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素養聚焦 1.結合歷史地圖,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了解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2.概述“希臘化時代”的特點和蒙古西征的影響,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戰爭造成了文化破壞,也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知識點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1)內容: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滅亡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2)影響: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①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②腓尼基名城推羅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③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④在中亞,大量當地居民或被屠殺,或被強制遷移到亞歷山大建立的城市中。(3)結果: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圖解歷史知識拓展 亞歷山大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比較項目 亞歷山大帝國 波斯帝國不同點 地域 以巴爾干半島為核心 以亞洲為主,包含了部分非洲和歐洲領土,其疆域以兩河流域為核心民族與文化 以希臘文明為主 民族上以中亞、西亞民族為主,文化上以兩河流域文明為主相同點 都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都在世界古代史上產生了較大影響2.“希臘化時代”(1)時期: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時期。(2)內容①亞歷山大統治期間,試圖以希臘文化(歐洲文化起源)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亞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國)。②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3)影響①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③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④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4)文學、科學成就①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②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③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險家提供的資料,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④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圖解歷史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問題思考 1.材料 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希臘化時代的人們作為龐大王朝的子民有了四海一家的意識,希臘化時代的世界主義取代了過去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臘化世界呈現出開放的全球意識。依據材料分析“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有何特點。提示 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2.材料 希臘化時代在科學方面取得的進步超過了17世紀以前任何別的時期。一部分是由于亞歷山大征服提供了經濟良機,大大拓展的市場激發人們改進技術、增加產量的熱情。后起諸王國間以及它們與外部強國間連續不斷的戰爭產生了對較復雜的武器的需要,對希臘科學與中東科學(不僅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科學,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印度科學)間的直接交流也同樣起了促進的作用。最后,希臘化國家的馬其頓統治者是在希臘學問享有盛譽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慷慨地支持科學研究。依據材料歸納希臘化時代在科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示 原因:市場拓展激發人們改進技術、增加產量的熱情;戰爭推動對武器的需要;希臘科學與中東科學的交流;統治者支持科學研究。知識點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1)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軍隊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滅亡金朝后,蒙古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3)第三次西征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進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達。(4)元朝和四大汗國的形成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知識拓展 蒙古帝國在中央汗國之外的四大汗國成為蒙古帝國的有效組成部分,四大汗國除伊利汗國與中央政權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外,其他汗國都是獨立汗國,它們內部又不斷衍生出幾個小的汗國,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也時常發生戰爭。它們統治范圍內的民族文化差異較大,這勢必會引發各種文化的沖突與融合。2.蒙古三次西征的影響(1)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他們撰寫的出使報告流傳至今。②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后經海路返回。