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華文明的發展【階段特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時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確立和鞏固,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對后世影響深遠;思想文化上使百家爭鳴局面不復存在,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思想專制的局面開始形成。【主要表現】1.政治(1)秦朝:完成國家統一;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強中央集權,地方實行郡縣制度。(2)漢朝: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漢朝采用察舉制選官,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經濟(1)農業:趙過推廣耦犁,后來出現犁壁,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興修水利;耕作技術進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東漢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2)手工業: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西漢政府在長安設東西織室(官辦);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燒出成熟青瓷;開辟絲綢之路,產品外銷。(3)商業: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3.文化(1)開創了文化專制主義的先河: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開始了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歷史,結束了文化開放的歷史。(2)開創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新時代:造紙術發明并得到改進,地動儀發明,《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氾勝之書》問世等。(3)教育的發展:漢武帝創立太學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統。(4)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絲綢之路的開辟,中華文化開始傳播到西方,對西方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外來文化也開始傳入中國,如佛教文化的引進和傳播。【重點識記】漢代政治的特點(1)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帝的母族勢力受到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的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3)宦官專權:東漢后期宦官的政治影響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對抗外戚爭奪大權。(4)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5)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真題再現】1.(2021浙江卷·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 )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 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答案】D【解析】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刻畫秦軍的風采,形象地展示秦朝軍隊的兵種、編制和武器裝備的情況,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的磅礴氣勢,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選D項;長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取得了協調一致的效果,排除A項;紫禁城許多建筑構件集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如太和殿兩側及乾清門前的鎏金大銅缸,外表富麗精致,除了消防滅火的作用以外,還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品,排除B項;民本意識就是廣大人民的根本的認知,是廣大人民對事物判斷的一致認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項。2.(2021廣東卷·2) 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 皇權旁落 B. 相權轉移C. 地方權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得出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尚書令、尚書仆射,說明魏晉時期相權轉移到尚書令、尚書仆射手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與效率無關,排除D。3.(2021 山東卷·2) 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 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 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 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 廢除郡國并行體制【答案】C【解析】漢代裁撤王國機構,降低王國官員的品軼,這是打擊諸侯國的舉措,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政治統一,C正確;地方機構還有郡縣,但是西漢主要針對的是王國機構,因此A不是出發點,排除;王國官員的俸祿由王國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實,排除。4.(2021 湖南卷·2) 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 )A. 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 B. 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 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 D. 