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四單元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學案+課時作業word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四單元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學案+課時作業word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課程標準 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素養聚焦 1.簡述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市場和世界貿易的形成與發展,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了解全球貿易網的形成。2.知道茶和鐘表分別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符號,簡述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和中山裝的特點,從“歷史解釋”的角度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3.概述茶葉貿易、鐘表貿易和文化產品貿易對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促進作用,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識點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背景: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2)形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隨之擴展。
(3)表現
①貿易擴大:商品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美歐之間產品相互交流。
②股份公司:貿易的擴大促進了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
(4)影響: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思維點撥 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對資金、市場的需求增加。直接原因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阻斷了亞洲和歐洲的陸上通道,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地想繞過地中海東部,另外開辟一條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國,從亞洲直接獲得大量奢侈商品。
2.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1)原因
①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②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③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通過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輸送到世界各地。
(2)表現:世界貿易額增長,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圖解歷史 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3.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1)阻礙因素
①世界大戰: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②美蘇冷戰:二戰后,因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2)推動因素: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
思維點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業生產的增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最根本原因。
(2)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化以及擴大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3)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建立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
(4)國家加強在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作用。
(5)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3)發展表現
①貿易出口總值增長。
②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問題思考
1.19世紀末世界貿易圖
根據以上圖示,思考這一時期世界貿易呈現的特點及主要原因。
提示 特點:歐洲成為世界市場和世界貿易的中心;歐洲向亞非拉地區輸出工業制成品;亞非拉地區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
原因:歐洲完成兩次工業革命,科技和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
2.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根本推動力;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提供基本技術手段;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跨國公司是重要載體。
知識點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關系
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
(1)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2.表現
(1)茶與茶文化
①歷史: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
②特色:中國茶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
③傳播:最初,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④表現: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
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茶葉貿易通道
(2)服飾
①17世紀末,回到法國的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獲得全場喝彩。
②18世紀,中國服裝的面料、款式、紋樣融入法國服裝設計之中。
③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服裝大膽采用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⑤民國早期,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鐘表
①傳入過程:誕生于歐洲。16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內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
②傳播狀況:清朝高官將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思維點撥 18世紀工業革命與鐘表的關系
近代工業革命后,工廠制度廣泛建立,對時間的規定越來越嚴格;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推廣,對人們遵守公共時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鐘表使得工業時代要求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精確守時成為可能,因而鐘表是工業革命的關鍵機械。
3.加強
(1)背景: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2)表現:體現不同文化的產品廣銷世界各地。
問題思考
1.材料 1912年民國新服制草案:“國務院現已將民國服制議定,大別為三:(一)西式禮服,(二)公服,(三)常服。禮服純仿美制;公服專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禮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條,關于大禮服及常禮服之用料,如本國有相當之毛織品時,得適用之。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服制。這些服制除了少數幾個還留有一點封建等級主義的遺毒之外,大多數服制都以職業分工作為制定的標準。
