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中國:先秦時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中國:先秦時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先秦時期(遠古時期~公元前221年)——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階段特征】
先秦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社會轉型,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 的形成過程;精耕細作的 模式確立;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現】
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
1.政治
國家的政治設計:中央:中央官制機構相當完備,國家統一措施有諸多設計;政治中心和邊緣的關系。地方:分封制與君民體制。選官:世官制(貴族政治)。宗法制:宗法倫理,核心是 ,家國同構特征,解決權力繼承問題和政治親疏關系問題。總體特征:從原始社會到國家形態的過渡,體現為地方分權模式和 的設計。
2.經濟
(1)農業: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木制的 和石鋤、石犁仍然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商周實行 制,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作。
(2)手工業:夏商周以 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西周晚期已有鐵器;商朝已有織機,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商朝出現原始瓷器。
(3)商業: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產生;周朝實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
國家的文化設計:禮樂制:輔助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級制度,具有重視教化和文化,為 服務的自覺設計特征。天命觀:從重天命到重 、德政。雅文化與俗文化并存:《詩經》。天下觀與夷夏觀。文化區域性特征明顯:面臨文化多元統一命題。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1.政治
(1)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 制崩潰。
(2)戰國時期:諸侯稱王,卿大夫奪位;各國紛紛變法改革(商鞅變法);秦國發動兼并六國的統一戰爭。
2.經濟
(1)農業: 的出現與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魯國初稅畝、秦國商鞅變法);自耕農在春秋時期出現,“ ”式的經營方式開始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2)手工業: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私營手工業勃興。
(3)商業: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都會)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鞅推行“ ”政策。
3.文化
(1)思想:百家爭鳴。
(2)科技:墨家為代表的科技發展。
(3)文藝:現實主義《詩經》、浪漫主義“ ”。
(4)東方禮文化與宗法倫理文化問題。
【重點關注】
春秋戰國時期守成與萌新的原因和表現
(1)原因:分封制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牛耕和 農具的使用和推廣;個體小農經濟發展;兼并戰爭,社會動蕩。
(2)表現
①出現百家爭鳴,思想上重禮、重 。
②士人隊伍壯大,士人橫向流動頻繁,上升通道擴大,一些士人擔任重要職務,國家治理中更加依托士人在禮制、典章、法律、地理等方面的治國作用。
③小農經濟興起,宗法制宗族遭到破壞,家族制宗族逐漸興起。
④出現成文法(如鑄刑鼎),但遭到貴族反對。
⑤文學上升到經學高度,如《詩經》成為經學;注重史學,如《春秋》,發揮教化功能;教育下移,出現好學風氣。
⑥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 之風。
⑦各國紛紛變法,相互影響,地域融合加強。官僚政治和縣制、郡制逐漸興起。
⑧從民族關系看: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直接推動了中原 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真題再現】
1.(2021廣東卷·1) 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
A. 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 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 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2021浙江卷·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
3.(2021 湖南卷·1) 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
《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
《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
A. 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 天道觀持續衰落
C. 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 人性論走向成熟
4.(2021天津卷·1)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 C.規范行為 D.監督民眾
5. (2021全國Ⅱ卷·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6. (2021 山東卷·1) 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人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 )
A. 文化取向的迥異 B. 政治立場的不同
C. 學術觀點的分歧 D. 生活態度的差異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
 1.《左傳》記載,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擴大周王統治區域
B.抑制了分裂割據局面
C.使中國疆域范圍基本確定
