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明清時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鴉片戰爭)——古代中華文明的衰落【階段特征】明清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文化異彩紛呈,產生了進步思潮,科技缺乏理論規律的創新和探究。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主要表現】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領土版圖的奠定與封建專制的發展1.中央官制(1)明朝: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并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確立,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2)清朝:沿用內閣制,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皇權,乾隆時撤銷;康熙帝設南書房加強皇權;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專制皇權達到頂峰。2.地方管理體制(1)明朝①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刑法和軍事,合稱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隸屬,各自聽命于朝廷,以加強皇權對地方的直接控制。②明朝中期,為進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開始設立巡撫和總督。巡撫本為臨時差遣,帶有監察性質,后兼地方軍政,也有了相對固定的治所,遂成為一級地方官員??偠揭蜍娛滦枰O,后成為一級地方官員,但巡撫與總督都屬于中央系統。③改土歸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中央委派。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為政府官員管理方式。(2)清朝: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省;省以下機構大都承明制,但其長官稱知府、知縣。清代邊疆地區管理因地制宜,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二、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農業:生產技術世界領先,水稻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由明朝引進,棉花廣泛種植;土地兼并嚴重;租佃關系普及全國;“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征收“地丁銀”。2.手工業:冶鐵業:明朝焦炭冶鐵流行;制瓷業:明朝五彩、斗彩;清朝粉彩、琺瑯彩爭奇斗艷;紡織業:棉紡織業發展,明中葉棉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私營手工業取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3.商業: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貨幣經濟占主導;農產品商品化,經濟作物普遍種植;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但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4.城市: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專業化城市出現。三、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思想:王陽明的心學;反封建的進步思想產生,批判封建理學,否定君主專制,并主張個性自由,提倡“經世致用”“工商皆本”。代表: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2.科技:農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醫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手工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為代表的古代科技達到頂峰。3.書法:書法藝術出現平民化、世俗化傾向。4.繪畫:繪畫藝術出現平民化、世俗化傾向;文人畫風格奇特;風俗畫以年畫為代表。5.文學:通俗文學形式——小說大發展,四大名著出現。6.戲?。好鞒デ磺宄拦饽觊g“國粹”京劇產生,并在同光年間迎來第一個繁盛期。【重點關注】1.明清時期的舊傳統與近代化的曙光舊傳統 近代化曙光政治 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 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民營手工業崛起,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大成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對外 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大批傳教士來華,將一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2.市民階層及其影響(1)市民階層:主要是指平民等級中的商人與手工業者。中國古代的市民階層只是集權專制體系中被統治的對象,在政治上處于邊緣地位。(2)市民階層壯大的影響①社會風氣:明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再是士人標榜的信條,仕途未明而棄儒經商者比比皆是,進一步導致傳統地位等級的松動。②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束縛,明末啟蒙思想家把學術同時政相聯系,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與市民階層要求參政議政的社會思潮相一致。③構筑價值體系: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具有“對友誼和忠義的崇拜”“勸善戒惡的道德觀”等特點。市民階層已開始構建自己的價值系統。④世俗文學發展:戲曲、小說等“雜書”的消費成為江南地區的一種時尚。⑤市民意識覺醒:市民享樂意識、自主意識與商業意識覺醒。隨著市民意識的覺醒,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給傳統社會注入新的活力。【真題再現】1.(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答案】B【解析】明初中書省總管天下文治,沒有對其權力進行制衡,導致丞相擅權,故選B項;丞相個人貪權攬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中,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君主專制指君主獨攬國家大權,不受限制和約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經逐步強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2.(2021廣東卷·5)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A. 