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標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課時集訓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所以失敗可以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概括。這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嚴重損害了人民的經濟利益 B.嚴重脫離了蘇聯的國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D.很好地保護了人民的利益2.1921年,列寧曾就新經濟政策說過,如果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系統的商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關系,就不可能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建立十分鞏固的經濟聯盟。列寧強調的是 ( )A.加快農業集體化的緊迫性 B.鞏固工農聯盟的必要性C.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可能性 D.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3.1921年4月,蘇維埃俄國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農民征收的糧食稅額為2.4億普特,這比以前制定的余糧征集額減少了1.83億普特。蘇維埃俄國糧食稅的實施 ( )A.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B.推進了農業集體化 C.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 D.實現了國家工業化4.在1923-1924年度,國家共收工業稅5800萬盧布,其中私人企業就繳納了4110萬盧布。在1924-1925年度,從耐普曼(做買賣的商人,包括:工廠主、金融家、投機商、店主、工匠等)中共征收工業企業直接稅2.9億元盧布(包括工業稅、附加稅、所得稅),占當年度全國直接稅總額6億盧布的一半。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蘇聯模式的形成 B.赫魯曉夫進行經濟改革 C.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5.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型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蘇聯的這些經濟成就屬于 ( )A.農業 B.商業 C.重工業 D.輕工業6.“初期的強制措施給農業生產造成了破壞,糧食總產量在1931-1932年出現下降,經歷1933-1937年的增長,在1937年達到俄國歷史上的最高點。從1938年又開始下降,1940年的總產量比1928年僅有10%的增長。”材料體現的是 ( )A.蘇維埃政權的措施與意義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C.農業集體化的過程與效果 D.蘇聯工業化的優勢與弊端7.如圖為蘇聯在兩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總產值比重變化示意圖。這表明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起到積極作用 B.新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逐漸恢復C.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D.蘇聯已經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8.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一號”進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市場經濟體制 C.新經濟政策 D.蘇聯模式二、材料解析題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政策主要是采用經濟以外的帶有某種軍事性的手段,不是通過市場,而是在市場以外來建立城鄉之間直接的產品交換,這種政策的目的是組織產品分配以保證對前線革命軍隊和后方工人的供應。材料二 列寧說:“我們現在正用‘新經濟政策’來糾正我們的許多錯誤,我們正在學習怎樣在一個小農國家里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大廈而不犯這些錯誤。”材料三 列寧指出:“商業不完全是資本主義的邪惡,它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同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今天還不能越過商品經濟的發展。”材料四 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蘇聯應該摒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及作用。(3分)(2)材料二中的“新經濟政策”何時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經濟政策中的哪些措施集中體現了材料三中列寧所闡述的思想。(2分)(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選擇的“工業化道路”在當時發揮的積極作用。(2分)三、探究題10.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是20世紀影響最為廣泛的事件,蘇聯(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作用舉足輕重。讓我們一起回顧輝煌,反思教訓。任務一 【順勢而為,破舊立新】(1)材料中的俄國由“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到“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與列寧開出的哪一“處方”有關?(2分)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 —列寧任務二 【一心一意,謀求發展】(2)根據下列表格信息,概括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3分)任務三 【體制僵化,弊端顯現】(3)下面圖片反映了蘇聯在經濟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哪些啟示?(3分)任務四 【社會主義,任重道遠】(4)綜合以上探究,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拓展延伸《參考答案及解析》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②列寧 ③余糧征集制 ④自由貿易 ⑤蘇聯 ⑥國家工業化 ⑦工業國 ⑧日益僵化 ⑨30 ⑩必要條件 蘇聯模式 公有制 指令性 高度集中 反法西斯戰爭1.[答案]A[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解析]根據題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保證國內戰爭的勝利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符合國情,特別是余糧征集制,嚴重損害了人民的經濟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社會矛盾加劇,A項符合題意,D項說法錯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是在蘇俄時期,B項錯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選A。2.[答案]B[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新經濟政策。[解析]根據題干“如果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系統的商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關系,就不可能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建立十分鞏固的經濟聯盟”可知,列寧強調的是鞏固工農聯盟的必要性,B項符合題意;加快農業集體化建設是在斯大林時期,A項排除;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C項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答案選B。3.[答案]A[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新經濟政策。[解析]根據材料“1921年4月,蘇維埃俄國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農民征收的糧食稅額為2.4億普特,這比以前制定的余糧征集額減少了1.83億普特”可知,新經濟政策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A項符合題意.故答案選A。4.[答案]C[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新經濟政策。[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3-1925年期間,蘇聯的私人企業和耐普曼上繳了大量的稅收,說明這一時期蘇俄允許私人工商業的發展,由此可知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故答案選C。5.[答案]C[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蘇聯的工業化。[解析]根據題干“6000多個大型企業”“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可知,蘇聯的這些經濟成就屬于重工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蘇聯應該摒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故答案選C。6.[答案]C[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農業集體化。[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集體化就是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項正確。題干主旨為農業生產,與蘇維埃政權建設無關,A項排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時間與題干不符,B項排除;D項材料未涉及,排除.故答案選C。7.[答案]D[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蘇聯的工業化。[解析]觀察圖片可知,蘇聯工業總產值在1927-1937年間大幅提高,說明這一時期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D項正確;A、B兩項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C項錯誤.故答案選D。8.[答案]D[命題意圖] 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蘇聯模式。[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社會的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從法律上肯定這些變化,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題干中的科技成就都是在蘇聯模式下取得的,D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1918-1920年實行的經濟政策,A項錯誤;蘇聯未實行市場經濟體制,B項錯誤;新經濟政策是在1921-1927年實行,C項錯誤.故答案選D。9.[答案](1)背景:十月革命后,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企圖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1分)作用:在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保證國內戰爭的勝利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2分)(2)1921年春。(1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分)(3)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2分)(4)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分)[命題意圖] 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后,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企圖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為了戰勝敵人,蘇維埃政府宣布各項工作轉入戰時軌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保證國內戰爭的勝利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2)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的時間及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3)根據材料三“商業不完全是資本主義的邪惡,它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同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今天還不能越過商品經濟的發展”可知,列寧的意思是社會主義經濟中同樣需要商業發揮作用。新經濟政策中能夠體現這一思想的是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4)根據材料四“蘇聯應該摒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道路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10.[答案](1)新經濟政策。(2分)(2)蘇聯建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3分)(3)問題: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1分)啟示:國家的發展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等。(2分)(4)示例:(7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數年戰爭,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恢復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命題意圖] 本題設置真實任務情境,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列寧實施了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品生產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3)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啟示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展開論述,注意史論結合、語言流暢、邏輯清楚,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