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初的“諸呂”屬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劉恒為帝時的標準是劉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謹良,所以這一做法是為了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選B;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長子,排除A;仁孝只是選帝的標準之一,這一做法也不是為了確立選帝的標準,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排除D。5.(2021北京卷·1) 祝歲習俗古已有之。《詩經》云:“稱彼兕觥(酒杯),萬壽無疆。”漢代歲首,皇帝“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民間亦在歲首祭祀,其時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長敬酒祝壽。該習俗( )A. 出現于戰國并興盛于漢代 B. 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 植根于我國古代商業文明 D. 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歲習俗由來已久,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視,通過舉行各種儀式來體現對君主或長輩的敬意與美好期盼,體現了通過節慶禮儀進行教化和對倫理秩序的認同,B項正確;由材料中《詩經》的記述可知,該習俗在西周時就已經出現,排除A項;該習俗植根于我國古代農耕文明,排除C項;由材料可知,祝歲習俗并不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在民間也有,排除D項。故選B項。6.(2021浙江卷·4)《漢書》稱頌漢武帝:“雄材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間( )A.推行科舉制 B.令各郡國建立學校C.不改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D.重新確立儒學為正統思想【答案】B【解析】漢武帝時代,除了建立太學之外,還令各郡國建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故選B項;漢武帝推行察舉制,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排除A項;為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開拓大一統事業,漢武帝改變了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確立儒學為正統思想,“重新”說法錯誤,排除D項。7. (2021全國Ⅱ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答案】B【解析】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為了防止長官以權謀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威脅統治,就需要有效的監察制度才可以保證其有效運作,故選B項;分科考試的選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漢代,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這種選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門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選拔方式不一樣,察舉制不能保證辟召制度實現有效運作,排除D項。8.(2021全國Ⅰ卷·25) 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771 20123太原(今屬山西) 169863 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316 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豫章(今屬江西) 67462 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092 212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答案】A【解析】西漢末與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比較,豫章、零陵、南陽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區戶數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區均為北方地區戶數則相對減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戶數的增加說明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才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這時南方經濟發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選A項;東漢時期是豪強大族勢力強盛的時期,并不是沒落,排除B項;從西漢末到東漢中期,上述地區的數據說明我國南北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單憑兩個時間比較沒法體現加劇,而且這時經濟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項;由于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個體農耕經濟正處于繁榮時期,并沒有衰退,排除D項。9.(2021浙江卷·3)中國是絲的國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絲綢文明。至漢,紡織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在某漢代考古遺址發現有一件素紗禪衣,重量僅49克。識圖(右為漢代局部示意圖)判斷,該遺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了一件素紗禪衣,重量僅49克,③為長沙,故選C項;①為北京,排除A項;②為蘇州,排除B項;④為廣州,排除D項。【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各地的表現不同:表現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齊和趙,再次是韓、魏、燕;至于關中秦地,則完全沒有發生反秦暴動。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實現文化心理統合B.東方六國受秦暴政的摧殘更嚴重C.關中秦地的政治經濟優勢明顯D.郡縣制的推行激化了社會矛盾【答案】A【解析】各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狹隘的國家民族認同,使其對秦的統治不滿并演變為反秦勢力。南方楚地與秦地文化和社會心理差異最大,故其反秦活動最為激烈,故A正確;東方六國受秦暴政摧殘更嚴重不能解釋楚地的反秦斗爭最激烈,排除B;關中秦地的政治經濟優勢明顯不能解釋各地反秦斗爭,排除C;郡縣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會矛盾,郡縣制為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釋各地反秦斗爭有差異,排除D。