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下冊6.4.2 因地制宜謀發展 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武義縣物寶天華,螢石蘊藏量約4000萬噸,居全國各縣之首。以前螢石僅作為價值不高的工業原料使用,現在這些晶瑩剔透、色澤鮮艷的晶體被匠人們巧手雕刻,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大大提高了螢石的附加值,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武義也從“螢石之鄉”邁向“中國螢石文化之都”。如今,武義螢石工藝品已熱銷韓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此回答以下各題。(1)武義要打造“中國螢石文化之都”,要求我們( ?。?br/>A.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 B.加強資源立法的力度C.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 D.加大獲取資源的速度(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 ?。?br/>①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②資源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③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④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16 年,治黃水利專家潘季馴(1521—1595)的家鄉湖州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實現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國家生態市。2017 年 3 月 19 日,湖州市三奪浙江省治水最高獎“大 禹鼎”。據此回答以下問 題。(1)潘季馴的一生不.可.能.經歷的是( ?。?br/>A.苦讀八股,參加科舉考試 B.治水有功,授予少保一職C.謹言慎行,嚴防廠衛調查 D.列強橫行,率兵英勇抵抗(2)湖州市獲得的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堅持( )①保護環境 ②對外開放 ③一國兩制 ④可持續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紹興發展依托于綠水青山。2018年紹興市共淘汰落后產能企業348家,關停熱電企業7家,推廣新能源汽車5026輛,打響了藍天保衛戰。這樣做( )①是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②表明解決環境問題是紹興當前的工作中心③體現了紹興努力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④體現了紹興著力追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區域發展的思想方法。下列不符合此重要思想方法的是( )A.上海寶山設鋼廠 B.西北地區種牧草C.黃河濕地建別墅 D.臺州三門核電站5.東北地區周圍山地環繞,著名的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因地制宜考慮這一地區的自然條件,可相應發展( )A.耕作農業 B.畜牧業C.林業和特產區 D.種植茶樹、竹子等經濟作物6.紹興市各地樹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名片:新昌縣做透了“旅游文化”,紹興縣做強了“民營文化”,諸暨市做深了“西施文化”,嵊州市抓好了”越劇文化”。這啟示我們在發展區域經濟中首先應當( ?。?br/>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交流合作 D.共同發展7.我國重點跨區域調配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 )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8.下列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是( )A.東北林區伐木種糧 B.洞庭湖沿岸圍湖造田C.云貴高原陡坡開荒 D.西北牧區退耕種草9.2015年我國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建設以首都為核心世界級城市群”,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有利于( ?。?br/>①更好地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發展 ②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一體化③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嬴 ④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特點和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18年紹興舉行首屆發展大會,1000余位越商、鄉賢和海內外知名人士,懷著家書的濃情邀約,匯聚故里,為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出謀劃策,形成了發展黃酒、珍珠歷史經典產業等多個共識,并簽約16個項目,引資687.7億元。這一盛會( ?。?br/>①發揚了基層民主的自治精神 ②見證了中華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顯了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④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原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某林場原來靠大量砍伐樹木賺錢,每年的經濟效益很低,后來林場領導改變思路,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來尋求發展。兩年下來,一棵樹沒砍,卻實現綜合經濟效益近千萬元。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該林場的舉措體現了( ?。?br/>A.可持續發展戰略 B.法律意識增強C.資源人均意識增強 D.科教興國戰略(2)該林場沒有砍樹,綜合效益反而更高。這說明( ?。?br/>A.經濟發展無須開發利用資源B.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更加促進經濟發展C.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棵樹也不能砍D.其他林場都應全部模仿這個林場的做法12.同學們學了PRED問題后。對四者關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有( ?。?br/>①小紅:四者關系錯綜復雜,相互作用 ②小華:四者關系是統一整體③小麗:優先保護環境,再發展經濟 ④小龍:要實現PRED相協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19七上·義烏期中)愛斯基摩人住在北極地區,他們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這是( ?。?br/>A.他們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 B.為了體現他們的生活特色C.因為愛斯基摩人特別耐寒 D.因為他們喜歡與眾不同14.2019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區植被面積的增長率(如題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為中印兩國點贊。來自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面積相當于一個亞馬孫雨林。上述材料表明( )A.全球的生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B.除了中印兩國外其它國家人民環保意識低下C.中印兩國積極應對全球的生態問題D.環境危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15.下圖為小西同學針對環境問題梳理的知識框架,“……”處內容應該是( ?。?br/>①建設人工林場②合理利用水資源③大力發展旅游業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8年12月25日杭州到黃山最美高鐵正式開通,串起了西湖、西溪、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黃山等世界級旅游勝地。(1)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理區域),主要的氣候類型是 。(2)根據材料,結合自然環境特點,分析高鐵建設中可能面臨的問題。(3)簡述杭黃高鐵對沿途旅游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8年Z省和L市部分經濟數據對比表地區 GDP總值(億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Z省 46485 38529 47237 22866L市 1200.226757 35968 16459材料二:L市委市政府指出,L地區發展要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著力打造美麗幸福新L市。(1)概括材料一的經濟數據及相互聯系。(2)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分析“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者之間的關系。(3)從國情教育的角度,分析L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態惠民”的依據。18.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實施,40年來,工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發揮出日益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三北地區森林植被稀少,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水土流失嚴重,最嚴重地區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蝕模數達數萬噸,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為2000會斤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材料二:40年來,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三北工程重視依靠科學技術,推廣有關“干旱地帶封山育林育草”等技術,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結束了“沙逼人退”的歷史。40年來,三北工程統籌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材料三:三北工程建設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有德,20多年堅持治沙播綠,和工人干在一起,沒處做飯,他們干糧就水,將麥草往沙地上一鋪和衣而睡;石光銀,沙海里摸爬滾打40年,創造出“公司+農戶+基地”的治沙模式,大辦沙產業,把治沙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在他們的帶領下,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草,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1)三北地區曾面臨著哪一類環境問題困擾?結合材料一說說造成該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各一項。(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的原因。