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素養聚焦 1.了解一戰和二戰兩場現代戰爭,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2.概述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的沖擊,了解兩次世界大戰不僅對人類文化造成了破壞,也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現代戰爭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3.簡述印度、新加坡、埃及等新興民族國家在二戰后的文化復興,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進行了文化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知識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2)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殘酷的方式,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3)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4)印度、北非地區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概念闡釋 民族自決原則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的概念,初倡于法國大革命時期,但當時并不具備國際法的意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頒布的《和平法令》譴責帝國主義大國強制合并弱小國家,宣布破壞自決權的行為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了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堵摵蠂鴳椪隆芬幎ǎ骸鞍l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將其作為聯合國的宗旨之一。2.表現(1)亞洲:尤為深刻。①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②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③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2)非洲和拉美地區表現: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3.影響: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圖解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問題思考 材料 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陳獨秀(1923年)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有何影響。提示 進一步傳播了民主與科學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開啟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1)戰爭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論上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戰爭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表現(1)朝鮮獲得了獨立。(2)中國收復了臺灣。(3)英帝國的解體。(4)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知識拓展 《埃維昂協議》1962年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和法國政府的代表在法國東部埃維昂城簽訂。阿爾及利亞人民為了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斗爭。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阿爾及利亞人民經過7年半艱苦的武裝斗爭,終于迫使法國同意談判,以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1962年3月7—18日雙方在埃維昂經過幾輪談判,簽署法阿協議的總聲明,慣稱《埃維昂協議》。3.意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問題思考1.材料 英國統治者哀嘆:“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艙中滿載彈藥而在大洋中著火的船……在我們面前并無選擇的余地?!庇械?,“把過去的公式應用到目前的形勢是不行的”,不得不讓印度獨立。材料中,英國統治者的哀嘆說明了什么?提示 英國殖民統治走向衰落(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2.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捎跀蛋偃f殖民地居民在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改營中的服役,這種世界范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缤谝淮问澜绱髴鹌陂g一樣,老百姓還受到了盟國關于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提示 殖民國家實力遭到極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決等思想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覺醒;殖民地力量得到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知識點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2.印度的文化復興:多樣化(1)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2)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3)注重發展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4)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3.新加坡、韓國的文化復興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知識拓展 新加坡儒家文化的特點(1)仁愛精神、民族意識等積極方面得到發揚。(2)新加坡的儒家文化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成功地與科學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成為指導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3)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傳播過程中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廣。4.埃及的文化復興(1)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2)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3)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4)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問題思考1.材料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印度獨立后,文化發展呈現什么特征?印度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對西方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 特征:多樣化。措施: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2.材料 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國家的現代化成為主要目標時,全體國民能夠形成集團協力組織,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儒教主張人必須與天奮斗,與人奮斗,提倡力爭……正是這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王淑臣 《韓國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蘊》根據材料指出儒學對韓國的影響。提示 儒學的集體意識和自強不息精神推動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促進韓國經濟的發展。主題一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和之后的民族主義思想1.含義:是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于至上至尊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民族意識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意識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2.內容:戰后的民族主義現實正好反映了這一民族主義概念所涵蓋的內容。從民族的實踐來看,它既有爭取民族獨立、發展的主題,又有維護民族價值觀的抗爭。在戰后,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一個主權獨立、完整和民族自由、發展的無形障礙,盡管有的是緣于經濟、政治的因素,有的是緣于文化、傳統的因素。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傳統與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民族運動的表現形態與追求的目標也就各異。[史料實證]史料一 經過一段時間,工業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國,都得到強勁推動……它們改變了亞洲的面貌并最終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覆滅。更重要的是亞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這使他們與殖民地征服者對立起來。過去的亞洲大帝國和其他國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結構上是與現代歐洲民族國家不同的,但亞洲人明智地看到,歐洲國家強大力量之源正是他們所缺乏的統一和干勁,而他們若想再次成為他們自己國家的主人,就必須具備這樣的統一和干勁?!