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第 1 課 種子發芽實驗1.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 開始的。2.我們可以通過 實驗來驗證種子發芽所必需的條件。在實驗中只能改變 個條件(我們要研究的條件),同時保證其他條件不變。3.實驗:綠豆種子發芽和土壤的關系(1)準備兩個玻璃皿。(2)在其中一個玻璃皿里鋪上土壤,另一個不鋪。(3)在兩個玻璃皿里各放 粒綠豆。(4)定期給兩個玻璃皿里澆 的水。4.在實驗中,設置兩組進行對比,是為了通過對比實驗效果來分析改變的因素對實驗的影響。5.在實驗中,每一個玻璃皿中至少放 3 粒種子是為了 。 一粒種子可能會因自身原因不能發芽,影響實驗結果。第 2 課 比較種子發芽實驗1.在綠豆種子發芽和土壤的關系的實驗中,兩組種子都發芽了,說明 不是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項目 種子總數 已發芽數 未發芽數常溫組 18 16 2低溫組 18 1 172.綠豆種子發芽和溫度的關系(1)常溫組有兩粒種子未發芽,低溫組有 1 粒種子發芽了,這屬于實驗中的 現象。項目 種子總數 已發芽數 未發芽數有光組 24 24 0無光組 24 24 0常溫組多數種子發芽,而低溫組多數種子未發芽,這說明 。3.綠豆種子發芽和光照的關系有光組和無光組的種子都發芽了,這說明 不是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比較種子發芽實驗說明:(1)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 、適宜的 和充足的空氣,三個條件要同時具備。(2) 和 不是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第 3 課 綠豆苗的生長1.研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1)改變的條件: 。(2)不變的條件:水、溫度、土壤、空氣等。項目 高度 莖、葉的顏色 莖的粗細陽光下的綠豆苗 短而直 莖是暗紅色、 葉 是翠綠色 粗壯黑暗處的綠豆苗 長而彎 莖是白色, 葉是 黃色 很細(3)實驗記錄(4)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綠豆苗的 需要陽光。2.光合作用: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綠色葉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養料,并釋放出氧氣。(1)原料: 、 ;(2)條件:光照;(3)場所: 綠葉;(4)產物: 、 。不同環境里的植物對陽光、水分等條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適應環境,降水量大的地區生長的植物的葉片會很 (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區生長的植物的葉片會很 (如松樹), 有的甚至會退化成刺(如: )。4.植物具有 、 等特性。動物 生活環境 適應環境的特征(身體結構)天鵝 湖泊、沼澤 喙堅硬,利于捕食青蛙 池塘、稻田 保護色,不易被發現企鵝 南極 翅膀特化為鰭,善于游泳;有大量脂肪, 能御寒狼 草原、森林等 換毛,適應季節的溫度變化蜥蜴 草原、森林等 保護色,不易被發現第 4 課 蚯蚓的選擇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測它喜歡 的環境。2.干土里很難發現蚯蚓,推測它不喜歡 的環境。3.蚯蚓適宜生活在 、 的環境中。4.在“了解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實驗中,反復進行多次實驗,可以避免 干擾實驗結果,使實驗結論更 。5.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 ,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動物在長期生活繁衍的過程中也形成了適應 的特征。第 5 課 當環境改變了季節 氣候 草木 蝴蝶 青蛙春 溫暖 發芽 由卵孵化成幼蟲 由卵孵化成蝌蚪夏 炎熱 茂盛 幼蟲→蛹→成蟲 蝌蚪→青蛙秋 涼爽 枯落 產卵、死亡 挖洞冬 寒冷 凋零 以卵的形式越冬 冬眠1.當環境改變的時候, 動物會努力 新環境;為適應環境的變化, 動物會有一些 。2.青蛙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行為春:孵化 夏: 秋:挖洞 冬:3.四季的田野4.青蛙具有冬眠行為,青蛙冬眠主要是為了適應 等惡劣環境。 、熊等也會冬眠。丹頂鶴具有遷徙行為,丹頂鶴遷徙主要是為了適應 及食物等因素的變化。 、燕子等也會遷徙。第 6 課 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是動物的必要需求,動物消耗 而獲得能量。2.食物鏈: 綠豆苗→蚜蟲→瓢蟲→蜘蛛(1)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的“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 。(2)一般用箭頭表示食物鏈中 “ ”的關系。箭頭方向也表示 流動的方向。(3)食物鏈從 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4)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物的生物叫 。3.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呈現出的網狀結構,叫 。第 7 課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 。2.群落里的各種 與環境中的 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 。3. 是一定范圍內(如池塘)的所有生物,而 是一定范圍內(如池塘)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4.制作生態瓶剪開瓶子——放入沙和水——放入植物——放入動物(1)放入順序: →水→ →動物。(2)生態瓶中的生物有: (水草、浮萍等)、 (小魚、小蝦、田螺等)。 (3)生態瓶中的非生物: 、 、陽光、空氣等。5.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生態瓶會發生變化。如果拿掉部分水草或加入兩條小魚都會導致小魚 而浮到水面。( )動物( )非生物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第二單元 船的研究第 1 課 船的歷史1.船的發展歷史獨木舟(人力)→搖櫓木船(人力)→帆船(風力)→蒸汽船(蒸汽機)→輪船(柴油機)→潛艇(柴油機或核動力)2.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船具有不同的 和 。3.獨木舟存在裝載量小、 等不足。我們可以采用 等方法使其保持穩定。4.船在水中行駛時,會受到水的阻力。船首采用 型(尖形),可以減小船在行駛中的阻力。第 2 課 用浮的材料造船1.制作并研究竹筏或木排用幾根竹竿或木條做竹筏或木排模型。要求:畫出設計圖,模型能穩定地浮在水面,且牢固、不散架。用螺母測試它們的載重量,注意不能讓水浸濕螺母。為了防止側翻,應將螺母 擺放。竹筏通過加大 , 增加底面積, 比獨木舟更穩定、載重量更大項目 獨木舟 竹筏體積 小 較大載重量 小 較大穩定性 差 較好2.