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程標準 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素養聚焦 1.區分狹義絲綢之路和廣義絲綢之路,結合地圖識記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及其作用,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了解絲綢之路的開辟。2.概述絲綢之路等古代商道上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交流,從“歷史解釋”的角度了解不同物品、技術和文化成果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對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知識點一 絲綢之路1.地位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標志:張騫通西域(1)時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2)目的: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3)經過: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4)影響:此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思維點撥 多角度理解張騫通西域的影響項目 理解政治 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經濟 促進物種的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外交 促進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文化 “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歷史象征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誤區警示 傳統絲路在唐代之后并非斷絕,只是有些時期處于少數民族政權控制之下,在元代,包括明清時期都有重要發展。眾所周知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的繁華景象就是中國元朝時期的經濟現象。問題思考 材料 距今三千多年前,新疆和田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原內地,這條從中原地區經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南疆的通道被稱為“玉石之路”,是張騫開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前身。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發展具有什么特點?提示 歷史悠久;古商路為絲綢之路發展提供了基礎。知識點二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1)路線: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2.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2)作用: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思維點撥 受南部邊疆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與復雜的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影響,“西南絲綢之路”表現出與北方絲綢之路不同的特點,如雖以若干要道為主線,但旁道和岔道眾多,道路的興衰更替明顯,道路的功用復雜多樣等。同時,古代中國的發展過程漫長且未發生斷裂,各地通道的開通、運營和功能等,又受到歷代王朝治邊與邦交關系的深刻影響,使不同的絲綢之路具有明顯的共性。3.海上絲綢之路(1)含義: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2)地位: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3)過程①開始: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繁榮:宋元時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羅盤,出洋航海十分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廣泛的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重要交易樞紐。③頂峰: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圖解歷史 鄭和下西洋過程中海外貿易的三種主要形式問題思考1.材料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東亞直到非洲東海岸之間一系列港口組成的海上貿易網絡,從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榮態勢,促成了貿易交流與地理知識、航海科技的傳播。反映了中國在歷史上的強大時期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注重平等的經貿往來。——《拓展海上絲綢之路 復興海洋文明》根據材料指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況以及這一“海路”反映的當時的對外政策。提示 情況: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東至東亞,最遠可到非洲東海岸等地;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地區之間的海上貿易網絡、文化交流與和平往來的通道。對外政策:對外開放,睦鄰友好,平等貿易。2.材料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結合材料分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宣揚國威,懷柔遠人,滿足君主虛榮。知識點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交流(1)中國外傳:①絲綢及養蠶繅絲技術。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③四大發明。④瓷器。(2)傳入中國①西漢獲得中亞良種“汗血馬”,引進優良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原產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思想文化方面(1)中國外傳:中醫藥知識也隨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2)傳入中國佛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思維點撥 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啟示(1)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2)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3)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說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愛好和平、崇尚友好。問題思考 材料 佛教中國化是中國本土文化第一次成功地以和平、平等、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融匯了一種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而來的外來文化,并使本土文化在內容、形態上更加豐富多元,在精神品格和人文氣質上得到發展和提升,從而使中華文化更加具有了開放包容、海納百川和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氣度和特質。——鮑志成《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概論》依據材料說明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提示 對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互鑒都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也為中華文化的豐富發展做出了巨大而深遠的不可估量的貢獻。主題一 絲綢之路興衰周期及認識周期 興起 繁榮 衰落(斷絕)第一周期 公元前138年,張騫“鑿空”之路 公元前108年,至此,“絲綢之路”開啟了繁榮時期 在公元16年,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系,絲綢之路被迫中斷第二周期 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將絲綢之路重新打通 公元217年,“丁酉大疫”奪去了大批人的生命,中國絲綢之路衰退第三周期 公元455年,波斯與北魏重啟了絲綢之路 公元589年,隋朝進行了第三次絲綢之路的恢復 公元618年三月,江都之變,標志著第三輪絲綢之路的歷史周期終結第四周期 始于公元639年,唐征服了漠南漠北,重新興盛了絲綢之路 唐高宗又滅掉西突厥,并設立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是絲綢之路最繁盛時期 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則終結了盛唐發展,絲綢之路走向衰敗第五周期 宋代海上絲路崛起 “元豐市舶條例”標志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公元1259年第二、三次蒙宋戰爭,海上絲綢之路中斷第六周期 始于公元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 元朝廣泛設立驛路,恢復歐亞交通網絡,絲綢之路異常繁榮 公元1618年后金攻取撫順標志明清易代開始,絲綢之路開始衰退第七周期 始于公元1728年《恰克圖條約》,絲綢之路重新復蘇 中國處于康乾盛世,絲綢之路繁榮 1851年,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認識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與中國經濟發展狀態基本一致;與中原政權政策、實力強弱緊密相關;經濟目的占主流,互通有無;自由、平等、和平交流;受沿路政權更迭影響;陸路與海路、草原絲綢之路相互補充,海路逐漸超過陸路;經濟交流伴隨文化、宗教、民族等往來[史料實證]史料一 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北宋政府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易,征收商稅。