;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根據材料“中華民國新生了”可知①指的是南京;根據材料“第一份對中國極不平等的文件上.....”可知②指的是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根據材料中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23日”可知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2)本題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新生的一天】”的有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即可: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等。第二小問的舉例結合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有關史實回答:。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等。(3)本題考查近代的屈辱史和反抗史的啟示。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實,可得出如下啟迪: 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故答案為:(1)南京;鴉片戰爭;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2)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等。(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南京的有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2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嶺市九龍學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0九上·浙江月考)1914年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說,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下列直接引發這一狀況的事件是( )A. 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B.三國同盟的形成C.薩拉熱窩事件 D.三國協約的形成2.(2020九上·金華月考)當代英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它”高舉的旗幟應是( )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3.(2020九上·溫嶺期中)下圖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留影,從照片中看出,列強參加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的儀式。解讀右圖,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列強歡迎中國南北統一和局勢安定B.列強與袁世凱之間關系密切C.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D.表現了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4.(2019九上·臺州月考)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以下史實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有( )①領導五四運動,明確反對帝國主義②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創辦黃埔軍校③推動北伐戰爭,取得國民革命的勝利④實行土地革命,“分田分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0九上·義烏月考)下圖反映的是國民政府所在地的變遷路線,所發生的時期應該是( )A.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大革命時期C.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6.(2019九上·蕭山期中)20世紀30年代,正當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在中國的大西北先后發生了兩件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詩句中暗喻這兩件事件的是( )①鐵流兩萬五千里,各路勁旅大會師②八年戎馬征程苦,一紙降書玉宇清③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④誰人不知張少帥,千古功臣一代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0九上·溫嶺期中)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紅色土地。其中以三大搖籃即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國紅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寶。其中“共和國搖籃”指的是( )A.南昌 B.井岡山 C.南京 D.瑞金8.(2020九上·溫嶺期中)按因果關系排列下列史實(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②西安事變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④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9.(2020九上·溫嶺期中)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是( )①國民黨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②東北易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③遵義會議——確立黨的領導核心,是中共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④井岡山會師——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0九上·金華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結合歌詞內容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2020九上·溫嶺期中)斯大林曾經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技巧來說,在戰爭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類似的先例。它迫使納粹德國在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指的是( )A.諾曼底登陸 B.攻克柏林C.莫斯科保衛戰 D.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2.(2020九上·溫嶺期中)毛澤東在1949年元旦獻詞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此時解放戰爭的形勢是( )A.戰略反攻揭開序幕 B.渡江戰役已經開始C.戰略決戰即將 D.三大戰役勝利在望二、非選擇題13.(2020九上·溫嶺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學者殷海光認為,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依次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材料二:左圖是創作于1919年的漫畫《嗚呼魯民,嗚呼圣地》,畫中的山東人戴著木枷以及腳鐐和手銬。下圖是紀念某一歷史事件而作的繪畫。材料三:“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1)結合20世紀初的史實對材料一中第二、第三階段的反應加以說明。(2)材料二兩圖分別描述了什么歷史事件?(3)試從兩個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研究黨史……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的原因。14.(2020九上·義烏月考)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團結統一才能推動中國革命勝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洪流中的合作】材料一對現有其他政黨,應采取獨立的攻擊政策……我們應該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 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勢力集中的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深感此必要遵行此決議。 ——《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的決議案》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此全國人民所為疾首蹙額,而有識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為全國人民求一生路者也。——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危機下的轉向】材料三: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的變化原因。(2)為實現材料二中的奮斗目標,國共兩黨合作發動了哪一重大軍事行動?(3)材料三“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是指哪一事件?請以“國民革命運動”中的相關史實,全面論證“團結統一推動中國革命勝利”的結論。15.(2020九上·麗水月考)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75周年, 2020年5月8日,俄羅斯在紅場舉行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儀式,習近平主席應邀出席了這次閱兵儀式。材料一:材料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已經不可能孤立存在,鴉片戰爭將中國與世界聯成一片……此后發生多次中外戰爭,屢戰屢敗,與1937至1945年具有現代意義的全民抗戰不可比擬,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將自己的命運與世界民主陣營聯接在一起……就此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付出最多,最終哪怕是慘勝,中國人也是贏得最多,那是因為中華民族將自己的雙重命運——民族與民主的命運全部抵押了上去,贏得了雙重前途。——摘自朱學勤《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1)圖一反映的事件后蘇軍立即投入了哪個戰役?該戰役對“二戰”的主要影響是什么?(2)從圖二、圖三中任選一幅圖說說該圖所示會議對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從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啟迪是什么?(3)材料中的“世界民主陣營”建立的標志是什么?(4)“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付出最多,最終哪怕是慘勝,中國人也是贏得最多”。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人贏得最多”的理由。16.(2020九上·溫嶺期中)以下是某校九年級(1)班刊出的以“▲歷史上的一天”為主題的黑板報,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將其補充完整。(1)請將板報中①(填城市)、②(填事件)兩處補充完整,并為板報中“勝利的一天”的照片配上文字說明。(2)板報中的“一天”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請結合【新生的一天】說明理由。并選擇“屈辱的一天”或“勝利的一天”為主題,你還可以用什么史實印證?請舉一例。(3)“歷史在此沉思”,請為板報續寫下你從中獲得的啟迪。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之后,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薩拉熱窩事件直接題干這一狀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2.【答案】B【考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據“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高舉的旗幟是三民主義。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三民主義應是“它”高舉的旗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3.【答案】C【考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列強參加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的儀式,照片說明,列強與袁世凱之間關系密切,表現了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列強企圖通過扶持代理人,在中國撈取好處。ABD三項都不是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不符合題意;C項袁世凱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是照片反映的實質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袁世凱復辟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袁世凱復辟的相關知識。4.【答案】C【考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故①錯誤;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但是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失敗了,故③錯誤;第一國共合作時共產黨協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國民革命骨干;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故②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的掌握能力。5.【答案】B【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地圖中的“廣州——武漢——南京”,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是廣州、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和重慶。這段時期屬于大革命時期。ACD三項和題干國民政府所在地變遷路線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大革命時期和題干國民政府所在地變遷路線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6.【答案】C【考點】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紅軍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了長征勝利結束,保存了紅軍的主力,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最終得到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這兩件事都是發生在中國大西北的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①④與這兩件事件有關。②是指抗日戰爭,③是指土地革命時期的分田分地。C項①④是詩句中暗喻的兩件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20世紀30年代,當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在中國的大西北先后發生了兩件幾乎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的相關史實。7.【答案】D【考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31年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在江西瑞金成立,瑞金被譽為“共和國搖籃”。