(3)40年來,三北工程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下圖顯示,洞庭湖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這種變遷給長江防洪工作帶來什么不利影響?(2)針對洞庭湖的變遷,有人說:“在目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圍湖造田可以彌補耕地資源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結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談談你對這種說法的認識。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一中A、B、C、D四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D.地河湖較多。材料二:圖二中的E、F、G三地,E為城市中心區,F為城市郊區,G為遠離城市的地區。(1)材料一中的A、B、C、D四個地區分別安排哪種農業生產部門最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F地應選擇哪一項 G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3)通過以上分析,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A(2)C【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可知,武義縣利用豐富的螢石資源,充分開發螢石的價值,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這說明了武義縣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故A正確,BCD錯誤。(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故選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 C.【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2.【答案】(1)D(2)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 (1)根據題意,潘季馴 (1521—1595),明代著名的水利專家。萬歷六年,張居正啟用先前總量河道都御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并兼治運河。根據歷史知識,在明代不可能列強橫行,潘季馴也不可能率兵英勇抵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湖州市獲得的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堅持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外開放,一國兩制,是發展經濟的政策,不是治理環境的措施。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潘季馴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強。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開始治黃生涯。3.【答案】C【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得到解決。紹興發展依托于綠水青山,打響了藍天保衛戰,體現了紹興努力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追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這是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①③④符合題意,正確。②觀點錯誤,紹興當前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4.【答案】C【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方法。黃河濕地建造別墅將會對濕地造成破壞,濕地的功能受到影響,造成生態問題,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其他答案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可持續發展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5.【答案】C【知識點】東北三省;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東北地區周圍山地環繞,著名的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因地制宜考慮這一地區的自然條件,可相應發展林業和特產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山區以森林版資源保育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產品配套加工業。林木、人參、養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藥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實權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6.【答案】A【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我國各地區一定要著眼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經濟,找好著力點。根據各地的特點優勢,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發展經濟。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只有分析本地區發展的條件、主導因素、資源特點和優勢產品,因地制宜,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才能使經濟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7.【答案】B【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我國重點跨區域調配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優勢互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是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原則。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因地制宜把各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加強與沿線各地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8.【答案】D【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東北林區伐木種糧會造成水土流失,洞庭湖沿岸圍湖造田會造成洪澇災害,云貴高原陡坡開荒也會造成水土流失,這些做法都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只有西北牧區退耕種草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該題難度一般,要求學生清楚我國各大地理區域的地形分布特征,進而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進行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生產。9.【答案】A【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將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發展 ;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一體化;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嬴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各自優勢和不足。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可以使人們充分生產各自的優勢產品,從而提高當地的經濟。10.【答案】D【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紹興舉行首屆發展大會,海內外人士為發展大紹興出謀劃策,②見證了中華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顯了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④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原則。故 ②③④ 正確。①發揚了基層民主的自治精神,題中沒有涉及到。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謀求發展的必要性與舉措。促進發展,要把提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促進發展,要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發展,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11.【答案】(1)A(2)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該林場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尋求發展,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創造了效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2)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視為統一整體,綜合協調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須選擇。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1)A。(2)B。【點評】要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關鍵在于發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將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可持續發展。12.【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PRED問題是指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不協調,防治的措施是人們必須以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據此分析,①②④的表述符合題意。優先保護環境,再發展經濟與題意的協調發展不一致,故排除含③的選項。B項①②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結合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13.【答案】A【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愛斯基摩人住在北極地區,他們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 ,這是他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結果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后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14.【答案】C【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據“2019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區植被面積的增長率(如題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為中印兩國點贊。