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 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 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 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據“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員的服飾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說明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故選A;科舉制是有利于社會流動的,排除B;根據服飾的差別不能說明社會等級日益固化,排除C;生員的服飾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市民文化無關,而且也不能說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禮制從限定,排除D。3. (2021全國Ⅰ卷·27)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吧茣钡牧餍校?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善書”由士紳編撰,內容多是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這體現了儒家一直以來所倡導的價值觀,而廣泛流行于明清時期,說明是在強化主流價值觀,故選B項;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確立的,而不是明清時期,排除A項;明清時期官方意識形態就是理學和心學,上述現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排除C項;“善書”的內容側重于宣揚儒家主流價值觀,所以是在強調儒家經典所宣揚的主流價值觀,而不是沖擊,排除D項。4.(2021北京卷·5) 以下材料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務節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官員依次奏事②告誠軍機處切勿泄密③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④引見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尊號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官員依次奏事”及所學知識可知,①中涉及的官職出現在宋朝,所以①是宋朝;由材料“告誠軍機處切勿泄密”及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設立于清朝雍正帝時期,所以②是清朝;由材料“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及所學知識可知,“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的政策,所以③是西漢;由材料“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及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所以④是唐朝;所以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④①②,B項正確;因為④在①之前,排除A項;因為①在②之前,排除C項;因為③在④之前,排除D項。故選B項。5.(2021北京卷·4). 唐代以來,中國瓷器遠銷歐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減少,同時期日本學習中國制瓷技術,生產出色彩艷麗的伊萬里瓷,在歐洲廣受歡迎。清前期,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借鑒伊萬里瓷的藝術設計,質優價廉,重新占領歐洲市場。中國瓷器再次暢銷歐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術保持世界領先 ②藝術設計注重借鑒創新③官營制瓷業占主導地位 ④國內民眾購買力下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瓷器遠銷歐洲,主要原因在于當時中國的制瓷技術高超,領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術創新,重新占領了歐洲市場,①②正確,A項正確;明中葉以后,中國的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瓷器在國內的消費量較大,③④錯誤,排除B、C、D。故選A項。6. (2021 山東卷·4) 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A. 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 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 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 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根據“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書畫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作出了調整,即應市場所需進行創作,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階級分化的說法從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7.(2021浙江卷·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 )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強調“天地之化日新”(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故選D項;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排除A項;南宋陸九淵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排除B項;普羅塔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主張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排除C項。8. (2021 湖南卷·6) 如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 )《冰嬉圖》(乾隆時期)A. 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 B. 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C. 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 D. 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靡【答案】C【解析】依據史實,早在宋代,我國就已經有了滑冰運動(“冰嬉”)。這項“冰嬉”運動延續了幾個朝代經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經成了民間普遍的文體娛樂活動。八旗官兵主要由滿、漢、蒙三個民族構成,多民族共同參與該運動,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C正確;追求神韻意趣是文人畫的特征,宮廷畫呈現出雍容華貴、吉祥、富麗堂皇的特點,A排除;嬉戲圖不屬于軍事訓練,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軍事訓練廢弛,排除B;生活奢靡與滑冰活動無關,排除D。