2.(2021·宜昌模擬)劉邦曾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陸賈著《新語》稱“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這一思想( )A.滿足了統治者追求長生的愿望B.反映了新政權勵精圖治的風貌C.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D.體現了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答案】C【解析】陸賈的“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體現了道家的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思想,結合劉邦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可以得出這一思想有利于推動西漢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故C正確。材料側重講的是秦亡漢興、天 下得失的道理,沒有談到帝王追求長生之術,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新政權勵精圖治”背道而馳,故B錯誤。先秦儒家理想社會的建構目標是“大同”和“小康”社會,這在材料中沒有反映出來,故D錯誤。3.郎官是漢代官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下表的相關記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 )記述 出處(甘延壽)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由是遷為郎 《漢書》(戴憑)年十六,郡舉明經,征試博士,拜郎中 《后漢書》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茍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資治通鑒》A.側重于選拔軍事人才B.發端于儒學正統地位確立之際C.將選官與育才相結合D.專為貴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設置【答案】C【解析】由材料“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由是遷為郎”“郡舉明經,征試博士,拜郎中”等信息可知,郎官是需要有真才實學的,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漢明帝寧肯賜錢千萬,也不予這一官職,是怕“民受其殃”,說明皇帝希望郎官這一官員需是為民著想,德才兼備的,故選C;題干中僅有《漢書》的記載是涉及軍事所需人才,另外兩個信息沒有涉及軍事人才,排除A;儒學正統地位確立于漢武帝時期,而題干中沒有關于郎官制度發端的具體時間,所有材料出處都成書于漢武帝之后,而且不能根據材料出處確定出其具體時間,排除B;由“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由是遷為郞”“郡舉明經,征試博士,拜郎中”等信息可知,郎官制度并不是專為貴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設置的,排除D。4.漢武帝曾將關中北部的東界由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將關中中部的函谷關向東遷移了三百里,從而極大地拓展了關中范圍。他還將此區域內的侯國一次性遷到太行山以東地區重新安置。漢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王國經濟實力B.鞏固關中控御全國C.逐步廢除分封制度D.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關中地區是漢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統治的核心地區,拓廣關中范圍并遷徙其區域內的侯國,有利于加強對關中的統治,進而起到控御全國的作用,故選B;材料僅提及將關中地區的侯國外遷,并未提及限制其經濟發展等相關措施,無法體現削弱王國經濟實力,排除A;將關中地區的侯國外遷,引起的只是這些侯國地理位置的變化,并不能體現逐步廢除分封制度,排除C;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5.(2021·泉州二模)下表說明漢代選官制度( )時間 概況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舉賢良能直言極諫,對策者百人,唯(晁)錯為高第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詔舉士,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董仲舒取為上第東漢光武帝(25—57年在位) 對選拔與提拔的對象,施行“授試以職”,即進行文字方面的測試,內容有策、經、箋奏(章奏文體)等A.確立完善的分科考試方法B.擴大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C.突出自上而下的選拔方式D.重視官員文化素養的考查【答案】D【解析】據材料“對策者百人,唯(晁)錯為高第”“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即進行文字方面的測試”可知,漢代選官制度注重官員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的考查,故選D;科舉制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而材料是察舉制,排除A;科舉制開設考試,吸納了不少寒士進入統治階層,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排除B;“舉賢良能直言極諫”是察舉制,屬于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排除C。6.下表為公元2—146年登記的戶口(依據《漢書》與《后漢書》整理)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時期 年份(公元) 戶數 口數前漢 2 12 366 470 57 671 400后漢 57 4 279 634 21 007 820105 9 237 112 53 256 229146 9 348 227 47 566 772A.小農經濟特征明顯B.戶口統計詳盡準確C.社會經濟迅速發展D.稅收只以戶為單位【答案】A【解析】據上表可知,兩漢時期我國的戶數和人口雖有增減,但每戶平均人數都是保持在4到6人之間的小家庭,說明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小農經濟特征明顯,故選A;材料只統計了戶口的人數,并沒有統計戶口的其他方面,無法說明詳盡,排除B;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與東漢初期、后期人口減少不符,排除C;材料只提到戶口人數統計,并不涉及稅收的對象,排除D。7.下表是西漢部分國家賑貸及其用途類別。這反映了西漢主要意在 ( )時間 史料 出處 類別元狩 三年 徙貧民,衣食皆仰給縣官,假予產業 《漢書·食貨志》 生產和消費并貸本始 四年 遣使者振(賑)貸困乏 《漢書·宣帝紀》 生產性借貸地節 三年 假田與貧民,貸種、食 《漢書·宣帝紀》 生產和消費并貸時間 史料 出處 類別初元 元年 假公田與貧民,家貲(資)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 《漢書·元帝紀》 生產和消費并貸A.