比較獨木舟和竹筏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變材料的 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3.竹筏的不足之處: 、 等。4.搖櫓木船和明代寶船解決了容易浸水的問題,而且出現了“搖櫓”“風帆”等 系統。5.生產生活的 推動了造船技術的進步。第 3 課 用沉的材料造船1.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 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 浮的材料可以造船, 也可以造船。2.物體在水中會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像這樣的力是 。3.橡皮泥和鋁箔是在水中會下沉的材料,把它們做成船型后,它們浸入水中的 增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4.為了讓船型橡皮泥和鋁箔穩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增加船的 、使船體均勻不偏沉。5.船在行駛中, 十分重要,不然船就會側翻,造成事故。6.渡船的底部特別寬闊,可以提高船的 。7.雙體船是一種帶有兩個平行船體的船,這樣做的優點是提高船的 。第 4 課 增加船的載重量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推動船的發展。2.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受到的浮力 船的重力。3.實驗:比較不同底面積的船的載重量(1)實驗方法:①設計:用邊長 12 厘米的正方形鋁箔,設計不同底面積的鋁箔船。②制作:根據設計,制作 3 艘鋁箔船,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長方體體積=長×寬×高)。③測試:用 模擬貨物,比較哪艘船的載重量大。(2)實驗現象: 大的船裝載的墊圈多。(3)實驗結論:船的載重量與船的體積大小有關, 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 制作的船型 越大,船的 就越大。4.比較船的載重量時用彈珠模擬貨物的缺點: ,測量的載重量不一定準確。而用墊圈模擬貨物測量的載重量更準確。5.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浸人水中的體積)叫 ,船排開的水量越大,載重量就越 。6.彈珠會滾動,導致船容易側翻,解決問題的方法: 。7.船艙中 (不偏沉、不滾動)有利于增加船的載重量。第 5 課 給船裝上動力最早的船靠 行駛, 隨著船的體積越來越大, 人力已經無法滿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動力了。 改變著船的動力系統,推動著船的發展。2.給小船裝上動力: 給小船裝上風帆、給小船裝上風帆力推進裝置、給小船裝上蒸汽推進裝置(1)用 制作風帆,用風扇吹風帆模擬自然界的風。(2)用電池帶動扇葉轉動,風力推進裝置 時,小船向前運動。(3)點燃蠟燭加熱金屬管內的水,水沸騰后向后噴出 ,小船向前運動。(4)給小船裝動力時,要合理放置,防止小船 。3.船可以通過船舵來控制行進的 。項目 特點 減小阻力 控制沉浮 動力潛艇的特征 水下航行 設計成魚類 的身體形狀 調節自身重力的大小 柴油動力和核 動力4.認識潛艇5.船在行駛過程中會受到重力、 、水的 等。6.要想使船保持動力必須提供源源不斷的 。第 6 課 設計我們的小船1.設計我們的小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船的大小、船的 、船體材料、 、穩固性、 系統。2.工程設計一般會經歷“問題一 一制作一 一完善”等過程。3.設計并制作一艘小船的要求(明確任務):①控制小船的制作成本,②載重量達到 200 克,③有自己的動力,④能把貨物運送到目的地。4.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要先做好 。(1)畫出船的設計圖,標注材料和結構。(2)討論設計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列出所需的材料,計算所需的費用。5.交流我們的設計,相互提出改進建議。要敢于對小船的設計方案 ,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合理 。6.在設計小船的活動中,要建立 的意識,要力爭用最少的經費制造出理想的小船。第 7 課 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1.制作(1)制作時要 ,先分工,再制作。(2)制作時要按照 進行。如果在制作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需要改進設計,可以及時在設計圖和經費預算上做出調整。(3)具體制作時,應先分裝,再 。(4)調試。如果船身不穩,可以檢查船身是否平衡。2.測試標準:(1)載重量達到 200 克。(2)有自己的動力系統。(3)能行駛一段距離。3.評估與改進(1)從 評價小船的制作過程。(2)根據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和 小船。4.科學閱讀(1)現代輪船有 、 等結構設計,可以增加船的牢固性,能更好地利用空間。船艙還可以預防沉船。船底的 結構,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2) “ ”號是一艘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3)我國船舶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分別位于 (以上海為中心)、 (以廣州為中心)和 地區(以大連為中心)。(4)我國已經建造了自己的 :遼寧號航空母艦、山東號航空母艦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第 1 課 地球——宇宙的奇跡1.地球是我們 的家園,要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2.我們的地球:(1)平均半徑約為 千米。(2)大氣層平均厚度約為 千米。 (3)海洋平均深度約為 千米。 (4)大陸地殼厚約 15-80 千米,大洋地殼厚約 千米。3.地球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條件: 、合適的空氣、適宜的 、穩定的 。4.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水星、 、 、火星、木星、土星、 星、海王星。5.如果我們來設計一個宇宙空間站,需要為宇航員保證的生存條件: 等。6.豐富的海洋資源:(1)海洋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生物、 、 等多種資源。(2)海洋生物有 多種,其中海洋植物約 種。(3)海洋生物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起著重要作用, 同時也是大氣中 的主要吸收者之一。第 2 課 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1 有些環境問題是由 引發的。2.地球面臨著多種環境問題: 、水資源短缺與 、固體廢棄物污染、 、核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石油泄漏等。3.