D.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2.如下圖,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大多數都以細密的云雷紋作為底紋,再在上面刻鑄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獸紋,通常有饕餮紋、虎紋、夔龍紋等主題紋飾,具有象征意義。例如,虎被認為強壯、聰明并能夠與天地相溝通。這些紋飾 (  )
A.反映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
B.表現權力的神圣和威嚴
C.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國諸侯
D.區別出不同的貴族等級
3.下圖是四川彭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磚《迎謁圖》。畫面右側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驅。左側三人是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據此可以研究漢代(  )
A.禮樂制度的實施范圍
B.儒學教育的普及情況
C.等級森嚴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權的強化程度
4.(2021·武昌二模)周公東征后,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強化中央集權 B.加強西周統治
C.促進民族交融 D.維護同姓諸侯
5.西周時期,中原音樂舞蹈不論動作、曲調還是詞意表達,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四夷樂舞”則反映人本來的生活狀態與情趣,其內容大多是歌頌自然、生活和愛情,表現形式熱烈奔放、真摯感人。這反映出(  )
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B.禮樂制度浸入主流文化
C.儒家思想確立正統地位
D.音樂舞蹈促進民族聯系
6.(2021·武漢二模)下圖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們形象地反映了(  )
A.西周時漢字形成完整體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貴族等級制度
D.周人擅長于農耕
7.(2021·武漢一模)相傳夏代設有嗇夫,是征收農產品的職官。商代有藉臣管理農業耕種,小藉臣管莊稼的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農業生產者。西周有司土,是專門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員,司土之下設有各類職官。材料表明當時 (  )
A.商品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分工
B.統治者從率民事神到敬德保民
C.政府對農業的管理漸趨規范
D.土地私有得到法律的正式確認
8.(2021·十堰二模)史載,春秋戰國時期出產鐵礦石的山有3 609個。在山東省淄博市發現的春秋時期的冶鐵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銅綠山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采礦遺址,有井巷支架,還有運輸、通風、排水等設施。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鐵器主要用于農業生產
B.礦冶業獲得較大發展
C.區域技術交流日益頻繁
D.政府壟斷經營礦冶業
9.(2021·南昌二模)春秋初期,秦、晉、楚等諸侯國往往把兼并得來的土地和滅亡的小國設為縣,作為國君直屬的地方行政區,到春秋后期,諸侯國把縣制推行到內地。這主要表明(  )
A.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
B.先秦時期兼并戰爭頻繁
C.郡縣制首先在邊疆形成
D.分封制度在春秋時崩潰
10.商代卜辭中有“商不祀帝”(商朝人不向上帝祈求,也不祭祀上帝),“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記載;據《詩經·大雅·文王》載“商之孫子,其麗不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說明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遺民也能參加。商周時期祭祀的發展變化表明了(  )
A.神權與王權進一步結合
B.華夏共同體的逐漸形成
C.分封制加強對地方控制
D.商周政治制度一脈相承
11.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言論統計。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
人物 言論
管子 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
商鞅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孟子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荀子 隆一而治,二而亂
A.諸子的思想主張趨向統一
B.強化君主專制得到諸子認同
C.諸子間相互辯難日益激烈
D.社會秩序動蕩引發諸子關注
1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莊子倡導“乘物游心,親近自然”,韓非強調“抱法處勢”。蘊涵在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  )
A.獲得徹底的精神自由
B.解決民眾基本的生存問題
C.實現理想的社會人格
D.建構穩定和諧的禮樂秩序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4分,共24分)
1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隋唐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糧食儲備倉庫有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等六種倉庫,其中太倉(含嘉倉)是專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糧倉,主要盛納全國州、縣所交租米,并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下圖是唐代洛陽含嘉倉十九號糧窖出土的四方銘文磚及銘文。
——摘編自王高陽《先秦諸子糧食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銘磚文字如下(節選):
含嘉倉
  東門從南第廿三行從西第五窖。蘇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內。右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納了。
  典劉長 正綱錄事劉爽 倉史王花 監事楊智 丞呂徹 丞趙瓖 令孫忠 令思寺丞知倉事張琮 左監門王宣(?) 右監門賈立 長上龐防 押倉使孫亮 監倉御史陸慶
卿同
根據材料,提取含嘉倉銘文信息,并據此說明對研究唐朝社會經濟的史料價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糧食倉儲制度,還可以尋找哪些類型的史料?
