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季循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四季變化是每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的現象,但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并不理解。本課是《地球的運動》單元的第四課,《晝夜現象》為本課作了鋪墊,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地球的自轉、公轉有了些了解。《四季循環》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知識本身就是抽象的,特別是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問題,它是說明四季成因的核心,可又是最抽象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采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和必要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逐步認識四季變化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探究極晝、極夜的現象,便會有更好的效果。本課的教學內容可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第一,認識四季循環中蘊含的變化規律。教材通過一組數據表格來表現四季中氣溫、激昂水、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教學時,除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還要結合學生熟悉的事情,啟發學生的思考這些因素彼此之間的聯系。第二,研究四季的成因。通過模擬實驗分別研究地球傾斜與直射、斜射的關系,以及研究直射、斜射對溫度的影響。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化抽象為形象,從而理解四季的成因。第三,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部分內容先是通過一組對比圖聯系生活場景,區分地球的兩種不同運動方式,再通過學生模擬實驗來親身體驗自轉與公轉之間不同的運動規律。第四,討論極晝、極夜現象。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或黑夜,這種現象出現在北極和南極,而且時間真好相反。讓學生通過科學閱讀進行一定的了解。【學習目標】1.理解陽光直射、斜射時影子長短和溫度都有差異,并能用實驗證明;2.能根據地球公轉和自轉的特征模擬地球在太陽系的運動,知道四季循環是由地球公轉形成的;3.了解極晝、極夜的現象,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在有規律地運動著。【重點與難點】重點:理解陽光直射、斜射時影子長短和溫度都有差異,并能用實驗證明。難點:知道地球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四季循環是由地球公轉形成的。【教學準備】各種地球公轉、自轉以及極晝、極夜的圖片和視頻,地球儀或皮球、溫度計、手電筒或強光燈泡等實驗材料。【教學過程】(一)研究四季的變化1.觀看錄像《四季景色》。2.談話:在我們家鄉能看到這種美麗的景象嗎?3.討論:地球上大部分地方都有四季的變化,你是根據什么來判斷季節變化的呢?板書:四季4.學生回答——氣溫變化5.大屏幕出示云南省昆明市月平均氣溫和降水圖,分析討論其中蘊含的規律。6.除了溫度和降水,你還知道哪些現象具有季節性變化?7.大屏幕隨機出示北京市日出、日落和周長時間表,以及臺灣省嘉義縣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圖,分析、討論、交流其中蘊含的規律。8.小結:每個地方,一年四季中的氣溫、降水、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板書:循環[意圖解析:通過四季對比鮮明的視頻,直觀形象地展現出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喚起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從而發現問題,來研究問題。繼而結合一系列表格材料,讓學生在材料面前去思索,拓寬思路,從而對四季的特征有了明確的把握,為下一步探究四季的成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探究四季的成因1.提問: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些現象周而復始地出現?這些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一定關聯性?2.研究地球傾斜與直射、斜射的關系:(1)用一個皮球代表地球,在兩端各粘一根牙簽,代表地軸,再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上各粘一根牙簽。(2)在桌子上點亮一個燈泡代表太陽,先讓“地球”直立著繞“太陽”轉動一圈,再讓“地球”傾斜著繞“太陽”轉動一圈,觀察“赤道”和“北半球”上牙簽影長的情況。(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3.研究直射、斜射對溫度的影響:(1)將溫度計分別插入兩個信封里;一個信封豎放,另一個信封平放,用強光照射兩個信封。(2)觀察相同時間內兩支溫度計的讀數有什么不同?(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4.小結:由于地軸傾斜,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各不相同。太陽高度角大時,單位面積收到的太陽輻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意圖解析:模擬實驗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從而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四季的成因,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難點,在實驗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設計實驗、預測結果很有必要,它為實驗有序進行、提高實驗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1. PPT出示花樣滑冰的場景圖片,提問:下面兩種運動形式,哪種類似于地球的公轉哪種類似于地球的自轉 板書:自轉 公轉2.討論:(1)地球公轉的周期是多少?你怎么知道?(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你有什么證據?(3)學生匯報的公轉特征,教師適時板書。小結:地球繞著太陽逆時針轉動,就是地球的公轉,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討論:(1)地球自轉的周期是多少,方向又是怎樣的?(2)學生匯報的自轉特征,教師適時板書。小結:地球在公轉的同時還繞地軸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4.學生活動:在教室或校園里,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意圖解析:本環節設計總結了本單元的概念目標——地球的運動特征。另外,本環節沒有利用“三球儀”進行模擬實驗,而是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體動作巧妙地體驗地球運動的規律;不僅更有趣,還能激發小組競爭完成實驗。此外,也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理解到宇宙之妙和地球的獨特。](四)拓展活動――認識極晝、極夜現象1.提問:有誰聽過極晝、極夜的現象?2.學生回答。3.談話:你能演示說明極晝、極夜嗎?小組根據教材P36的科學閱讀材料思考一下。4.小組探究、匯報。5.補充視頻:《極晝》[意圖解析:在學生理解了四季循環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認識極晝、極夜現象,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效果也會更好。]【板書設計】四季循環地球運動公轉 自轉(一年) (一天)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地球的運動 - 1(共17張PPT)小學科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地球的運動四季循環云南省昆明市月平均氣溫和降水圖北京市日出、日落和周長時間表臺灣省嘉義縣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圖你還知道哪些現象具有季節性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些現象周而復始地出現?這些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一定關聯性?每個地方,一年四季中的氣溫、降水、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研究地球傾斜與直射、斜射的關系觀察赤道和北半球上牙簽影長的情況研究直射、斜射對溫度的影響觀察溫度有什么不同?溫度計太陽高度角大時,單位面積收到的太陽輻射就多;太陽高度角小時,單位面積收到的太陽輻射就少。四季的成因由于地軸傾斜,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各不相同。地球繞著太陽逆時針轉動,就是地球的公轉,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地球在公轉的同時還繞地軸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下面兩種運動形式,哪種類似于地球的公轉哪種類似于地球的自轉 公轉自轉在教室或校園里,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在一年中的某段時間,白天越來越長,直至太陽全天不落下,即全天24小時都是白天,這種現象叫作極晝。而在一年中的另一段時間,夜晚變得越來越長,直至太陽不再升起,即全天24小時都是夜晚,這種現象叫作極夜。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極晝和極夜情況是相反的:當北極地區出現極晝時,南極地區就出現極夜;反之也一樣。謝謝觀看小學科學蘇教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四季循環》ppt課件.pptx 12四季循環.docx 四季.mp4 四季2.mp4 四季的成因.mp4 極晝.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