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隋唐時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907年五代開始)——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階段特征】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唐時期,建立了強盛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上多有建樹;封建經濟空前發展,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文化輝煌燦爛,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主要表現】1.政治(1)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管理體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2)完善科舉制度,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3)節度使的設置使地方分裂勢力增強,導致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2.經濟(1)農業:曲轅犁、筒車。(2)手工業: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瓷器大量外銷;官營紡織業規模大,私營手工業得到發展。(3)商業:大運河開鑿有利于商品流通;長安城的坊市制;在廣州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3.文化(1)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戰儒學正統,韓愈提出復興儒學。(2)科技: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3)文學:唐詩以李白、杜甫等為代表。(4)書法繪畫:楷書步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在草書方面成就較高;著名畫家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重點關注】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1)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封建官制。它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科舉制抑制了門閥勢力,使官吏選拔權集于皇帝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教育及文學藝術的發展。(2)經濟制度①均田制保證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恢復。②租庸調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鞏固了府兵制。③兩稅法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財政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3)軍事制度①府兵制,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對其進行調整和健全。有利于鞏固邊防和加強中央集權。②募兵制,唐玄宗建立,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真題再現】1.(2021 湖南卷·4) 據研究,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A. 地方勢力膨脹 B. 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 中央財政緊張 D. 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載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情況和唐代中期后,地方節度使掌握財政權有關,即地方勢力膨脹,故A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故B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官員薪俸的降低,故C項和材料無關;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說明地方官吏貪腐,故D錯誤。2.(2021廣東卷·3)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有學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是( )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唐)劉禹錫 《馬嵬行》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五代)劉昫等 《舊唐書》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A. 《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 《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C. 《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D. 《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舊唐書》為后晉劉昫等撰寫。《資治通鑒》則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因此對于同一事件的記載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為史料時,應該考慮到不同時代史學家的立場,D項正確;《馬嵬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排除A;“還原”的說法錯誤,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過成書的早晚來判斷,排除C。3.(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發布敕書,“漢、魏已(以)來,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詳議,博求理道,以盡群情”,此后事關禮法,“令本司申尚書都省,下禮官參議”。這表明唐武宗( )A.強調順承前制 B.反對改制創新 C.意在削弱藩鎮 D.