人類的一些 的活動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4.環境問題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影響(1)大氣污染:① :引發呼吸道疾病;②酸雨:毀壞建筑;③ :破壞臭氧層; ④ 有毒氣體 ⑤煙塵。(2) 水資源短缺與 : ①含有毒物質:危害健康; ②富營養化:水中生物死亡; ③赤潮: 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④含有細菌、病毒;⑤散發惡臭氣體。(3)固體廢棄物污染:①污染 :河湖內的生物死亡;②污染 :植物無法生長;③污染 :無法飲用,造成水源危機;④白色污染;⑤滋生細菌、病毒。(4) 全球變暖: ①冰山 :北極熊失去家園; ② 上升:侵蝕沿海陸地; ③加劇 火災:森林內動植物死亡。第 3 課 珍惜水資源1.人們生產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 、 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 資源卻很緊缺。3.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多, 世界平均水平。4.我們擔憂水資源問題的原因:(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 的物質。(2)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少且 。(3)自來水來之不易,要珍惜。(4)水被污染。5.水資源問題的主要解決措施;(1) 防治。(2)在全社會大力推進 措施。(3)采用先進的 技術。6.我們能為水資源問題做些什么(1)用 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時間。(2)避免水龍頭的跑、冒、滴、漏。(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 。 (4)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防止造成 。7. 是目前農業灌溉技術中最為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第 4 課 解決垃圾問題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法:(1 ) 化:盡可能避免產生額外的垃圾,從源頭上減少垃圾。(2) 化:將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變廢為寶。(3) 化:在垃圾管理的全過程,避免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2.垃圾分類有利于 或后續處理處置。垃圾分類 分類標準 舉例可回收物 適宜回收循環使用和資源化利 用的廢棄物 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布料有害垃圾 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境可能造 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 過期藥品、充電電池、殺蟲噴霧劑 罐等廚余垃圾 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 圾可用來做堆肥箱 剩菜剩飯、過期食品、枯枝落葉、 瓜果皮殼、魚刺魚骨等其他垃圾 不能歸類于以上三類的生活垃 圾 陶瓷碎片、食品袋、普通干電池、 大棒骨、衛生紙等3.生活中減少垃圾的方法: 、少買不必要的衣服、用布袋取代 、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第 5 課 合理利用能源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為廣泛的能源。2.我國的電能組成主要有 、太陽能發電、 、核電和火電 (煤燃燒發出的電)。3.溫室效應:人類過度消耗化石能源增加的 ,使地表附近的 上升,稱作溫室效應。4.模擬溫室效應實驗(1)實驗方法:把裝入密封袋的溫度計和另一支相同的溫度計并排同時放置在陽光下。(2) 實驗現象:塑料袋內的空氣溫度比塑料袋外的高。(3)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像塑料袋那樣,既能讓陽光的熱量進入溫室中,又能阻止一部分熱 量的散發,導致氣溫升高。5.功率為 千瓦的電器使用 1 小時所消耗的電能就是 度電。6.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能源、 新能源。7. 能源如最常見的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氣),終有用盡的一天。8. 能源是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形式。第 6 課 讓資源再生1.地球上的有些資源被消耗就 ,如煤、石油、天然氣等。有些資源是 的, 如 塑料、玻璃和紙。2.我國古代的造紙技術( 改進了造紙術):蒸煮→舂搗→制漿→抄紙→晾紙→揭紙 。3.做一張再生紙: →攪拌→平鋪→ →通風晾干生活中常見的 產品有紙板和紙箱、包裝紙袋、衛生紙等。4.使用 1 張再生紙可以節約 克標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 克。5.紙的 有利于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減少污染。6..除了廢紙再生外,生活中還有一些固體廢棄物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塑料、 和玻璃等。7.節約用紙的行為:(1)愛護并重復使用教科書。(2)紙張雙面打印、復印和使用。(3)使用再生紙。 (4)用手帕代替紙巾。第 7 課 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是復雜的,各種因素是相互 的。2.人們的行為可能破壞環境,也能夠通過努力 。3.環境問題是很復雜的, 依據人們居住的地域和所從事工作的不同,在看待某個污染問題時,人們會持有不同的態度。為了達成可行的解決辦法,需要學會 和放棄。4.不同角色對城中湖造成污染的行為角色 污染行為普通市民 生活污水,傾倒垃圾等湖區漁業 養殖戶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投放飼料, 放置網箱, 水產品死亡 等湖景區游 船船主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燃油游船產生廢氣、廢液, 游客亂 扔垃圾等環湖地區房地產開發商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圍湖造田, 小區排污口架設到湖里5.我們要從 的角度來看待城中湖的環境問題,然后試著提出一些 。6.模擬角色治理湖區環境時, 既要從“ ”角度提出方案, 也要換位思考,犧牲一些局部利益,服從 利益。第四單元 熱第 1 課 溫度與水的變化1.物質通常以 、 、 的形態存在,物態變化取決于溫度等。2.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變化導致了物體溫度變化。3.觀察水加熱時的變化現象實驗注意事項:①戴 鏡。 ②正確使用酒精燈等儀器,防止 。(1)水沸騰后,停止加熱,水會 沸騰,水的溫度會 。(2)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會 沸騰,水的溫度 。