9. (2021全國Ⅱ卷·27)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 )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答案】D【解析】題干顯示明代浙江桐鄉縣秀才對出身進士的官員敬重有加,而對于出身舉人(科考等級不如進士)的官員則非常輕視,這說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響到了官員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秀才對出身不同的官員態度不同,并沒有說到官員與士紳之間的關系是否緊張,排除A項;題干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對出身不同的官員態度不同,并沒有提到他們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當地秀才對出身不同的官員態度有差別,但并不能說明官員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10. (2021浙江卷·8)學習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判斷下列有關清代科技發展狀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使用支撐式指北羅盤用于方向測定B.創造了早期自動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時炸彈C.避暑山莊、圓明園的營造展現出高超的建筑技術D.使用銅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書是《古今圖書集成》【答案】B【解析】明代創造了早期自動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時炸彈,而不是清代,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清代使用支撐式指北羅盤用于方向測定,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避暑山莊內的建筑,采取“ 因之地勢,度土之宜” 的分散布局方式,各風景點之間巧妙地運用各種造景手法,將樓臺廊龐、橋亭軒榭、寺觀塔碣,都巧妙地因借地形,形成一處處動人的連續畫面;圓明園匯集全國的名園勝景,大膽吸收外國的建筑形式與內容,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余處各具特色的建筑群,再用長廊、曲徑、橋梁、墻垣構成山重水復、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清代編訂的《古今圖書集成》是使用銅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書,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明太祖多次批評元朝“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委任權臣,上下蒙蔽”,導致元朝滅亡,故明初雖設中書省,但宰相多不滿員,僚屬大為削減。洪武十一年(1378)命諸司奏事不必“關白”中書省。明太祖的這些做法 ( )A.為廢除丞相制度創造了條件B.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C.意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權【答案】A【解析】據材料“故明初雖設中書省,但宰相多不滿員……命諸司奏事不必‘關白’中書省”可知明太祖意在削弱宰相權力,故選A;明太祖的這些做法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是單純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排除B、C;據材料“宰相多不滿員,僚屬大為削減”可知明代宰相不能削弱皇權,排除D。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分封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這一措施 ( )藩國所在區域 封王 數量 藩王權力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遼寧 10 擁有五千到三萬的王室衛兵;外敵入侵時可以負責大小一切事務河南、山東 3湖北、湖南、四川 4A.解決了蒙古貴族的威脅B.體現的是分封制的優勢C.埋下了政局動蕩的隱患D.拓展了明朝統治的區域【答案】C【解析】由表格內容可知藩王權力較大,后期勢力日益膨脹,因此埋下了政局動蕩的隱患,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故選C;“解決了”明顯錯誤,后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排除A;體現了分封制的隱患,排除B;沒有拓展明朝統治的區域,排除D。3.明朝及清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這兩種文書都具有公開性,要經通政司閱覽、登錄,內閣票擬。康熙時,開始出現新的文書——奏折,上奏人撰寫后不得泄密,不經過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 )A.標志著君主專制體制達到了最高峰B.提高了宮廷決策效率C.預示著君主專制體制即將走向盡頭D.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答案】C【解析】據材料“上奏人撰寫后不得泄密,不經過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可知“奏折”制的形成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這是專制體制走向沒落的表現,故選C;標志著君主專制體制達到了最高峰是軍機處的設立,排除A;據材料“上奏人撰寫后不得泄密……直達御前”可知材料的側重點是決策權在皇帝手里,即專制強化,并非程序的簡化,排除B;材料突出奏折是直達御前(皇帝),并非決策過程中皇帝傾聽民意,排除D。4.廷議和廷推是明朝獨特的決策機制,至天順五年,應閣臣李賢之再請,內閣不再參加廷議。憲宗曰:“內閣儒臣,所以輔朕裁處萬機者,如舉官論獄亦令參與,事有可否,誰更商榷……先帝著令,宜永遵守。”以上材料表明內閣 ( )A.職能是輔助皇帝參決可否B.形成決策的權力遭到削弱C.逐漸失去對皇權的制約作用D.有利于明代的專制與集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內閣儒臣,所以輔朕裁處萬機者,如舉官論獄亦令參與,事有可否,誰更商榷……先帝著令,宜永遵守”可知,憲宗認為,內閣的職能就是輔佐皇帝處理萬機,可參決舉官、論獄等事宜,故選A;根據所學,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關,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不存在決策權力遭到削弱、不可制約皇權,排除B、C;材料強調內閣的輔助職能,D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2021·武漢二模)下表是明朝中后期蘇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縣丁銀(徭役折銀)和地銀(田賦銀)所占比例變化情況的記載: 常州 吳縣 常熟 嘉定 崇明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1538 年 24. 22 66. 92 29. 67 46. 49 5.3 2 84. 68 13. 48 86. 51 1.6 5 98. 321617 年 26. 43 73. 57 33. 08 66. 92 10. 94 89. 07 0 100 0 100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人地矛盾的加劇B.