_茲·墨菲《亞洲史》(第四版)設問(1) 如何理解史料一中“它們改變了亞洲的面貌并最終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覆滅”?提示 列強入侵客觀上給亞洲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有利于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亞洲各國推翻殖民統治準備了物質基礎;列強入侵還促使亞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通過改革或革命,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史料二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極大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出現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非拉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殖民地、附屬國人口為14.5億,總面積為7 800萬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減少為1.6億,面積僅剩2 550萬平方千米。 ——摘編自王春良等《新編世界現代史1900-1988》設問(2)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殖民體系產生的影響。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歷史解釋]兩次世界大戰對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和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出現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形成的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指導殖民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5)二戰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漲。對接高考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認為,爭取權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對罪惡的消極的不抵抗”,而是“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下列歷史人物與他有類似主張的是( )A.華盛頓 B.孫中山C.凱末爾 D.甘地答案 D解析 華盛頓領導了北美的獨立戰爭,采取了暴力革命行為,與題目中的“非暴力”不符,故A項正確;孫中山主張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故B項錯誤;凱末爾領導了土耳其革命,故C項錯誤; 材料中“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類似,故D項正確。主題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新建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給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不僅使西方世界籠罩在一片“世紀末”的悲涼氣氛之中,同時也使本來對學習西方文化充滿熱情和希望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思想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2.一戰后西方思想界活躍的社會主義思潮和“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產生重大而深遠地影響。3.西方人本主義和文化相對論的傳入和影響也非常大。4.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義的發展。[史料實證]史料一 擺脫英屬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馬”合并后,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世界對于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設問(1)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提示 剛擺脫殖民統治,求發展以鞏固獨立成當務之急;“星(新)馬”分治,國小、自然資源缺乏。史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記經濟 設立經濟發展局,開發裕廊、紅山等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政府機構 成立廉政公署社會 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建屋發展局,負責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價提供給民眾教育 決定使用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法律、習俗 嚴厲處罰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養鴿子、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和說粗話臟話;倡導的行為: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沖水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積極協助成立并加入東盟史料三 新加坡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設問(2) 根據史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處。提示 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發揮政府社會職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設;依法治國;重視教育,強調國民素質的提高;積極依托區域優勢,走區域經濟集團化道路;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家國情懷]人類命運休戚相關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絕不能重演。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人類命運休戚相關,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唯物史觀] 正確認識二戰后世界文化的發展(1)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個民族的人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相當頑強的沿襲性,不是能輕易改變的,因此必須承認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2)文化是全人類的創造物,它本身不屬于任何個人。作為文化創造者兼承受者的人類,雖有民族的區別,但在本質特征上都是一致的。發展和繁榮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3)我們應該用多維的思維模式來審視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4)融合不等于趨同,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并不意味著可以以一方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強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著去建立某種單一價值體系的“世界文化”。堅持多種文化并存與互補,能夠將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結合,這一定會有利于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文化的復興。必備術語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形成了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勢力,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帝國主義國家有了很大削弱,其所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使幾百年來形成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這是20世紀的偉大變化,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3.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叭∑渚A,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1.“歐洲列強的一個集團同另一個集團血戰到底的慘狀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注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边@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A.使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的覺醒C.使歐洲現存的社會制度遭到懷疑與否定D.造成巨大破壞給人們留下了心靈創傷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注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說明一戰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的覺醒,故B項正確。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協約國聲稱用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處理國際問題,但實際上卻經常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違反這一原則。下列選項與之相吻合的是( )A.對戰敗國德國的制裁B.確認波蘭的獨立和疆界C.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D.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聽之任之答案 C解析 巴黎和會上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違反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故C項正確。