根據他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對以后幾個世紀的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③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2)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①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②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③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問題思考1.中國的蒙古化和歐洲的希臘化有何不同?提示 元朝之后明清兩代就完全繼承了蒙古人的專制、野蠻與殘暴,從而使中華古典文明從宋之后走向衰落和粗鄙化,尤以北方蒙古化的程度更高。中國的蒙古化與歐洲的希臘化是人類歷史上兩個驚人相似的文化歷程。2.材料 元史專家韓儒林先生說:“成吉思汗在開始西征起,便……把東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掃除了,把阻礙經濟文化交流的堡壘削平了,于是東西方的交往開始頻繁、距離開始縮短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火藥、紙幣、驛站制度等輸出到西方,西方的藥品、織造品、天文歷法等也輸入了中國?!?br/>依據材料概括蒙古西征是如何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東西方交流的情況是怎樣的?提示 措施:打通東西交通大道的障礙;削平阻礙經濟文化交流的堡壘。情況:中國的創造發明如火藥、紙幣、驛站制度等輸出到西方,西方的藥品、織造品、天文歷法等輸入中國。主題一 亞歷山大政策對“希臘化時代”的影響1.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政治基礎。(1)在政治體制方面,他在波斯實行一種特殊的君主專制政體,融合了希臘與東方的特征。(2)他保留了波斯的專制政體,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籠絡東方各地的貴族,任命原地區的將領等為官員,共同統治東方人民。2.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經濟基礎。(1)亞歷山大遠征,打通了歐亞大陸的交通,打破了東西方長期獨立或隔離的狀態,為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創造了條件,也為希臘化的實現創造了經濟基礎。(2)亞歷山大將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用于興建公共設施。他在巴比倫建立碼頭,開辟由波斯灣到埃及的航線;他疏通河道,興修水利,使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的農業得到較大的發展;東西方商業往來、經濟交流日益加強。(3)亞歷山大在遠征路途中,建立了許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化文明城市,并且隨遠征而來的大量希臘人紛紛涌入這些東方城市。這些城市成為溝通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的橋梁,成為孕育希臘化文明的沃土。3.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文化基礎。(1)亞歷山大鼓勵文化發展,撥了大量資金資助各種科學研究,積極興建文化設施,這種文化策略成為聯結東西方民族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希臘化時代”文化發展的基礎。(2)亞歷山大令馬其頓軍隊中的大量雇傭兵居住在各個被征服地,他們都是希臘文化重要的傳播者。[史料實證]史料一 在希臘化時代的城市中,最著名的要數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城在希臘化時代成為重要的貿易港口,斯特拉波稱其為“已知人類世界最大的百貨商店”。然而,商業中心似乎還不足以概括亞歷山大里亞的特性,它還是著名的政治中心。在亞歷山大城里,希臘人和外國人住東城,埃及人住西城,猶太人住戴爾塔區,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熔爐。——楊巨平《碰撞與交融——希臘化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設問(1)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亞歷山大城成為希臘化時代政治、經濟中心的原因,概括亞歷山大城居住區的特色,結合所學說明這一特色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提示 原因:亞歷山大城位于尼羅河河口,地理位置優越;由亞歷山大規劃修建;托勒密占據埃及后,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都城。特色:分區聚族而居。影響:既保有埃及文化,又融入了希臘、猶太等多種文化,形成多種文化并存、互滲的多元格局。史料二 希臘化時代的斯多亞學派主張“人人皆兄弟”,認為“人不只對政治共同體忠誠,更負有對世界共同體的忠誠”。這種世界主義是“以世界為人類生活的中心,從而倡導一種‘大一統’的社會”。藝術家把關注的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在文學創作上,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所創新,由神話傳說回歸到了現實生活,出現了田園詩、科普詩以及反映中上層私人生活趣事的新喜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的統治者是埃及的征服者,而實際上卻是埃及的君主制征服了希臘—馬其頓人,“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西亞塞琉西王朝(又譯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64年)的統治者,也基本上沿襲了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政體?!獥铠P霞《史海探微》設問(2) 根據史料二,概括希臘化世界的特點。提示 特點:主張世界主義;關注現實;實行君主制。[歷史解釋]認識古代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1)多元性:馬其頓擴張后的帝國空前的廣袤,首次統一了地中海以東的領域,足跡跨越亞、歐、非三洲。這次對外擴張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包括希臘文化、埃及文化、西亞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的希臘化文化。(2)開放性:伴隨著東西方文明交互滲透的過程,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觀念開始呈現。在希臘化的過程中,各地區和各部落之間的差別在縮小,從前的宗教、城邦和公社的閉關自守性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在擴大,人們的活動超越了過去的城邦界限,出現了統一的希臘化世界的經濟體系,希臘化時期的世界主義取代了過去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臘化世界呈現開放的全球意識。