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南宋政府在一些大的港口設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史》節選設問(1)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提示 經濟重心南移;經濟繁榮;科技進步(造船技術的提升、指南針的應用);政府重視與鼓勵(設置專門機構)。史料二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費信著有《星槎勝覽》,鞏珍著有《西洋番國志》,這些作品介紹了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的地理、政治、風土、人文、語言、文字、氣候、物產、工藝等,為中國了解世界提供了一個窗口。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記載東南亞到東非沿岸的530多個地名,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設問(2) 史料反映了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流有何影響?提示 推動了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中國了解世界提供了一個窗口,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歷史解釋]從文化交流視角看絲綢之路作用立足東方中國和中華文明,從世界歷史和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概括起來說主要有如下六個方面:(1)吸收并發展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產生了中國化佛教的代表——禪宗和受佛教影響的新儒學——宋明理學。(2)溝通了阿拉伯文明,傳入了伊斯蘭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族——回族。(3)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和世界文明,尤其是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成為“四大發明”之外傳播世界并被廣為接受的三大標志性中國文化。(4)在東亞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且在世界文明體系中屹立千年,獨具東方魅力。(5)中國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不斷吸納周邊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奠定了現代中國作為世界多民族東方大國的疆域版圖和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大國地位。(6)推動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知和文化交融,實現了古代社會農耕、游牧等主要經濟形態之間的交互作用,開啟了全球化和形成命運共同體的漫長征程。對接高考(2019·海南卷,3)宋元時期,主要依賴海路運出的中國物品是( )A.瓷器 B.茶葉C.棉布 D.白銀答案 A解析 據所學,瓷器從唐朝時期開始大量外銷,遠達歐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到了宋元時代,海上交通發達,因為宋朝未統一全國,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開始通過海上運出,故選A項。主題二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1.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積極因素。2.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方式進行的。同時,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的優越性頑強地延續不斷,亦從未被外來文明征服。3.就中華民族主流意識而言,無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出,還是對異域文明的導入,一般未見有強烈的保守和排外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開,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4.中國歷代王朝的對外政策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力、國勢和國內社會矛盾狀況,對外交往的國際背景,以及最高統治集團(往往以君主為代表)的文化心理狀態。對外政策的開放程度往往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史料實證]史料 宋元時代的歐亞大陸展開了前未所有的商品和技術交流。海洋四通八達,技術與市場、原料與商品、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思想與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影響,從東北亞的日本、高麗,到東南亞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灣和東非各港口,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全球化”的活躍貿易網絡,商船揚帆萬里……與此同時,發生在宋朝龐大經濟體內部的商業革命則十分有力的支撐宋朝成為整個中國古代最富有的朝代——南宋偏安半壁江山,城市化率、科技商業卻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設問 根據史料,指出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及出現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提示 特點:對外交往內容豐富;對外交往范圍廣。原因:宋元時期結束分裂,國家統一或局部統一,利于開展對外交往;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宋元時期科技文化發達,領先世界;對外政策開放,鼓勵對外貿易。[時空觀念]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1)漢朝時期: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途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中西文化交流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高潮。中國絲綢、冶鑄和水利技術遠播中亞、歐洲地區。(2)唐、宋、元時期:中西文化進入一個迅猛高漲的新時期。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阿拉伯、北非和歐洲地區。(3)明末清初:伴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相對自由的活動,歐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三次高潮。《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馬鈴薯、煙草等傳入中國。必備術語1.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后,開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向中亞、歐洲,促進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更善于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促進中華文明。2.絲綢之路把人類古老文明聯結起來,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和技術的交流,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歷史作用。3.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發揮了重大作用。1.1877年,西方學者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一詞,用于描述漢代時期的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交通線。這里介紹的是“絲綢之路”的( )A.產生背景 B.主要行人C.路線走向 D.開通前提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描述漢代時期的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交通線”可知,這里介紹的是“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故選C項。2.要研究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值得尋訪的城市是( )A.西安 B.開封 C.泉州 D.天津答案 C解析 福建泉州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故選C項;北宋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城市,排除A項;北宋開封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城市,排除B項;北宋天津不是絲綢之路的沿線城市,排除D項。