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章 人體的營養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第1課時)一、教學分析前面學習了人類的食物,接下來學習的就是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本節內容涉及的重要概念是“食物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本節內容在安排上首先讓學生認識到食物必須經過復雜的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而完成這一復雜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后結合演示實驗和探究活動,講解消化的概念和過程,最后通過觀察實驗介紹吸收過程中小腸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重要概念的同時,又使學生樹立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同時引導學生健康地生活。二、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較為熟悉,但對于這些結構在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了解,又因為“食物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關乎到每個人的健康,他們對本節的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也充滿了好奇,因此在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和已具備的初步獲取信息、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事實證據的呈現,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三、核心素養本節課的學習可使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即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得到全面培養。本節教學的核心概念是食物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教學時通過列舉大量事實性知識,促使學生理解這一重要概念,形成消化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并學會運用這一觀念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高效地開展本節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探究活動,既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理性思維的習慣;通過消化系統相關疾病的介紹和預防疾病知識的普及,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的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四、設計思路(一)教材處理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8章人體的營養。本章共分3節內容,該課為第2節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雖然學生對人體的消化系統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并不完全了解消化系統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處理,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大量的資料圖片等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的生物學概念。(二)重要概念及事實性知識梳理1.重要概念食物要經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2.支撐的次級概念及事實性知識A.消化和吸收是由消化系統完成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A1 消化道具有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的功能。A2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A3 小腸是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B.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C.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通過消化道上皮細胞進入血液。(三)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主要學習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要求學生能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舉例說出消化系統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一個難點。學生之前學習了人類的食物,對食物中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這些營養物質進入人體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并不清楚。抓住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時,布置學生課前收集一些與人體消化系統有關的資料,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的能力。課堂教學時教師有效利用圖片、模型、動畫或視頻,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樹立學生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的觀念。五、教學目標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了解消化系統相關疾病和預防的相關知識,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六、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二)教學難點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七、教學準備(一)教師準備收集相關的圖文資料、視頻,多媒體課件。(二)學生準備收集人體消化系統的相關資料。八、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復習 提問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哪六類?其中哪些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 回答: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其中糖類、脂肪、蛋白質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導入 問題:生活中我們吃進的食物多種多樣,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這些變化是在哪里發生的?怎樣發生的?又是如何變化的呢?這一節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板書: 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思考。 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我們吃的食物,需要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和吸收都是由消化系統完成的。 (板書: 第1課時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問題:人體的哪些結構屬于消化系統? 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結構圖。 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回答:胃、小腸、大腸、肝臟等。消化管 組成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的消化管。 (板書:一、消化管) 展示人體消化管結構圖。 活動: 下面請同學們在導學案上把這些消化管的結構填寫在正確的位置上,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來填寫。 消化管是食物經過的通道,開始于口,終止于肛門。由于構造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等。 (板書: 1.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問題:你對這些消化器官有什么認識呢? 觀察、填寫。 討論分析,回答: 1.口腔內的牙齒和舌,可以咀嚼、攪拌食物。 2.咽是人體消化、呼吸系統共用的部位。3.胃呈囊狀,能容納食物。胃壁肌肉發達,使胃收縮有力。 4.小腸長度長,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 5.肛門排出廢物。功能 問題: 我們認識了人體的消化管結構,那么消化管具備怎樣的功能呢? 消化管具有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等功能。 (板書: 2.功能: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 回答: 口腔里有牙齒,可以磨碎食物;胃可以容納、攪拌食物等。 問題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討論分析得出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消化腺 人體的消化系統除了包括消化管以外,在消化管的周圍有一些特殊細胞組成的組織,能分泌一些液體,對于幫助食物消化有重要作用,我們把這些組織稱為消化腺。 (板書:消化腺) 展示人體消化腺結構圖。 提問:消化腺包括哪些結構?這些結構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頁第4自然段至第9頁第2自然段和小資料里的內容。 請同學們在閱讀后,分小組討論兩個問題: (1)人體內有哪些消化腺,各分泌什么消化液,這些消化液分別進入哪些消化管? (2)這些消化液為什么對食物具有消化作用? 閱讀、討論分析。 小組代表回答。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正是在這些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可吸收的物質。 (板書: 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1.唾液腺: 出示唾液腺結構圖。 唾液腺在口腔周圍,包括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輸入口腔。 成人每天分泌的唾液量為1~1.5 L,唾液可以濕潤、溶解食物,引起味覺,還可以清潔、保護口腔,殺菌。 2.胃腺:散布在胃壁上,分泌胃液。 問題:你們了解的生活中有哪些胃部疾病? 展示胃病圖片。 有些疾病和胃液的分泌是有關系的:胃液分泌過少,會出現消化不良;分泌過多,會出現反酸、疼痛等。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做到合理膳食,保護好我們的胃,讓它能夠科學、合理地“工作”。 3.肝臟:人體最大的腺體,位于腹腔的上方偏右。 展示肝臟結構圖。 肝臟分泌的膽汁匯集于膽囊中貯存,食物進入小腸時膽囊收縮,通過膽管把膽汁送入小腸。 問題:你們了解的生活中哪些疾病與肝臟有關系? 2014 結合生活經驗回答:胃部疼痛、反酸、潰瘍等。 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乙肝、肝硬化等。 為后面學習消化、吸收做鋪墊。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以致用,滲透健康教育。年世界衛生組織向中國政府頒獎,以表彰我國在防控兒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這得益于我國多年實行的免費對適齡兒童計劃免疫的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我國少年兒童的關懷。但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抗擊乙肝的斗爭依然任重道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合理用藥和加強鍛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肝臟健康地“工作”。 4.胰腺:位于胃下方,分泌胰液經胰管注入小腸。 5.腸腺:散布于小腸壁上,分泌腸液。 在小腸內,腸液、胰液、膽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以致用,滲透健康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組成。九、板書設計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第1課時 消化系統的組成一、消化管1.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2.功能: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