主題二 辯證看待蒙古西征1.積極影響: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1)遼闊的帝國版圖,有利于文化匯融。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加速了東西方交流的進程。(2)通暢的交通,為東西交流提供便利的條件。①蒙古帝國內外都修有發達的“驛站”。②蒙古在西征過程中注重修通道路。③蒙古人的西征活動,使當時世界上各國的各種政治實體和種族的隔閡得到一次大變動,各種民族、文化相互見面、認識,甚至滲透融合。動亂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交流。(3)蒙古帝國統治者重視東西商業往來和技術交流。蒙古帝國在東西之間各交通要道上均設有驛站,道路便捷,使商品流通較為便利、安全,當時歐洲各地、阿拉伯半島、非洲北部及東岸沿海地區的商隊來蒙古經商也更加頻繁。(4)寬容的宗教政策。蒙古人信仰“長生天”,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他們吸納了別族的文明,同時也容納了別族的宗教信仰,對宗教實行寬容的政策,有利于統治和社會穩定。2.不利影響(1)蒙古大軍大肆屠殺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并焚毀城市和建筑,把城市變成“煙霧和灰燼”,這種毀滅性的殘酷行為,毀滅了該地區的文明和生產力,阻礙了被毀壞地區的發展和進步。(2)對這些地區的毀滅性打擊,在客觀上也阻滯了人類自身的進步。[史料實證]史料 對于自成吉思汗開始的蒙古西征,長久以來,人們對此褒貶不一。蘇聯1957年出版的《蘇聯域外的東方中世紀史》是這樣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里,血洗了亞歐國家。前所未有的災難落到了被征服國家人民群眾的身上。征服,破壞了他們的城市,踐踏了他們的田野,消滅了他們的生產力和文化?!钡?,法國學者麥撒卻這樣說道:“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中世紀滿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見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現光明。當時戰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之酣睡懶病,自夢中警醒。”——楊峻嶺《試析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設問(1) 簡述史料中關于蒙古西征的評價有何不同?提示 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災難,對經濟文化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另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恢復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文化交流,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提供了契機。設問(2) 對蒙古西征為何會有不同的評價?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提示 原因:評價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啟示: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做出辯證的、全面的評價,既要看到評價對象的積極方面,也要看到消極方面。[家國情懷]蒙古西征的進步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成吉思汗的政府拉開了人類近代史的帷幕。蒙古人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美夢,喚起了全球性的人類覺醒。正是在這種軍事征服的推動和刺激下,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易和思想革命。蒙古對歐洲的征服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吉思汗將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帶給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歐洲,使歐洲找到了通向“現代”的發展方向。對接高考中國文化不僅惠及近鄰,而且澤被遠西。下圖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外傳”的時間軸,“?”處應填入( )A.火器隨蒙古西征傳入歐洲B.中國絲綢受到古羅馬上層人士喜愛C.唐三彩隨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盤隨海禁的開放傳到菲律賓答案 A解析 材料中給出的時間13—14世紀處于中國宋元時期。13 世紀,火藥武器隨蒙古國西征傳入阿拉伯地區,后又傳入歐洲,故A項正確;中國絲綢受到古羅馬上層人士喜愛出現在漢朝,不符合時間限制,故B項錯誤;唐三彩隨遣唐使流入日本出現在隋唐時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故C項錯誤;瓷杯瓷盤隨海禁的開放傳到菲律賓出現在明清時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故D項錯誤。必備術語1.亞歷山大遠征是一次具有侵略性的遠征,對東方一部分國家的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沖擊,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亞歷山大的遠征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政治及經濟交流。2.蒙古西征猶如一把雙刃劍,帶給被征服地區血和淚的同時,也把世界的范圍變得更加廣闊,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快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1.波斯帝國相繼征服了巴比倫、埃及、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等,波斯人統治期間,希臘、小亞細亞和波斯的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開始了希臘化的進程。這反映了( )A.希臘文明產生得益于波斯帝國的征服B.戰爭客觀上加速了東西方之間文明交流C.戰爭深刻影響了東西方歷史發展進程D.波斯帝國是東方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可知,波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地,以其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龐大帝國的制度文明,加速了東西方之間文明交流,故B項正確。