喪失決策大權【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武宗順承漢魏的制度,此后事情關系到禮法,令主管司署向尚書省申報,再下達給禮部的官員討論,以尋求治理國家的辦法,故選A項;材料強調順承前制,憑材料信息看不出對改制創新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涉及中央決策,與“削弱藩鎮”無關,排除C項;皇帝具有最高的決策權,“喪失”說法錯誤,排除D項。4.(2021北京卷·2) 下圖為唐代告身(官員接受官職憑證)書寫格式示意圖。該圖說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共同草擬②在皇帝畫可同意后交門下省審議③最終由尚書省的官員簽署并頒下④可體現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示意圖中簽名機構可知,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書省負責起草,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5. (2021 山東卷·3) 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 )A. 秦漢時期 B. 隋唐時期 C. 宋元時期 D. 明清時期【答案】B【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主要產糧區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此時應該是隋唐時期,故選B;秦漢時期主要產糧區應該是在黃河中游,特別是關中地區,排除A;宋元和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長江中下游成為糧食的主要產區,與圖示內容不符,排除CD。6.(2021浙江卷·5)唐代書法在風格上兼容南北,達到一個新高度。其中,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被后世學習與臨摹。他們自創一格的“書法字體”屬于( )A.小篆 B.隸書 C.楷書 D.草書【答案】C【解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都屬于楷書,其字形方正,規矩嚴整,故選C項;小篆創始于秦代,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于圖案美,排除A項;隸書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時代,字形結構平衡對稱,整齊安定,排除B項;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變化豐富,奔放躍動,最能表現和抒發書法家的感情,排除D項。【實戰演練】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1·武昌三模)唐太宗曾對門下省長官說,國家“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包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A.國家治理有賴于嚴格執行國家制度B.人情的泛濫嚴重威脅唐王朝的統治C.三省六部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困境D.皇權的加強限制了官僚的議政功能【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認為官場中的人情私交會對國家治理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嚴格執行國家制度,公正秉行十分有必要,故選A;唐太宗談及了人情徇私的弊端,杜絕徇私舞弊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談論官場現狀,排除B;唐太宗只是例舉三省六部制設置的目的以闡明嚴格執行的重要性,而非制度實施的困境,排除C;三省六部制涉及的是決策及執行,而非議政功能,排除D。2.(2021·十堰二模)下表所示為唐朝科舉制考試中考生來源的三種途徑。由此可知,唐代科舉制( )類型 來源鄉貢 自學成才,向州縣官府投牒白(自)舉并考試合格者生徒 國家最高學府和地方州縣官辦學校考試合格者制舉 皇帝臨時下詔選拔的“非常之才”,由內外文武官員舉薦者A.重視應試能力 B.限制了社會流動C.選拔人才公平 D.擴大了統治基礎【答案】D【解析】 “鄉貢”來源于鄉里,“生徒”來源于官辦教育機構,而“制舉”則來自于官僚,三種來源代表了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這樣使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進入統治階層,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故選D;“唐朝科舉制考試中考生來源的三種途徑”沒有涉及如何考試,如何應試,無法判斷其應試能力,排除A;“鄉貢”“生徒”“制舉”代表不同的階層,可能讓不同的階層自由流動,排除B;“鄉貢”“生徒”“制舉”代表不同的人進入體制的方式不一樣,無法體現公平,排除C。3.(2021·武漢三模)唐代科舉制度以考查學識為主,認為這樣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籠英彥,消除反側”,又“尊王室,抑豪族,擴大參與藉以教忠。”有的學者評論說:“至于有唐,一以考試為準繩,而后平民有參與政治之機會, 階級觀念賴以破除焉。”這說明唐代科舉制( )A.阻斷了豪族入仕途徑B.消除了階級觀念和差別C.避免了割據勢力增長D.起到了穩固統治的作用【答案】D【解析】據材料“認為這樣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籠英彥,消除反側’,又‘尊王室,抑豪族,擴大參與藉以教忠’”“至于有唐,一以考試為準繩,而后平民有參與政治之機會, 階級觀念賴以破除焉”可知,唐朝科舉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擴大統治基礎,起到了穩固統治的作用,故選D;材料僅反映了科舉制為平民參政提供了機會,不能說明阻斷了豪族入仕途徑,且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科舉制有利于破除階級觀念,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階級觀念和差別,排除B;科舉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并不能避免割據勢力增長,排除C。4.唐代諫官工作形式多樣,負責諫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白居易就做過左拾遺,當時諷喻詩也具有諫言性質。上述現象反映了( )A.統治者的治國理念開明B.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C.