來自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面積相當于一個亞馬孫雨林”關鍵信息“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中印兩國積極應對全球的生態問題。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此題,需要緊扣材料來理解回答。解答時,直接回答難度較大,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注意細心辨別備選項,找出最恰當的答案。15.【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非洲環境治理的有關知識,試題難度較易。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長期受殖民統治,經濟發展落后,有些國家靠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材料。非洲要擺脫單一經濟的發展,也需各國幫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了糧食的極度短缺,為了滿足糧食需要,不斷的破壞生存的環境,現階段人口、糧食、環境是非洲面臨的巨大問題。 圖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環境問題,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設人工林場、合理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與題意無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人口數量大,人口增長快,從造成糧食短缺,為了擴大耕地面積,開墾草地,又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一系列的問題16.【答案】(1)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2)多山地、丘陵,施工難度較大;降水豐沛,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3)縮短了旅途時間,推動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和材料分析可知,杭黃高鐵是連接浙江省杭州市與安徽省黃山市的高速鐵路。所以該區域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 ,杭州冬 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2)據圖可知,該地區多山地、丘陵,增加了施工難度;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該地區降水豐沛,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的進度。(3)杭黃高鐵建設的影響有:促進旅游業發展,加強區間聯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對外開放等,縮短了旅途時間,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點評】杭黃高速鐵路,即杭黃高鐵,東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經杭州市蕭山區、富陽區、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脈進入安徽省,經宣城市績溪縣和黃山市歙縣、徽州區至黃山北站,線路全長265公里,設計時速250km/h。全線共設杭州東、杭州南、富陽、桐廬、建德東、淳安(千島湖)、三陽、績溪北、歙縣北、黃山北站共10個車站。17.【答案】(1)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蝗司芍涫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綠水青山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金山銀山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資源和環境制約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能為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資金等條件。因此,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3)L市生態環境優越,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和政府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生態惠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要注意比較Z省和L市各經濟數據,同時又要比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據此可知,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蝗司芍涫杖搿⒊青l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本題實質上是回答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據此可以從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資源環境的保護可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資源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會制約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能為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資金等條件等方面具體分析說明即可。(3)本題要求從國情教育的角度進行回答,因此,本題可以從我國國家性質,黨和政府的宗旨,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維護公平正義,綠色發展的理念等方面具體分析說明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可持續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黨的宗旨,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成果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中等。18.【答案】(1)生態破壞。自然因素:降水少。人為因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砍伐。(2)重視科學技術:因地制宜進行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絕色惠民,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帶領;發揚了“三北精神”。(3)生態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經濟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效益:三北防護林很多區域于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三北工程,那里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邊境安全、穩定,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同時,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革。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三北地區曾面臨著生態破壞。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降水少。人為因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砍伐。(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的原因。重視科學技術:因地制宜進行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絕色惠民,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帶領;發揚了“三北精神”。(3)生態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經濟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效益:三北防護林很多區域于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三北工程,那里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邊境安全、穩定,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同時,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革。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點評】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于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已經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19.【答案】(1)從圖片變遷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從圖片變遷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根據第一問可判斷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理由闡述從可持續發展出發,把握其中的思想內涵來組織回答。如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一個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之路。故答案為:(1)從圖片變遷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洞庭湖的變遷為切入點 ,將時間、空間、歷史、地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性、 協調性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此題主要是注重知識的綜合性、探究性和應用能力。20.【答案】(1)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2)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 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 。(2) 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 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點評】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的種植業區也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在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1 / 1人文地理下冊6.4.2 因地制宜謀發展 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武義縣物寶天華,螢石蘊藏量約4000萬噸,居全國各縣之首。以前螢石僅作為價值不高的工業原料使用,現在這些晶瑩剔透、色澤鮮艷的晶體被匠人們巧手雕刻,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大大提高了螢石的附加值,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武義也從“螢石之鄉”邁向“中國螢石文化之都”。