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課程標準 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素養聚焦 1.概括文物保護的發展史,了解《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從“時空觀念”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產保護。2.了解以金字塔、佛羅倫薩歷史中心、萬里長城、故宮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以京劇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產保護。3.了解《世界遺產公約》的實施和以萬里長城、故宮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知識點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文物保護及研究(1)古代對文物的收藏,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2)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中,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3)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還發展出金石學,專門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誤區警示 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各種古代珍品和宗教遺物的動機和目的是有區別的。皇室、貴族的收藏是把物質財富的占有,擴大到對精神財富的占有和享受;而教會的收藏則與天主教對宗教遺物的崇拜有關。知識拓展 金石學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歐陽修是金石學的開創者,其學生曾鞏的《金石錄》最早提出“金石”一詞。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這一名稱。2.現代西方文物保護(1)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2)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3)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知識拓展 《威尼斯憲章》《威尼斯憲章》又稱為《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原則,全稱《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1964年5月31日,從事歷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師和技術員國際會議第二次會議在威尼斯通過的決議。憲章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筑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將其視為人類的共同遺產和歷史的見證。明確了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時要求,必須利用一切科學技術保護與修復文物建筑。3.近現代中國對文物古跡的保護(1)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2)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3)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4)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5)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以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還建立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問題思考 材料 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考慮到鑒于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種援助盡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采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為什么要保護世界遺產?文物古跡保護的第一要義是什么?提示 原因:世界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世界遺產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跡);世界遺產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進行交流、學習的寶貴資源(世界遺產表現出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各種文明的交流及影響);世界遺產遭到威脅和破壞的程度日益嚴重。第一要義:真實性。知識點二 《世界遺產公約》1.《世界遺產公約》(1)通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圖解歷史 世界遺產公約標志解讀 ①中間正方形代表人類的創造活動。②圓形代表大自然。圖示既顯示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依存關系,又體現了人類對世界遺產的保護。(2)目的: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3)內容①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②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③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2.非物質文化遺產(1)提出:1998年,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2)完善: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知識拓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3.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1)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2)2004年,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3)2006年,審議通過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4)2011年,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5)意義: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問題思考1.材料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標準作了明確規定,并隨之確定了實施“公約”的指導方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因為一些國家在保護這類遺產方面缺乏經濟和科技實力,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該公約可以更好地保護屬于全人類的珍貴遺產。2.如何讓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示 只有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時,需要加強立法保護,在全社會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點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古代文明的遺跡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2.