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D.文人的社會地位較高【答案】A【解析】 諫官制度在制約君主專政,防止君主過失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監督作用,諫官制度的發展是統治者治國理念開明的反映,故選A項;材料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諫官制度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無關,排除C項;僅憑材料一則信息,無法得出文人社會地位較高的結論,排除D項。5.(2021·江門模擬)西晉前后的戶籍變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晉以前 東晉之后書寫材料 簡牘 紙戶籍內容 人口數字等簡單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歷、起家官、聯姻狀況、嫡庶身份等戶籍保管 地方二級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級制這些變化( )A.杜絕了戶籍的詐偽現象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保證了國家的稅收來源D.限制了士族門閥勢力膨脹【答案】B【解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東晉之后在戶籍內容上更加詳細規范,在保管方面由二級到多級制,這些變化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故選B項;雖然戶籍內容更加詳細有利于防止詐偽,但是“杜絕”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戶籍的變化不能保證國家的稅收來源,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士族門閥勢力依然在擴張,排除D項。6.《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外國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皆以國家法律議定刑名。”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 )A.唐朝與外國的矛盾突出B.涉外法律體系完備C.唐律具有開放性和原則性D.政府主權意識淡薄【答案】C【解析】 據材料“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異類相犯者,皆以國家法律議定刑名”,可知唐朝法律在涉外方面區分對待,即若有同國籍的外國人之間相犯,則容許按其本國法律裁定,體現開放性;非同國籍人相犯,則按唐朝法律裁定,體現維護本國法律權威的原則性,故選C項。7.(2021·武漢三模)安史之亂爆發后,安祿山遣重兵沿運河向東進攻河南,力圖席卷江淮;睢陽太守許遠與張巡率唐軍扼運河要沖,死守睢陽十個月,被韓愈譽為“守一城,捍天下”。“睢陽之戰”( )A.加速了政治重心南移B.體現了江淮地位重要C.導致了唐朝由盛轉衰D.打擊了藩鎮割據勢力【答案】B【解析】材料“安祿山遣重兵沿運河向東進攻河南,力圖席卷江淮”“守一城,捍天下”可知,睢陽是溝通南北運輸的交通動脈,叛軍一旦占領了睢陽,就可以沿運河直下江南,而當時唐朝抵抗叛軍所需的錢糧大部分都來自江南稅收,故選B;材料強調江淮地位的重要,與政治重心南移無關,排除A;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睢陽之戰”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排除C;“守一城,捍天下”體現了“睢陽之戰”的意義(江南重要),不涉及打擊藩鎮割據勢力,排除D。8.(2021·泉州二模)唐代中央重視向地方民眾核實地方官員的政績;允許地方鄉族勢力關注地方官員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員的任免,也可以“詣闕”請求官員去留。這些舉措( )A.有利于基層社會秩序穩定B.保障了國家權力在鄉村的滲透C.導致地方官員權力的萎縮D.有效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答案】A 【解析】題干反映唐朝中央政府重視地方官員在地方的工作是否得到了當地民眾的認可,而且地方鄉族勢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監督或者影響地方官員的去留,這有利于地方官員有效治理地方,而且對于基層社會的秩序和諧與穩定至關重要,故選A項。9.下圖是幾件唐代青銅手工業制品。這體現了( )A.官營手工業規模化 B.外來文化的本土化C.手工業技藝的高超 D.青銅技術領先世界【答案】C【解析】 材料中的四件青銅器類別廣泛,制作精美,體現了當時手工業技藝的高超,故選C項;從材料中無法看出這幾件青銅器是否來自官營手工業,更未涉及其生產過程,故無法得出官營手工業規模化的結論,排除A項;青銅制作在我國歷史悠久,材料中所列青銅器均是中國傳統器物,不能說明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排除B項;材料只展示了唐代的幾件青銅器,并未將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青銅器進行對比,無法看出青銅技術是否領先世界,排除D項。10.下表為選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記載,這些記載可以作為史料來證實唐代 ( )典籍 記載內容《舊唐書·玄宗紀》 禁九品以下清資官置客舍、邸店、車坊……《舊唐書·德宗紀》 禁百官置邸販鬻諸節度觀察使于揚州置回易邸,并罷之A.禁止官員與民爭利 B.注重整頓吏治C.重視擴大稅收來源 D.厲行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 據材料“禁……官置客舍、邸店、車坊”“禁百官置邸販鬻”“置回易邸,并罷之”,可知唐朝時期禁止官員參與買賣房屋、車坊等經濟活動,不與民爭利,故選A項。11.學者李錦繡在《唐代財政史稿》中認為,唐朝開始征收商稅是在玄宗統治的前期,稅種少,稅率低;到玄宗后期,朝廷大規模征收商稅,“諸道節度使、觀察使多率稅商賈”,還試圖在各水陸關津進行率稅。導致唐朝稅收出現這一變化的因素是( )A.土地兼并的惡性膨脹B.重農抑商政策的不斷強化C.政府軍費開支的增加D.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和興旺【答案】C【解析】 據材料“到玄宗后期,朝廷大規模征收商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社會安定,稅收相對較低,唐玄宗后期,社會動亂,為鎮壓節度使叛亂,國庫虧空,因此需要增加稅收,故選C項。12.(2021·龍巖三模)韓愈《原道》中描述,當時僧人、道士均視孔子為“吾師(釋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們“樂其誕而自小”。韓愈意在強調唐代中期( )A.已聞宋明理學之先聲B.儒學正統地位亟需重構C.