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瑞金被譽為“共和國搖籃”,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共和國搖籃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8.【答案】C【考點】西安事變;華北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受中共抗日主張的影響,國民黨內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在共產黨的號召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項④①②③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發生先后順序。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9.【答案】B【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國共兩黨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故①正確。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故②錯誤。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故③正確。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故④錯誤。B項①③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掌握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10.【答案】A【考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以此作為南下進一 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11.【答案】A【考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向德軍發動猛烈進攻,開辟了歐洲蘇德戰場外的第二戰場,使德國法西斯陷于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國的戰敗。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是諾曼底登陸。A項諾曼底登陸是斯大林所說的“這次行動”,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諾曼底登陸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及影響。12.【答案】D【考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據題干“1949年”“將革命進行到底” 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三大戰役即將勝利,人民解放軍面臨的任務是乘勝追擊,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國民黨政權,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三大戰役勝利在望是此時解放戰爭的形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49年”“將革命進行到底”。13.【答案】(1)“制度反應”: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史實+影響2分)“觀念的反應”:1915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率先扛起了“民主、科學”旗幟,發起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2)左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遭受挫折(或:巴黎和會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右圖:五四運動(3)①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階級基礎; ②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 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而反帝反封建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考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緊扣材料“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分析可知,這反應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幾個層次,故聯系相關史實說明作答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結合20世紀初的史實”的角度,故聯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史實說明即可。(2)根據材料二左圖及材料“畫中的山東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陽旗組成的木枷以及腳鐐和手銬”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根據材料二右圖中的“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可知,這是五四運動的口號。(3)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并且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這為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中涌現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把反對帝國主義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之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故答案為:(1)“制度反應”: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史實+影響2分)“觀念的反應”:1915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率先扛起了“民主、科學”旗幟,發起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2)左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遭受挫折(或:巴黎和會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右圖:五四運動。(3)①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階級基礎; ②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 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而反帝反封建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圖片的能力。14.【答案】(1)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推翻軍閥統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北伐戰爭。(3)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導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考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從材料可以看出,共產黨對國民黨政策,由獨立攻擊到決定合作,這主要是由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陷入低谷,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同時,共產黨人認為國民黨就是一個革命黨派。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決議中國共產黨須與國民黨合作。(2)結合所學可知,為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合作發動了北伐戰爭。(3)由“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可知,材料三中“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中的第一次“戰斗”指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第二問要求全面論證,即從正反兩面證明觀點;國共兩黨合作,開展了國民革命運動,北伐順利進軍,沉重打擊了列強和國內軍閥,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國共合作破裂,導致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推翻軍閥統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北伐戰爭。(3)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導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15.【答案】(1)莫斯科保衛戰;這一戰役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德國閃電戰的破產(2)圖二影響: 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啟迪: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或圖三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二戰的結束);啟迪: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4)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2分);被日本殖民地統治五十年之久的臺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考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1941年10月蘇軍開始進行了莫斯科保衛戰,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蘇聯軍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德軍遭受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失敗。(2)在慕尼黑會議上,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將的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綏靖政策的實行,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由此可見,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1945年初的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一致同意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的政策,加速了德國的滅亡。由此可見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本題考查《聯合國家宣言》,要求學生具備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教材可知, 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4)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題干“中國人贏得最多”分析理解,需要聯系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國際國內意義分析作答,以及把握到抗戰勝利后臺灣的回歸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所在。故答案為:(1)莫斯科保衛戰;這一戰役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德國閃電戰的破產。(2)圖二影響: 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啟迪: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或圖三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二戰的結束);啟迪:加強國際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戰勝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4)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2分);被日本殖民地統治五十年之久的臺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75周年為切入點,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6.【答案】(1)南京;鴉片戰爭;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2)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等。(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考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日軍罪行;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根據材料“中華民國新生了”可知①指的是南京;根據材料“第一份對中國極不平等的文件上.....”可知②指的是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根據材料中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23日”可知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2)本題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新生的一天】”的有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即可: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等。第二小問的舉例結合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有關史實回答:。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等。(3)本題考查近代的屈辱史和反抗史的啟示。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實,可得出如下啟迪: 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故答案為:(1)南京;鴉片戰爭;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2)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選擇“屈辱的一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進行了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或選擇“勝利的一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臺灣等。(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京的有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南京的有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嶺市九龍學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嶺市九龍學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