(3) 水沸騰時的溫度, 叫水的 ,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沸點是 ℃。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稱為 。4.水沸騰的條件: 達到 且持續 。5.水結冰時的溫度,叫水的 ,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凝固點是 ℃。水從液態變成固態,稱為 。第 2 課 水的蒸發和凝結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 變化。2.水的蒸發過程 熱量,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 熱量。3.水的 現象:濕衣服變干、水洼變干。4.水蒸氣 成水的現象:浴室鏡面形成的水滴、水燒開時冒的白氣(小水滴)、清晨草葉上的露珠。5.水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1) 水的溫度:水的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 。(2) 水的表面積:水的表面積越大,水蒸發得越 。(3) 水面空氣流動的快慢:水面空氣流動得越快,水蒸發得越 。6.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1)在玻璃杯內加入冰塊,用干布將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凈,靜置一會兒,觀察玻璃杯外壁, 發現出現了 。這是因為玻璃杯內溫度較低,水蒸氣遇冷 成水。(2)若再加入食鹽,玻璃杯內溫度更 ,外壁上出現的小水珠更 。7.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云、霧、雨、露、霜、雪等, 這是水的物態變化。他們的形成都與水蒸氣的 有關。第 3 課 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剛從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變成熱的,我們會把它浸在熱水中。 熱會從 轉移到 中。2.將溫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觸(1) 實驗現象:涼水的溫度逐漸升高,熱水的溫度逐漸降低,最終涼水和熱水的溫度 。 涼水的溫度不會一直上升,熱水的溫度不會一直下降。(2) 實驗結論:熱通常從溫度 的物體傳向溫度 的物體。(3)實驗中“用試管控制涼水的水量,使用大燒杯讓熱水盡量多一些”的目的是讓涼水的溫度 ,使實驗現象更明顯。3.在實驗中,我們測量物體的溫度通常使用 ,生活中還有更多可以感知 的方法, 比如使用感溫紙帶、感溫粉末.......4.在實驗中,我們不能 ,因為手指容易被燙傷, 而且手指的感覺不準確,誤差較大。第 4 課 熱在金屬中的傳遞1.將金屬勺浸在熱湯中,過一會兒,勺柄也熱起來了。熱從 傳到了勺口,然后又傳到了 。2.在一根金屬條表面均勻涂上蠟, 然后將金屬條固定在支架上。用火加熱金屬條的中部, 金屬條上的蠟從 受熱部分開始熔化,然后向 依次熔化。3.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從 (熱源中心)向 各個方向逐漸傳遞。4.熱傳遞有一定的 性,熱總是從溫度 的一端傳向溫度 的一端, 或從一個 物體傳遞給一個 物體。熱傳遞的方向與物體的體積、質量等 。5.熱傳遞有 、 、 三種傳遞方式。在固體中熱的傳遞方式主要是 。第 5 課 熱在水中的傳遞1.加熱試管中的水(1)水不能太多,控制在試管容量的 左右。(2)加熱時,試管口不可 。(3)在清水中加入一些 ,攪拌均勻, 有利于觀察水的流動及水溫的變化。(4)加熱時,水變熱后體積 ,熱水比同體積的冷水輕,所以熱水向 運動。這與我們曾經學過的“熱空氣上升的原因”相似。2.從一側加熱燒杯中的水(1)用滴管吸取紅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熱的地方,擠出 2 滴紅墨水。滴加紅墨水的目的是。(2)加熱后的熱水向上流動,冷水向下流動,形成 。使整杯水的溫度趨于相同。(3) 是熱由高溫流體轉移到低溫流體的現象。3.熱在液體和氣體中的主要傳遞方式—— 。4.熱可以在物體間和 傳遞, 、液體、 都能傳遞熱。第 6 課 哪個傳熱快1.冬天時, 我們觸摸金屬感覺很涼, 而觸摸木板感覺不是很涼, 這是因為,木板是熱的 ,它不會很快把你手上的熱量帶走。2.比較勺、塑料勺、金屬勺哪個傳熱快(1)在相同大小的木勺、塑料勺和金屬勺的勺中段涂上蠟,然后將它們的勺部同時浸入熱水 中。(2) 上的蠟最先熔化,然后是塑料勺上的蠟熔化, 上的蠟最后熔化。(3)三種勺子中, 金屬勺傳熱最 ,塑料勺傳熱慢一些,木勺傳熱最 。3.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 導熱性能是 的。4.比較銅、鋁、鐵三種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時, 三種材料的 、 要相同。5.銅、鋁、鐵三種材料的導熱性能排序: > > 。第 7 課 做個保溫比較哪杯水涼得慢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銹鋼杯、陶瓷杯、塑料杯中, 分別倒入同樣多、相同 的熱水。過幾分鐘后測量三杯水的溫度,發現 杯保溫效果最差,塑料杯的保溫效果不佳, 杯 的保溫效果最好。(3)熱的 散熱快,熱的 散熱慢。制作保溫杯時,應選擇熱的 。2.使杯中熱水涼得更慢的方法(1)給杯子加一個密封的蓋。(2)用熱的 將杯子包起來。3.保溫瓶內膽原理植物提供生長環境提供生長環境導熱性能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第 1 課 種子發芽實驗1.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2.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種子發芽所必需的條件。在實驗中只能改變一個條件(我們要 研究的條件),同時保證其他條件不變。3.實驗:綠豆種子發芽和土壤的關系(1)準備兩個玻璃皿。(2)在其中一個玻璃皿里鋪上土壤,另一個不鋪。(3)在兩個玻璃皿里各放 3 粒綠豆。(4)定期給兩個玻璃皿里澆同樣多的水。4.在實驗中,設置兩組進行對比,是為了通過對比實驗效果來分析改變的因素對實驗的影響。5.在實驗中,每一個玻璃皿中至少放 3 粒種子是為了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準確。 一粒種子可能會因自身原因不能發芽,影響實驗結果。第 2 課 比較種子發芽實驗1.在綠豆種子發芽和土壤的關系的實驗中,兩組種子都發芽了,說明土壤不是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項目 種子總數 已發芽數 未發芽數常溫組 18 16 2低溫組 18 1 172.綠豆種子發芽和溫度的關系(1)常溫組有兩粒種子未發芽,低溫組有 1 粒種子發芽了,這屬于實驗中的偶然現象。(2)常溫組多數種子發芽,而低溫組多數種子未發芽,這說明溫度是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項目 種子總數 已發芽數 未發芽數有光組 24 24 0無光組 24 24 03.綠豆種子發芽和光照的關系有光組和無光組的種子都發芽了,這說明光照(陽光)不是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比較種子發芽實驗說明:(1)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空氣,三個條件要同時具備。