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三教合流成為社會共識【答案】B【解析】 據材料“吾師(釋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們‘樂其誕而自小’”,可知儒學在中唐難以應對佛道的挑戰,故選B項;宋明理學體現的是三教合一,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的態度和政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人民群眾對三教合一的態度,無法得出“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排除D項。13.唐初,無論是揚道抑佛或是抑道揚佛,最終都只是以揚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貞觀年間傳入,摩尼教、祆教及其他民間宗教也十分活躍。這說明當時(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儒家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沖擊C.三教并行政策確立D.文化政策開明促進信仰多元【答案】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政府對待宗教的態度較為開明,這促進了當時社會信仰的多元化,故選D項;宗教信仰不能完全和封建迷信等同,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儒家思想的地位問題,無法得出“儒家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沖擊”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信仰多元化,并不能得出“三教并行”的結論,排除C項。14.唐朝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既有騰云駕霧的佛、菩薩、神鳥,也有眾多的市井俗人和各類建筑,可謂“一壁看盡人神相”。據此可知,該壁畫體現出( )A.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風俗畫與文人畫的相互雜糅C.佛教思想處于社會主導地位D.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答案】D【解析】 據材料“既有騰云駕霧的佛、菩薩、神鳥,也有眾多的市井俗人和各類建筑”,可知壁畫既有想象的一面,也有寫實的一面,體現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故選D項。15.秦始皇使得篆書成為正統,后來又出現了書寫簡便的隸書;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這一“因子”,從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合體中游離出來。這反映出書法藝術( )A.促成了文字的統一 B.推動了文字的簡化C.呈現出高雅化趨勢 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答案】C【解析】 據材料“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游離出來”,可知唐宋書法注重藝術性,說明書法呈現高雅化趨勢,故選C項;秦朝統一了文字,排除A項;“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強調書法的藝術性,與推動文字的簡化無關,排除B項;“秦始皇使得篆書成為正統”,表明皇帝對文字統一的貢獻,與書法的藝術性無關,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40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信息,圍繞“區域市場”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論題:經濟重心南移與區域市場的分布。闡述:漢代時,我國區域市場主要位于黃河流域,這與黃河流域開發較早和秦漢王朝定都關中密切相關;唐朝時期,長江流域以及嶺南地區區域市場明顯增加,這與魏晉以來南方經濟持續發展、黃河流域過度開發、北方戰亂導致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等因素緊密相聯。綜上,從漢到唐區域市場向南方擴展的趨勢明顯。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舊唐書 尉遲敬德傳》五代后晉劉昫 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 立嫡以長,禮之正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效法)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唐太宗入冥記》1900年出土文獻敦煌文書中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 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爭答不得(1)根據材料,指出劉昫與司馬光對“玄武門之變”的不同態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價值。(8分)【答案】(1)態度:劉昫持贊賞(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態度;司馬光持否定態度。原因: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統治者大都通過政變上臺,《舊唐書》迎合了時局的需要;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受儒家倫理道德和忠孝觀念的影響,便于統治者借鑒經驗、吸取教訓。(2)史料價值:《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分別是成書于五代和宋朝時期的官修史書,具有權威性;但是官修史書受時代影響,并帶有官方立場,政治性強,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觀史實,且受時代所限有矛盾之處,須加以辨析并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唐太宗入冥記》是武則天時期的民間話本,屬于文學作品,體現當時的一種民間輿論,屬于近代發現的新史料,可為研究“玄武門之變”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但是民間文學作品有虛構成分,需謹慎使用。