如今,武義螢石工藝品已熱銷韓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此回答以下各題。(1)武義要打造“中國螢石文化之都”,要求我們( )A.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 B.加強資源立法的力度C.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 D.加大獲取資源的速度(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 ?。?br/>①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②資源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③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④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2)C【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可知,武義縣利用豐富的螢石資源,充分開發螢石的價值,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這說明了武義縣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故A正確,BCD錯誤。(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故選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 C.【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2.2016 年,治黃水利專家潘季馴(1521—1595)的家鄉湖州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實現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國家生態市。2017 年 3 月 19 日,湖州市三奪浙江省治水最高獎“大 禹鼎”。據此回答以下問 題。(1)潘季馴的一生不.可.能.經歷的是( ?。?br/>A.苦讀八股,參加科舉考試 B.治水有功,授予少保一職C.謹言慎行,嚴防廠衛調查 D.列強橫行,率兵英勇抵抗(2)湖州市獲得的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堅持( ?。?br/>①保護環境 ②對外開放 ③一國兩制 ④可持續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D(2)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 (1)根據題意,潘季馴 (1521—1595),明代著名的水利專家。萬歷六年,張居正啟用先前總量河道都御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并兼治運河。根據歷史知識,在明代不可能列強橫行,潘季馴也不可能率兵英勇抵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湖州市獲得的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堅持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外開放,一國兩制,是發展經濟的政策,不是治理環境的措施。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潘季馴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強。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開始治黃生涯。3.紹興發展依托于綠水青山。2018年紹興市共淘汰落后產能企業348家,關停熱電企業7家,推廣新能源汽車5026輛,打響了藍天保衛戰。這樣做( )①是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②表明解決環境問題是紹興當前的工作中心③體現了紹興努力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④體現了紹興著力追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得到解決。紹興發展依托于綠水青山,打響了藍天保衛戰,體現了紹興努力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追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這是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①③④符合題意,正確。②觀點錯誤,紹興當前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4.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區域發展的思想方法。下列不符合此重要思想方法的是( ?。?br/>A.上海寶山設鋼廠 B.西北地區種牧草C.黃河濕地建別墅 D.臺州三門核電站【答案】C【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方法。黃河濕地建造別墅將會對濕地造成破壞,濕地的功能受到影響,造成生態問題,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其他答案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可持續發展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5.東北地區周圍山地環繞,著名的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因地制宜考慮這一地區的自然條件,可相應發展( )A.耕作農業 B.畜牧業C.林業和特產區 D.種植茶樹、竹子等經濟作物【答案】C【知識點】東北三??;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東北地區周圍山地環繞,著名的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因地制宜考慮這一地區的自然條件,可相應發展林業和特產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山區以森林版資源保育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產品配套加工業。林木、人參、養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藥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實權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6.紹興市各地樹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名片:新昌縣做透了“旅游文化”,紹興縣做強了“民營文化”,諸暨市做深了“西施文化”,嵊州市抓好了”越劇文化”。這啟示我們在發展區域經濟中首先應當( ?。?br/>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交流合作 D.共同發展【答案】A【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我國各地區一定要著眼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經濟,找好著力點。根據各地的特點優勢,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發展經濟。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只有分析本地區發展的條件、主導因素、資源特點和優勢產品,因地制宜,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才能使經濟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7.我國重點跨區域調配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 )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答案】B【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我國重點跨區域調配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優勢互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是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原則。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因地制宜把各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加強與沿線各地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8.下列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是( ?。?br/>A.東北林區伐木種糧 B.洞庭湖沿岸圍湖造田C.云貴高原陡坡開荒 D.西北牧區退耕種草【答案】D【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東北林區伐木種糧會造成水土流失,洞庭湖沿岸圍湖造田會造成洪澇災害,云貴高原陡坡開荒也會造成水土流失,這些做法都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只有西北牧區退耕種草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該題難度一般,要求學生清楚我國各大地理區域的地形分布特征,進而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進行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生產。9.2015年我國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建設以首都為核心世界級城市群”,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有利于( )①更好地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發展 ②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一體化③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嬴 ④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特點和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將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發展 ;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一體化;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嬴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各自優勢和不足。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可以使人們充分生產各自的優勢產品,從而提高當地的經濟。10.2018年紹興舉行首屆發展大會,1000余位越商、鄉賢和海內外知名人士,懷著家書的濃情邀約,匯聚故里,為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出謀劃策,形成了發展黃酒、珍珠歷史經典產業等多個共識,并簽約16個項目,引資687.7億元。