3.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繁榮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答案 D解析 材料“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的是宋朝的海外貿易情況,即“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故D項正確。4.南宋時,明州港呈現出“城外千帆海舶風”“船舶往來,物貨豐衍”的繁榮景象,當時有人稱“販海之商,無非豪富之民,江淮閩浙處處有之”。這說明當時(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B.城市經濟功能增強C.海上絲路貿易興盛D.民間長途販運發達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城外千帆海舶風”“船舶往來,物貨豐衍”“江淮閩浙處處有之”可得出南宋海外貿易發達,海上絲路貿易興盛,C項正確。“開始南移”說法錯誤,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海外貿易由官方壟斷,不是民間長途販運,排除D項。5.絲綢之路開通后,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中國的四大發明、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這表明絲綢之路的開通( )A.促進了中西直接交流B.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C.擴大了漢朝統治區域D.體現了漢朝的世界中心地位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傳播了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技術文明,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B項正確。“直接交流”由材料無法推斷,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商路,并未擴大漢朝的統治區域,排除C項;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皮毛、汗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材料二 習近平主席表示,2 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訪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摘自新華網2013年9月《習近平:呼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1)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一,它體現了絲綢之路交流的什么特點?(2)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什么現實價值?答案 (1)雙向交流(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作用:它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現實價值: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東西方資源優化,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繁榮。(圍繞共同發展,言之有理即可)題組一 絲綢之路1.《后漢書·西域傳》載:“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羅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這是中西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對上述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海上絲綢之路從此開辟B.大秦遣使旨在傳播基督教C.西亞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D.羅馬共和國和東漢并峙東西答案 C解析 西漢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不是“開辟”于東漢,故A項錯誤;記載中未涉及“基督教”,故B項錯誤;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共和國,故D項錯誤。2.縱觀古代絲綢之路,統一時代(漢唐元)主要通過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時期(南北朝和宋夏時代),被迫改道與西方聯系。由此可知(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經之路B.中西交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C.河西走廊地區的政局變動頻繁D.絲綢之路中國段的交通發達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因為不同時期政治形勢的影響,其路線有所變更;但是,從漢朝張騫通西域以來中原王朝與絲路西方的國家間的交流沒有完全中斷過,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故B項正確。3.絲綢之路興起于秦漢,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時期再度興盛起來;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萎縮,但海上絲綢之路卻呈現繁榮景象;直到元朝,陸上絲路再度興起;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明清時期絲綢之路完全消亡B.絲綢之路興衰與統治政策無關C.政治統一有利于絲路的暢通D.少數民族政權不重視絲路貿易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絲路暢通的秦漢、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統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統一有利于絲路的暢通,故選C項。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排除A項;宋代重視海上貿易,海上絲綢之路呈現繁榮狀態,明清時期實行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絲路日益衰落,這說明絲綢之路的興衰與統治政策有關,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陸上絲路再度興起,所以不能說明少數民族政權不重視絲路貿易,排除D項。題組二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4.西漢絲綢之路初通時,絲綢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區還是“習俗頗殊,地廣民稀”,到東漢初年,河西已是“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據此可得出( )A.古代中國對外貿易以經濟目的為主B.經貿活動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顯著C.絲綢之路興起之時是以河西為中心D.河西地區的民族交融得到明顯發展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處于絲綢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區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說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影響較大,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以貢賜貿易為主,不是以經濟目的為主,A項錯誤;材料只是表明河西地處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絲綢之路的中心,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民族交融的信息,D項錯誤。5.“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為主要商品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最為興盛。在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古文明傳播中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材料表明( )①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③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 ④商業貿易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題干敘述的是商業貿易而不是人口遷徙,排除①;茶馬古道在推動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古文明傳播中起過重要作用,表明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②③正確;④中“更為直接”說法錯誤,排除④。故本題選C。6.“市舶之利,頗助國用”這種現象的發生得益于( )A.張騫出使西域 B.遣唐使節來華C.海上絲路繁榮 D.朝貢貿易推行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機構,張騫出使西域是在漢代,開辟的是溝通中西的陸上絲綢之路,故A項錯誤;遣唐使節來華是在唐朝,時間上與題干不符,故B項錯誤;“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印證了南宋海上絲路的繁榮,故C項正確;朝貢貿易屬于官方貿易,不在市舶司管轄的范圍之內,故D項錯誤。題組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7.