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物質的構成(第一課時)導學案 機場路中學 張蘭仙一、學習目標: 1.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2. 理解分子之間存在空隙;能例舉反映分子之間有空隙的證據;能用事實說明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比固體和液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得多.3.知道擴散現象,能確認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生擴散,能例舉反映固、液體、氣體擴散的現象。二、課前自主學習:(備注:課前將包含實驗器材的實驗包發給學生)活動一:用放大鏡分別觀察方糖塊、方糖粉末和蔗糖溶液,完成思考 方糖 方糖粉末 蔗糖溶液思 考:(1) 用放大鏡觀察一塊方形蔗糖,你可以看到蔗糖的_____________ (2) 用放大鏡觀察碾碎的蔗糖粉末,你可以看到蔗糖粉末的______ (3)用放大鏡觀察蔗糖的水溶液,你還能看到你前面看到的現象嗎?你認為蔗糖消失了嗎?如何證明你的猜測____________ (4)通過第3步實驗,你覺得平時看到的蔗糖顆粒是構成蔗糖的最小顆粒嗎?你有什么新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 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二 :請你觀察或用手分別壓縮一塊木塊和一塊海綿 木 塊 海 綿 思 考:(1) 根據實驗,哪一個物體容易被壓縮_______?你認為________因素決定了它容易被壓縮?猜 想:(2)類比遷移,分子之間存在______,_____越大,越容易被壓縮。活動三:學生實驗 P124活動 酒精和水混合實驗 步 驟(1)往一端封閉的細徑玻璃管內注入一半的清水,再沿內管壁緩緩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約5厘米,標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2) 用手指封住管口,將玻璃管反復顛倒幾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此時混合液的液面與原先所標的液面位置比較 現 象:混合液的液面______原先所標的液面位置。(填“高于、低于、相平”)猜 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嘗試解釋:(為什么會出現你看到的現象?你覺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結 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一步思考:如果是5ml的水與5ml的水混合,最后體積會是多少?請動手用實驗來驗證你的想法?收 獲: 你有什么新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一步推測:你認為兩種液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與__________和_______有關。結 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四:兩只燒杯中分別裝少量熱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將紅墨水注入兩杯水的底部,思考下列問題。思 考:(1)請仔細觀察紅墨水散開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觀察兩杯水中紅墨水散開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常識,通常水總是往下流,我們把紅墨水注入到燒杯底部,紅墨水應該老老實實呆在底部,與你觀察到的現象相符合嗎__________________?你猜測是什么原因呢_______________?嘗試解釋:請你對看到的現象作出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 論: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五:留心觀察: 請你留意觀察小區內堆放煤球的墻角,很長一段時間后,煤用完了,但是原來干凈的墻壁和墻壁里面有什么變化?現 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 測: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 結:從前面五個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 (1)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2)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需要老師、同學課堂上幫助你解決? (1)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2)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課內合作學習:1.組內交流課前自主學習內容,互助解決簡單問題,提出需要教師幫助的問題。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反饋,主要進行糾正學生已有的錯誤概念和在課前活動中得到的一些不準備的結論和思維方法,使其科學化。四、進一步探究:【視 頻】 空氣和二氧化氮的擴散實驗 請帶著以下問題看視頻: (1)空氣和二氧化氮氣體在玻璃片抽掉以后是怎樣運動的? ________________(特別關注氣體散開的方向)(2)這兩種氣體混合后散開的現象與你之前在家做的紅墨水散開過程有何相似之處嗎________?最后的結果又有何相似之處嗎?__________?(3)請你猜測一下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能解釋此現象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課堂拓展:_______總是從_______向_______的地方五、小結:這節課我有什么收獲?