外來白銀的流入C.商品經濟的發展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明中后期實施“一條鞭法”,把田賦與各種雜稅合而為一,計畝征銀,起到刺激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與材料中明朝中后期蘇州府的常州、吳縣、常熟的丁銀(徭役折銀)和地銀(田賦銀)都有明顯上升相符,故選C;材料數據未體現人地矛盾的加劇,排除A;丁銀(徭役折銀)和地銀(田賦銀)所占比例無論如何變化,都是收白銀,但與白銀的來源無關,排除B;宋朝已經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D。6.(2021·武漢三模)從明代天順四年(1460)開始,朝廷不斷下令額外增造絲織品,遠遠超出官營絲織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織染局不得不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加工訂貨”。這一舉措 ( )A.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變化C.刺激了區域長途販運貿易繁榮D.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答案】D【解析】明代中后期,各地織染局在官營絲織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絲織品任務時,通過中間人,向民間機戶“加工定貨”,擴大了市場,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故選D;各地織染局向機戶“加工定貨”的現象,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已經出現,排除A;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材料強調官營作坊不能完成任務時才向民間機戶“加工定貨”,沒體現放寬工商業的發展,排除B;各地織染局向本地的民間機戶“加工定貨”,并不能刺激區域長途販運貿易繁榮,排除C。7.(2021·荊州一模)明朝萬歷年間常熟縣令根據吳中風俗總結經驗:“農事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工之獲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之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之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這一材料表明當地( )A.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B.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面臨重新分配C.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變D.獨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據材料“農事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工之獲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之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之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可知明代吳中地區人們對于農業、手工業、商業有了與傳統不同的認識,依據人們逐利的心理,勞動力必然會向獲利高的行業流入,故選B;材料沒有農產品商品化的相關信息,排除A;材料只是說明吳中地區人們對于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不同認識,不能說明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質變,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地域分工,排除D。8.下圖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莊票,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分為即期和遠期兩種,即期莊票見票即可支付,遠期莊票須到期才能支付,莊票彌補了商販的資金問題。莊票的流通反映了 ( )A.政府需加強對金融業的管控B.資本性借貸有了顯著發展C.莊票代替白銀成為主要貨幣D.民間資本推動貨幣政策調整【答案】B【解析】由題干中的“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彌補了商販的資金問題”可知,莊票就是商販在錢莊借貸的信用性紙幣,這能反映出民間的資本性借貸有了顯著發展,故選B;題干沒有提到莊票的發行給金融業帶來不利影響,不能反映政府需加強對金融業管控,排除A;莊票只是一種信用性貨幣,是解決商販資金不足問題的,它不能代替白銀,排除C;莊票是錢莊發行的,屬于民間資本,題干沒有反映它是否推動了貨幣政策調整,排除D。9.鄧之誠《談軍機處》載,“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人,稱為‘小幺兒’”,“從前京師士大夫的風習,達官多喜延接賓客,有往謁者無不答拜(回訪);惟軍機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說明軍機處 ( )A.注重廉政建設 B.重視人員素質C.強化保密意識 D.杜絕官場舊習【答案】C【解析】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人,以防泄露機密,說明軍機處具有保密性強的特點,故選C;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軍機處選用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人聽差,無法體現重視人員素質,排除B;D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10.《紅樓夢》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塊頑石對話的場景。渴求“補天”的頑石,全然不顧道家佛學的本來面目,張口稱贊二位先師“必有補天濟世之才,利物濟人之德”。這反映了作者 ( )A.試圖挽救沒落的封建制度B.受到空疏學風流弊的影響C.認同儒家濟世安民的傳統D.迎合底層民眾的審美情趣【答案】C【解析】據材料“必有補天濟世之才,利物濟人之德”可知,作者認同儒家濟世安民的傳統思想,故選C;材料的重點是強調對儒家傳統的認同,并未體現挽救沒落的封建制度,排除A;《紅樓夢》不是空疏學風,是反映現實流弊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著作,排除B;材料只說補天之事,與民眾的審美情趣無關,排除D。11.明末《天工開物》中記載了“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藉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凡珍珠必產蚌腹”“凡珠生止有此數,采取太頻,則其生不繼”。據此可知,《天工開物》 ( )A.倡導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B.體現了科學實驗的方法C.展現了江南商品經濟風貌D.反映了重農抑商的思想【答案】A【解析】據材料“采取太頻,則其生不繼”可知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故選A;《天工開物》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總結,沒有體現科學實驗的方法,排除B;《天工開物》是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排除C、D。