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章 人體的營養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第4課時)一、教學目標1.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2.說明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3.認同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并能健康地生活。二、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1.概述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2.解釋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二)教學難點描述小腸結構特點,解釋為什么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三、教學準備教學演示文稿、圖片,雞小腸、解剖器、放大鏡、白瓷盤等。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復習導入 展示肝臟的圖片。 問題: 1.同學們我們知道肝炎是一種傳染病,醫生一般告誡肝炎病人少吃油膩的食物,這是為什么呢? 2.這些油膩的食物在人體的哪個部位被消化?最終又被分解成哪些物質呢? 3. 討論分析: 1.肝臟分泌的膽汁幫助消化脂肪,肝炎病人一般肝臟功能受損,膽汁的分泌會受到影響,對油膩食物的消化作用也會隨之下降。 2.油膩的食物主要含有脂肪。脂肪在人體的小腸內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 通過分析學生們比較熟悉的肝炎,既回顧了已學知識,又滲透了健康教育,激發學習興趣。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分別在哪些部位進行消化?這些營養物質最終轉變成了哪些物質? 這些在消化中形成的小分子物質以及水、無機鹽、維生素怎樣才能被人體細胞利用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第4課時 營養物質的吸收) 淀粉在口腔和小腸中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和小腸中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回顧知識,引出新課。吸收的概念 問題:你認為在人體小腸內的這些小分子營養物質怎樣才能到身體的各個細胞中呢? 問題:如果讓你給這個過程起個名稱的話,你覺得叫什么呢?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淋巴)的過程。 (板書:一、吸收的概念) 思考討論:營養物質首先要從消化道進入血液,然后再通過血液運輸到身體各處細胞中。 思考討論:吸收。 用問題引導啟發,已學知識鋪墊,幫助學生構建出吸收的概念。吸收的部位 問題:你認為人體的消化管中哪些結構具有吸收功能? 展示消化管各段的吸收圖片。 (板書:二、吸收的部位) 問題: 討論、歸納: 口腔、咽、食管:基本不吸收; 胃:少量水、酒精; 小腸: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部分維生素。 討論分析: 小腸。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已學消化管知識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引出對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的學習。在這些結構當中,你覺得哪里是最主要的吸收場所呢?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問題: 小腸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呢? (板書: 三、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展示小腸內表面圖片。 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食物在其中能夠得到充分的吸收。 問題:你認為小腸除了長度長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適于吸收的特點呢? 問題:你知道環形皺襞上還有什么結構嗎? 學生活動:觀察雞小腸的結構 組織學生觀察雞小腸的結構。 思考問題: 1.小腸的內外表面有什么不同? 2.用放大鏡觀察內表面時,你能看到什么結構?用手觸摸有何感受? 環形皺襞上這種絨毛狀的小突起稱之為小腸絨毛。 展示小腸的結構、小腸內表面放大圖、小腸絨毛示意圖、小腸絨毛顯微照片。 引導學生觀察。 問題:你覺得這些小腸絨毛和微絨毛對于小腸的吸收功能來說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 分析回答: 1.小腸的長度5~6 m,有利于吸收。 2.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 分組實驗并觀察。 討論分析: 外表面光滑、內表面凹凸不平;看見了環形皺襞,用手能摸到一些小的突起。 觀察、思考回答: 3.小腸絨毛和微絨毛的存在,使小腸內表面積比原來增大了近600倍。 討論分析: 設疑引出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親身感受結構特點,便于概念的構建。內表面面積越大就越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 問題:小腸絨毛壁的結構有什么特點?不同顏色的管道結構代表什么?這些結構特點與吸收又有什么關系? 藍色、紅色代表的是毛細血管,綠色代表的是毛細淋巴管(與脂肪的吸收有關)。 4.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而且絨毛壁和毛細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樣的結構特點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運至全身各處。 問題層層遞進,結合提供的實驗材料、圖片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建議活動 活動: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 方法步驟: 1.制作紙質小腸結構模型(取兩張紙分別代表小腸外壁和內壁,用皺褶代表小腸內壁上的皺襞)。 2.測量并計算小腸內壁的表面積。 3.測量并計算小腸外壁的表面積。 4.計算小腸外壁與內壁表面積的比值。 問題:小腸皺襞、絨毛等結構對小腸吸收營養物質有什么作用? 既發揮和展示了學生的創造性,又幫助學生建立通過設計模型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1.小腸長度長約5~6 m,有利于吸收。 2.小腸內表面的環形皺襞、小腸絨毛和微絨毛的存在,使小腸內表面面積比原來增大近600倍。 3.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促進吸收。4.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使營養物質容易通過,提高了吸收的效率。五、板書設計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第4課時 營養物質的吸收一、吸收的概念二、吸收的部位三、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六、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用常見的疾病導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教學中通過圖片資料、探究活動的實驗觀察及問題串層層遞進,幫助學生自主構建起吸收的概念以及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突破本節的重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