閱讀材料,概括民國時期服裝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
提示 特點:采用西式;要用國產衣料;以職業分工作為制定標準;要打破封建等級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服飾改革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愛國主義精神的驅使。
2.國際性的文化交流與國家、民族特色文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提示 沖突、交融、創新和發展。
主題一 世界貿易的發展歷程
1.萌芽時期:15世紀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和各洲間的貿易擴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增加,美洲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產品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
2.初步形成時期:工業革命后,由于生產力迅速提高,歐美發達國家需要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
3.停滯時期: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以致停滯不前,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4.最終形成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因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兩大陣營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國際貿易空前活躍。
5.深化時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推動了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產品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史料實證]
史料一 從約19世紀80年代到1914年的大規模擴張是如此的迅速和廣泛,乃至史學家稱之為新帝國主義。在歐洲民族主義上升之時,奪取殖民地成為國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經濟威力的證明。工業國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場、廉價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推動了歐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19世紀中期后,歐洲人的大遷移勢頭非常兇猛。歐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陸。歐洲人用他們的新勢力、財富和軍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設問(1)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世界市場出現的顯著變化,并指出推動該變化產生的主要因素。
提示 變化:由多個中心的區域市場到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因素:民主政治和國家政策的推動;工業革命的推動;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口的全球性流動;殖民擴張。
史料二 經濟全球化是近年來國際問題中的熱門話題。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發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則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
設問(2)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原因。
提示 市場體制的推廣;信息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的推動;兩極格局的解體;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
[時空觀念]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示意圖
[歷史解釋]
世界市場與世界貿易的關系
由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工業國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加上交通運輸等技術的改進,進一步促進了世界貿易的增長。
對接高考
有關歐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這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B.荷蘭海上貿易的發達
C.拿破侖帝國的興盛 D.英國殖民地版圖廣闊
答案 B
解析 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范圍是美洲,與材料愛爾蘭、普魯士等地區無關,故A項錯誤;17世紀荷蘭海上貿易的發達,殖民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故B項正確;拿破侖帝國企圖軍事征服英國計劃失敗,因此在其興盛時期也沒有控制愛爾蘭,故C項錯誤;愛爾蘭是英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項錯誤。
主題二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2.有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強相互了解,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3.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4.在現代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愈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5.有利于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6.有助于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史料實證]
史料一 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國茶葉一直獨占世界市場。1835年,英國人羅伯特·福瑞首次將中國茶盜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園面積不斷擴大。……1872年,杰克遜制成第一臺揉茶機;1877年,維爾·大衛發明了焙炒機;19世紀末,印度實現制茶各個環節的機械化。……另外,英國規定進口印度茶是零關稅,而進口中國茶需繳納35%的關稅。1889年,輸入英國的印度茶首次超過中國茶。——摘編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
設問(1)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英國茶葉貿易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變化:由中國茶葉獨占世界市場到輸入英國的印度茶超過中國茶。
原因:19世紀印度茶葉種植業興起,印度茶逐漸打破中國茶在貿易中的壟斷地位;19世紀印度制茶業中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享受關稅優惠;工業革命使交通通訊工具發生巨大變化,促進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史料二 在古絲綢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貿物資之一。因此,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絲茶之路”。甚至有學者認為茶葉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位于亞洲東部的日本和朝鮮實際上與中國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鮮早在唐代就開始向中國學習,至宋時日本和朝鮮國內已開始有飲茶之習。此外,南亞、東南亞諸國由于商貿來往和華僑的不斷遷入,也有一定的茶飲需求。宋代的飲茶文化影響到日本、韓國等茶道的形成。20世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從中國引進茶種,聘請中國茶工指導生產與種植,其本族語中的“茶”字也源于對漢語茶字的音譯。
——張莉《宋代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及其意義》
設問(2)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和意義。