12.順治十二年春,王夫之開始作《周易外傳》,通過探索象數以窮理。在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闡述了“器”(客觀存在的各種具體事物)和“道”(事物的規律)的關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們“勉于治器”。這一論斷( )A.植根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C.批判了清王朝專制統治D.摒棄了格物致知的治學方法【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王夫之所闡述的“器”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各種具體事物”,“道”指的是“事物的規律”,其“天下唯器而已矣”的主張在本質上就否定了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他希望人們“勉于治器”就是要求人們致力研究具體的事物。據此可知,題干內容反映了王夫之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故選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需要四大要素:一是社會化大生產;二是技術推動;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經濟;四是本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時期“中國除了技術不夠發達外,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質條件都已具備”。據材料并結合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論證上述觀點。(對材料中的觀點贊成、反對或其他觀點均可,應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示例一 觀點:材料觀點不正確。(2分)①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實行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②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自由雇傭勞動力市場不充分。手工工場沒有成為當時中國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形式。商業資本轉向購置田產,資金不足。③思想觀念落后,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人喪失進取精神。(9分)綜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礙,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等條件。(1分)示例二 觀點:材料觀點正確。(2分)①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要素的流動。②發達的農業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業生產規模宏大,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商業發達;具有一定的科技優勢,四大發明的傳播和科技巨著的問世;商業資本異常活躍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充足的貨幣條件;海外市場的拓展,表明中國是當時世界范圍內商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明清時期,“工商皆本”新思想產生,商人社會地位發生變化。(9分)綜上所述,明清時期中國已具備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勞動力、市場等條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礙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沒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確評述觀點,如從“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質條件都已具備”得出這一觀點不正確,或者從“一是社會化大生產;二是技術推動;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經濟;四是本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自己的土壤”得出這一觀點正確。其次,結合明清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得出,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礙,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等條件;或者從明清時期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高度繁榮的農業經濟、四大發明的科技優勢、“工商皆本”的新思想等得出,明清時期中國已具備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勞動力、市場等條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礙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沒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最后,總結觀點,表述成文。1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南宋紹興年間,樓琦任于潛縣令時,繪制《耕織圖》,其中21幅《耕圖》包括: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登場、持穗、簸揚、礱、舂碓、簏、入倉,描寫了稻谷栽培到加工的整個過程。圖為“耙耨”圖及配詩。“耙耨”配詩雨笠冒宿霧,風蓑擁春寒。破塊得甘霆,嚙塍浸微瀾。泥深四蹄重,日暮兩股酸。謂彼牛后人,著鞭無作難。材料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獲樓琦《耕織圖》,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以其為基礎重繪《耕織圖》。焦秉貞以西洋畫中的焦點透視法繪制了《耕織圖》46幅,其中23幅為《耕圖》,在樓琦21幅《耕圖》原圖及配詩基礎上新增“初秧”“祭神”。圖為新增“祭神”圖及配詩。“祭神”配詩一年農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謠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五風君德生,十雨蒼天濟。當年后稷神,留與后人祭。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南宋與清《耕圖》的異同,并作合理解釋。(12分)【答案】同:兩者都體現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說明由宋至清小農經濟仍占主導;農業生產方式未有實質性突破。(2分)兩者都反映了統治者的重農思想。小農是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農業發展是社會穩定、鞏固統治的前提和基礎。(2分)兩者均描繪了農民勞作的辛苦。農業生產力長期無實質性突破,同時要承擔國家賦稅徭役,農民生產、生活長期得不到提高和改善。