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課標要求:了解《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教學活動建議: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歐洲示意圖,學習運用歷史地圖的方法。課時集訓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1.會議一開始,主要戰勝國便陷入激烈的爭吵之中。美國堅持要求解決國際聯盟問題;英國提出先解決德國、土耳其殖民地的瓜分問題;法國則要求先制裁戰爭的罪魁禍首,肢解德國。該會議最后協調的結果是 ( )A.簽訂了《辛丑條約》 B.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C.簽訂了《九國公約》 D.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私下卻說:“我們所起草的和約將為20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該“和約” ( )A.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的關系 B.平衡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C.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與獨立 D.未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3.漫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夸張的手法、簡潔的筆鋒、豐富的寓意展現著一定的社會背景。與如圖漫畫反映的社會背景有關的是 (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九國公約》 D.《權利法案》4.某校九年級(2)班同學正在表演歷史劇(如下所示)。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內容應該是 ( )克里孟梭說:“我國要求收回阿爾薩斯一洛林,將法國的邊界移到萊茵河!” 勞合·喬治(圓滑地)說:“萊茵河西岸有這么多德國人,法國怎么統治?” 克里孟梭(憤怒地)說:“那就把德國的薩爾礦區交給我們法國!” 威爾遜(不耐煩地)說:“如果這樣美國將退出會議!” 勞合·喬治說:“英國也不同意!”A.華盛頓會議 B.巴黎和會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十月革命5.2017年3月13日起,韓美舉行了史上最大規模“關鍵決心”韓美聯合軍演,美國借機想要將“薩德”強加給韓國,其狼子野心與20世紀初的行為如出一轍。20世紀初,美國為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 ( )A.簽署了《九國公約》 B.參加了巴黎和會 C.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 D.加入了國際聯盟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等國從支持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到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該轉變反映了 ( )A.美英尊重維護中國主權 B.日本的國力走向衰落 C.美英不愿日本獨霸中國 D.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7.下圖為某校九年級(2)班同學在學習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繪制的有關帝國主義列強建立戰后新秩序的示意圖,圖中的空白處應填寫 ( )A.《九國公約》 B.《凡爾賽體系》 C.《獨立宣言》 D.《共產黨宣言》8.列寧曾經說:“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這兩個大國指的是 ( )A.英國與美國 B.英國與德國 C.美國與日本 D.法國與德國二、材料解析題9.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長期化,使飽受戰亂之苦的各國人民強烈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渴望和平。幾乎所有政治家都認為……有必要防止如此巨大的災難再度發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約束力的國際常設機構的想法應運而生。-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常設機構”。建立這一“國際常設機構”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二 在1919年的頭六個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頭等大事便是巴黎和會,世界上最具權勢的人則成了和平締造者。和平締造者們日復一日地會面、提案、辯論、爭吵,然后再重復這個過程;他們達成交易,擬定條約;他們創立新的國家與新的機構。1919年和平締造者們對待歐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變了20世紀的命運。—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締造和平》(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世界上最具權勢的人”。他們在巴黎的六個月里“締造和平”取得了怎樣的成果?(4分)(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巴黎和會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4分)三、探究題10.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勝的協約國就迫不及待地在新實力的基礎上展開新的爭奪,地點從硝煙彌漫的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們對此展開探究,請你參與。任務一 【“火山口”上的分贓】(1)《凡爾賽條約》是在何時簽訂的?訂約的雙方分別是誰?(3分)《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2)在巴黎和會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被轉給了哪個國家?這在中國引發了什么運動?(2分)任務二 【“道義”之下的宰割】(3)下列材料中的《九國公約》是在哪次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3分)雖然《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但也明確提出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這實質上是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粗暴侵犯。任務三 【搖搖欲墜的秩序】(4)某首歷史歌謠這樣唱道:“對德和約內容多,《九國公約》害中國。凡華體系雖確立,維持不久終惹禍。”請以“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談談你的認識。(7分)拓展延伸簡評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列強建立起“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世界新秩序。這一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參考答案及解析》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①《凡爾賽條約》 ②凡爾賽體系 ③國際聯盟 ④歐洲、西亞和非洲 ⑤阿爾薩斯-洛林⑥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⑦《九國公約》 ⑧門戶開放 ⑨獨霸中國 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答案]B[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凡爾賽條約》。[解析]根據題干“德國、土耳其殖民地的瓜分”“肢解德國”等可知可知,該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結合所學知識,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由于各國都想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和會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激烈的爭吵之中。最后,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B項符合題意.故答案選B。2.[答案]D[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凡爾賽條約》。[解析]根據題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人的口袋”等可知,該“和約”是《凡爾賽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和會一直持續了5個多月,最后,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和約中對德國問題的處理,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為20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和約”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選D。3.[答案]A[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山東省”“沮喪的德國人”“得意的日本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巴黎和會上,列強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因此與漫畫反映的社會背景有關的是巴黎和會,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與漫畫無關,排除.故答案選A。4.[答案]B[命題意圖] 本題設置真實任務情境,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解析]根據題干“克里孟梭”“勞合·喬治”“威爾遜”“德國”等可知,該歷史劇可能發生在巴黎和會上,項符合題意.故答案選B。5.[答案]A[命題意圖] 本題設置真實任務情境,考查《九國公約》。[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美國為爭奪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主導了華盛頓會議。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九國代表簽署了針對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A項符合題意。巴黎和會調整的是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關系,與亞太地區無關,B項排除;“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在19世紀末,而非20世紀初,C項排除;美國并沒有加入國際聯盟,D項排除.故答案選A。6.[答案]C[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華盛頓會議的相關知識。[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巴黎和會上,列強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五四運動。華盛頓會議期間,出于削弱日本在華勢力的考慮,美、英兩國對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要求表示支持,這一轉變表明美、英兩國不愿日本獨霸中國,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說法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選C。7.[答案]A[命題意圖] 本題通過不確定性結構,考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解析]根據題干示意圖信息“華盛頓會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等9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故答案選A。8.[答案]C[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華盛頓會議的影響。[解析]根據題干“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所以這兩個大國指的是美國與日本,C項符合題意.故答案選C。9.[答案](1)國際聯盟。(1分)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1分)(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代表(或答出英、法、美三國首腦亦可)。(2分)成果: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以及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2分)(3)看法: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維持了短暫的和平;《凡爾賽條約》是一個赤裸裸地奴役掠奪戰敗國家的條約,也是宰割和犧性弱小民族利益的條約;凡爾賽體系則是幾個帝國主義戰勝國進行分贓、勾結和暫時妥協的結果;它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反而因分贓不均開始了新的爭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4分)[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國際聯盟、《凡爾賽條約》的相關知識。[解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畫后建立的“國際常設機構”是國際聯盟。建立這一“國際常設機構”的目的根據“渴望和平”“防止如此巨大的災難再度發生”回答即可。(2)根據材料二“巴黎和會”“和平締造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世界上最具權勢的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代表(即英、法、美三國首腦)。“締造和平”的成果為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以及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正反兩方面回答即可。10.[答案](1)1919年。(1分)協約國和德國。(2分)(2)日本。(1分)五四運動。(1分)(3)華盛頓會議。(1分)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4)示例:(7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確立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了和會。巴黎和會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同時還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合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年至1922年間,美、英、法、日、意等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形成了華盛頓體系,調整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世界新秩序。這一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維持了短暫的世界和平,但是由于其帶有帝國主義強權色彩,建立在宰割和犧性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解析](1)(2)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國公約》是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簽訂及其影響展開論述,注意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語言流暢即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