(2)陽光和土壤不是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第 3 課 綠豆苗的生長1.研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1)改變的條件:光照。(2)不變的條件:水、溫度、土壤、空氣等。項目 高度 莖、葉的顏色 莖的粗細陽光下的綠 豆苗 短而直 莖是暗紅色、 葉 是翠綠色 粗壯黑暗處的綠 豆苗 長而彎 莖是白色, 葉是 黃色 很細(3)實驗記錄(4)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綠豆苗的生長需要陽光。2.光合作用: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綠色葉片中制造生存所需 的養料,并釋放出氧氣。原料:二氧化碳+水 條件: 光照 場所: 綠葉 產物:養料+氧氣3.不同環境里的植物對陽光、水分等條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適應環境,降水量大的地區生長 的植物的葉片會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區生長的植物的葉片會很小(如松樹), 有的甚至會退化成刺(如仙人掌)。4.植物具有向陽性、向水性等特性。第 4 課 蚯蚓的選擇動物 生活環境 適應環境的特征(身體結構)天鵝 湖泊、沼澤 喙堅硬,利于捕食青蛙 池塘、稻田 保護色,不易被發現企鵝 南極 翅膀特化為鰭,善于游泳;有大量脂肪, 能御寒狼 草原、森林等 換毛,適應季節的溫度變化蜥蜴 草原、森林等 保護色,不易被發現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測它喜歡黑暗的環2.干土里很難發現蚯蚓,推測它不喜歡干燥的環境。3.蚯蚓適宜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4.在“了解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實驗中,反復進行多次實驗,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擾實驗結果,使實驗結論更準確。5.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動物在長期生活繁行的過程中也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征。第 5 課 當環境改變了1.當環境改變的時候, 動物會努力適應新環境;為適應環境的變化, 動物會有一些特殊的行為。2.青蛙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行為春:孵化 夏:捕食 秋:挖洞 冬:冬眠3.四季的田野4.青蛙具有冬眠行為,青蛙冬眠主要是為了適應冬季寒冷、缺少食物等惡劣環境。蛇、熊等也 會冬眠。季節 氣候 草木 蝴蝶 青蛙春 溫暖 發芽 由卵孵化成幼蟲 由卵孵化成蝌蚪夏 炎熱 茂盛 幼蟲→蛹→成蟲 蝌蚪→青蛙秋 涼爽 枯落 產卵、死亡 挖洞冬 寒冷 凋零 以卵的形式越冬 冬眠丹頂鶴具有遷徙行為,丹頂鶴遷徙主要是為了適應氣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變化。大雁、燕子等也會遷徙。第 6 課 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是動物的必要需求,動物消耗食物而獲得能量。2.食物鏈: 綠豆苗→蚜蟲→瓢蟲→蜘蛛(1)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的“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2)一般用箭頭表示食物鏈中 “誰被誰吃”的關系。箭頭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3)食物鏈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4)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3.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呈現出的網狀結構,叫食物網。第 7 課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群落。2.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3.群落是一定范圍內(如池塘)的所有生物,而生態系統是一定范圍內(如池塘)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4.制作生態瓶剪開瓶子——放入沙和水——放入植物——放入動物(1)放入順序:沙子→水→植物→動物。(2)生態瓶中的生物:植物(水草、浮萍等)、 動物(小魚、小蝦、田螺等)。 (3)生態瓶中的非生物:水、沙、陽光、空氣。5.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生態瓶會發生變化。如果拿掉部分水草或加入兩條 小魚都會導致小魚缺氧而浮到水面。動物非生物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第二單元 船的研究第 1 課 船的歷史1.船的發展歷史獨木舟(人力)→搖櫓木船(人力)→帆船(風力)→蒸汽船(蒸汽機)→輪船(柴油機)→潛艇(柴油 機或核動力)2.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3.獨木舟存在裝載量小,不穩定等不足。我們可以采用增寬船體等方法使其保持穩定。4.船在水中行駛時,會受到水的阻力。船首采用流線型(尖形),可以減小船在行駛中的阻力。第 2 課 用浮的材料造船1.制作并研究竹筏或木排(1)用幾根竹竿或木條做竹筏或木排模型。要求:畫出設計圖,模型能穩定地浮在水面,且牢固、不散架。用螺母測試它們的載重量,注意不能讓水浸濕螺母。為了防止側翻,應將螺母均勻地擺放。項目 獨木舟 竹筏體積 小 較大載重量 小 較大穩定性 差 較好竹筏通過加大船體, 增加底面積, 比獨木舟更穩定、載重量更大2.比較獨木舟和竹筏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變材料的結構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3.竹筏的不足之處:容易浸水、不牢固。4.搖櫓木船和寶船解決了容易浸水的問題,而且出現了“搖櫓”“風帆”等動力系統。5.生產生活的需求推動了造船技術的進步。第 3 課 用沉的材料造船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 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 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物體在水中會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像這樣的力是浮力。橡皮泥和鋁箔是在水中會下沉的材料,把它們做成船型后,它們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在水 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4.