近代的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知識拓展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亞平寧山腳下,阿爾諾河盆地的山丘之間,佛羅倫薩建立于公元200年,歷史上一直是貿易和藝術中心。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佛羅倫薩歷史區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既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重鎮的歷史見證,又是充滿永恒之美的舉世聞名的名勝區。3.中國的世界文化遺跡(1)代表: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2)數量和意義:截至2020年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42個。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批準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項。這既表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又意味著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任重道遠。問題思考1.材料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亞平寧山腳下,阿諾河盆地的山丘之間,佛羅倫薩建立于公元200年,歷史上一直是貿易和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作為文藝復興的象征,眾多的藝術家留下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繪畫作品,是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2.材料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伴隨著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金戈鐵馬、逐鹿疆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筑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通過材料你有何認識?提示 從世界文化遺產完整性的保護原則角度,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長城不僅包含其有形的存在,還應包含與長城有關的歷史文化,如民間傳說、說唱戲曲、詩詞歌賦、繪畫雕塑等。3.材料 自公元9世紀以來,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無數文人騷客、藝術大師吟詠興嘆、潑墨揮毫。景區內遍布廟宇、亭臺、寶塔、園林,其間點綴著奇花異木、岸堤島嶼,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無限美景。數百年來,西湖景區對中國其他地區乃至日本和韓國的園林設計都產生了影響,在景觀營造的文化傳統中,西湖是對天人合一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闡釋。——摘自世界遺產委員會網站根據材料指出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提示 是中國唐代以來文化發展的縮影;西湖的建筑風格對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園林設計都產生了影響;其景觀營造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主題一 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1.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4.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5.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史料實證]史料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聯盟的有關工作”。當時的國際聯盟提出并倡導一種思想,即應通過國際合作來保護人類共有的遺產。直到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不能移動”的文化遺產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促使《公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源自國際社會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文化保護行動。正是由于這一次保護行動的影響,世界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成熟。設問(1) 根據史料一,概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出現的原因。提示 國際聯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倡導;世界文化遺產的破壞;文化保護行動的實踐。史料二 歷史街區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是西方經濟復蘇發展期,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但是不久人們發現,推土機隨意改變著城鎮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歷史環境被破壞,特色在消失。人們意識到,除了保護文物建筑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留歷史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在日本,1975年修訂法律,增加了保護“傳統建筑群”的內容。法律規定,“傳統建筑集中,與周圍環境一體形成了歷史風貌的地區”應定為“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加以保護,先由地方城市規劃部門通過城市規劃確定保護范圍,然后制定地方的保護條例。國家擇其價值較高者定為“重要的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設問(2) 根據史料二,談一談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應當如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提示 擴大城市文物保護的歷史時限和數量;防止單一的“仿古”性的商業開發;重視成片歷史街區的保存;加強對傳統建筑群的立法保護。[歷史解釋]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1)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也無法替代。(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能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3)對于當今社會而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因此,保護環境應該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主題二 《世界遺產公約》的主要分類1.文化遺產《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3)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2.自然遺產《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3.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皆屬此類)。[史料實證]史料一 1974年的春天,陜西省臨潼縣的一群農民挖了一個5米深的水井,然而,那沒有滲出一滴水的水井卻通往了兩千多年前的神奇世界。一個偉大的序幕拉開了,即將上演的是20世紀最為壯觀的考古發現。