提示 特點:絲綢之路是中國茶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茶文化的傳播與中華文化圈相聯系;茶文化的傳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義:傳播中華文化,加強了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各國的物質文化生活。
[歷史解釋]
中國茶葉的世界性流動產生的影響
(1)改善各國飲食結構
茶已成為真正的世界飲料,在世界人民飲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2)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中國茶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經濟影響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茶產業,誕生了世界茶葉貿易行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3)豐富人類文化禮儀
在新產生的茶文化中,東方茶文化較為典型的是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較為典型的有英國下午茶。
(4)其他方面的影響
對世界宗教、交通、軍事、政治、外交、民族、語言、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領域均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茶烙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茶痕跡。隨著大量茶文獻的出現,茶的內容進入了詩歌、散文、小說,并與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歌曲等藝術日益緊密結合,形成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茶藝術。
必備術語
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世界貿易的廣度和深度也在加強,這一過程中,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斷發展。
2.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與進步。
1.許多歐洲觀察家認為,“(近代)世界貿易不僅擴大了財富,在新舊大陸之間交換了作物和新發明,而且還給許多‘不信神的民族’傳去了耶穌基督的福音”。站在他們的理解角度,世界貿易(  )
A.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信仰 B.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交流
C.是連接新舊社會的橋梁 D.傳播了歐洲先進的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不僅擴大了財富……而且還給許多‘不信神的民族’傳去了耶穌基督的福音”可知,這些歐洲觀察家認為世界貿易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故選B項。A項對材料信息的理解不全面,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制度的傳播,排除D項。
2.對下表所示變化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時間 世界出口貿易平均年增長率
1913—1938年 0.7%
1948—1976年 7.7%
A.戰后各國間貿易壁壘被徹底消除
B.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C.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
D.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答案 D
解析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1948—1976年世界出口貿易平均增長率比1913—1938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形成,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故D項正確。
3.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
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
答案 D
解析 茶葉的普及屬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體現不出等級觀念明顯淡化這一結論,故A項錯誤;中英兩國文化差異較大,對東方生活方式向往不會成為英國社會的普遍認識,不是對材料中茶葉逐漸普及現象的合理解釋,故B項錯誤;隨著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貧富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項錯誤;由于英國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加大了與東方的貿易,使茶葉大量流入英國,導致茶葉價格下降,成為普通民眾也可消費的產品,故出現材料中的變化,故D項正確。
4.民國時期,中山裝上部小口袋的筆架形袋蓋,暗喻中國革命需要依靠知識分子才能獲得成功。它堅持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合進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出一種精神煥發、陽剛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裝設計風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斷成熟
B.國人審美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經濟融合
D.部分國人的科學意識開始覺醒
答案 B
解析 從“堅持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合進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出一種精神煥發、陽剛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以看出它體現出國人的審美取向與時代精神,故選B項。
5.故宮博物院鐘表館收藏了18世紀200多件中外各式鐘表,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件進貢給乾隆皇帝的禮物——“銅鍍金寫字人鐘”。當啟動開關時,一個歐洲紳士模樣的機械人就會在面前的紙上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8個漢字。這件藏品能反映的歷史信息有(  )
①西學東漸進程開始 ②“天朝上國”的思想觀念 ③西方完成工業革命 ④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西學東漸進程開始是在明中葉,①錯誤;材料“八方向化,九土來王”體現的是“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②正確;西方完成工業革命是在19世紀40年代,③錯誤;材料“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件進貢給乾隆皇帝的禮物——‘銅鍍金寫字人鐘’”體現的是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④正確。故選B項。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引進的茶,味道苦澀。從17世紀中期起,隨著糖的“加盟”,上流社會的女性中間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為高貴的象征。蔗糖在18世紀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18世紀末,工人階級中開始出現了茶歇,在工作間歇喝茶休息。這正是由茶的特性決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補充熱量,像興奮劑一樣能讓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紅茶具有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東西。——[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從材料中提取一個信息,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信息,對歷史信息的闡釋準確全面。)
答案 舉例:加糖紅茶由上層社會普及到下層社會。
說明:加糖紅茶最初流行于以英國王室為首的上層社會,這種飲茶方式被視為貴族身份的象征,隨著英國對蔗糖生產和貿易控制能力的加強,英國國內對于糖的消費開始呈現出一種急劇增長的勢頭,蔗糖大量銷往歐洲,其價格也隨之下降,從原來的奢侈品變成了人們生活必需品,加糖紅茶成為英國一種獨特的生活文化。
