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提升一、國際人口遷徙過程概念 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階段 時期 方向 特點古代 印歐人的遷徙:印度(雅利安人);歐洲(希臘人、凱爾特人) 范圍廣;影響區域文化形成亞歐游牧民族遷徙:中國(匈奴內遷,五胡亂華);羅馬(蠻族入侵,日耳曼人) 時間長;推動區域文化變化近代 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從舊大陸向新大陸的遷移高潮:歐洲繼續向新大陸遷移;非洲黑奴被迫販往美洲;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開始遷往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 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現代 持續了數百年向新大陸的遷移已近尾聲;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的外籍工人越來越多;因區域性政治沖突頻頻爆發而不斷產生國際難民 二戰前:由舊大陸遷往新大陸,集團性、大批量;二戰后: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短期流動影響因素 經濟原因是主要的,如為擺脫貧困和失業,改善生活,或為發財致富,謀求事業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戰爭和災荒也可能導致遷移二、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三次高潮 第一次:兩晉之際,由于統治階級內亂(八王之亂)和少數民族內遷(五胡亂華),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建立東晉),導致中國古代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從北方向南方遷徙;第二次: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亂造成中國古代第二次大規模人口南遷;第三次:兩宋之際,靖康之變,北人進一步南遷,形成中國古代第三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浪潮其他遷移 下南洋(東南沿海居民遷往東南亞) 走西口(山西人遷往內蒙) 闖關東(山東、河北人到東北)原因 戰亂難民和躲避戰禍;官吏盤剝、土地兼并導致大量流民;政府組織充實邊防;自然災害;經濟重心南移,人口相應南遷;罪犯流放邊疆等影響 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經濟重心、文化重心南移;促進民族交流;人口分布漸趨合理三、人口遷移與文化變遷關系 人口遷移影響文化變遷,導致文化沖突、文化交融、文化整合、文化創新原因 人口遷移流動導致文化交融的根本原因是新遷入人口擁有的文化和遷入地人口擁有的文化存在著差異。由于人口的不斷遷移流動,造成文化的不斷溝通和交流,兩個或幾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經過長期接觸,他們相互適應,彼此都發生了改變,這就導致了文化的涵化、互化和交融類型 強制性的人口遷移流動:多為政治因素所導致,由于人口遷移流動的規模大,強制性強,速度快,無論對遷出地人口的文化還是對遷入地人口的文化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的涵化、互化和交融在所難免,可能在開始的時候會伴隨著對抗與沖突。強制性的人口遷移流動對文化涵化、互化與交融的影響,是文化涵化、互化與交融的特殊形式,是一種突變式的文化變遷。 自發性的人口遷移流動: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是最常見的人口遷移流動現象,所以,這種人口遷移流動現象對文化的涵化、互化與交融的影響最普遍、最廣泛。自發性人口遷移流動對文化涵化、互化與交融的影響,是文化涵化、互化與交融的一般形式,是一種漸進式的文化變遷趨勢 文化一體化:隨著人口遷移流動的不斷加強,隨著國際之間的交流不斷擴大,世界各國的文化將得到充分的傳播和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互化、交融、沖突、整合等過程不斷演變,全球一體化是必然趨勢,文化一體化也是發展趨向1.社會情境解讀 上面這面旗幟為“澳大利亞原住民旗”,這面旗幟代表原住民的團結與統一,在澳大利亞有官方地位。它水平分割,上方的黑色代表原住民,下方的紅色代表土地,中間的黃色圓形代表太陽。原住民旗常常飄揚在澳大利亞國旗旁邊,默默訴說原住民與歐洲白人的過去與現在。近代因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土地被剝奪,人口急劇減少,一些原住民已經滅絕或被邊緣化。2.生活情境龔群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中寫道:“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價值觀,這是與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關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結合自己的國情賦予‘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以新的內涵,把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現代化,而提出了作為他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解讀 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文化的特點是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同時進行道德教育,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價值觀,對儒家倫理進行現代化的轉化,提出了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3.學術情境鄧俊娥在《西進運動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一文中指出,西進運動在美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擴大了美國的版圖,促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還促進了美國文化的形成。解讀 西進運動影響巨大,第一,西進運動推動了美國的民主進程。第二,西進運動促進了個人主義的形成。第三,西進運動孕育了美國人的實用主義哲學。第四,西進運動為美國的文學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養分。西部廣闊壯麗的山河、驚心動魄的拓荒生活等,激發了美國作家的創作靈感,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4.學習情境中國古代人口狀況示意圖解讀 由上圖可知,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趨勢是,人口總數增多,區域人口分布比例呈南增北減。其中,長江流域占主導,珠江流域增加,黃河流域減少。客觀上有利于江南地區的開發或推動經濟重心南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