【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可知,《舊唐書》的作者劉昫對“玄武門之變”持贊賞(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態度;據材料“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可知,司馬光對“玄武門之變”持否定態度。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兩位史學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政治形勢等方面分析。第(2)問,《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分別為成書于五代和宋朝時期的官修史書,具有權威性,同時官修史書受時代影響,帶有官方立場,政治性強,未必完全反映客觀史實,并且受時代所限有矛盾之處,須加以科學辨析,特別是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據材料“《唐太宗入冥記》——1900年出土文獻敦煌文書中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可知,《唐太宗入冥記》是武則天時期的民間話本,屬于文學作品,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其主要體現了當時的民間輿論,屬于近代發現的新史料,可為研究“玄武門之變”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但是民間文學作品有虛構成分,需謹慎使用。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到了南北朝時期,錢幣流通在江南地區變得較為普遍;劉宋時,漢川一帶交易時不使用錢幣,完全以絲絹為媒介;梁代初年,除了京師建康與三吳、荊、江、湘、梁、益普遍用錢幣外,其他地區既有錢幣,也有谷帛;至于邊遠的嶺南地區,直到陳朝末年,仍然“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錢”。但總的說來,在整個南朝,錢幣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在不斷擴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則與此相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在北朝,實物經濟的色彩遠比南朝濃厚,谷帛在流通領域十分盛行。自北魏建國初年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的100多年時間里,“錢幣無所周流”,民間交易完全以谷帛作為貨幣。——摘編自《中國大通史·魏晉南北朝》根據材料,概述南北朝貨幣使用的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答案】狀況:南朝錢幣流通較為普遍;北朝實物貨幣比較流行,實物經濟的色彩遠比南朝濃厚;南朝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也存在差異: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使用錢幣較多,其他地區尤其是落后和邊遠地區使用實物貨幣較多。分析:南朝商品經濟發展程度比北朝高,對貨幣需求量大;南朝政局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社會條件,北朝政權更迭頻繁,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少數民族內遷;南北朝經濟活動習慣的差異性;北民南遷,促進南方開發;南朝政權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解析】第一小問,據材料“在整個南朝,錢幣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在不斷擴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則與此相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在北朝,實物經濟的色彩遠比南朝濃厚,谷帛在流通領域十分盛行”得出南朝錢幣流通較為普遍,北朝實物貨幣比較流行,實物經濟的色彩遠比南朝濃厚;據材料“梁代初年,除了京師建康與三吳、荊、江、湘、梁、益普遍用錢幣外,其他地區既有錢幣,也有谷帛;至于邊遠的嶺南地區,直到陳朝末年,仍然‘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錢’”得出南朝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存在差異: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使用錢幣較多,其他地區尤其是落后和邊遠地區使用實物貨幣較多。第二小問,南北朝貨幣使用狀況的差異原因可以從南北朝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政局穩定與否、民族關系、經濟活動習慣的差異性、南朝政權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經濟重心南移等角度進行分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隋唐時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907年五代開始)——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階段特征】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 時期。隋唐時期,建立了強盛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上多有建樹;封建經濟空前發展,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文化輝煌燦爛,以 為中心形成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主要表現】1.政治(1)確立和完善 管理體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2)完善 制度,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3) 的設置使地方分裂勢力增強,導致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2.經濟(1)農業:曲轅犁、筒車。(2)手工業:制瓷形成 兩大系統,瓷器大量外銷;官營紡織業規模大,私營手工業得到發展。(3)商業:大運河開鑿有利于商品流通;長安城的坊市制;在廣州設 ,專管對外貿易。3.文化(1)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戰儒學正統,韓愈提出復興 。(2)科技: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 。(3)文學:唐詩以李白、杜甫等為代表。