題組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可劃分為中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如下圖)。這反映了(  )
A.價格革命導致西北歐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
B.新航路的開辟導致美洲淪為貿易邊緣地區
C.英國、荷蘭、法國逐漸成為貿易半邊緣區
D.不同貿易區域劃分是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是商業革命的體現,而不是受價格革命的影響,故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使美洲融入世界市場,成為貿易邊緣地區,而不是“淪為”,故排除B項;英國、荷蘭、法國位于西北歐地區,屬于貿易中心區,故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使西歐逐漸崛起,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掌握著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區域的劃分成為了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故D項正確。
2.下圖所反映的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以初步形成
B.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使亞非拉地區的小農經濟迅速解體
C.兩次工業革命中發明的交通通信工具方便了世界聯系
D.新航路開辟引起“商業革命”,促進了世界貿易的擴展
答案 A
解析 由圖表可知,1800—1880年,世界貿易量不斷增加,這說明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故選A項;早期殖民擴張主要是在16、17世紀,排除B項;貿易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交通通信工具只是手段,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是在14、15世紀,排除D項。
3.某一時期,非洲、美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提供自然資源和農產品,英國、歐洲和美國加工或者消費這些原材料,帶動了海上運輸和陸地運輸的發展。人類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而這一新體系所帶來的利潤主要流向歐洲、北美洲和日本。這一時期是(  )
A.新航路開辟時期 B.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期
C.早期殖民擴張時期 D.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世界各地分工日益明顯,形成了“利潤主要流向歐洲、北美洲和日本”的情況,故選D項;新航路開辟時期,亞洲提供奢侈品,美洲為歐洲的殖民地,排除A項;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期即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還處于幕府統治階段,不會產生“利潤主要流向……日本”的情況,排除B項;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美洲還是殖民地,排除C項。
4.閱讀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符合這一時期世界貿易和工業狀況的結論是(  )
1820—1900年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數據表
年份 世界貿易增長率 世界工業生產增長率
1820—1840 2.81 2.9
1840—1860 4.84 3.5
1860—1870 5.53 2.9
1870—1900 3.24 3.7
A.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發明推動了世界貿易的增長
B.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推動了世界貿易快速增長
C.國際勞動分工格局的形成使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快于世界工業的增長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世界工業增長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1820—1900年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生產增長率均呈現上升態勢,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隨著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需要及世界市場的形成,自由貿易成為國際交流基本準則,推動了世界整體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
5.下面圖表為1965-1995年期間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示意圖。此圖表反映了(  )
A.世界貿易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B.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處境惡化
C.發達國家主導世界貿易的發展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沖突加劇
答案 C
解析 從圖片可知,各時期世界貿易都是以發達國家間貿易為主,世界貿易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發展中國家處境惡化,故B項錯誤;從發達國家間貿易比重可知,世界貿易由發達國家主導,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沖突加劇,故D項錯誤。
題組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6.1649年荷蘭萊頓大學教授科內利烏斯·博特科伊在發表的《茶、咖啡和巧克力》論文中,極力推崇飲茶的好處。此論文客觀上反映了(  )
A.茶葉遭到了荷蘭民眾的抵制
B.咖啡取代了茶葉的飲料地位
C.茶葉受到西方民眾的普遍接納
D.國際貿易擴大下的文化交融
答案 D
解析 荷蘭的國際貿易規模擴大,同時也把飲茶的文化從中國帶入歐洲,體現了文化的交融,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排除。
7.16世紀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運送的金銀。但是在這之后的新的海外產品開始逐漸成為歐洲的主要消費品,其商業價值也不斷增長。包括新的飲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說明了(  )
A.世界貿易中商品種類的變化
B.世界貿易量的增長
C.世界貿易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市場
D.世界貿易使殖民者財富猛增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16世紀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運送的金銀。但是在這之后的新的海外產品開始逐漸成為歐洲的主要消費品”可知,材料主要說明了世界貿易中商品種類的變化,故選A項。
8.到了18世紀,在亞歐人的飲食中,玉米和馬鈴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東南亞熱帶的土地上瘋長,以豐厚的產出支撐著眾多的人口。這一現象從根本上反映了(  )
A.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
B.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C.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方興未艾
D.經濟交流改變了亞歐的社會生活
答案 D
9.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既不是互不關聯的也不是彼此獨立的。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主要是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遠征的希臘商人。同樣,印度佛教傳播到中國的過程也可以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了解到。這表明促進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兩種方式是(  )
A.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
B.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
C.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