下列是創作于7世紀的“武則天泛龍舟”與“唐高宗獵豹”的線描圖,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大使廳北墻壁上。據此推知( )A.古代中國政府重視海外貿易發展B.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利于文化交流C.藝術創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響D.唐朝君主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答案 B解析 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城位于絲綢之路上,7世紀該地區的墻壁上出現描繪中國現象的畫作,體現當時絲路沿線的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海外貿易,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宗教因素的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是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故D項錯誤。8.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有汗血馬、毛皮、葡萄、核桃等傳入中原,中原有絲綢、瓷器、茶葉、冶鐵、鑿井技術等傳入西域。這說明( )A.外來物品傳入改善人民生活B.中原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較高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絲路的繁榮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原傳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業產品或先進技術,而西域傳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農牧業產品,這表明當時中原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西域來說是較高的,故選B項。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因“外來物品傳入”而“改善”,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交換與技術傳播,未提及商貿方式,也不能說明商品經濟發展,故排除C、D兩項。9.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畫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圖)中的三件器皿都是來自中國的青花瓷。這反映出當時( )A.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增進中西交流B.瓷器成為歐洲貴族的日常生活用品C.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瓷器格外青睞D.中國宋代的制瓷技藝精湛領先世界答案 C解析 《群神宴》中將青花瓷置于畫作突出位置,體現了畫家對青花瓷的重視,說明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瓷器格外青睞,故選C項。從唐宋以后中國外銷瓷器主要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故A項錯誤;在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瓷器在歐洲是奢侈品,不是日常生活用品,故B項錯誤;青花瓷是元代開始燒制生產,故D項錯誤。10.元朝時,大規模的漕糧海運前所未有,海外貿易繁榮,泉州還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B.造船航海技術進步C.內河航運嚴重不暢 D.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答案 B解析 我國古代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故A項錯誤;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航海技術進步,故B項正確;內河航運與海外貿易無關,故C項錯誤;“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材料未體現且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11.由于從絲綢之路輸入的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古羅馬人便將成本較低的絲織物拆開,取其絲線與當地的亞麻紗線交織,或以絲為原料重新紡制成紗線,織成適合市場需求的輕薄且半透明的紡織品。對上述現象解釋合理的是( )A.中國絲織品暢銷世界各地B.絲路連接中外經濟文化圈C.羅馬的絲織技術超過中國D.傳統基督教文化崇尚廉儉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從絲綢之路輸入的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古羅馬人便……織成適合市場需求的輕薄且半透明的紡織品”可知,絲路連接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故選B。材料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與羅馬間的經貿文化聯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羅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兩地絲織技術的高低,排除C;材料未體現,排除D。12.正如我國學者季羨林先生所說:“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稍有歷史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它實際上是在極其漫長的歷史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對沿途各國、對我們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等方面影響既廣且深。倘若沒有這樣一條路,這些國家今天發展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簡直無法想象。”材料意在說明( )A.絲綢之路是中西方重要商路B.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絲綢之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D.沒有這條路沿路國家就不能發展答案 B解析 材料意在說明絲綢之路對沿路國家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故B項正確。A項沒有涉及文化交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沒有提到絲綢之路的作用,排除;D項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13.沿著以絲綢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國經濟文化交流由此展開。根據相關知識,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絲綢之路,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都是中國開放溝通、擁抱世界的證明。材料二 宋元時期,在工商業發達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有所發展,由于當時西夏、遼、金、蒙古與宋對峙,宋軍費支出浩大,不能不謀求廣開財源,注目于發展海外貿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海外交通空前發達。材料三 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祖諸遺城,迥隔于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材料四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天朝富有四海,豈需爾小國些微貨物哉?”——嘉慶皇帝的上諭(1)材料一中B是歐洲的大秦,寫出A點代表的地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作用。(2)據材料二,指出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展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4)結合材料四分析,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為什么會出現梁啟超所說的這種現象?答案 (1)A:長安。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2)工商業發達;謀求廣開財源;中西陸路交通斷絕。(3)事件:鄭和下西洋。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4)清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從材料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答案 論題: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闡述: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遠銷中亞、北非、歐洲,中亞和歐洲的商品和物種也傳到中國,豐富了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四大發明、各種生產技術等外傳,佛教、伊斯蘭教等也傳播到中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并日益本土化。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發展的載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