14.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觀點和認識。
  仔細識讀如圖漫畫,根據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符合上述要求即可)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先秦時期(遠古時期~公元前221年)——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階段特征】
先秦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社會轉型,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現】
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
1.政治
國家的政治設計:中央:中央官制機構相當完備,國家統一措施有諸多設計;政治中心和邊緣的關系。地方:分封制與君民體制。選官:世官制(貴族政治)。宗法制:宗法倫理,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家國同構特征,解決權力繼承問題和政治親疏關系問題。總體特征:從原始社會到國家形態的過渡,體現為地方分權模式和貴族政治的設計。
2.經濟
(1)農業: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然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商周實行井田制,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作。
(2)手工業:夏商周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西周晚期已有鐵器;商朝已有織機,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商朝出現原始瓷器。
(3)商業: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產生;周朝實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
國家的文化設計:禮樂制:輔助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級制度,具有重視教化和文化,為政治服務的自覺設計特征。天命觀:從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雅文化與俗文化并存:《詩經》。天下觀與夷夏觀。文化區域性特征明顯:面臨文化多元統一命題。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1.政治
(1)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潰。
(2)戰國時期:諸侯稱王,卿大夫奪位;各國紛紛變法改革(商鞅變法);秦國發動兼并六國的統一戰爭。
2.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魯國初稅畝、秦國商鞅變法);自耕農在春秋時期出現,“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開始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2)手工業: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私營手工業勃興。
(3)商業: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都會)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百家爭鳴。
(2)科技:墨家為代表的科技發展。
(3)文藝:現實主義《詩經》、浪漫主義“楚辭”。
(4)東方禮文化與宗法倫理文化問題。
【重點關注】
春秋戰國時期守成與萌新的原因和表現
(1)原因:分封制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牛耕和鐵制農具的使用和推廣;個體小農經濟發展;兼并戰爭,社會動蕩。
(2)表現
①出現百家爭鳴,思想上重禮、重義。
②士人隊伍壯大,士人橫向流動頻繁,上升通道擴大,一些士人擔任重要職務,國家治理中更加依托士人在禮制、典章、法律、地理等方面的治國作用。
③小農經濟興起,宗法制宗族遭到破壞,家族制宗族逐漸興起。
④出現成文法(如鑄刑鼎),但遭到貴族反對。
⑤文學上升到經學高度,如《詩經》成為經學;注重史學,如《春秋》,發揮教化功能;教育下移,出現好學風氣。
⑥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經商之風。
⑦各國紛紛變法,相互影響,地域融合加強。官僚政治和縣制、郡制逐漸興起。
⑧從民族關系看: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直接推動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真題再現】
1.(2021廣東卷·1) 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
A. 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 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 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河南、陜西出土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現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
2.(2021浙江卷·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
【答案】A
【解析】周王既是國家的最高首領,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即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故選A項;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孫為小宗,排除B項;“天下為公”指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中國早在夏朝就已進入“天下為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郡”“國”并行是漢初地方政治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3.(2021 湖南卷·1) 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
《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
《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
A. 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 天道觀持續衰落
C. 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 人性論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C項正確;天子權威呈現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對天的觀念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天道觀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說法不能體現,材料也沒有涉及到人性論,排除D。
4.(2021天津卷·1)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 C.規范行為 D.監督民眾
【答案】C
【解析】對于統治者,孔子認為要具有“身正”的品質,韓非子主張應遵守法律,二者從不同的角度規范統治者的行為,故選C項;孟子推行仁政,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與材料規范統治者行為的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是對統治者的要求,與監督民眾無關,排除D項。