這一盛會( ?。?br/>①發揚了基層民主的自治精神 ②見證了中華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顯了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④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原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紹興舉行首屆發展大會,海內外人士為發展大紹興出謀劃策,②見證了中華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顯了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④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原則。故 ②③④ 正確。①發揚了基層民主的自治精神,題中沒有涉及到。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謀求發展的必要性與舉措。促進發展,要把提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促進發展,要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發展,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11.某林場原來靠大量砍伐樹木賺錢,每年的經濟效益很低,后來林場領導改變思路,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來尋求發展。兩年下來,一棵樹沒砍,卻實現綜合經濟效益近千萬元。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該林場的舉措體現了( ?。?br/>A.可持續發展戰略 B.法律意識增強C.資源人均意識增強 D.科教興國戰略(2)該林場沒有砍樹,綜合效益反而更高。這說明( )A.經濟發展無須開發利用資源B.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更加促進經濟發展C.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棵樹也不能砍D.其他林場都應全部模仿這個林場的做法【答案】(1)A(2)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該林場通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尋求發展,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創造了效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2)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視為統一整體,綜合協調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須選擇。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1)A。(2)B。【點評】要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關鍵在于發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將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可持續發展。12.同學們學了PRED問題后。對四者關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有( )①小紅:四者關系錯綜復雜,相互作用 ②小華:四者關系是統一整體③小麗:優先保護環境,再發展經濟 ④小龍:要實現PRED相協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PRED問題是指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不協調,防治的措施是人們必須以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據此分析,①②④的表述符合題意。優先保護環境,再發展經濟與題意的協調發展不一致,故排除含③的選項。B項①②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結合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13.(2019七上·義烏期中)愛斯基摩人住在北極地區,他們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這是( ?。?br/>A.他們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 B.為了體現他們的生活特色C.因為愛斯基摩人特別耐寒 D.因為他們喜歡與眾不同【答案】A【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 愛斯基摩人住在北極地區,他們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 ,這是他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結果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后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14.2019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區植被面積的增長率(如題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為中印兩國點贊。來自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面積相當于一個亞馬孫雨林。上述材料表明( )A.全球的生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B.除了中印兩國外其它國家人民環保意識低下C.中印兩國積極應對全球的生態問題D.環境危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答案】C【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據“2019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區植被面積的增長率(如題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為中印兩國點贊。來自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面積相當于一個亞馬孫雨林”關鍵信息“過去20年間,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兩國貢獻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中印兩國積極應對全球的生態問題。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此題,需要緊扣材料來理解回答。解答時,直接回答難度較大,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注意細心辨別備選項,找出最恰當的答案。15.下圖為小西同學針對環境問題梳理的知識框架,“……”處內容應該是( ?。?br/>①建設人工林場②合理利用水資源③大力發展旅游業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非洲環境治理的有關知識,試題難度較易。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長期受殖民統治,經濟發展落后,有些國家靠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材料。非洲要擺脫單一經濟的發展,也需各國幫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了糧食的極度短缺,為了滿足糧食需要,不斷的破壞生存的環境,現階段人口、糧食、環境是非洲面臨的巨大問題。 圖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環境問題,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設人工林場、合理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與題意無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人口數量大,人口增長快,從造成糧食短缺,為了擴大耕地面積,開墾草地,又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一系列的問題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8年12月25日杭州到黃山最美高鐵正式開通,串起了西湖、西溪、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黃山等世界級旅游勝地。(1)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理區域),主要的氣候類型是 。(2)根據材料,結合自然環境特點,分析高鐵建設中可能面臨的問題。(3)簡述杭黃高鐵對沿途旅游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答案】(1)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2)多山地、丘陵,施工難度較大;降水豐沛,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3)縮短了旅途時間,推動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和材料分析可知,杭黃高鐵是連接浙江省杭州市與安徽省黃山市的高速鐵路。所以該區域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 ,杭州冬 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2)據圖可知,該地區多山地、丘陵,增加了施工難度;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該地區降水豐沛,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的進度。(3)杭黃高鐵建設的影響有:促進旅游業發展,加強區間聯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對外開放等,縮短了旅途時間,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點評】杭黃高速鐵路,即杭黃高鐵,東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經杭州市蕭山區、富陽區、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脈進入安徽省,經宣城市績溪縣和黃山市歙縣、徽州區至黃山北站,線路全長265公里,設計時速250km/h。全線共設杭州東、杭州南、富陽、桐廬、建德東、淳安(千島湖)、三陽、績溪北、歙縣北、黃山北站共10個車站。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8年Z省和L市部分經濟數據對比表地區 GDP總值(億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Z省 46485 38529 47237 22866L市 1200.226757 35968 16459材料二:L市委市政府指出,L地區發展要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著力打造美麗幸福新L市。(1)概括材料一的經濟數據及相互聯系。(2)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分析“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者之間的關系。(3)從國情教育的角度,分析L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態惠民”的依據。【答案】(1)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綠水青山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金山銀山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資源和環境制約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能為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資金等條件。