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提升一、中國學校教育發展的階段特征1.中國古代學校教育(1)學校儲備人才與創新文化,形成傳承中華文化的長效機制。(2)學校培育人才與整理文獻,使中華文化得以保存與傳播。(3)中國古代學校開展經學教育,促進社會主流文化逐步形成與確立,由于兩千多年來學校教育,尤其是中央官學教育對儒家經學的重視,最終使其進化為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學科體系,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4)學校教育具有傳承與創新文化的獨特功能,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延續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不僅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一直是中華文化匯聚、保存、傳承與創新的主要場域。2.中國近代學校教育(1)洋務學堂。洋務運動時期的新式學堂教育使中國教育由以民族文化為中心的封閉型向世界文化交流的開放型轉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2)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國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19世紀后期,西方傳教士在華開設的一大批教會學校,以不平等條約為保護傘。這是教育主權不能獨立的表現。教會學校來自相對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帶有近代教育的特征。(3)民國高校。進入民國時期,教會大學提出了“中國化”的調整方略,各大學于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出現了研究和講授國學的熱潮,北洋政府時期,自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院之后,清華、燕京大學等校相繼成立、組建國學研究所或國學院,各大學講授與研究傳統文化掀起高潮。3.新中國的學校教育(1)掃盲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開展掃盲教育,要求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推動了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推動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2)“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很大破壞。(3)改革開放后,提出了三個面向、科教興國等教育方針和發展戰略,推動了中國教育邁向歷史新征程。教育公平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利的保障。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1.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按照特點主要分為七類,包括歷史古都型、傳統風貌型、一般史跡型、風景名勝型、地域特色型、近代史跡型、特殊職能型。2.城堡和要塞(1)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城堡除了在軍事上的防御用途外,還有政治上擴張領土和控制地方等用途。(2)要塞是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在邊城的要害處。3.宮殿和園林(1)宮殿是帝王處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凸顯王權的尊嚴。(2)園林是指特定培養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稱為園林。4.陵墓與墓地陵墓是指帝王、諸侯的墳墓;墓地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將遺體或骨灰式遺物統一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地點。5.遺址和巖畫(1)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其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2)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6.特殊建筑、巨型雕塑(1)特殊建筑包括特殊的房屋和構建物兩大類。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學習、生產以及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工程建筑。(2)巨型雕塑是指為美化環境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巨大的觀賞物和紀念物。7.鄉村田園與環境風光自然的鄉村是指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即村落或鄉村聚落),鄉村一般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較適合人群居住。三、辯證地看待科學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與弊1.利(1)科學傳播的媒介特性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2)科學傳播通過新聞報道、媒體宣傳、實時評論、輿論監督的方式,引起社會大眾和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重視。(3)科學傳播所傳播的新技術、新觀念等,被吸收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語境中的技藝創新和文化積淀提供了養料。(4)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或本土性保持在適當的尺度和分寸內。2.弊(1)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們的親身經驗,并削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性化和地域性特征。(2)利用各種政策、技術手段、大眾傳媒等優勢,有機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無意間實施了“強權”,打破了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平衡。(3)伴隨全球化科學傳播的發展進程,科學傳播方式、傳播手段的日益科技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了掠奪性破壞。1.社會情境2020年12月,韓國“燃燈會”成功申遺,截至目前,韓國共擁有2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江陵端午祭、阿里郎、腌制越冬泡菜文化等。委員會評價稱,“燃燈會”文化傳統代代相傳并與時俱進,展現出以包容性超越國籍、種族、宗教、殘疾界限的文化多元性,并在困難時期為團結社會、攻克難關發揮重要作用。解讀 燃燈會最早起源于新羅年間,實際上是一場佛教盛會,用以慶祝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釋迦牟尼的誕辰。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并向周邊如韓國、日本等國家輻射傳播。中國的元宵節,則和來自于異域的佛教文化水乳交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華文明所擁有的巨大的影響力,被周圍的東亞各國融匯吸收。在古代的韓國,燃燈會和中國的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同時舉行。中國應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申請,這樣才能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2.生活情境以下是幾組描寫長城的文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毛澤東“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鄧小平“作為人類文明標志的萬里長城,如今可辨認的墻體只剩下不到1/3,還有1/3的部分是由石頭堆和土堆組成的城墻遺址,另外1/3還多的部分已經完全消失”。昨天下午,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眺望著遠處的八達嶺長城沉痛地對本報記者說。解讀 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全社會要合理地保護長城,既要加強立法保護,又要投入經費維修,不要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過度開發。3.學術情境大學商業化盡管給大學帶來了具體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在大學學術標準、學術自由、大學聲望以及民眾信任等方面的無形影響,卻往往容易被人們所疏忽,人們看到并且頌揚大學商業化帶來的顯性價值,卻忽視了商業化可能帶來的使大學喪失自己獨有文化個性的隱性影響。——摘編自梅偉惠《美國大學商業化現象及其啟示》解讀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學走向商業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大學的學術獨立與商業化也并非是勢不兩立的,很多學術成果只有投入到實踐中轉化成生產力才會具備實際意義。但如果大學過分追求學術成果的商業利潤,則勢必會影響其學術研究的獨立與自由。4.學習情境1871-1889年回國留學人員任職一覽表職業 人數 職業 人數國務總理 1 稅務司 1外交官員 16 冶礦技師 9海軍軍官 16 經營商業 8政界 3 醫生 7鐵路官員 14 律師 1電報局官員 16 報界 2海關官員 2 教師 3解讀 據表格內容可知,在1871-1889年間,回國留學人員中從事外交、海軍、鐵路、電報、冶礦、經商的人員比較多,再結合19世紀后期,清政府所舉辦的洋務運動等內容可知,該時期的留學教育內容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