5. (2021全國Ⅱ卷·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答案】A
【解析】題干大意是:老子認為,沒有了無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領導者有對他人的仁慈,領導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屬有忠實于事業和恩情的義氣,下屬沒有忠誠義氣就只好用行為規范來制約,而孔子認為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二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主張都是對周禮的反思,看到了周禮對于維護統治的作用,故選A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是認為周禮對于維護統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所述周禮是西周時期的,這并不能滿足封建貴族在春秋時期追求富國強民、實現成就霸業理想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二人的主張是面對社會動蕩和諸侯爭霸現實的積極回應,而并不是說要維護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有對周禮不同程度的認可,而當時的統治者恰恰是僭越禮樂制度的,所以其主張都沒能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項。
6. (2021 山東卷·1) 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人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 )
A. 文化取向的迥異 B. 政治立場的不同
C. 學術觀點的分歧 D. 生活態度的差異
【答案】B
【解析】儒家學者認為禮樂能夠促成社會和諧,而墨家認為禮樂不利于國家治理,反映了兩者代表不同的階級立場,政治立場不同,B正確;兩者的差異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異,排除A;C是表象,排除;D與題無關,排除。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
 1.《左傳》記載,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這表明西周分封 (  )
A.有利于擴大周王統治區域
B.抑制了分裂割據局面
C.使中國疆域范圍基本確定
D.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材料表明西周分封的諸侯國遍布東西南北,而且很多封地都在邊遠地帶,擴大了周代的統治區域,故A正確;分封制最終導致分裂割據,排除B;基本確定中國疆域從秦統一開始,排除C;材料并未強調分封制順應了歷史趨勢,排除D。
2.如下圖,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大多數都以細密的云雷紋作為底紋,再在上面刻鑄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獸紋,通常有饕餮紋、虎紋、夔龍紋等主題紋飾,具有象征意義。例如,虎被認為強壯、聰明并能夠與天地相溝通。這些紋飾 (  )
A.反映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
B.表現權力的神圣和威嚴
C.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國諸侯
D.區別出不同的貴族等級
【答案】B
【解析】商代的青銅禮器用于祭祀活動,銅器刻上猛獸紋飾,可以營造出神秘莊嚴、威懾百姓的效果,以此表現權力的神圣和威嚴,故選B;紋飾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但是商代晚期不屬于原始部落時期,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強調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銅禮器,無法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國諸侯,排除C;材料強調青銅禮器紋飾的共性,沒有體現差別,不能區別貴族等級,排除D。
3.下圖是四川彭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磚《迎謁圖》。畫面右側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驅。左側三人是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據此可以研究漢代 (  )
A.禮樂制度的實施范圍
B.儒學教育的普及情況
C.等級森嚴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權的強化程度
【答案】C
【解析】 “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同樣是迎接,有站有跪,可見他們身份地位不同,對應的禮儀不同,等級鮮明,故選C;《迎謁圖》只是一個迎接的場面,無法得知樂的存在,排除A;題干中迎謁者代表的是貴族官僚(持笏),而不是普通大眾,不具備普及性,排除B;《迎謁圖》無法判斷這些人是中央官吏還是地方官吏,無法得知中央集權的強化程度,排除D。
4.(2021·武昌二模)周公東征后,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強化中央集權 B.加強西周統治
C.促進民族交融 D.維護同姓諸侯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分封異姓諸侯國,賜予土地和人民,獲得了異姓邦國的支持,有利于加強西周統治,故選B;西周時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制度,不存在中央集權,排除A;西周控制區域都為華夏民族,排除C;根據材料“再次分封異姓親戚之國”可知是為了加強對異姓諸侯的統治,排除D。
5.西周時期,中原音樂舞蹈不論動作、曲調還是詞意表達,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四夷樂舞”則反映人本來的生活狀態與情趣,其內容大多是歌頌自然、生活和愛情,表現形式熱烈奔放、真摯感人。這反映出 (  )
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B.禮樂制度浸入主流文化
C.儒家思想確立正統地位
D.音樂舞蹈促進民族聯系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西周時期,中原音樂舞蹈……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并結合所學可知,音樂舞蹈屬于周禮范疇,體現西周等級有序的主流文化,故選B;宗法理念強調血緣關系,“‘四夷樂舞’則反映人本來的生活狀態與情趣”與宗法理念無關,排除A;漢代儒家思想確立正統地位,排除C;材料中僅說明中原樂舞和四夷樂舞的特點,沒有說明中原與四夷的民族關系,排除D。
6.(2021·武漢二模)下圖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們形象地反映了(  )
A.西周時漢字形成完整體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貴族等級制度
D.周人擅長于農耕
【答案】D
【解析】圖片中的“周”多和農田相關,表明當時的其他民族對周民族的印象必然是擅長農耕的,否則不會如此構字,故選D;漢字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形成完整體系,排除A;井田制是九塊田,圖中的“周”字只有四塊田,排除B;圖片中的“周”字是和農田有關,無法體現貴族等級制度,排除C。
7.(2021·武漢一模)相傳夏代設有嗇夫,是征收農產品的職官。商代有藉臣管理農業耕種,小藉臣管莊稼的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農業生產者。西周有司土,是專門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員,司土之下設有各類職官。材料表明當時 (  )