(4)書法繪畫:楷書步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在草書方面成就較高;著名畫家展子虔《 》、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重點關注】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1)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封建官制。它提高了 ,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科舉制抑制了 勢力,使官吏選拔權集于皇帝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教育及文學藝術的發展。(2)經濟制度① 保證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恢復。② 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鞏固了府兵制。③兩稅法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財政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役制度,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3)軍事制度①府兵制,由 確立,唐太宗對其進行調整和健全。有利于鞏固邊防和加強中央集權。②募兵制,唐玄宗建立,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 的發展,封建國家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真題再現】1.(2021 湖南卷·4) 據研究,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A. 地方勢力膨脹 B. 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 中央財政緊張 D. 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2.(2021廣東卷·3)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有學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是( )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唐)劉禹錫《馬嵬行》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A. 《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 《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C. 《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D. 《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3.(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發布敕書,“漢、魏已(以)來,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詳議,博求理道,以盡群情”,此后事關禮法,“令本司申尚書都省,下禮官參議”。這表明唐武宗( )A.強調順承前制 B.反對改制創新 C.意在削弱藩鎮 D.喪失決策大權4.(2021北京卷·2) 下圖為唐代告身(官員接受官職憑證)書寫格式示意圖。該圖說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共同草擬②在皇帝畫可同意后交門下省審議③最終由尚書省的官員簽署并頒下④可體現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5. (2021 山東卷·3) 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 )A. 秦漢時期 B. 隋唐時期 C. 宋元時期 D. 明清時期6.(2021浙江卷·5)唐代書法在風格上兼容南北,達到一個新高度。其中,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被后世學習與臨摹。他們自創一格的“書法字體”屬于( )A.小篆 B.隸書 C.楷書 D.草書【實戰演練】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1·武昌三模)唐太宗曾對門下省長官說,國家“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包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A.國家治理有賴于嚴格執行國家制度B.人情的泛濫嚴重威脅唐王朝的統治C.三省六部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困境D.皇權的加強限制了官僚的議政功能2.(2021·十堰二模)下表所示為唐朝科舉制考試中考生來源的三種途徑。由此可知,唐代科舉制( )類型 來源鄉貢 自學成才,向州縣官府投牒白(自)舉并考試合格者生徒 國家最高學府和地方州縣官辦學校考試合格者制舉 皇帝臨時下詔選拔的“非常之才”,由內外文武官員舉薦者A.重視應試能力 B.限制了社會流動C.選拔人才公平 D.擴大了統治基礎3.(2021·武漢三模)唐代科舉制度以考查學識為主,認為這樣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籠英彥,消除反側”,又“尊王室,抑豪族,擴大參與藉以教忠。”有的學者評論說:“至于有唐,一以考試為準繩,而后平民有參與政治之機會, 階級觀念賴以破除焉。”這說明唐代科舉制( )A.阻斷了豪族入仕途徑B.消除了階級觀念和差別C.避免了割據勢力增長D.起到了穩固統治的作用4.唐代諫官工作形式多樣,負責諫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白居易就做過左拾遺,當時諷喻詩也具有諫言性質。上述現象反映了( )A.統治者的治國理念開明B.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C.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D.文人的社會地位較高5.(2021·江門模擬)西晉前后的戶籍變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晉以前 東晉之后書寫材料 簡牘 紙戶籍內容 人口數字等簡單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歷、起家官、聯姻狀況、嫡庶身份等戶籍保管 地方二級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級制這些變化( )A.