D.希臘商人和亞歷山大軍隊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既有戰爭,又有和平交流,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文明交流與傳播是通過暴力沖突、和平交流兩種方式進行的,故C項正確;A、B兩項是和平交往的表現,排除;D項不是東西方交流的方式,排除。
10.1850年前后,鐘表成為英國社會各個階級必備的生活用品,英國人時間概念被空前強化,時間第一次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這一現象說明(  )
A.生產力發展影響人們生活節奏
B.工業化推動鐘表制造業的發展
C.鐘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D.民主政治發展推動生活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1850年前后,鐘表成為英國社會各個階級必備的生活用品”并結合所學工業革命后工廠制度、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都對時間提出要求,故選A項;材料“英國人時間概念被空前強化”說明是大眾的需求,不是鐘表制造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鐘表普及但不能說明生活質量提高,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民主政治,排除D項。
11.近年來,美國利用在多媒體、互聯網絡、衛星電視等方面的強大實力,以貿易自由化為借口,積極打入他國文化市場。美國的近鄰加拿大95%的電影、93%的電視劇、75%的英語電視節目和80%的書刊市場主要為美國文化產品所控制。這說明(  )
A.全球化是文化沖突的副產品
B.國際文化舊秩序阻礙全球化
C.發達國家主導了經濟全球化
D.全球化對弱勢文化產生沖擊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美國利用在多媒體、互聯網絡、衛星電視等方面的強大實力,以貿易自由化為借口,積極打入他國文化市場”可知,美國利用其強勢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擴大其文化市場,對弱勢文化產生沖擊,故選D項。文化沖突是全球化的副產品,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國際文化舊秩序與全球化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不是反映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排除C項。
12.下表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例表。
國家 比重 年份 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 俄國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由此可推斷出,該時期(  )
A.世界貿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
B.重工業逐漸成為工業主導
C.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
D.歐美發達國家已盛極而衰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到1913年,英國、美國和德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相當,說明世界貿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重工業的地位問題,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世界經濟結構的信息,故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初,國際貿易的發展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阻礙: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不過一個世紀后,這些阻力已經大幅度消退了……人為的阻礙則包括進出口關稅以及對某些商品的進口禁令……盡管世紀末有些國家回到“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征收高額的進口關稅,但總體來說兩方面因素的阻礙在逐步消退。——卡梅倫《世界經濟簡史》
材料二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引起形式多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經濟危機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催化劑。新貿易保護主義則主要是以非關稅壁壘為保護措施,它往往披著“合法”的外衣,具有形式合理、措施隱蔽等特征,是對多邊貿易規則進行規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較于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已從單純的貿易領域擴大到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護、就業保護和國家安全等社會、政治領域。以下是近年來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情況表:
年份 2007 2008 2009
技術性貿易壁壘 1 211件 1 532件 1 890件
——摘編自楊勵、韓倩倩《經濟全球化與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初阻礙國際貿易發展的相關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社會為促進貿易自由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新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原因及表現。
答案 (1)因素:交通不便,貿易保護和關稅壁壘。
措施:關貿總協定的簽訂,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2)原因:經濟危機;全球發展不平衡;國家利益驅使。
表現: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圖一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線
圖二 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殖民掠奪和貿易路線圖
從以上兩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主題,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答案 主題:中西方選擇了不同對外貿易方式。
說明:中國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開對外貿易。絲綢之路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不僅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也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自從張騫通西域之后,中國同中亞和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中國的絲、綢、綾、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馬、石榴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這種友好貿易對各國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對外貿易以侵略掠奪為主要方式。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國家對外推行“炮艦政策”,強制推行自由貿易,用堅船利炮打開其他國家的大門,迫使全世界為西方開放市場。如鴉片戰爭,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等。同時西方國家通過不平等貿易、欺詐貿易,在亞非拉地區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亞非拉經濟成為西方經濟的附庸。掠奪貿易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卻導致亞非拉地區的貧窮和落后。
總之,由于社會性質和時代特征的不同,東西方對外貿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帶來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霍林郭勒市| 河津市| 宁陵县| 奎屯市| 翁源县| 获嘉县| 康马县| 陆良县| 中超| 清徐县| 东方市| 青川县| 延安市| 桑日县| 龙川县| 定边县| 临武县| 绍兴县| 太仓市| 东乡族自治县| 鹤岗市| 盘山县| 金沙县| 丰县| 璧山县| 疏附县| 泗阳县| 蒙自县| 大石桥市| 江城| 穆棱市| 江津市| 白水县| 乐亭县| 桃园市| 雅安市| 芦溪县| 互助| 上林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