希臘文明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過程,希臘文明的產生未受益于波斯帝國的征服,排除A項;C項夸大了波斯帝國戰爭征服的影響,排除;D項表述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2.“這個王朝主要統治埃及,仿照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大港。這個王朝的諸位君主也都被認為是埃及歷史上的法老”。這一王朝是( )A.塞琉古王國 B.托勒密埃及C.馬其頓王國 D.欽察汗國答案 B解析 根據“埃及”“定都亞歷山大港”等,可得出這一王朝是托勒密埃及,故選B項。3.觀察下表,造成“希臘時代”和“希臘化時代”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時代 內容 希臘時代(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末-前2世紀末)社會思想 理想主義、地方主義 現實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私學盛行 公學盛行商業 有限的商業活動 廣泛的海路商業活動A.羅馬帝國的建立 B.“世界性帝國”的出現C.海洋文明的影響 D.世界性航路逐漸形成答案 B解析 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這一時期的地中海東部諸國的歷史被稱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是古希臘歷史由獨立城邦走向統一的世界性帝國的過渡時期,此時“希臘化時代”地域遼闊,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故在社會思想、教育、商業等方面均與“希臘時代”存在差異,B項正確。4.西征中,成吉思汗實行分封,長子術赤的領地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阿勒泰山一帶”,直至欽察草原諸地區。次子察合臺、第三子窩闊臺在中亞、西域、中原等地得到了封地。第四子托雷管理他父親的家族、財富和祖先的牧地以及蒙古帝國的全部精銳部隊。成吉思汗的分封( )A.為蒙古四大汗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B.說明蒙軍由征服轉為防守C.使蒙古汗國控制了整個歐亞大陸D.遵循了中原地區的宗法制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蒙古的四大汗國為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上述分封具備了后來四大汗國的雛形,故為蒙古四大汗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故選A項。蒙古曾進行了三次西征,成吉思汗死后,還曾進行西征,故排除B項;蒙古汗國并沒有控制整個歐亞大陸,故排除C項;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而材料中繼承父業的托雷為第四子,可見并未遵循宗法制,故排除D項。5.《馬可·波羅行紀》中對忽必烈登基時間和年齡的記載與《元史》等漢文史料不同,之前學者認為這只是簡單的筆誤,但最新史學研究通過對比不同記載發現,其中原因應該是馬可·波羅回國后記載時受到了伊斯蘭歷的影響。這表明( )A.古代官修史書的史料價值十分有限B.研究視角多元化使歷史解讀更趨于理性C.歷史文獻必須與實物史料相互印證D.不同的史觀往往影響研究者的歷史結論答案 B解析 新史學研究通過對比不同記載發現,其中原因應該是馬可·波羅回國后記載時受到了伊斯蘭歷的影響,新的史學研究視角對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解讀,故B項正確。古代官修史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未體現實物史料和不同的史觀,故C、D兩項錯誤。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他率領大軍東征,軍隊所至,許多城市被洗劫一空,成千上萬的人被俘為奴。他占領了小亞細亞和埃及,然后回師占領了兩河流域,滅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在進軍途中,他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力山大港就是那個時候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你如何理解“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試舉一例在希臘化時代的自然科學成就。答案 在遠征過程中,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進了希臘文化當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舉例: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舉一例即可)題組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顧路途艱險,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綠洲,拜謁埃及太陽神的象征阿蒙神,并為女神伊西斯建廟;在征服巴比倫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毀掉的神廟,并親自祭祀巴比倫城的守護神馬杜克。亞歷山大意在( )A.傳播古希臘文化B.消弭埃及與巴比倫的矛盾C.培育臣民的認同感D.恢復當地的神權政治形態答案 C解析 對埃及人和巴比倫人來說,亞歷山大帝國是外來政權,亞歷山大重視他們的信仰,有利于培育臣民對他本人和帝國的認同感,故選C項。亞歷山大尊敬的是其他民族的神,并不是在傳播古希臘文化,故排除A項;由材料不能得出埃及與巴比倫的矛盾,故排除B項;這是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而不是要擴張當地人的勢力,故排除D項。2.亞歷山大在向東擴張過程中,帶了許多隨軍學者,它們沿途采集動植物標本,測量地理,研究學術,與當地人交往,亞歷山大還接見過古印度學者,與他們交流學問。這些行動( )A.推動了波斯帝國的文化發展B.表明文明發展的趨同化C.擴大了古代知識的傳播范圍D.有利于印度佛教的產生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研究學術,與當地人交往”“與他們交流學問”可知,亞歷山大的擴張也伴隨著不同文明的知識交流,從而擴大了古代知識的傳播范圍,故選C項。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東征滅亡,故排除A項;這只是文明的交流,交流不等于趨同化,故排除B項;亞歷山大時代之前,佛教早已產生,故排除D項。3.有學者認為:“亞歷山大在所征服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堡,有些逐漸發展成經濟文化中心,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庇纱送茢啵搶W者認為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客觀上( )A.毀滅了東西方文化B.促使東方文明走向衰落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D.