為了讓船型橡皮泥和鋁箔穩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增加船的寬度、使船體均勻不偏沉。 5.船在行駛中, 穩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會側翻,造成事故。6.渡船的底部特別寬闊,可以提高船的穩定性。7.雙體船是一種帶有兩個平行船體的船,這樣做的優點是提高船的穩定性。第 4 課 增加船的載重量1.技術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推動船的發展。2.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重力。3.實驗:比較不同底面積的船的載重量(1)實驗方法:①設計:用邊長 12 厘米的正方形鋁箔,設計不同底面積的鋁箔船。②制作:根據設計,制作 3 艘鋁箔船,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長方體體積=長×寬×高)。③測試:用墊圈模擬貨物,比較哪艘船的載重量大。(2)實驗現象:體積大的船裝載的墊圈多。(3)實驗結論:船的載重量與船只體積大小有關, 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 制作的船型體積 越大,船的載重量就越大。4.比較船的載重量時用彈珠模擬貨物的缺點:彈珠滾動易沉船,測量的載重量不一定準確。而 用墊圈模擬貨物測量的載重量更準確。5.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浸人水中的體積)叫排開的水量,船排開的水量越大,載重 量就越大。6.彈珠會滾動,導致船容易側翻,解決問題的方法:把船分隔成幾個船艙。7.船艙中合理放置重物(不偏沉、不滾動)有利于增加船的載重量。第 5 課 給船裝上動力1.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駛, 隨著船的體積越來越大, 人力已經無法滿足大船航行所需要的動力了。 科學技術在改變著船的動力系統,推動著船的發展。2.給小船裝上動力: 給小船裝上風帆、給小船裝上風帆力推進裝置、給小船裝上蒸汽推進裝置 (1)用卡紙制作風帆,用風扇吹風帆模擬自然界的風。(2)用電池帶動扇葉轉動,風力推進裝置向后吹風時,小船向前運動。(3)點燃蠟燭加熱金屬管內的水,水沸騰后向后噴出蒸汽,小船向前運動。(4)給小船裝動力時,要合理放置,防止小船側翻。3.船可以通過船舵來控制行進的方向。項目 特點 減小阻力 控制沉浮 動力潛艇的特征 水下航行 設計成魚類 的身體形狀 調節自身重力的大小 柴油動力和核 動力4.認識潛艇5.船在行駛過程中會受到重力、浮力、水的阻力等。6.要想使船保持動力必須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第 6 課 設計我們的小船1.設計我們的小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船的大小、船的形狀船體材料、載重量穩固性、動力系 統。2.工程設計一般會經歷“問題一設計一制作一測試一完善”等過程。3.設計并制作一艘小船的要求(明確任務):①控制小船的制作成本,②載重量達到 200 克,③有自己的動力,④能把貨物運送到目的地。4.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要先做好設計。(1)畫出船的設計圖,標注材料和結構。(2)討論設計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列出所需的材料,計算所需的費用。5.交流我們的設計, 相互提出改進建議。要敢于對小船的設計方案質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合 理建議。6.在設計小船的活動中,要建立質量和成本的意識,要力爭用最少的經費制造出理想的小船。第 7 課 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1.制作(1)制作時要分工合作,先分工,再制作。(2)制作時要按照設計圖進行。如果在制作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需要改進設計,可以及時在設 計圖和經費預算上做出調整。(3)具體制作時,應先分裝,再組裝。(4)調試。如果船身不穩,可以檢查船身是否平衡。2.測試標準:(1)載重量達到 200 克。(2)有自己的動力系統。(3)能行駛一段距離。 3.評估與改進(1)從多個角度評價小船的制作過程。(2)根據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和優化小船。3..科學閱讀(1)現代輪船有骨架、船艙等結構設計,可以增加船的牢固性,能更好地利用空間。船艙還可以預防沉船。(2)船底的龍骨結構,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3) “蛟龍”號是一艘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4)我國船舶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分別位于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 珠三角(以廣州為中心)和環渤海地區(以大連為中心)。(5)我國已經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艦:遼寧號航空母艦、山東號航空母艦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第 1 課 地球——宇宙的奇跡1.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要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2.我們的地球:(1)平均半徑約為 6400 千米。(2)大氣層平均厚度約為 1000 千米。 (3)海洋平均深度約為4 千米。 (4)大陸地殼厚約 15-80 千米,大洋地殼厚約 2-11 千米。3.地球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條件:水、合適的空氣、適宜的溫度、穩定的氣候。4.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5.如果我們來設計一個宇宙空間站,需要為宇航員保證的生存條件:水、空氣、食物適宜的溫 度等。6.豐富的海洋資源:(1)海洋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生物、礦產、能源等多種資源。(2)海洋生物有21 萬多種,其中海洋植物約 1 萬種。(3)海洋生物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起著重要作用, 同時也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第 2 課 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1 有些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的活動引發的。2.地球面臨著多種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全球變暖、 核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石油泄漏等。3.人類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動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4.