(2分)異:內容不同,康熙《耕織圖》新增“初秧”“祭神”,意在宣揚太平盛世,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為百姓祈福。(2分)繪畫技術不同,康熙《耕織圖》采用西方繪畫技巧,反映了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的影響。(4分)(答出其中4條即可)【解析】據材料一“21幅《耕圖》包括: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材料二“新增‘初秧’‘祭神’”可知南宋與清《耕圖》反映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兩幅《耕圖》變化不大,可知從宋至清,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生產方式并未發生明顯變革;據材料一“南宋紹興年間,樓琦任于潛縣令時,繪制《耕織圖》”、材料二“康熙南巡獲樓琦《耕織圖》,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以其為基礎重繪《耕織圖》”,政府主導繪制《耕圖》,進而說明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反映了統治者重農思想;統治者之所以重視農業生產,結合所學可知,因小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著,農業關乎社會穩定,鞏固統治;據材料一“泥深四蹄重,日暮兩股酸”、材料二“一年農事周”可知,這兩首詩,反映了農民辛勤勞作,進而反映了小農作為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勉強自給自足;據材料二“焦秉貞以西洋畫中的焦點透視法繪制了《耕織圖》46幅”可知,兩者繪畫技巧不同,康熙《耕織圖》采用西方透視法,這反映了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現象;據材料二“在樓琦21幅《耕圖》原圖及配詩基礎上新增‘初秧’‘祭神’”可知從內容上新增“初秧”“祭神”,意在宣揚太平盛世,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為百姓祈福。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明清時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鴉片戰爭)——古代中華文明的衰落【階段特征】明清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 發展到頂峰。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產生。文化異彩紛呈,產生了進步思潮,科技缺乏 的創新和探究。海禁和 政策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主要表現】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領土版圖的奠定與封建專制的發展1.中央官制(1)明朝: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并廢除 ,權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確立,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2)清朝:沿用內閣制,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皇權,乾隆時撤銷;康熙帝設南書房加強皇權;雍正帝時設立 ,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專制皇權達到頂峰。2.地方管理體制(1)明朝①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 。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刑法和軍事,合稱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隸屬,各自聽命于朝廷,以加強皇權對地方的直接控制。②明朝中期,為進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開始設立巡撫和 。巡撫本為臨時差遣,帶有監察性質,后兼地方軍政,也有了相對固定的治所,遂成為一級地方官員??偠揭蜍娛滦枰O,后成為一級地方官員,但巡撫與總督都屬于中央系統。③改土歸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 委派。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為政府官員管理方式。(2)清朝: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省以下機構大都承明制,但其長官稱 、知縣。清代邊疆地區管理因地制宜,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二、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農業:生產技術世界領先,水稻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由明朝引進, 廣泛種植;土地兼并嚴重;租佃關系普及全國;“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征收“ ”。2.手工業:冶鐵業:明朝焦炭冶鐵流行;制瓷業:明朝五彩、斗彩;清朝粉彩、琺瑯彩爭奇斗艷;紡織業:棉紡織業發展,明中葉 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私營手工業取代 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3.商業: 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貨幣經濟占主導;農產品商品化,經濟作物普遍種植;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但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4.城市: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專業化城市出現。三、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思想:王陽明的心學;反封建的進步思想產生,批判封建理學,否定君主專制,并主張 ,提倡“經世致用”“工商皆本”。代表: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2.科技:農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醫學:李時珍的《 》;手工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為代表的古代科技達到頂峰。3.書法:書法藝術出現平民化、 化傾向。4.繪畫:繪畫藝術出現平民化、世俗化傾向; 畫風格奇特;風俗畫以年畫為代表。5.文學:通俗文學形式——小說大發展,四大名著出現。6.戲?。好鞒デ?;清朝道光年間“國粹” 產生,并在同光年間迎來第一個繁盛期。【重點關注】1.明清時期的舊傳統與近代化的曙光舊傳統 近代化曙光政治 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 重農抑商、 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民營手工業崛起,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大成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 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對外 由 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大批傳教士來華,將一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2.