鞏固莊園經濟的發展B.保護貧農利益C.維護小農經濟的延續D.建立賑貸體系【答案】C【解析】據材料表格史料部分“徙貧民”“假田與貧民”可知,賑貸的主要對象是貧民,由材料表格中的用途類別可知,賑貸主要是為了生產和消費,故選C;據所學可知,莊園經濟的所有者是大地主而非貧民,排除A;西漢國家政權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出臺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維護統治,排除B;材料只是西漢部分時段關于政府賑貸的史實,無法說明賑貸體系建立,排除D。8.歷史學家范文瀾指出:“漢武帝收回鹽鐵錢三大業以后,原來因鹽鐵鑄錢致富的商人,大都衰落。繼起的巨富,多是子錢家(高利貸者)和囤積商。”據此,范文瀾意在說明 ( )A.漢代商業發展陷入困境B.官營手工業的壟斷范圍發生變化C.政府抑商手段有所改革D.政府政策影響商業生態環境變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繼起的巨富,多是子錢家(高利貸者)和囤積商”可知,漢武帝收回鹽鐵錢三大業后,一些商人投放錢貸,或囤積商品獲取高額市場差價,說明政府的經濟政策影響商業生態環境變化,故D正確;漢代商業也并未陷入發展困境,A錯誤;材料強調漢武帝收回鹽鐵錢三大業后商人逐利方向的變化,而非官營手工業壟斷范圍的變化和政府抑商手段的改革,B、C錯誤。9.下表信息可以集中用來佐證西漢前期 ( )《史記·貨殖列傳》載,西漢初,齊人刁間“逐漁鹽之利”“起富數千萬”西漢霍賀出土一件漆奩,器內底部有墨線繪印章,刻有篆書“橋氏”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據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簡牘:文景之時,已出現所謂“中舨共侍約”,即合伙做商販所共同訂立的契約A.統治者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B.政府無意推行鹽鐵官營政策C.個體工商業注意創新營銷方式D.個體工商業發展環境相對寬松【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政府開放“漁鹽”“山澤”使富商大賈增多,“刻有篆書‘橋氏’”說明商販已有商標廣告意識,合伙商販訂立契約保護自己,這些都說明個體工商業發展環境相對寬松,故選D;輕徭薄賦是指減輕徭役,降低賦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信息說明西漢前期商業繁榮,推斷不出政府無意推行鹽鐵官營政策,且漢武帝時實施鹽鐵官營,排除B;個體工商業注意創新營銷方式只符合“即合伙做商販所共同訂立的契約”“刻有篆書‘橋氏’”,與“逐漁鹽之利”“馳山澤之禁”無關,排除C。10.(2021·武漢二模)漢代的人們一般認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節執行,也就是在秋冬兩季執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則就妨礙了繁殖和生長,從而引起災害。它體現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術C.天人感應 D.人性本善【答案】C【解析】 “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節執行”“否則就妨礙了繁殖和生長,從而引起災害”,表明漢代儒家認為要順應天候規律,所以規定處決時間,體現的是天人感應,故選C;以德治民體現的是民本思想,材料體現的是儒學的天人感應思想,排除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現的是尊崇儒學的理念,材料體現的是天人感應思想,排除B;材料“就妨礙了繁殖和生長,從而引起災害”體現的是順應天候規律的天人感應思想,與“人性本善”不符,排除D。11.(2021·武昌三模)西漢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實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誹謗妖言法、妻奴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并減輕笞刑,這反映出漢朝 ( )A.摒棄依法治國方針 B.踐行兼愛尚同精神C.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強化大一統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結合所學可知,漢初施行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故選C;漢初廢除嚴刑苛法,不代表廢除法律,排除A;兼愛尚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漢初施行的是黃老思想,排除B;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強化了大一統,排除D。12.如圖為漢武帝時期的“大飛鴻”“蟾蜍玉兔”“延年益壽”瓦當,分別代表“太陽”“月亮”“延壽”,寓意“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些瓦當體現了 ( )A.社會觀念與藝術審美的結合B.科技發展與人文價值的統一C.政治一統與經濟繁榮的盛況D.儒家思想與市井風情的雜糅【答案】A【解析】瓦當是指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上面刻有不同圖案,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展現了古人的藝術審美,而例如題干中所刻的圖案,表達了“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的社會觀念,說明社會觀念與藝術審美的結合,故選A;瓦當的雕刻圖案屬于手工業部門成果,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B;“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等表達了社會民眾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不僅僅是政治一統,C表述太片面,排除;“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是普通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只有“天人合一”體現了儒家思想,D表述太片面,排除。二、非選擇題(13題14分,14題共11分,共25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 《急就篇》是西漢后期官方頒布的學童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記錄了不少常見姓氏和名字。 20世紀,位于河西走廊的漢代居延要塞遺址先后出土三萬余枚簡麟,內容起自西漢中期,止于東漢中后期,統稱居延漢簡。 有學者發現,《居延漢簡》所載人名與《急就篇》相合者約30個。這些漢簡所載人物,有的籍屬邊郡,有的來自內地(如下表所示)。