環境問題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影響(1)大氣污染:①霧霾:引發呼吸道疾病;②酸雨:毀壞建筑;③氟利昂:破壞臭氧層; ④ 有毒氣體 ⑤煙塵。(2) 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 ①含有毒物質:危害健康; ②富營養化:水中生物死亡; ③赤潮: 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④含有細菌、病毒;⑤散發惡臭氣體。(3)固體廢棄物污染:①污染河流:河湖內的生物死亡;②污染土壤:植物無法生長;③污染水源:無法飲用,造成水源危機;④白色污染;⑤滋生細菌、病毒。(4) 全球變暖: ①冰山融化:北極熊失去家園; ②海平面上升:侵蝕沿海陸地; ③加劇森林 火災:森林內動植物死亡。第 3 課 珍惜水資源1.人們生產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淡水湖與河流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很緊缺。3.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多,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我們擔憂水資源問題的原因:(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2)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少且短缺。(3)自來水來之不易,要珍惜。(4)水被污染。5.水資源問題的主要解決措施;(1)水污染防治。(2)在全社會大力推進節水措施。(3)采用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6.我們能為水資源問題做些什么(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時間。(2)避免水龍頭的跑、冒、滴、漏。(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沖洗。 (4)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防止造成水污染。7.滴灌是目前農業灌溉技術中最為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第 4 課 解決垃圾問題2.垃圾分類有利于資源回收或后續處理處置。垃圾分類 分類標準 舉例可回收物 適宜回收循環使用和資源化利 用的廢棄物 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布料有害垃圾 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境可能造 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 過期藥品、充電電池、殺蟲噴霧劑 罐等廚余垃圾 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 圾可用來做堆肥箱 剩菜剩飯、過期食品、枯枝落葉、 瓜果皮殼、魚刺魚骨等其他垃圾 不能歸類于以上三類的生活垃 圾 陶瓷碎片、食品袋、普通干電池、 大棒骨、衛生紙等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法:(1 減量化:盡可能避免產生額外的垃圾,從源頭上減少垃圾。(2)資源化:將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變廢為寶。(3)無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過程,避免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3.生活中減少垃圾的方法: 減少食物浪費、少買不必要的衣服、用布袋取代塑料袋、減少一次 性餐具的使用。第 5 課 合理利用能源1.電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為廣泛的能源。2.我國的電能組成主要有水電、太陽能發電、風電、核電和火電 (煤燃燒發出的電)。3.溫室效應:人類過度消耗化石能源增加的二氧化碳,使地表附近的大氣溫度上升,被稱作溫 室效應。4.模擬溫室效應實驗(1)實驗方法:把裝入密封袋的溫度計和另一支相同的溫度計并排同時放置在陽光下。(2) 實驗現象:塑料袋內的空氣溫度比塑料袋外的高。(3)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像塑料袋那樣,既能讓陽光的熱量進入溫室中,又能阻止一部分熱 量的散發,導致氣溫升高。5.功率為 1 千瓦的電器使用 1 小時所消耗的電能就是 1 度電。6.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7.不可再生能源如最常見的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終有用盡的一天。8.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形式。第 6 課 讓資源再生1.地球上的有些資源被消耗就不可再生,如煤、石油、天然氣等。有些資源是可以再生的, 如 塑料、玻璃和紙。2.我國古代的造紙技術(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蒸煮→舂搗→制漿→抄紙→晾紙→揭紙 3.做一張再生紙:撕碎→攪拌→平鋪→擠壓吸水→通風晾干生活中常見的再生紙產品有紙板和紙箱、包裝紙袋、衛生紙等。4.使用 1 張再生紙可以節約 1.8 克標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 4.7 克。5.紙的再生利用有利于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減少污染。6..除了廢紙再生外,生活中還有一些固體廢棄物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塑料、金屬和玻璃等。7.節約用紙的行為:(1)愛護并重復使用教科書。(2)紙張雙面打印、復印和使用。(3)使用再生紙。 (4)用手帕代替紙巾。第 7 課 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是復雜的,各種因素是相互關聯的。2.人們的行為可能破壞環境,也能夠通過努力改善環地。3. 環境問題是很復雜的, 依據人們居住的地域和所從事工.作的不同, 在看待某個污染問題時, 人們會持有不同的態度。為了達成可行的解決辦法,需要學會協調和放棄。4.不同角色對城中湖造成污染的行為角色 污染行為普通市民 生活污水,傾倒垃圾等湖區漁業 養殖戶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投放飼料, 放置網箱, 水產品死亡 等湖景區游 船船主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燃油游船產生廢氣、廢液, 游客亂 扔垃圾等環湖地區房地產開發商 生活污水, 傾倒垃圾, 圍湖造田, 小區排污口架設到湖里5.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城中湖的環境問題,然后試著提出一些解決方案。6.模擬角色治理湖區環境時, 既要從“自身角色”角度提出方案, 也要換位思考,犧牲一些局 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第四單元 熱第 1 課 溫度與水的變化1.