A.商品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分工
B.統治者從率民事神到敬德保民
C.政府對農業的管理漸趨規范
D.土地私有得到法律的正式確認
【答案】C
【解析】政府對農業的管理分工逐漸細化,與材料中“嗇夫,是征收農產品的職官”“藉臣管理農業耕種,小藉臣……小眾人臣專管”“司土之下設有各類職官”相符,故選C;材料中只提到“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員”,A、B、D均未涉及,排除。
8.(2021·十堰二模)史載,春秋戰國時期出產鐵礦石的山有3 609個。在山東省淄博市發現的春秋時期的冶鐵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銅綠山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采礦遺址,有井巷支架,還有運輸、通風、排水等設施。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鐵器主要用于農業生產
B.礦冶業獲得較大發展
C.區域技術交流日益頻繁
D.政府壟斷經營礦冶業
【答案】B
【解析】 “山東省淄博市發現的春秋時期的冶鐵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銅綠山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采礦遺址”可以看出,采礦設施越來越完備,代表礦冶水平越來越高,故選B;“大冶市銅綠山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采礦遺址,有井巷支架,還有運輸、通風、排水等設施”無法證明是鐵礦,不能說明鐵器的使用,排除A;“春秋戰國時期出產鐵礦石的山有3 609個”能夠說明中國古代礦業的發展,但無法體現區域的水平,更不能說明已經交流,排除C;“在山東省淄博市發現的春秋時期的冶鐵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光憑遺址不能說明官營的屬性,排除D。
9.(2021·南昌二模)春秋初期,秦、晉、楚等諸侯國往往把兼并得來的土地和滅亡的小國設為縣,作為國君直屬的地方行政區,到春秋后期,諸侯國把縣制推行到內地。這主要表明(  )
A.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
B.先秦時期兼并戰爭頻繁
C.郡縣制首先在邊疆形成
D.分封制度在春秋時崩潰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到春秋后期,諸侯國把縣制推行到內地”,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縣制得到推廣,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材料說的是縣制的推廣,并不是兼并戰爭,排除B;材料只提到縣制最先在兼并得來的土地推廣,并不一定是邊疆地區,排除C;材料說的是縣制,并不是分封制,排除D。
10.商代卜辭中有“商不祀帝”(商朝人不向上帝祈求,也不祭祀上帝),“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記載;據《詩經·大雅·文王》載“商之孫子,其麗不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說明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遺民也能參加。商周時期祭祀的發展變化表明了(  )
A.神權與王權進一步結合
B.華夏共同體的逐漸形成
C.分封制加強對地方控制
D.商周政治制度一脈相承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遺民也能參加”,可知相比商朝民族界限分明,周朝祭祖,商朝遺民也可以參加,這體現了華夏認同的意識,故選B;商朝王權與神權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占卜上,排除A;商周時期的祭祖行為體現的是宗法血緣觀念,排除C;根據材料“商不祀帝”“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遺民也能參加”,可知商周祭祖的對象、范圍皆不一樣,排除D。
11.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言論統計。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
人物 言論
管子 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
商鞅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孟子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荀子 隆一而治,二而亂
A.諸子的思想主張趨向統一
B.強化君主專制得到諸子認同
C.諸子間相互辯難日益激烈
D.社會秩序動蕩引發諸子關注
【答案】D
【解析】根據“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等信息可知,諸子的言論基本都贊同和認可一個君主、天下統一,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社會秩序動蕩引發諸子的關注,故選D;題干只能說明諸子在社會安定上思想基本一致,而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排除A;諸子僅主張國家應該只有一個君主,并沒有提出要強化君主專制,排除B;題干沒有反映諸子間相互辯難日益激烈的信息,排除C。
1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莊子倡導“乘物游心,親近自然”,韓非強調“抱法處勢”。蘊涵在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  )
A.獲得徹底的精神自由
B.解決民眾基本的生存問題
C.實現理想的社會人格
D.建構穩定和諧的禮樂秩序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符合禮的規范;莊子倡導要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才能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而韓非強調要把法和勢結合起來,用勢來保證法的推行;這些思想不管是“仁”“自然”還是“法與勢”都蘊含著要建立一種人與社會的和諧,實現理想的社會人格,故選C;在三者思想中只有莊子追求獲得徹底的精神自由,排除A;民眾的基本生存問題指民眾的衣、食、住、行,而三者的主張都是人與社會的和諧或者建立什么樣的社會秩序,排除B;建構穩定和諧的禮樂秩序是儒家孔子的主張,不符合莊子和韓非的追求,排除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4分,共24分)
1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隋唐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糧食儲備倉庫有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等六種倉庫,其中太倉(含嘉倉)是專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糧倉,主要盛納全國州、縣所交租米,并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下圖是唐代洛陽含嘉倉十九號糧窖出土的四方銘文磚及銘文。
——摘編自王高陽《先秦諸子糧食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銘磚文字如下(節選):
含嘉倉
  東門從南第廿三行從西第五窖。蘇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內。右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納了。
  典劉長 正綱錄事劉爽 倉史王花 監事楊智 丞呂徹 丞趙瓖 令孫忠 令思寺丞知倉事張琮 左監門王宣(?) 右監門賈立 長上龐防 押倉使孫亮 監倉御史陸慶
卿同
根據材料,提取含嘉倉銘文信息,并據此說明對研究唐朝社會經濟的史料價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糧食倉儲制度,還可以尋找哪些類型的史料?