A項與民族自決的原則無關,故排除;B項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自決原則,故排除;D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史實,故排除。3.《全球通史》一書中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1944年至1970年間,總共有63個國家贏得了獨立。上述材料旨在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 )A.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B.粉碎了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C.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D.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深遠的影響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總共有63個國家贏得了獨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故C項正確。4.建于1949年的印度國家博物館,展示了許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講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銅雕。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圖案精美,保存完好,讓人贊嘆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細作。其反映了印度現代文化中( )A.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C.統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義D.傳統的種姓因素影響著社會生活答案 B解析 材料“1949年的印度國家博物館”“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故B項正確。A項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的政治體制,故錯誤;C、D兩項與材料無關,故錯誤。5.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正式發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列舉了五項共同價值觀: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求同存異,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反映出新加坡( )A.注重發揚儒家文化精華B.對西方文化采取排斥態度C.官方全面主導儒學教育D.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答案 A解析 “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求同存異”“和諧”“寬容”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精華,故選A項。新加坡并不排斥西方文化,故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教育的概況,故排除C項;由材料看不出多樣化,故排除D項。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民族自決的思想得以在更寬廣的范圍內傳播、認可,正如有人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是限于歐洲的民族自決原則被宣稱為普遍原則的時機,以1917年激進的革命形式——布爾什維克革命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自由’的形式為代表。誠然,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戰時,這是一個極其細微的差別,‘民族自決’這一革命術語已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記?!痹诙韲锩鼊倓偝晒Φ?917年11月,列寧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張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這一主張成為亞非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的有力武器?!幾詢φ迅?、于英紅《一戰后民族自決原則的公認與效應》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族自決的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族自決的思想廣泛傳播的意義。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限于歐洲的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普遍原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和推動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題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全球文明史》中寫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歐洲銀行家試圖推測歐洲主要國家的穩定前景,以便可以為將來進行明智的投資。他選擇了3個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到1920年,他所有的賭注都失敗了。因為他選擇的3個國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體了?!边@段材料主要說明一戰前的歐洲( )A.銀行家投機、投資極端謹慎以避免損失B.民主思想并沒有充分地深入民心C.帝制不符合當時歐洲發展的時代潮流D.保證國家穩定的前提是強有力的君主答案 B解析 A項只是表面現象,沒有反映實質,故排除;銀行家在一戰前選擇了他認為最有前景的三個國家都是專制色彩濃厚的國家,說明當時的人們心里還是認同專制,這從根本上反映了一戰前民主思想并沒有深入人心,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三個帝國在一戰前實行的是帝制,所以并不能反映一戰前帝制不符合潮流,故排除C項;保證國家穩定的前提并不是強有力的君主,故排除D項。2.列寧在1916年的《社會革命與民族自決權》中指出,“民族自決權只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獨立權”,不等于“分離、分裂、建立小國家,它只是反對任何民族壓迫的斗爭的徹底表現”;在提到中國、波斯等半殖民地國家時指出,“社會主義者不但應當要求無條件地、無代價地立即解放殖民地,這個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現正是承認自決權”。可見“民族自決”( )A.反映了當時歐美工人階級的共同性認識B.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斗爭高潮階段到來C.意味著近代被欺凌的中華民族整體自決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應由無產階級領導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只是列寧的觀點,無法體現當時歐美工人階級的共同性認識,故A項錯誤;材料中無法體現民族自決對世界民族解放斗爭高潮階段到來的推動作用,故B項錯誤;材料中列寧提到中國時指出“社會主義者不但應當要求無條件地、無代價地立即解放殖民地,這個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現正是承認自決權”,說明“民族自決”意味著近代被欺凌的中華民族整體自決,故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領導階級問題,故D項錯誤。3.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開創了一種新的現代文明以挽救中國。在此,他揭示了( )A.無產階級已經成為中國主力軍B.科學和民主成為五四精神的核心C.愛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逐步結合D.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完全融合答案 C解析 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軍,“成為中國主力軍”說法有誤,故A錯誤;科學和民主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核心內容,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故B錯誤;五四運動的實踐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改造中國的新途徑,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深入工人中間,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宣傳,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故C正確;“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完全融合”表述有誤,且與材料意思不符,故D錯誤。題組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4.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幾內亞國父與首任總統塞古杜爾在1958年聲明:幾內亞寧愿要貧窮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這表明( )A.擺脫殖民統治后非洲國家更加動蕩B.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主題C.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D.戰后民族主義思想在非洲廣泛傳播答案 D解析 材料“幾內亞寧愿要貧窮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北砻鲬鸷蠓侵藜庇跀[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民族主義盛行,故D項正確。5.1960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他不無感慨地說:“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是事實,并且在制訂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辈牧现蟹从车臍v史趨勢是( )A.經濟全球化開始 B.不結盟運動興起C.區域集團化加強 D.民族的解放運動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戰結束后,英國實力的下降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的興起,故選D。