促使希臘文明走向衰落答案 C解析 依據題干“亞歷山大在所征服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堡……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遠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傳播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選C。4.據普盧塔克所記,有七十個以上的希臘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亞歷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戰中建立的。希臘的神廟、劇場、藝術、文學和商業以及希臘的殖民者遍布帝國各處。希臘科學和文化的勝利,比之馬其頓方陣的成功更為持久。材料意在強調( )A.亞歷山大帝國疆域極其遼闊B.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文明傳播C.希臘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D.亞歷山大建立了眾多城市答案 B解析 依據材料“有七十個以上的希臘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亞歷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戰中建立的”“希臘的神廟、劇場、藝術、文學和商業”“希臘科學和文化的勝利”可知,題干強調了亞歷山大遠征推動了希臘文明的傳播,故選B。5.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推廣希臘文化,被征服地區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這說明( )A.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文化占主導地位B.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C.被征服地區完全接受希臘文化D.被征服地區文化與希臘文化碰撞交流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推廣希臘文化,被征服地區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可以得出,在希臘化世界中,統治階級推廣希臘文化,希臘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故A項正確。題組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6.在蒙古征服之前,俄羅斯地區封建割據,不斷混戰。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后,保留了俄羅斯各公侯國,但它們必須向欽察汗國稱臣、接受冊封和詔令、繳納貢賦、承擔軍役。俄羅斯土地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據此可知( )A.俄羅斯各公侯國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B.欽察汗國直接控制了俄羅斯各公侯國C.蒙古西征推動了俄羅斯國家形態的演進D.蒙古汗國的分裂導致俄羅斯國家的發端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封建割據,不斷混戰”“第一次出現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可知,俄羅斯地區的國家形態由分裂走向統一集權,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拜占庭帝國,故排除A項;由材料“向欽察汗國稱臣、接受冊封和詔令、繳納貢賦、承擔軍役”只能看出間接控制,并沒有直接管理,故排除B項;俄羅斯國家發端于基輔羅斯,而蒙古征服俄羅斯以前,基輔羅斯早就存在了,故排除D項。7.下表為學術界關于《馬可·波羅行紀》的研究成果。成果1 關于當時宮廷的奢侈、南方城市的繁榮、市場的活躍的記載,《行紀》比任何漢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為詳細、生動成果2 《行紀》記載的馬可·波羅襄陽獻炮,與《元史》記載不符成果3 《行紀》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與稅收體制有大量準確而詳盡的描述,當時的歐洲、阿拉伯和波斯文獻中無書能及成果4 各種印刷本的《行紀》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可能是從波斯史籍中抄來的,也可能是馬可·波羅只到了波斯據此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A.該書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資料B.馬可·波羅曾經來過中國C.該書由阿拉伯人翻譯并傳播D.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答案 A解析 從表格中四個成果可以看出,《馬可·波羅行紀》所記載的史料可用來研究元朝的歷史,故A項正確。由成果4“馬可·波羅只到了波斯”可知,學術界對馬可·波羅來華存在異議,故B項錯誤;四個成果均無法反映出阿拉伯人翻譯過該書,故C項錯誤;材料中只提到了《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文明的傳播,沒有體現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項錯誤。8.(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和速不臺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羅斯“不過是一次長途奔襲。他們去后,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為是做了一場噩夢,而蒙古人留在這些城市里面下來的冒煙的瓦礫場以及堆積如山的尸體證實他們經過這里是可怖的事實”。材料說明蒙古西征( )A.是一次正義的戰爭B.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C.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災難D.推動歐洲城市發展答案 C解析 蒙古西征本身是對這些國家的武裝入侵,大肆屠殺當地居民,給當地帶來深重災難,故A、B錯誤,C正確;材料未涉及城市發展問題,故D錯誤。9.“蒙古族的征服戰爭十分慘烈,在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所以,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國的建立對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毫無積極作用?!边@句話( )A.前提正確,結論錯誤B.前提錯誤,結論正確C.前提和結論都正確D.前提和結論都錯誤答案 A解析 蒙古族的征服戰爭給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但是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故A正確。