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心和腦》、《空氣》、《春夏星空》、《電磁鐵》、《密切聯系的生物界》、《物質的變化》、《創新與設計》七個單元。 二、教材分析 《心和腦》單元以人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為切人點,根據人類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構建了5課內容。通過觀察、分析和測試,知道腦是我們人體的“司令部”,認識腦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經系統是由腦、脊精和周圍神經共同組成的,了解人體怎樣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了解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和功能;了解保護腦、心臟和血管的方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知道身體健康的指標有哪些,了解自已身體的健康狀況。 《空氣》單元以我們身物無處不在的空氣為研究對象,按照空氣的成分、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特點與作用、燃燒、滅火與逃生、空氣污染與治理的順序構建了本單元5課內容。通過觀察和實險,知道空氣中有多種成分;利用多種感官,認識氧氣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支持燃燒的特點,了解氧氣的作用;學會制取二氧化碳,學會探究二氧化碳的特點和作用;知道燃燒的條件,并據此了解滅火與逃生的科學方法:調查周圍空氣污染的情況,了解人們為保護空氣采取的措施,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春夏星空》單元以春季和夏季的星空為研究對象,以如何觀察星空為切入點,以先方法后操作,先介紹觀察星空的方法,之后分別認識春季星空和夏季星空的順序構建了本單元3課內容。通過制作觀星箱,觀察星空,掌握觀察星空的方法;通過觀察星空,培養學生中長期觀察的習慣;通過交流觀察星空的發現,知道大熊座、獅子座等是春季的顯著星座,天鷹座、天琴座等是夏季星空的顯著星座,了解它們的運動規律,能利用北極星辨識方向;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以及我國和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電磁鐵》單元以生活中常見的小馬達為切入點,以電磁鐵的結構、特點、作用為研究對象,按照觀察發現,嘗試制作,探究電磁鐵性質的順序構建了3課內容。通過用電池給線圈供電產生磁性,讓學生知道電和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并且它們可以相互轉化;通過探究實驗,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和磁極的方向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知道身邊常見的音箱,話筒等都使用了電磁鐵。 《密切聯系的生物界》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圍繞動物、植物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安排3課教學內容。通過對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通過對草原環境的探究,知道草原為動植物提供了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通過找一找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知道棲息地中植物和動物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構成食物鏈,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動物為食,動物維持生命需要消耗這些食物而獲得能量;通過探究發現身邊的環境向題,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以及保護身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物質的變化》單元從一個個熟悉的變化入手構建了3課內容。通過實驗探究,知道蠟燭燃燒、鐵生銹等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通過觀察認識鐵生銹現象,探究鐵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容易生銹,了解生活中的防銹技術。 《創新與設計》單元圍繞工程系統與創新設計概念構建三課內容。通過交流討論,知道建造住宅需要考慮結構、供水、采光、供暖系統等方面,由此嘗試探究其他工程的組成系統;通過展示創意活動,學會利用攝影、錄像、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展示實物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創新與構想;通過設計與制作照明拖鞋,讓學生經歷由簡單創意到模型實物的轉化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讓學生明白根據現實的需要,設計簡單的器具、生產物品或完成任務就是在創新與設計。 三、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腦是我們人體的“司令部”,認識腦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經系統是由腦、脊精和周圍神經共同組成的,了解人體怎樣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了解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和功能;了解保護腦、心臟和血管的方法。 2.知道空氣中有多種成分;利用多種感官,認識氧氣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支持燃燒的特點,了解氧氣的作用;學會制取二氧化碳,學會探究二氧化碳的特點和作用;知道燃燒的條件,并據此了解滅火與逃生的科學方法。 3.知道大熊座、獅子座等是春季的顯著星座,天鷹座、天琴座等是夏季星空的顯著星座,了解它們的運動規律,能利用北極星辨識方向。 4.知道電和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并且它們可以相互轉化;通過探究實驗,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和磁極的方向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知道身邊常見的音箱,話筒等都使用了電磁鐵。 5.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通過對草原環境的探究,知道草原為動植物提供了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通過找一找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知道棲息地中植物和動物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構成食物鏈,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動物為食,動物維持生命需要消耗這些食物而獲得能量。 6.知道蠟燭燃燒、鐵生銹等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通過觀察認識鐵生銹現象,探究鐵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容易生銹,了解生活中的防銹技術。 7.知道建造住宅需要考慮結構、供水、采光、供暖系統等方面,由此嘗試探究其他工程的組成系統;通過展示創意活動,學會利用攝影、錄像、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展示實物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創新與構想。 科學態度目標: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 2.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科學探究目標: 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問題,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根據現實中的現象進行觀察并作出假設,以實驗的形式論證。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 初步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學情分析 我校五年級共10個班級,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六、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具體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及指導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七、教學進度單元 課題 課時 周次1、我們的腦2、神經系統3、保護腦4、心臟和血管5、我們的健康檔案6、空氣的成分氧氣8、二氧化碳9、燃燒10、滅火與逃生11、讓空氣更清新12、看星空13、春季星空14、夏季星空15、電磁鐵(一)16、電磁鐵(二)17、電磁鐵(三)18、光合作用19、生物的棲息地20、食物鏈21、蠟燭燃燒22、鐵生銹23、防銹技術24、我們的住宅25、展示創意26、照明拖鞋復習檢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