六、分子檔案:1.分子的提出:1811年意大利化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了分子學說的假說。他認為,許多物質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直到1860年,阿伏加德羅假說才被普遍接受。2.分子的觀察: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清時、侯建國、楊金龍等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到的C60分子。3、分子的大小: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個數為 4. 布朗運動:這是1826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1773-1858)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時發現的。 后來把懸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和小炭粒,對于液體中各種不同的懸浮微粒,都可以觀察到布朗運動。50年后,J·德耳索提出這些微小顆粒是受到周圍分子的不平衡的碰撞而導致的運動,后來得到愛因斯坦的研究的證明。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受到液體分子與粒子的碰撞而發生的不停息的隨機運動,它并不是分子在運動,但是反映了分子是在做無規則運動的。導學案各環節設計意圖一、總體設計理念和思路:我設計本節導學案的總體思路是采用以學定教的念,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具體特點比較抽象,考慮到學生自主實驗的可操作性,采用事先發給學生實驗包,實驗包中有實驗所要用到的各種器材,以及估計學生的思維斷點,設計了一些思考的問題,通過學案讓學生暴露其前概念和在自主活動中得到的一些錯誤概念和思維盲點,課堂上先展示學生的課前活動成果,互幫互助交流、討論解決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老師在恰當的時間進行引導,對于學生在活動中較難做的氣體擴散實驗,課堂上采用視頻形式,讓學生帶著相應問題看視頻,補充完善本節知識點的落實。二、具體思路:活動一: 用放大鏡分別觀察方糖塊、方糖粉末和蔗糖溶液.基于分子概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采用從宏觀到微觀的思路,學生通過這個實驗,明白蔗糖溶于水的時候,水溶液還是甜的,蔗糖沒有消失,但是不是以蔗糖顆粒存在了,以一種肉眼看不到的更微小的粒子(蔗糖分子)形式存在了,有利于對分子這個概念初步建構,引導后得出1.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極其微小的粒子 活動二 :請你用手分別壓縮一塊木塊和一塊海綿設計宏觀的木塊和海綿被壓縮的實驗,海綿容易壓縮是原因由于海綿中間有很多的空隙,木塊比較致密難壓縮。為下面活動三做鋪墊的。活動三:學生實驗 P124活動 酒精和水混合實驗由宏觀的海綿壓縮是由于有空隙到微觀的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可以互相進入到對方,體會從液面變化的宏觀現象猜想物質結構的思想方法。由學生自己推理得出分子之間有空隙,通過進一步思考的實驗:“如果是5ml的水與5ml的水混合,最后體積會是多少?”引導學生推理得出兩種不同液體混合后總體積減少既與分子之間存在空隙有關,還與兩種分子的大小不等有關。2.結論:分子之間存在空隙。活動四:紅墨水在冷水和熱水中的擴散實驗。通過觀察紅墨水散開的方向、紅墨水在熱水喝冷水中散開的速度不同。特別是紅墨水會向上方向散開的現象與原有的認知水一般是向下流動的發生沖突,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擴散知識的自主建構,也有利于讓學生遷移到擴散與溫度有關。學生可以得出擴散的基本概念:一種物質分子進入到另一種物質的分子中去的現象。課堂通過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分子會進入對方去呢?說明分子不是靜止不動的。有利于第二課時的教學。3.結論:液體會擴散活動五:留心觀察:觀察小區內堆放煤球的墻角。 讓學生從身邊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現象著手,嘗試解釋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利于與活動四進行互補,建構更科學完善的知識,那就是:4.固體也會擴散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需要老師、同學課堂上幫助你解決?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將自己問題表達出來,有利于課堂上的同學的交流和老師的的教學。【視 頻】空氣和二氧化氮的擴散實驗通過這個視頻,學生明白構成空氣和二氧化氮的氣體分子也不是靜止不動的,也要互相進入對方的,尤其是兩瓶氣體均勻的時候,二氧化氮氣體和空氣還是不斷的在運動。說明氣體也會擴散,對擴散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明確,拓展了:擴散總是從濃度高的向濃度低的地方。也為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教學做好鋪墊。小 結:這節課我有什么收獲? 小結環節,采用“這節課我有什么收獲?”而不是“本堂課你學到了什么?”有利于學生自我反思,將活動中建構的知識和修正后的科學概念進行整理,并且引導學生講各個知識點之間建立本質聯系,有利于下次在新情境中對知識的提取和應用。分子檔案:主要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建立一些科學概念、幫助他們解釋一些科學現象,有利于第二課時的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