因此,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3)L市生態環境優越,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和政府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生態惠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要注意比較Z省和L市各經濟數據,同時又要比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據此可知,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蝗司芍涫杖搿⒊青l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本題實質上是回答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據此可以從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資源環境的保護可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資源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會制約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能為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資金等條件等方面具體分析說明即可。(3)本題要求從國情教育的角度進行回答,因此,本題可以從我國國家性質,黨和政府的宗旨,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維護公平正義,綠色發展的理念等方面具體分析說明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可持續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黨的宗旨,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成果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中等。18.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實施,40年來,工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發揮出日益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三北地區森林植被稀少,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水土流失嚴重,最嚴重地區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蝕模數達數萬噸,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為2000會斤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材料二:40年來,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三北工程重視依靠科學技術,推廣有關“干旱地帶封山育林育草”等技術,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結束了“沙逼人退”的歷史。40年來,三北工程統籌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材料三:三北工程建設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有德,20多年堅持治沙播綠,和工人干在一起,沒處做飯,他們干糧就水,將麥草往沙地上一鋪和衣而睡;石光銀,沙海里摸爬滾打40年,創造出“公司+農戶+基地”的治沙模式,大辦沙產業,把治沙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在他們的帶領下,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草,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1)三北地區曾面臨著哪一類環境問題困擾?結合材料一說說造成該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各一項。(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的原因。(3)40年來,三北工程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答案】(1)生態破壞。自然因素:降水少。人為因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砍伐。(2)重視科學技術:因地制宜進行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絕色惠民,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帶領;發揚了“三北精神”。(3)生態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經濟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效益:三北防護林很多區域于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三北工程,那里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邊境安全、穩定,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同時,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革。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三北地區曾面臨著生態破壞。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降水少。人為因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砍伐。(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的原因。重視科學技術:因地制宜進行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絕色惠民,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帶領;發揚了“三北精神”。(3)生態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經濟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效益:三北防護林很多區域于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三北工程,那里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邊境安全、穩定,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同時,三北工程創造了全民植樹造林種革。全社會植綠護綠的成功范例,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點評】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于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已經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下圖顯示,洞庭湖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這種變遷給長江防洪工作帶來什么不利影響?(2)針對洞庭湖的變遷,有人說:“在目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圍湖造田可以彌補耕地資源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苯Y合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談談你對這種說法的認識。【答案】(1)從圖片變遷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從圖片變遷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根據第一問可判斷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理由闡述從可持續發展出發,把握其中的思想內涵來組織回答。如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一個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之路。故答案為:(1)從圖片變遷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變得支離破碎。使長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需求,圍湖造田雖可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面積,卻使湖泊面積減少,破壞了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我們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洞庭湖的變遷為切入點 ,將時間、空間、歷史、地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性、 協調性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此題主要是注重知識的綜合性、探究性和應用能力。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一中A、B、C、D四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C.地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D.地河湖較多。材料二:圖二中的E、F、G三地,E為城市中心區,F為城市郊區,G為遠離城市的地區。(1)材料一中的A、B、C、D四個地區分別安排哪種農業生產部門最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F地應選擇哪一項 G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3)通過以上分析,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答案】(1)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2)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 A——林業;B——種植業;C——畜牧業;D——漁業 。(2) F地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G地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因F地距離城市比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應及時,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質期比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條件,但遠離城市,適合發展水稻、小麥、玉米種植業。(3) 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對其生長最有利的地區。【點評】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的種植業區也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在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文地理下冊6.4.2 因地制宜謀發展 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人文地理下冊6.4.2 因地制宜謀發展 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