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功能。2.掌握能量流動的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3.掌握物質循環的概念以及碳循環的過程。4.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聯系和區別。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培養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2.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滲透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觀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確立正確的資源觀,提高資源利用率。2.認識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重點和難點】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課前準備】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完成知識系統”的內容。教師:多媒體課件、圖片、文本。【學法指導】(1)學生課前預習。(2)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3)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合作交流活動。(4)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首先請大家欣賞一段視頻。假設你像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不毛的荒島上,隨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雞,那里除了能飲用的水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生存策略1:先吃雞,然后吃玉米。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雞,吃雞下的蛋,最后吃雞。學生:每組學生各選一名代表,做出選擇。(絕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2)教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我們共同來看看魯濱遜的選擇是——先吃雞,后吃玉米。母雞提出抗議:對于母雞的抗議,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必須給母雞一個合理的解釋,消除母雞的不滿情緒,這就要用到我們這節課所學內容。板書: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設計意圖:游戲引入,緩解了剛才提問時的緊張情緒。從同學們熟知的魯濱遜漂流記入手,引起同學們激烈的討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講授新課:知識點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渡:那么什么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呢?探究一:能量流動的過程1.自主學習:PPT動態演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示意圖”, 閱讀教材、思考:(1)營養級的定義: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通過 依次傳遞的.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叫做 __________。例如:”草→鼠→蛇→鷹”這條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是 ,第二營養級級是 ,第三營養級是 ,第四營養級是 。(2)能量流動的定義: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 和 的過程,稱為 。每個營養級能量的來源:①生產者來自 ;②消費者來自 。每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①通過_________ 作用自身消耗;②一部分能量通過_____________流入到下一個____________;③排泄物、尸體通過___________的呼吸作用散失。2.學生結合“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示意圖”和教材內容,思考討論,小組內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題(1)(2)。設計意圖:學生主動自學,明確營養級的概念,為學習能量流動的方向打下基礎,通過識圖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探究二:能量流動的特點1.過渡:我們在能量流動示意圖中,認識了能量流動的過程,仔細觀察我們還會發現箭頭全是單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動?或者是循環使用 大家討論,說出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小組代表:不會。(1)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不能逆轉的,因而能量傳遞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轉的;(2)各生物成分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總結:同學們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見,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的。設疑:在能量流動示意圖中,我們還發現箭頭由粗到細,方框從大到小,大家討論,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這說明了能量流動還有什么特點? 請結合教材內容及圖片思考以下問題:PPT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能量比較模式圖(1)隨著食物鏈的延伸,能量在各營養級上的含量有何特點?生:能量逐級遞減。每個營養級的箭頭面積逐漸減小。(2)圖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效率是多少?生:10%總結:一般地說,能量在兩個營養級之間傳遞的效率為10%—20%。(3)為什么上一營養級的能量不能100%傳給下一營養級?學生討論、回答:①各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相當大的一部分能量②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所 利用③各營養級的尸體、糞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4)為什么食物鏈只有了3—4個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學生討論、回答:由于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當能量流動到第五營養級時,能量已經不足于維持一個營養級的生存,因此食物鏈中的營養級只有3—4級.結論:由此我們得出能量流動的另一個特點是: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層層深入,注重知識的聯系性,使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全面邏輯的學習。從實際數據出發,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總結問題中所反映的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牢固掌握知識。相關鏈接:請學生判斷各層次代表的營養級,并思考:(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1.此能量金字塔各營養級有無倒置的可能?2.該生態系統各營養級個體數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無倒置的可能?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減少能量的散失,應該怎么辦?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并歸納總結。學生回答1:沒有,能量是第一營養級固定的,而且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下一營養級的能量來自于上一營養級,也總是少于上一營養級。2:有,如一棵樹以及樹上的麻雀和害蟲。 3:減少營養級。時間過的真快,半節課已經過去了,母雞媽媽該等急了吧!請大家利用所學知識,解釋魯濱遜為什么“先吃雞,然后吃玉米”。學生活動:興致很高,七嘴八舌,紛紛議論。學生回答:用玉米喂雞,增加了人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數,增大了能量浪費,違背了人對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則。設計意圖:上課之初的一個問題貫穿能量流動的教學過程,有始有終.也讓學生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這一點也是我們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所在,我們總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類,但是在生產實踐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續利用總是矛盾著,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能量流動的原理來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能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同學們在生活中知道這樣的例子嗎?下面請同學們看兩個能量利用的例子,看一看哪一個更高效得利用了能量?(播放幻燈片)學生:第二個能量利用率高。總結:在生活中要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才能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請同學們與老師一起總結能量流動的過程:①輸入能量源頭:太陽能②起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③輸入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④傳遞途徑(渠道):食物鏈和食物網⑤特點:沿食物鏈單向傳遞逐級遞減。知識點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播放課件 :碳的循環圖解引導探索:1.碳在無機環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 群落之間以什么形式循環?碳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傳遞形式是什么?碳進入無機環境的方式是什么?學生討論:光合作用過程和呼吸作用過程中碳的傳遞過程.(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師生歸納: 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賴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無機“C”變為有機“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 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機“C”,通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變成無機“C”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采燃燒,便可產生CO2返回碳循環.得出結論:物質循環的特點 :周而復始過渡:碳循環是自然界 中重要的物質循環,除此之外,還有什么物質循環?通過視頻認識水循環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物質循環的認識。(視頻播放水的循環過程)通過圖片認識氮循環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物質循環的認識。小結:這就是為什么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例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他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環的特點是周而復始.設計意圖:以問題的形式引導思考,能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及時總結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三、總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特點和聯系。特點不同: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物質循環是周而復始的。聯系:這兩個過程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物質是能量的載。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展示表格比較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加深理解,突出重點和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