《居延漢簡》與《急就篇》人名互證(部分)《急就篇》 《居延漢簡 》所載“姓+名”“職街+(姓)名”“籍貫+姓名”宋延年 京兆尹長安南衛張延年、河陽里張延年、“第五隧長”趙延年、沛鄢山蒼縣蔡里趙延年、田延年、呂延年衛益壽 卜益壽、李益壽周千秋 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蕭千秋高辟兵 霍辟兵、“尉史”辟兵郝利親 馮利親、盧利親、丁利親馮漢強 “甲集侯”漢強景君明 游君明、任君明董奉德 丁奉德、司馬奉德由廣國 “從史”廣國、“守城尉”廣國曹富貴 “宜昌候”王富貴減罷軍 “餅庭長”罷軍、蘇罷軍郭破胡 丁破胡、“萬世隧長”破胡、“甲渠侯”破胡左地余 胡地余、孫地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漢代人名”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一 論題:《急就篇》與《居延漢簡》的人名互證,體現出漢代人積極奮進的精神狀態。(3分) 闡述:《急就篇》是官頒啟蒙課本,《居延漢簡》是邊塞原始文書記錄,二者所載人名多有重復,表明這些人名既符合官方意識形態又在社會上廣泛使用。“千秋”“延年”“益壽”等人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漢代人對現世的眷念;“漢強”“破胡”“廣國”反映出漢代人對朝廷和國家的熱愛;“辟兵”“罷軍”“君明”反映出漢代人對安定生活的期望;“利親”“奉德”反映出漢代人對以孝為代表的道德倫理的認同;“富貴”“地余”反映出漢代人對生活富足的追求。綜上所述,這些人名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社會生活諸方面漢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現出熱烈、積極、上進的文化心態(9分)。示例二 論題:《急就篇》與《居延漢簡》的人名用詞,反映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3分)。 闡述:如《急就篇》與《居延漢簡》所載,漢代人取名所用的若干漢語詞匯,如“延年”“益壽”“富貴”等,不僅在當時流行,而且后世長期沿用。同時,這些“人名”所寄寓的文化心理流傳至今,例如“千秋”“延年”對長壽的期盼,“罷軍”辟兵”對和平的呼喚,“奉德”“利親”對道德倫理的重視等。綜上所述,古人今人,心同理同,這些漢代就已經廣泛使用的人名,反映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薪火相傳(9分)。【解析】本題圍繞漢代人名的來源方式,考查漢代的政治、經濟及思想狀況。解題的關鍵在于能將名字中的關鍵字與漢代的社會現實狀況結合起來思考。如“漢強”“破胡”“千秋”等。14.(11分)下列畫像石拓片反映了漢代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四個題材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狀況,并綜合分析其成因。【答案】狀況:題材一:表現了貴族的奢侈享樂生活與尚武之風,反映了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熱愛和向往。(2分)題材二:描繪的是二牛抬杠犁耕法和商業的繁榮,反映了生產力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2分)題材三:反映了尚學重教的風氣,以及儒學的傳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2分)題材四:宣揚尊崇正統、忠君、守禮、盡責的思想,以鞏固君主專制,國家強化對地方的社會治理。(2分)成因:西漢時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中央政府強大,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國家重視對農業技術的改進。漢代實現了思想統一,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官學教育體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繁榮。(3分)【解析】第一問狀況,題材一:由圖中的鼓樂食饗、樓閣、車騎征戰、舞樂百戲、投壺等活動、建筑可知,這表現了貴族的奢侈享樂生活與尚武之風,反映了藝術家對富足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題材二:由牛耕的場景和集市里各個攤位前面的人群可知,描繪的是二牛抬杠犁耕法和商業的繁榮,反映了經濟方面的生產力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題材三:由孔子見老子和講經圖可知,這是反映了尚學重教的風氣,以及儒學的傳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題材四:由周公輔佐成王和西門豹除巫治鄴、二桃殺三士等故事描繪的場景可知,是宣揚尊崇正統、忠君、守禮、盡責的思想,以鞏固君主專制,國家強化對地方的社會治理。第二問成因,上述西漢時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現狀取決于當時政府對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的發展高度重視。政治上,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中央政府強大,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經濟上,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國家重視對農業技術的改進;思想教育上,漢代實現了思想統一,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官學教育體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繁榮。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華文明的發展【階段特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的時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確立和鞏固,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對后世影響深遠;思想文化上使 局面不復存在,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 思想,思想專制的局面開始形成。【主要表現】1.政治(1)秦朝:完成國家統一;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強中央集權,地方實行 制度。(2)漢朝:漢武帝設立“ ”,削弱相權;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漢朝采用察舉制選官, 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經濟(1)農業:趙過推廣 ,后來出現犁壁,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興修水利;耕作技術進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東漢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2)手工業: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西漢政府在長安設東西織室(官辦);漢代開始用 作燃料冶鐵、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燒出成熟青瓷;開辟絲綢之路,產品外銷。(3)商業: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3.