經過兩年多的鉆探、試掘,到1976年時,人們發現這里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陵園中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目前已發掘的秦始皇陪葬坑中的兵馬俑有步兵、車兵和騎兵,指揮這支軍隊的,是那些打扮得與眾不同的將軍們,他們的等級區別在于穿的鎧甲。目前已經探明的三個陶俑坑中,有陶制的兵馬俑近8 000件,木質的戰車140多乘。商鞅變法后,秦國的軍權高度集中,50人以上的軍隊調動完全根據皇帝的命令。調動的憑證就是“虎符”,它一半在皇帝處,另一半在大將手中,兩半合在一起才可調動軍隊。設問(1) 史料反映了什么現象?提示 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目的是顯示皇帝的權勢與榮耀。兵馬俑為我們研究秦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科技和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史料二 布達拉宮,是藏族勞動人民的一個偉大創造,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時,也是藏漢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據《五世達賴靈塔目錄》記載,僅修建紅宮,就動員了將近7 000名技術工匠和烏拉差役參加勞動。清廷還特派漢族技術工匠進藏參與施工。設問(2) 史料反映了布達拉宮的什么作用?提示 體現了布達拉宮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布達拉宮是漢藏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史料三 昆曲曾經有過輝煌歷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時期獨霸中國劇壇兩百多年,是當時的“國劇”。上至宮廷,下至市井,莫不愛好。唱曲是當時的全民運動。昆曲集詩、歌、舞、戲于一體,由于大量文士參與撰寫,審度音律,昆曲遂成為明清時代高雅藝術的指標。而昆曲的長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損失。設問(3)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今天的昆曲面臨著怎樣一個處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提示 長期衰微的處境。原因: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樂性的表現力,犧牲了文學性和戲劇性,這成為昆曲的致命弱點。[歷史解釋]比較項 明清皇宮、皇家園林和陵墓等 古希臘羅馬的歷史遺跡(雅典衛城、古羅馬城)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遺產政治 形態 君主專制 雅典民主政治、羅馬的君主制 -經濟 形態 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工商業經濟發達 工商業經濟發達思想 特點 儒家思想 人文精神的起源 以人為中心,公民精神建筑 特色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代表,體現了皇權至上 因地制宜、錯落有致,體現了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建筑代表,體現了人文精神必備術語1.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現代化進程加速前進,嚴重沖擊著文化遺產的保存。傳統社會的現代性轉變造成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矛盾,經濟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樣性的共存共榮。但是,現代性自覺也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2.《世界遺產公約》的主要精神可詮釋為:認可世界范圍內某些文化和自然遺產所具備的突出價值對全人類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為了現代以及后代子孫,保護這些遺產不僅是各個國家的責任,更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擔當。3.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它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1.保護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世界遺產面臨的威脅有( )①工業化浪潮 ②自然災害 ③城市化 ④戰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2.“文物”一詞始見于《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該古籍中所說的“文物”是指( )A.人類具體活動的物質遺存B.具體的禮樂典章制度C.傳遞文化思想的文化載體D.以甲骨、青銅器為主的古代器物答案 B解析 由材料“文物以紀之……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可知,這里所說的“文物”并不是遺址或器物,而是指具體的禮樂典章制度,用于約束百官。故選B項。3.世界文化遺產受到的威脅是多種多樣的。希臘的某古跡在20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次失敗的修復,由于使用黏合劑等材料不恰當,對古跡造成了破壞。這提示我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要( )A.避免自然災害侵蝕B.加強科學研究C.減少人為開發因素D.強化保護意識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由于使用黏合劑等材料不恰當,對古跡造成了破壞”可知,文化遺產修復要注意黏合劑的使用,需要加強對黏合劑配方的科學研究,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自然災害和人為開發因素,故A、C兩項錯誤;材料中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修復已體現了保護意識,故D項錯誤。4.截至2019年,共有33個國家的53項世界遺產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其目的是( )A.對處于危機狀態的世界遺產進行登記B.聯合國出資對相關遺產進行修復C.將名錄中的世界遺產進行世界性宣傳D.有效地保護和保存世界文化遺產答案 D解析 世界遺產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說明這些遺產已遭到破壞或破損的程度非常嚴重,這樣就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以便采取措施對其進行保護,故選D項;A、C兩項均不是目的;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岳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 )A.反映了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演變過程B.反映了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的演變過程C.體現了中國先民獨特的宇宙觀和審美觀D.體現了中國先民科學的地理觀和教育觀答案 C解析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沒有體現古代儒家文化,故A項錯誤;雖然歷史建筑群與古代佛教文化有關,但“天地之中”體現的是對宇宙的看法,故B項錯誤;“天地之中”從方位上說,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間,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類,體現了中國先民獨特的宇宙觀和審美觀,故C項正確;“天地之中”與中國先民的教育觀無關,故D項錯誤。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17屆會議,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應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破壞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言(1)使“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的因素有哪些?