6.在二戰期間,如同在一戰期間一樣,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當二戰結束時,他們紛紛會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爭取獨立的浪潮中??梢?,兩次世界大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重要原因是( )A.法西斯集團覆滅 B.啟蒙運動的興起C.進步思想的傳播 D.戰爭規模的擴大答案 C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的進步思想的傳播推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故選C項。一戰是帝國主義爭霸戰爭,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A項錯誤;啟蒙運動的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題干沒有體現戰爭規模的信息,D項錯誤。題組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7.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現出一批本土史學家,他們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歷史學派,如伊巴丹學派和達累斯薩拉姆學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歷史著作。這反映出( )A.非洲歷史悠久,文明綿延不斷B.民主思想傳入,融合非洲傳統C.獨立國家興起,重構民族歷史D.殖民統治崩潰,冷戰格局形成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歷史學派”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許多國家相繼獨立,進而要求重構民族歷史,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學家要求清除殖民主義的歷史,但不能說明非洲歷史悠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B項;材料與冷戰格局形成無關,排除D項。8.20世紀60-80年代,東亞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并且有類似儒家背景文化的國家是( )A.日本、馬拉西亞 B.印度尼西亞、越南C.新加坡、韓國 D.韓國、文萊答案 C解析 新加坡、韓國是當時東亞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工業國,并且都受到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是他們的共性,故選C。9.塔哈·侯賽因說:“外國學校從來不會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從本質上看,它們絕不會教育埃及學生去熱愛埃及,或保護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體應該是自己辦的學校,對外國學校的過分依賴對埃及的發展無濟于事”。這從本質上說明塔哈·侯賽因( )A.主張埃及人應該辦自己的學校B.要求擺脫外國對埃及的文化殖民C.認為發達的教育是埃及獨立的保障D.意識到外國教育存在極大的弊端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外國學?!^不會教育埃及學生去熱愛埃及”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埃及是英國殖民地,外國學校是外國對埃及進行文化殖民的手段,故塔哈·侯賽因要求發展民族教育,體現出其要求擺脫外國對埃及的文化殖民,故選B項。主張埃及人應該辦自己的學校是表層信息,故排除A項;如果教育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也是不利于埃及民族獨立的,故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批判外國教育,故排除D項。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亞非許多國家贏得了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步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①大戰使除美國外的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嚴重削弱②資本主義陣營被迫改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堅持不懈地進行反帝斗爭④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壯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苁窃诘诙问澜绱髴鸷?,排除含④的選項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②③都正確,故本題選C。1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C.各國發展道路一致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答案 D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性,也立足于本國本民族的發展傳統,這體現出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故選D。12.下表反映了二戰后世界發展的趨勢是( )1947年6月 英國首相艾德禮與印度總督發表《印度獨立方案》1947年11月 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第181號決議)1948年8—9月 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A.兩極格局的形成 B.殖民體系的瓦解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區域集團化加強答案 B解析 印度、巴勒斯坦地區、朝鮮半島、中國在近代史上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他們的獨立標志著殖民體系的逐步瓦解,故選B項;兩極格局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排除A項;獨立不等于崛起,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獨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與區域集團化無關,排除D項。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數百萬死傷的人和城鄉冒著煙霧的廢墟,使得廣大民眾易于接受進行革命和實現社會新秩序的號召。為了模仿布爾什維克革命,柏林、漢堡和布達佩斯都建立了蘇維埃。倫敦、巴黎和羅馬街頭也出現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爾遜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記中寫道:“不滿的呼聲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爾什維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的人們所接受。匈牙利剛剛屈服。我們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藥庫上,總有一天,一顆火星便能將它點燃。”材料二 只有少數幾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于1918年寫下了以下這一有關即將到來的世界的非凡預測: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1)材料一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哪些現象?這些現象為什么會出現?(2)材料二中的“非凡預測”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預測”的依據。(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談談我們應當怎樣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革命與獨立的浪潮。答案 (1)現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社會動蕩動搖資本主義各國統治。原因:戰爭破壞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各國人民反對本國政府的政策和統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爭的方向;歐美各國工人運動普遍高漲的影響。(2)“非凡預測”: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的侵略和掠奪激化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矛盾;宗主國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業有所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得以壯大。(3)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是社會主義的偉大嘗試;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摧毀殖民體系的基礎。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反戰和平運動興起于19世紀,在美國、英國、法國相繼成立了反戰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參加反戰和平運動的有共產黨人在內的政界人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的成員遍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領導反對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支持民族自決和人民獨立,愛因斯坦、宋慶齡等被選為名譽主席團成員。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吁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人民的抗戰?!幾孕軅ッ瘛逗推街暋?0世紀反戰反核運動》(1)根據材料,概述反戰和平運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和平運動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答案 (1)擴展到全球,成立眾多反戰組織;與反帝、支持民族獨立結合;轉向反法西斯;采取直接反戰行動。(2)原因:一戰的慘痛教訓,法西斯對外侵略的威脅,反戰和平組織的推動。作用:廣泛傳播和平反戰呼聲;動員人們與法西斯勢力進行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