物質通常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態存在,物態變化取決于溫度等。2.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熱量變化導致了物體溫度變化。3.觀察水加熱時的變化現象實驗注意事項①戴護目鏡。 ②正確使用酒精燈等 儀器,防止燙傷。(1)水沸騰后,停止加熱,水會停止沸騰,水的溫度會降低。(2)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會持續沸騰,水的溫度不變。(3) 水沸騰時的溫度, 叫水的沸點,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沸點是 100℃。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稱為汽化。4.水沸騰的條件: 達到沸點且持續吸熱。5.水結冰時的溫度,叫水的凝固點,標準大氣壓下, 水的凝固點是 0℃。水從液態變成固態, 稱為凝固。第 2 課 水的蒸發和凝結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2.水的蒸發過程吸收熱量,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放出熱量。3.水的蒸發:濕衣服變干、水洼變干。4.水蒸氣凝結成水:浴室鏡面上形成的水滴、水燒開時冒的白氣(小水滴) 、清晨草葉上的露 珠。5.水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1) 水的溫度:水的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2) 水的表面積:水的表面積越大,水蒸發得越快。(3) 水面空氣流動的快慢:水面空氣流動得越快,水蒸發得越快。6.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1)在玻璃杯內加入冰塊,用干布將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凈,靜置一會兒,觀察玻璃杯外壁, 發現出現了小水珠。這是因為玻璃杯內溫度較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2)若再加入食鹽,玻璃杯內溫度更低,外壁上出現的小水珠更多。7.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 常見的有云、霧、雨、露、霜、雪等, 這是水的物態變化。他 們的形成都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第 3 課 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剛從冰箱里取出的牛奶, 要使它變成熱的, 我們會把它浸在熱水中。 熱會從熱水轉移到牛奶。2.將溫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觸(1) 實驗現象:涼水的溫度逐漸升高,熱水的溫度逐漸降低,最終涼水和熱水的溫度相同。 涼水的溫度不會一直上升,熱水的溫度不會一直下降。(2) 實驗結論: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3)實驗中用試管控制涼水的水量,使用大燒杯讓熱水盡量多一些的目的是讓涼水的溫度盡 快上升,使實驗現象更明顯。3.在實驗中, 我們測量物體的溫度通常使用溫度計,生活中還有更多可以感知溫度的方法, 比 如使用感溫紙帶、感溫粉末.......4.在實驗中, 我們不能用手指來感知物體的溫度,因為手指容易被燙傷, 而且手指的感覺不準 確,誤差較大。第 4 課 熱在金屬中的傳遞1.喝湯時,將金屬勺浸在熱湯中, 過一會兒, 勺柄也熱起來了。熱從熱湯傳到了勺口,然后又 傳到了勺柄。2.在一根金屬條表面均勻涂上蠟, 然后將金屬條固定在支架上。用火加熱金屬條的中部, 金屬 條上的蠟從中部受熱部分開始熔化,然后向兩端依次熔化。3.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從加熱點(熱源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逐漸傳遞。4.熱傳遞有一定的方向性,熱總是從溫度較高的一端傳向溫度較低的一端, 或從一個高溫物體 傳遞給一個低溫物體。熱傳遞的方向與物體的體積、質量等無關。5.熱傳遞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傳遞方式。在固體中熱的傳遞方式主要是熱傳導。第 5 課 熱在水中的傳遞1.加熱試管中的水(1)水不能太多,控制在試管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2)加熱時,試管口不可朝著人。(3)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溫粉末,攪拌均勻, 有利于觀察水的流動及水溫的變化。(4)加熱時,水變熱后體積膨脹,熱水比同體積的冷水輕,所以熱水向上運動。這與我們曾經學過的“熱空氣上升的原因”相似。2.從一側加熱燒杯中的水(1)用滴管吸取紅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熱的地方,擠出 2 滴紅墨水。滴加紅墨水的目的是 方便觀察水的流動。(2)加熱后的熱水向上流動,冷水向下流動,形成對流。使整杯水的溫度趨于相同。(3) 熱對流是熱由高溫流體轉移到低溫流體的現象。 3.熱在液體和氣體中的主要傳遞方式——熱對流。4.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第 6 課 哪個傳熱快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 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2.冬天時, 我們觸摸金屬感覺很涼, 而觸摸木板感覺不是很涼, 這是因為, 木板是熱的不良導 體,它不會很快把你手上的熱量帶走。3.比較勺、塑料勺、金屬勺哪個傳熱快(1)在相同大小的木勺、塑料勺和金屬勺的勺中段涂上蠟,然后將它們的勺部同時浸入熱水 中。(2)金屬勺上的蠟最先熔化,然后是塑料勺上的蠟熔化,木勺上的蠟最后熔化。 (3)三種勺子中, 金屬勺傳熱最快,塑料勺傳熱慢一些,木勺傳熱最慢。4.比較銅、鋁、鐵三種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時, 三種材料的粗細、長度要相同。 5.銅、鋁、鐵三種材料的導熱性能排序: 銅>鋁>鐵。第 7 課 做個保溫杯1.比較哪杯水涼得慢(1) 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銹鋼杯、陶瓷杯、塑料杯中, 分別倒入同樣多、相同溫度的熱水。 (2)過幾分鐘后測量三杯水的溫度,發現不銹鋼杯保溫效果最差,塑料杯的保溫效果不佳, 陶瓷杯的保溫效果最好。(3)熱的良導體散熱快,熱的不良導體散熱慢。制作保溫杯時,應選擇熱的不良導體。2.使杯中熱水涼得更慢的方法(1)給杯子加一個密封的蓋。(2)用熱的不良導體將杯子包起來。3.保溫瓶內膽原理植物提供生 長環境提供生 長環境導熱性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總結與歸納(學生版).doc 2022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總結與歸納(答案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