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提升一、“希臘化時代”文明的影響“希臘化時代”的文明是一種綜合古代東西方文明諸因素而發展起來的新型文明,它對以后地中海地區及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1.政治:東方的君主專制制度與西方的城邦體制出現了一種結合。在希臘、馬其頓地區,君主政治代替了城邦政治。在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以及小亞細亞、中亞等原屬東方文明的地區,在承襲東方原有體系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些希臘的因素,主要代表就是希臘人在東方建立的自治城市。2.經濟:希臘化世界對溝通希臘和埃及、西亞、中亞以及印度的商業貿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希臘化各國的君主改變了以往東方宮廷和國庫貯藏巨額金銀的習慣,將大量金銀鑄成貨幣以便于流通,形成了一種融合東西方特色的新型經濟。隨著亞歷山大對東方生活方式的迷戀,新的經濟中心在東方建立。3.文化:富于理性和邏輯的西方哲學與古代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時代”的自然科學發生了突破性的飛躍發展。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也相互影響,希臘雕像的藝術風格甚至傳到了中國。4.思想:亞歷山大帝國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胸懷,希臘人從此走出了狹小的城邦界限,人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別人,強調人生而平等,充滿世界主義精神的斯多亞哲學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二、古今中外戰爭對文化的影響1.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在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后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以色列和埃及。亞歷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傳播到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在希臘文化時代(亞歷山大征服后的幾百年間),東方思想,特別是宗教思想傳入到希臘世界。就是這種希臘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臘特征但也深受東方影響的文化,最終對羅馬產生了影響。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個新的飛躍,使先進的中華文明,特別是中國當時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傳到穆斯林世界,再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同時,先進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傳入中國,甚至歐洲基督教文化也經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國。3.近代的殖民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帶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念,雖然其目的是要淡化被侵略地區的民族意識,但是在客觀上,卻激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4.兩次世界大戰都非常的殘酷,但是它給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機。在這一過程中,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意識被最大限度地激發,這為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在努力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1.社會情境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已不是原初的儒家文化,而是結合現代性進行過濾與改造的現代化。如“忠”被闡釋為忠于國家,具有國民意識;“禮義”被闡釋為待人接物以禮相待、坦誠守信,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心等等。顯然,提倡“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八德是為了鞏固新加坡民族國家的利益。正是新加坡對儒家文化的成功改造才使其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對新加坡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這對我們今天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一種文化之所以被稱為先進文化,是因為其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極大的開放性,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要想重煥生機,就必須進行自我修正,祛除其中的非理性因素,與現代文明形成良好的融合與對接,這樣才能與時俱進,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源泉。——郭小香《20世紀以來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傳播的政治解讀》解讀 在20世紀,儒家文化依然在新加坡有影響,但是新加坡的儒家文化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文化,就如同漢代的儒家吸收了道家、黃老學派、陰陽家思想,宋明理學吸收了佛道思想一樣,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被改造后,儒家思想煥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對我們中國的新時期的思想也有借鑒作用。2.生活情境哥倫比亞詩人何塞·馬利亞·托雷斯在1856年寫了一首題為《兩個美洲》的長詩,詩中有這樣的字句:這些為聯合而誕生的民族,今天卻四分五裂,孤立無援;團結是它們的責任,相愛是它們的法律;它們有著共同的根和共同的使命——拉丁美洲人,面對著撒克遜人——這個死敵正威脅著毀掉它們的自由,撕碎它們的旗。解讀 這首詩反映了創造“拉丁美洲”一詞的最初目的就是將天主教的美洲和盎格魯—撒克遜人新教的美洲區別開來。“兩個美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別。即拉丁美洲與盎格魯―撒克遜美洲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的大量混血成分以及文化傳統中強烈的人道主義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拉丁美洲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混血民族。共同斗爭錘煉民族特征,在高度緊張的斗爭時刻,各種感情都會在濃縮的時間進程中經受檢驗、凝練和提升。拉丁美洲漫長的斗爭史鞏固了各國之間的感情,一代代先驅涌現,他們又以自己身體力行的榜樣繼續培育這種精神。3.學術情境蒙古西征之后,東西方通道大開,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但其《馬可·波羅行紀》問世后一直爭議不斷,很多人對其是否到過中國存疑。馬可·波羅生前曾面對親友的責難,表白絕非言過其實,其所見異事“尚未說到一半”。1995年,英國學者吳芳思(Frances Wood)著《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否認其到過中國;1999年,中國著名元史專家楊志玖出版《馬可·波羅在中國》,確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這兩種不同的觀點論爭的主要問題大體為: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無直接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馬可·波羅書中沒有提及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書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是波斯語名等。有人從爭辯雙方的學術背景方面進行了論證,幾乎中國所有蒙元史學者都認可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英國學者吳芳思是否認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專家,只是中國問題的研究者。——據劉大年《歷史學理論的建設問題》等解讀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他在中國生活多年,其回憶錄反映了他到過中國的經歷。他有關中國的大量記載是不可能憑想象編造出來的。但是他的行紀并不是歷史學家的歷史考察報告,只是一位長期在中國生活過的商人的回憶錄,因此,不能用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著作來衡量。在浩若煙海的史籍中,只有個別學者找到說服力不強的零星記載;行紀中沒有提及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馬可·波羅行紀》可能是旅行家粉飾虛構之作。但是馬可·波羅生活年代也可能大致為元朝,此時的秦漢長城因多是土堆的,早已毀壞,其遺跡一般不易找到,我們現在所見長城是明代所修,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馬可·波羅有可能到過中國。4.學習情境下面是古羅馬萊奧尼門改造前后的平面圖。左邊是原來的大門(公元前1世紀中葉),右邊是重建后的大門(公元1世紀下半葉)。——[英]約翰·B·沃德珀金斯《羅馬建筑》解讀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時間和空間關系,對重建后的萊奧尼門可得出如下兩方面的認識:第一方面建筑特色,通過兩幅插圖,我們得出將希臘式和羅馬式建筑融為一體;第二方面藝術價值,通過兩幅插圖,我們可以得出將建筑的力度與外觀的美感融為一體;使人在宏偉建筑前同樣感到自己的偉大,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