市民階層及其影響(1)市民階層:主要是指平民等級中的商人與手工業者。中國古代的市民階層只是集權專制體系中被統治的對象,在政治上處于 地位。(2)市民階層壯大的影響①社會風氣:明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再是士人標榜的信條,仕途未明而棄儒經商者比比皆是,進一步導致傳統地位等級的松動。②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束縛,明末啟蒙思想家把學術同時政相聯系,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與 階層要求參政議政的社會思潮相一致。③構筑價值體系: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具有“對友誼和忠義的崇拜”“勸善戒惡的道德觀”等特點。市民階層已開始構建自己的價值系統。④世俗文學發展:戲曲、小說等“雜書”的消費成為江南地區的一種時尚。⑤市民意識覺醒:市民享樂意識、自主意識與商業意識覺醒。隨著市民意識的覺醒,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給傳統社會注入新的活力。【真題再現】1.(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2.(2021廣東卷·5)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A. 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 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 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 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3. (2021全國Ⅰ卷·27)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吧茣钡牧餍校?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4.(2021北京卷·5) 以下材料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務節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官員依次奏事②告誠軍機處切勿泄密③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④引見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尊號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5.(2021北京卷·4). 唐代以來,中國瓷器遠銷歐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減少,同時期日本學習中國制瓷技術,生產出色彩艷麗的伊萬里瓷,在歐洲廣受歡迎。清前期,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借鑒伊萬里瓷的藝術設計,質優價廉,重新占領歐洲市場。中國瓷器再次暢銷歐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術保持世界領先 ②藝術設計注重借鑒創新③官營制瓷業占主導地位 ④國內民眾購買力下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6. (2021 山東卷·4) 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A. 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 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 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 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7.(2021浙江卷·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氣一元論”唯物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他強調( )A.“心外無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萬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8. (2021 湖南卷·6) 如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 )《冰嬉圖》(乾隆時期)A. 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 B. 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C. 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 D. 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靡9. (2021全國Ⅱ卷·27)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 )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10. (2021浙江卷·8)學習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判斷下列有關清代科技發展狀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使用支撐式指北羅盤用于方向測定B.創造了早期自動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時炸彈C.避暑山莊、圓明園的營造展現出高超的建筑技術D.使用銅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書是《古今圖書集成》【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明太祖多次批評元朝“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委任權臣,上下蒙蔽”,導致元朝滅亡,故明初雖設中書省,但宰相多不滿員,僚屬大為削減。洪武十一年(1378)命諸司奏事不必“關白”中書省。明太祖的這些做法 ( )A.為廢除丞相制度創造了條件B.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C.意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權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分封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這一措施 ( )藩國所在區域 封王數量 藩王權力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遼寧 10 擁有五千到三萬的王室衛兵;外敵入侵時可以負責大小一切事務河南、山東 3湖北、湖南、四川 4A.解決了蒙古貴族的威脅B.體現的是分封制的優勢C.埋下了政局動蕩的隱患D.拓展了明朝統治的區域3.明朝及清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這兩種文書都具有公開性,要經通政司閱覽、登錄,內閣票擬。