(2)依據材料回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宗旨是什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把世界遺產劃分為哪幾類?答案 (1)因素:戰爭、自然災害、環境惡化、過度的旅游開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文化遺產的年久腐變、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造成的情況惡化。(答出其中任意3點即可)(2)宗旨:“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類型: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題組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法國1887年頒布的《紀念物保護法》要求國家對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歷史紀念物進行保護;1913年頒布的《歷史文物法》要求國家對從歷史或藝術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進行列級保護,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經產權人的同意進行征收。這些做法( )A.阻礙法國城市化進程 B.與民眾生活有機結合C.意在增強民族自豪感 D.注重彰顯城市的個性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國家強化對文物的保護,旨在增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故選C項。材料中未涉及城市化進程,排除A項;材料中保護文物的做法中沒有體現出與民眾生活有機結合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城市個性,排除D項。2.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未來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于世界遺產應( )A.全力開發,推向市場 B.嚴格保護,封閉保存C.充分利用,適度保護 D.充分保護,適度利用答案 D解析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于世界遺產要適度開發,不要進行報復性修復,故D項正確。全力開發,推向市場顯然不符合適度開發原則,故A項錯誤;世界遺產也不能封閉保存,這樣就失去了文化的價值,故B項錯誤;“充分利用”說法錯誤,應該是適度利用,故C項錯誤。3.1905年,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評論大津巴布韋遺址時指出:“許多人都會哀嘆一段羅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麥克維爾的觀點(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屬非洲古文化B.指出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具有“羅曼史”C.評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重要歷史價值D.鼓勵人類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 據材料“……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可知,肯定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A符合題意。題組二 《世界遺產公約》4.觀看圖一和圖二,巴比倫門是古巴比倫的象征之一,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入侵伊拉克時,把古巴比倫門分割打包,運回德國重新組裝,這就是德國古巴比倫門。而后伊拉克又在古巴比倫門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另一座古巴比倫門,稱為伊拉克古巴比倫門。那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基本條件,這兩座古巴比倫門哪座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圖一 德國古巴比倫門 圖二 伊拉克古巴比倫門A.德國古巴比倫門 B.伊拉克古巴比倫門C.都可以 D.都不可以答案 D解析 無論是德國古巴比倫門,還是伊拉克古巴比倫門,它們都不是原來的樣子,已經失去了“真實性”,因此都不具備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基本條件。故選D。5.下列屬于中國加入的國際公約組織有( )①《世界遺產公約》 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③《凡爾賽公約》 ④《華沙條約組織》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①②③答案 A解析 中國沒有加入《凡爾賽公約》和《華沙條約組織》,故選A。6.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的規定,從審美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動植物景觀或自然景觀應屬于( )A.文化遺產 B.自然遺產C.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D.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答案 B題組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7.敦煌壁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1989年被聯合國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它屬于《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中的( )A.建筑群 B.古跡C.遺址 D.文物答案 D解析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的含義,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都屬于文物,故選D項。8.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它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遺址屬于( )A.文化遺產 B.自然遺產C.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 D.非物質文化遺產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其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屬于文化遺產,故選A項。自然遺產更多地表現為自然演化的產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備自然遺產的屬性,排除B、C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顯然不屬于這一分類,排除D項。9.羅馬帝國的邊界是英國和德國共同申請的世界文化遺產。1987年英國的哈德良長城首先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5年增加了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2008年增加了英國安東尼長城。這一文化遺產見證了( )A.英德兩國社會轉型 B.英德兩國世代友好C.羅馬帝國的擴張 D.羅馬外貿的興盛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哈德良長城位于英國的不列顛島上,是羅馬帝國在占領不列顛時修建的,從建成后到棄守,它一直是羅馬帝國的西北邊界;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是羅馬帝國在日耳曼行省和雷蒂恩行省內修建的一段邊境防御工事;英國安東尼長城也是羅馬人在英國修筑的邊境城墻,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遺產見證了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征服,故C項正確。