文化(1)開創了文化專制主義的先河:從焚書坑儒到 ,開始了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歷史,結束了文化開放的歷史。(2)開創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新時代: 發明并得到改進,地動儀發明,《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氾勝之書》問世等。(3)教育的發展:漢武帝創立太學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統。(4)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 的開辟,中華文化開始傳播到西方,對西方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外來文化也開始傳入中國,如佛教文化的引進和傳播。【重點識記】漢代政治的特點(1)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 ”。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帝的母族勢力受到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的專權,東漢出現了 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3)宦官專權:東漢后期宦官的政治影響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對抗 爭奪大權。(4)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 ,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5)地方勢力強大:漢初, 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真題再現】1.(2021浙江卷·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 )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 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2.(2021廣東卷·2) 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 皇權旁落 B. 相權轉移C. 地方權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3.(2021 山東卷·2) 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 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 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 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 廢除郡國并行體制4.(2021 湖南卷·2) 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 )A. 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 B. 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 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 D. 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5.(2021北京卷·1) 祝歲習俗古已有之。《詩經》云:“稱彼兕觥(酒杯),萬壽無疆。”漢代歲首,皇帝“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民間亦在歲首祭祀,其時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長敬酒祝壽。該習俗( )A. 出現于戰國并興盛于漢代 B. 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 植根于我國古代商業文明 D. 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6.(2021浙江卷·4)《漢書》稱頌漢武帝:“雄材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間( )A.推行科舉制 B.令各郡國建立學校C.不改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D.重新確立儒學為正統思想7. (2021全國Ⅱ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8.(2021全國Ⅰ卷·25) 表1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 單位:戶郡名 西漢末 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 56771 20123太原(今屬山西) 169863 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 359316 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豫章(今屬江西) 67462 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 21092 212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 )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9.(2021浙江卷·3)中國是絲的國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絲綢文明。至漢,紡織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在某漢代考古遺址發現有一件素紗禪衣,重量僅49克。識圖(右為漢代局部示意圖)判斷,該遺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各地的表現不同:表現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齊和趙,再次是韓、魏、燕;至于關中秦地,則完全沒有發生反秦暴動。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實現文化心理統合B.東方六國受秦暴政的摧殘更嚴重C.關中秦地的政治經濟優勢明顯D.郡縣制的推行激化了社會矛盾2.(2021·宜昌模擬)劉邦曾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陸賈著《新語》稱“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這一思想 ( )A.滿足了統治者追求長生的愿望B.反映了新政權勵精圖治的風貌C.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D.體現了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3.