【答案】史料價值10分,材料內容中4選3即可。
角 度 信息提取 史料價值
材 料 來 源 含嘉倉銘文磚屬于實物史料(1分) 是研究唐朝糧食倉儲制度和社會經濟狀況的第一手史料(1分)
材 料 內 容 “東門”“從西”“右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內”“正綱錄事”“倉史”等信息記載了倉窖的位置、儲量、品種、來源、存入時間、管理官員等糧食儲存的詳細情況(1分) 可用來研究唐朝糧食儲備制度以及漕運等問題(1分) 綜上所看,含嘉倉銘文內容豐富,為研究隋唐經濟、漕運、官制、歷法以及我國儲糧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是唐代社會經濟狀況的縮影(2分)
“蘇州”“一萬三十五石”反映了含嘉倉糧食來源于江南(1分) 可用來研究唐朝時期東南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重心南移等問題(1分)
“倉史”“監事”“監倉御史”等反映了糧倉管理官員的設置情況(1分) 可用來研究唐朝的職官制度(1分)
“通天二年”“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當時的紀年方法(1分) 可用來研究唐朝的天文歷法等問題(1分)
還可以查找文獻史料。(2分)
【解析】第一問史料價值,首先,從史料來源為含嘉倉銘文磚可知其為實物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糧食倉儲制度和社會經濟狀況;其次,從銘文內容“東門”“從西”“右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內”“正綱錄事”“倉史”等信息記載了倉窖的位置、儲量、品種、來源、存入時間、管理官員等糧食儲存的詳細情況可知,它可用來研究唐朝糧食儲備制度以及漕運等問題;“蘇州”“一萬三十五石”反映了含嘉倉糧食來源于江南,可用來研究唐朝時期東南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重心南移等問題;“倉史”“監事”“監倉御史”等反映了糧倉管理官員的設置情況,可用來研究唐朝的職官制度;“通天二年”“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當時的紀年方法,可用來研究唐朝的天文歷法等問題。綜上所看,含嘉倉銘文內容豐富,為研究隋唐經濟、漕運、官制、歷法以及我國儲糧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是唐代社會經濟狀況的縮影。第二問史料,所給材料主要是實物史料,因此還需增加文獻史料,予以互證。
14.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觀點和認識。
  仔細識讀如圖漫畫,根據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觀點一:“相斥”論。儒學與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人本化的時代要求相互排斥。(2分)
  儒學是中國古代舊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與當代經濟工業化、專業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學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突出人治,與現階段我國建設民主化國家的目標相悖;儒學堅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級和尊卑觀念,壓制人性,違背了倡導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8分)
  總結:儒學是為封建經濟政治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應予拋棄,另建符合我國現代化要求的思想體系。(2分)
  觀點二:“相容”論。儒學價值觀與基督教或現代普世價值觀有相容相通之處,可以互補。(2分)
  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致良知”“經世致用”等思想,重視個體道德修養,倡導向上向善,這與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是相容相通的;儒學倡導的誠信觀,有利于擴大人們之間的互信,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中的公平正義;儒學推崇“和”“合”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間的友好相處,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儒學主張“有序”,有利于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8分)
  總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的主體內容,使之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服務。(2分)
  觀點三:“互斥互補”論(綜合觀點一、二即可)。
  觀點四:“發展”論。在“三化”的時代潮流下,傳統儒學需要與時俱進,自我革新。(2分)
  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和諧社會理念,中國的和平崛起,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都彰顯了儒家思想的現實價值。而在我國和世界范圍內,“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生態環境的惡化、貧富不均、道德滑坡等問題,都從反面印證了儒學“大一統”“天人合一”“和諧”“大同”“講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價值;同時,儒學確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處,如維護專制、提倡人治、等級觀、尊卑觀等,不利于建設民主法制與和諧社會。(8分)
  總結:儒學需要自我揚棄,綜合創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對接。(2分)(其他觀點符合題意,言之有理有據亦可)
【解析】此題屬開放性試題,只要結合漫畫闡明正確觀點,并能以準確史實為依據,史論結合,注意邏輯的嚴密與思路的條理清晰,規范答題,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涧| 潞西市| 大田县| 祁门县| 织金县| 屏东市| 类乌齐县| 达日县| 邳州市| 武鸣县| 健康| 台北市| 拉孜县| 屯留县| 尼勒克县| 墨竹工卡县| 阿城市| 达孜县| 台北市| 祁阳县| 本溪市| 清流县| 阳原县| 闽侯县| 兴隆县| 永济市| 郁南县| 罗山县| 大渡口区| 富源县| 靖远县| 郓城县| 永靖县| 临泽县| 北碚区| 林甸县| 牙克石市| 镇安县| 尉氏县| 板桥市|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