10.公元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進行了三次西征,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的西征也是農業文明時代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的征服活動。下列對蒙古人征服戰爭評價較為客觀的一項是( )A.蒙古鐵騎所到之處破城掠寨,涂炭生靈,充分暴露了游牧民族的野蠻與殘忍B.戰爭總是殘酷的,無辜平民的傷亡是常有的事,蒙古人的征服戰爭也不例外C.蒙古人征服戰爭雖給農耕民族帶來巨大災難,但卻打通了東西方交通的通道D.游牧民族的生存環境太惡劣,為了生存他們才不得已而掠奪定居的農耕民族答案 C解析 評價歷史事件應該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到本題中就是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評價蒙古西征。蒙古人的征服戰爭一方面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在客觀上打通了東西方交通的通道,推動了東西方交流,故選C。A、B、D是單方面的評價,缺少客觀性,均排除。11.馬克思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利克里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毕ED“外部極盛時期”對世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是( )A.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B.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C.促進了基督教文明的傳播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提到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征戰,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故D項正確。12.有學者指出,蒙古西征對世界戰爭文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歐洲戰爭的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始于東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其歸因于蒙古對俄羅斯人的個性和俄羅斯制度的影響,從而導致了農民的野蠻化,無視人的尊嚴,價值觀扭曲,特別崇拜兇狠霸道和狡詐。材料表明( )A.俄羅斯人的霸道和狡詐的個性的根源是蒙古的西征B.東歐國家的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原因之一是蒙古的西征C.蒙古西征推動了文化的傳播D.蒙古西征對世界戰爭文化的影響是消極的答案 B解析 A項片面夸大蒙古西征的影響,故錯誤;C項本身說法正確,但是材料無從體現,故錯誤;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蒙古西征對世界戰爭文化的影響,故D項錯誤。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亞歷山大遠征軍主要由馬其頓人和希臘雇傭兵組成,亞歷山大在東方的遠征中至少留下了36 000名希臘雇傭兵,讓他們在各處定居下來。他們都是希臘文明的載體。東征中還有許多隨軍學者,包括工程師、地理學家、測繪師、哲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等,他們沿途搜集了大量東方各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民情風俗方面的資料,他們與當地人交流來往,使東西方文化互相補充。材料二 在蘇薩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在此之前曾娶巴克特里亞的王公之女羅克珊為妻)。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大約有80名將官)。同日參加婚禮的竟達一萬對之多。后人稱這一行動為“歐亞聯姻”,而且整個婚禮是按照波斯人的傳統習俗進行的。在結婚典禮上,亞歷山大鄭重宣布: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親自饋贈給他們許多禮物以示鼓勵。(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遠征軍的人員構成有哪些特點。(2)根據材料二,試分析亞歷山大此舉的目的及由此產生的影響。答案 (1)從來源看,主要來自馬其頓和希臘;從職業看,涉及各個文化領域。(2)目的:與東方貴族聯合,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和管理,維護帝國穩定;贏得當地人好感與支持,緩和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系;展示政權合法性與正統性的需要。影響:擴大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帝國的控制與管理,有利于維護帝國的穩定;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蒙古軍隊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出城投降,被裝入袋中,縱馬踏死。歷時500余年的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國滅亡。蒙古軍隊在城中燒殺劫掠7日之久,80萬居民幾乎被屠殺殆盡,許多藝術珍品和建筑遭到毀滅,歷史名城巴格達蒙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法]格魯塞《草原帝國》材料二 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從蒙古人傳播文化這一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利。對于世界的貢獻,只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與之相似。——[法]格魯塞《蒙古帝國史》(1)從文明交流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評價蒙古的擴張的?你還能舉出哪些事例來佐證作者的觀點?(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矛盾嗎?為什么?答案 (1)作者認為蒙古人的擴張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國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在元朝傳到歐洲。(2)不矛盾。因為兩則材料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反映了蒙古擴張的后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