郎官是漢代官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下表的相關記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 ( )記述 出處(甘延壽)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由是遷為郎 《漢書》(戴憑)年十六,郡舉明經,征試博士,拜郎中 《后漢書》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茍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資治通鑒》A.側重于選拔軍事人才B.發端于儒學正統地位確立之際C.將選官與育才相結合D.專為貴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設置4.漢武帝曾將關中北部的東界由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將關中中部的函谷關向東遷移了三百里,從而極大地拓展了關中范圍。他還將此區域內的侯國一次性遷到太行山以東地區重新安置。漢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王國經濟實力B.鞏固關中控御全國C.逐步廢除分封制度D.促進經濟文化交流5.(2021·泉州二模)下表說明漢代選官制度 ( )時間 概況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舉賢良能直言極諫,對策者百人,唯(晁)錯為高第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詔舉士,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董仲舒取為上第東漢光武帝(25—57年在位) 對選拔與提拔的對象,施行“授試以職”,即進行文字方面的測試,內容有策、經、箋奏(章奏文體)等A.確立完善的分科考試方法B.擴大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C.突出自上而下的選拔方式D.重視官員文化素養的考查6.下表為公元2—146年登記的戶口(依據《漢書》與《后漢書》整理)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時期 年份(公元) 戶數 口數前漢 2 12 366 470 57 671 400后漢 57 4 279 634 21 007 820105 9 237 112 53 256 229146 9 348 227 47 566 772A.小農經濟特征明顯B.戶口統計詳盡準確C.社會經濟迅速發展D.稅收只以戶為單位7.下表是西漢部分國家賑貸及其用途類別。這反映了西漢主要意在 ( )時間 史料 出處 類別元狩三年 徙貧民,衣食皆仰給縣官,假予產業 《漢書·食貨志》 生產和消費并貸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賑)貸困乏 《漢書·宣帝紀》 生產性借貸地節三年 假田與貧民,貸種、食 《漢書·宣帝紀》 生產和消費并貸時間 史料 出處 類別初元元年 假公田與貧民,家貲(資)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 《漢書·元帝紀》 生產和消費并貸A.鞏固莊園經濟的發展B.保護貧農利益C.維護小農經濟的延續D.建立賑貸體系8.歷史學家范文瀾指出:“漢武帝收回鹽鐵錢三大業以后,原來因鹽鐵鑄錢致富的商人,大都衰落。繼起的巨富,多是子錢家(高利貸者)和囤積商。”據此,范文瀾意在說明 ( )A.漢代商業發展陷入困境B.官營手工業的壟斷范圍發生變化C.政府抑商手段有所改革D.政府政策影響商業生態環境變化9.下表信息可以集中用來佐證西漢前期 ( )《史記·貨殖列傳》載,西漢初,齊人刁間“逐漁鹽之利”“起富數千萬”西漢霍賀出土一件漆奩,器內底部有墨線繪印章,刻有篆書“橋氏”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據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簡牘:文景之時,已出現所謂“中舨共侍約”,即合伙做商販所共同訂立的契約A.統治者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B.政府無意推行鹽鐵官營政策C.個體工商業注意創新營銷方式D.個體工商業發展環境相對寬松10.(2021·武漢二模)漢代的人們一般認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節執行,也就是在秋冬兩季執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則就妨礙了繁殖和生長,從而引起災害。它體現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術C.天人感應 D.人性本善11.(2021·武昌三模)西漢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實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誹謗妖言法、妻奴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并減輕笞刑,這反映出漢朝 ( )A.摒棄依法治國方針 B.踐行兼愛尚同精神C.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強化大一統的思想12.如圖為漢武帝時期的“大飛鴻”“蟾蜍玉兔”“延年益壽”瓦當,分別代表“太陽”“月亮”“延壽”,寓意“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些瓦當體現了 ( )A.社會觀念與藝術審美的結合B.科技發展與人文價值的統一C.政治一統與經濟繁榮的盛況D.儒家思想與市井風情的雜糅二、非選擇題(13題14分,14題共11分,共25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 《急就篇》是西漢后期官方頒布的學童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記錄了不少常見姓氏和名字。 20世紀,位于河西走廊的漢代居延要塞遺址先后出土三萬余枚簡麟,內容起自西漢中期,止于東漢中后期,統稱居延漢簡。 有學者發現,《居延漢簡》所載人名與《急就篇》相合者約30個。這些漢簡所載人物,有的籍屬邊郡,有的來自內地(如下表所示)。《居延漢簡》與《急就篇》人名互證(部分)《急就篇》 《居延漢簡 》所載“姓+名”“職街+(姓)名”“籍貫+姓名”宋延年 京兆尹長安南衛張延年、河陽里張延年、“第五隧長”趙延年、沛鄢山蒼縣蔡里趙延年、田延年、呂延年衛益壽 卜益壽、李益壽周千秋 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蕭千秋高辟兵 霍辟兵、“尉史”辟兵郝利親 馮利親、盧利親、丁利親馮漢強 “甲集侯”漢強景君明 游君明、任君明董奉德 丁奉德、司馬奉德由廣國 “從史”廣國、“守城尉”廣國曹富貴 “宜昌候”王富貴減罷軍 “餅庭長”罷軍、蘇罷軍郭破胡 丁破胡、“萬世隧長”破胡、“甲渠侯”破胡左地余 胡地余、孫地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漢代人名”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4.(11分)下列畫像石拓片反映了漢代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四個題材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狀況,并綜合分析其成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中國:秦漢時期(原卷版).doc 2中國:秦漢時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