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復習設計一、教材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主要描述消化系統的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內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在已學習第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基礎上,本節對營養物質在人體中的變化進行了具體的闡述,通過實驗驗證唾液能消化脂肪,認識并理解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二、學情分析初二的學生對外界事物都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消化系統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平時接觸也較多,都比較感興趣,但對于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卻不太了解,涉及復雜的化學反應,對沒有化學基礎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入手,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學目標1、概述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2、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3、學生關注自身的生長與健康,養成科學飲食習慣,形成珍愛生命、愛護環境、關心他人的情感。四、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其生理功能。2、難點: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六、教法方法 學—教----練七、教學過程:(一)引入:因為中國人見面的寒暄經常是“你吃了嗎”,我也就用這句話來引入,一下子引起學生注意,拉近師生距離,也激發學生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老師想要干什么?(二)出示復習目標:目標少而精,簡單的告訴學生這節課要復習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復習,能有效提高效率。(三)布置復習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或者討論問題。同時出示復習范圍內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我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也是事先仔細閱讀教材和教學大綱,自己先搞清楚相關知識以及具體目標要求,將知識轉化為問題,設置問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我設置的問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一教材為藍本,著重解決課本知識,第二部分則是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或解釋生活現象,一方面讓學生吧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鍛煉分析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提高應考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學有所用。因此我主要設置了如下問題:(1)消化系統由那兩部分組成?消化系統有什么功能?(2)消化腺包括那哪些?分別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什么部位?(3)什么是消化?哪些物質必須經過消化才能吸收?(4)幾種大分子有機物分別被消化分解成什么物質才能被吸收?(5)消化管哪些器官有消化功能?分別消化什么物質?(6)什么是吸收?說出哪些器官有吸收作用?分別吸收什么物質?(7)消化食物、吸收養料的主要場所是什么?分析小腸具有哪些特點適于消化和吸收?體現生物體結構與功能之間什么關系?(8)人在疲勞時吃些葡萄能迅速恢復體力的原因是什么?(9)淀粉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什么?是什么消化液起的作用?(10)人一邊喝酒臉就會發紅的原因是?(11)有些藥制成膠囊,膠囊表面是一層什么物質?為什么能對胃有保護作用?(12)所有消化液中都有消化酶嗎?人體最大消化腺是什么?它分泌的消化液是什么?消化作用是什么?(13)肝炎患者適合多吃油膩性食品嗎?(四)學生經過自主復習,能夠弄清楚大部分問題的來龍去脈,少部分問題則需要經過討論或者老師的指點才能完成,所以,在整個復習過程我會在學生中間走動,及時提醒或是指點,了解到哪些問題還需要老師支援,我會及時伸出援手,或者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進行有效提醒。(五)設置實驗復習,同樣給出正確的操作過程,出示探討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后回答。(六)整節課都是學生參與進來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會讓他們充滿成就感,加強理解和記憶,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何樂而不為?(七)以概念圖形式做小結,是知識層次突出,更加系統,既有對知識的小結,更是再一次提起,增強記憶的同時,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使學到的內容保存更長久,更容易提取,有利于學生自信自強。(八)設計反思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食物營養成分的種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本節課內容多,難度大,時間把握就比較難,像我上課時在學習消化系統組成用時過多,致使后面的知識點講解時就有些倉促,這是本節課很大的不足。 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并且自己也應細研教材,不斷創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講解詳略得當。2017/3/2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