杜絕了戶籍的詐偽現象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保證了國家的稅收來源D.限制了士族門閥勢力膨脹6.《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外國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皆以國家法律議定刑名。”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 )A.唐朝與外國的矛盾突出B.涉外法律體系完備C.唐律具有開放性和原則性D.政府主權意識淡薄7.(2021·武漢三模)安史之亂爆發后,安祿山遣重兵沿運河向東進攻河南,力圖席卷江淮;睢陽太守許遠與張巡率唐軍扼運河要沖,死守睢陽十個月,被韓愈譽為“守一城,捍天下”。“睢陽之戰”( )A.加速了政治重心南移B.體現了江淮地位重要C.導致了唐朝由盛轉衰D.打擊了藩鎮割據勢力8.(2021·泉州二模)唐代中央重視向地方民眾核實地方官員的政績;允許地方鄉族勢力關注地方官員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員的任免,也可以“詣闕”請求官員去留。這些舉措( )A.有利于基層社會秩序穩定B.保障了國家權力在鄉村的滲透C.導致地方官員權力的萎縮D.有效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9.下圖是幾件唐代青銅手工業制品。這體現了( )A.官營手工業規模化 B.外來文化的本土化C.手工業技藝的高超 D.青銅技術領先世界10.下表為選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記載,這些記載可以作為史料來證實唐代 ( )典籍 記載內容《舊唐書·玄宗紀》 禁九品以下清資官置客舍、邸店、車坊……《舊唐書·德宗紀》 禁百官置邸販鬻諸節度觀察使于揚州置回易邸,并罷之A.禁止官員與民爭利 B.注重整頓吏治C.重視擴大稅收來源 D.厲行抑商政策11.學者李錦繡在《唐代財政史稿》中認為,唐朝開始征收商稅是在玄宗統治的前期,稅種少,稅率低;到玄宗后期,朝廷大規模征收商稅,“諸道節度使、觀察使多率稅商賈”,還試圖在各水陸關津進行率稅。導致唐朝稅收出現這一變化的因素是( )A.土地兼并的惡性膨脹B.重農抑商政策的不斷強化C.政府軍費開支的增加D.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和興旺12.(2021·龍巖三模)韓愈《原道》中描述,當時僧人、道士均視孔子為“吾師(釋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們“樂其誕而自小”。韓愈意在強調唐代中期( )A.已聞宋明理學之先聲B.儒學正統地位亟需重構C.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三教合流成為社會共識13.唐初,無論是揚道抑佛或是抑道揚佛,最終都只是以揚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貞觀年間傳入,摩尼教、祆教及其他民間宗教也十分活躍。這說明當時(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儒家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沖擊C.三教并行政策確立D.文化政策開明促進信仰多元14.唐朝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既有騰云駕霧的佛、菩薩、神鳥,也有眾多的市井俗人和各類建筑,可謂“一壁看盡人神相”。據此可知,該壁畫體現出( )A.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風俗畫與文人畫的相互雜糅C.佛教思想處于社會主導地位D.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15.秦始皇使得篆書成為正統,后來又出現了書寫簡便的隸書;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這一“因子”,從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合體中游離出來。這反映出書法藝術( )A.促成了文字的統一 B.推動了文字的簡化C.呈現出高雅化趨勢 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40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信息,圍繞“區域市場”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舊唐書 尉遲敬德傳》五代后晉劉昫 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 立嫡以長,禮之正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效法)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唐太宗入冥記》1900年出土文獻敦煌文書中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 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爭答不得(1)根據材料,指出劉昫與司馬光對“玄武門之變”的不同態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價值。(8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到了南北朝時期,錢幣流通在江南地區變得較為普遍;劉宋時,漢川一帶交易時不使用錢幣,完全以絲絹為媒介;梁代初年,除了京師建康與三吳、荊、江、湘、梁、益普遍用錢幣外,其他地區既有錢幣,也有谷帛;至于邊遠的嶺南地區,直到陳朝末年,仍然“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錢”。但總的說來,在整個南朝,錢幣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在不斷擴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圍和地域則與此相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在北朝,實物經濟的色彩遠比南朝濃厚,谷帛在流通領域十分盛行。自北魏建國初年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的100多年時間里,“錢幣無所周流”,民間交易完全以谷帛作為貨幣。——摘編自《中國大通史·魏晉南北朝》根據材料,概述南北朝貨幣使用的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中國:隋唐時期(原卷版).doc 4中國:隋唐時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