10.對于要不要發掘秦始皇陵,社會各界爭論已幾十年。主張發掘者認為,不僅可以“證實文獻”,還可以“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反對者認為,“技術上的瓶頸常常會使文物的開掘成為破壞”。1997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強調,“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以下認識正確的是( )①歷史文獻需要考古證實其真實性 ②考古發現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 ③文物發掘應以保護為前提 ④只有技術上成熟才能對文物開掘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 考古發現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文物發掘應以保護為前提,②③正確,故選D項。11.有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活態的,這就意味著它必然要發生變化”。這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 )A.可不具備真實性完整性B.沒有加以保護的必要性C.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D.變化無常具有不可知性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不可能”“都是活態的,這就意味著它必然要發生變化”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故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保持真實性和整體性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個基本要素,A項錯誤;“沒有加以保護的必要性”不符合世界文物保護的原則,B項錯誤;“變化無常具有不可知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項錯誤。12.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可以說是“中”字的“丨”,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軸線穿過紫禁城就組成了中國的“中”字。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正中也有一條中心線,連接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山,而與其相交的是一小橫,即杰弗遜紀念堂到白宮,組成的是“十”字架。這兩種規劃( )A.隱含了以統一為中心的意識B.反映了專制至上的設計理念C.體現了各自的歷史文化信仰D.說明了東西文化的相互融合答案 C解析 北京的“中”字規劃體現了專制思維和儒家思想,華盛頓的“十”字規劃體現了三權分立和基督教思想,二者均體現了各自的歷史文化信仰,C項正確。華盛頓的規劃體現不出統一思想,排除A項;美國首都華盛頓建設體現的是三權分立,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結論,排除D項。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城市文明的歷史最早,幾千年來歷史不斷,歷史上的文化遺產很多,現存古城很多,有許多古城的歷史都在幾百年以上,但留下來的東西并不多。據調查,包括已經批準的國家級和地方級文物大概有50余萬項,而在歐洲發達國家,例如法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文物就有200余萬項,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中國在保護歷史街區、歷史遺跡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績,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現在已經決定不再拆了。過去提出改造舊城的政策,現在也應該轉變為整治舊城和保護舊城的政策,一部分重點地區可以進行翻建。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隨古鎮風潮的興起,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仿古建筑。這些仿古建筑,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建筑風格和情調,與明清宮廷建筑風格極其相仿。近年來,房地產商又把安徽、江蘇一帶的農村民居建筑風格開發進了別墅樓盤之中,蘇徽風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積崛起。總體看來,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風格主要有兩種:一是明清宮廷建筑風格,二是蘇徽民居風格。(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和歐洲發達國家受保護的古城文物在歷史時限和數量上有什么明顯的不同?我國在城市發展中對舊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護”的政策調整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所描繪的“仿古”現象是對城市文明歷史延續的重視和保護嗎?請結合材料簡述其理由。答案 (1)不同:中國古城文物的歷史時限比歐洲長,但數量比歐洲少。說明: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關注開始滲透到城市發展理念之中,對城市歷史環境、特色的維護及城市歷史延續性的保存和人文內涵、價值的認識大大提高。(2)不是。理由:單調甚至同質化的建筑風格抹殺了各個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價值;對商業價值的過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壞了城市歷史延續。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詞匯,可以分配給歐洲各個城市,例如精致、深樸、繁麗、暢達、古典、新銳、寧謐、舒適、奇異、神秘、壯觀、肅穆……其中有不少城市還因為風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個詞,產生角逐。只有一個詞,它們不會爭,爭到了也不受用,它靜靜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給那唯一的城市。這個詞叫“偉大”,這個城市叫“羅馬”。——摘編自余秋雨《行者無疆》材料二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帕特農神廟被改為教堂。為了抹去異教的歷史,許多雕刻被污損了。后來雅典又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隨之被改為清真寺,寺旁還設置了尖塔,雕像遭到進一步污損。……1800年左右,英國大使埃爾金伯爵著手把雅典衛城的藝術品大批運回英國。……19世紀初,到這里來旅游的北歐貴族日益增多,數以百計的雕塑碎片被他們順手拿走當作紀念品。現代人為的災難所造成的破壞在對帕特農神廟的破壞中表現得最為顯著。隨著酸雨對大理石的溶解,帕特農神廟可以說正在分崩離析。這座象征著勝利的廟宇,現在由于受到人類的破壞而形象怪誕,失魂落魄。(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余秋雨把“偉大”這個詞留給羅馬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指出雅典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上面臨著怎樣的問題。這一問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雅典衛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你認為應該如何加以保護?答案 (1)理由:氣勢恢弘的建筑;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朽的法律。(2)問題:雅典衛城遭到嚴重破壞,急需保護。原因:教會勢力的破壞;列強對古代文明的掠奪;旅游者的破壞;環境污染等。(3)保護:立法保護;投入經費維修;治理環境污染;旅游業與文物保護協調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