康熙時,開始出現新的文書——奏折,上奏人撰寫后不得泄密,不經過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從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 )A.標志著君主專制體制達到了最高峰B.提高了宮廷決策效率C.預示著君主專制體制即將走向盡頭D.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4.廷議和廷推是明朝獨特的決策機制,至天順五年,應閣臣李賢之再請,內閣不再參加廷議。憲宗曰:“內閣儒臣,所以輔朕裁處萬機者,如舉官論獄亦令參與,事有可否,誰更商榷……先帝著令,宜永遵守?!币陨喜牧媳砻鲀乳w ( )A.職能是輔助皇帝參決可否B.形成決策的權力遭到削弱C.逐漸失去對皇權的制約作用D.有利于明代的專制與集權5.(2021·武漢二模)下表是明朝中后期蘇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縣丁銀(徭役折銀)和地銀(田賦銀)所占比例變化情況的記載: 常州 吳縣 常熟 嘉定 崇明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 丁銀 地銀1538年 24.22 66.92 29.67 46.49 5.32 84.68 13.48 86.51 1.65 98.321617年 26.43 73.57 33.08 66.92 10.94 89.07 0 100 0 100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人地矛盾的加劇B.外來白銀的流入C.商品經濟的發展D.經濟重心的南移6.(2021·武漢三模)從明代天順四年(1460)開始,朝廷不斷下令額外增造絲織品,遠遠超出官營絲織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織染局不得不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加工訂貨”。這一舉措 ( )A.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變化C.刺激了區域長途販運貿易繁榮D.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7.(2021·荊州一模)明朝萬歷年間常熟縣令根據吳中風俗總結經驗:“農事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工之獲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之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之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边@一材料表明當地( )A.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B.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面臨重新分配C.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變D.獨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8.下圖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莊票,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分為即期和遠期兩種,即期莊票見票即可支付,遠期莊票須到期才能支付,莊票彌補了商販的資金問題。莊票的流通反映了 ( )A.政府需加強對金融業的管控B.資本性借貸有了顯著發展C.莊票代替白銀成為主要貨幣D.民間資本推動貨幣政策調整9.鄧之誠《談軍機處》載,“軍機處所用蘇拉(即聽差),照例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之人,稱為‘小幺兒’”,“從前京師士大夫的風習,達官多喜延接賓客,有往謁者無不答拜(回訪);惟軍機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說明軍機處 ( )A.注重廉政建設 B.重視人員素質C.強化保密意識 D.杜絕官場舊習10.《紅樓夢》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塊頑石對話的場景。渴求“補天”的頑石,全然不顧道家佛學的本來面目,張口稱贊二位先師“必有補天濟世之才,利物濟人之德”。這反映了作者 ( )A.試圖挽救沒落的封建制度B.受到空疏學風流弊的影響C.認同儒家濟世安民的傳統D.迎合底層民眾的審美情趣11.明末《天工開物》中記載了“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藉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凡珍珠必產蚌腹”“凡珠生止有此數,采取太頻,則其生不繼”。據此可知,《天工開物》 ( )A.倡導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B.體現了科學實驗的方法C.展現了江南商品經濟風貌D.反映了重農抑商的思想12.順治十二年春,王夫之開始作《周易外傳》,通過探索象數以窮理。在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闡述了“器”(客觀存在的各種具體事物)和“道”(事物的規律)的關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們“勉于治器”。這一論斷( )A.植根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C.批判了清王朝專制統治D.摒棄了格物致知的治學方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需要四大要素:一是社會化大生產;二是技術推動;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經濟;四是本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時期“中國除了技術不夠發達外,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質條件都已具備”。據材料并結合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論證上述觀點。(對材料中的觀點贊成、反對或其他觀點均可,應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南宋紹興年間,樓琦任于潛縣令時,繪制《耕織圖》,其中21幅《耕圖》包括: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登場、持穗、簸揚、礱、舂碓、簏、入倉,描寫了稻谷栽培到加工的整個過程。圖為“耙耨”圖及配詩。“耙耨”配詩雨笠冒宿霧,風蓑擁春寒。破塊得甘霆,嚙塍浸微瀾。泥深四蹄重,日暮兩股酸。謂彼牛后人,著鞭無作難。材料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獲樓琦《耕織圖》,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以其為基礎重繪《耕織圖》。焦秉貞以西洋畫中的焦點透視法繪制了《耕織圖》46幅,其中23幅為《耕圖》,在樓琦21幅《耕圖》原圖及配詩基礎上新增“初秧”“祭神”。圖為新增“祭神”圖及配詩。“祭神”配詩一年農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謠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五風君德生,十雨蒼天濟。當年后稷神,留與后人祭。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南宋與清《耕圖》的異同,并作合理解釋。(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中國:明清時期(原卷版).doc 6中國:明清時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