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8章第一節人類的食物《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一、教材分析“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演示實驗為初一北師大版《人類的食物》中的新授課,是七年級下冊的開篇實驗。教材從內容上改變了以往從結構入手的編排方式,意在引發興趣,培養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二、學情分析本節課的實驗內容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很弱,但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因此“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實驗采用微課導入,然后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操作,使其掌握檢測方法。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會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方法,進一步使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提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測定的學習,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珍愛生命,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3、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的學習,學會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四、重點與難點重點: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方法。難點:檢測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正確操作過程.五、教法與教學準備1、教學方法:根據本實驗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采用微課、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討論等方式來完成教學過程。2、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蛋白質溶液、維生素C溶液、雙縮脲試劑、加碘的淀粉溶液、高錳酸鉀溶液、滴管、試管。六、實驗教學過程(一)微課導入新課(二)新課學習教師演示、學生分組實驗一:蛋白質的檢測1、分別向甲,乙兩支試管加入3ml蛋清稀釋液和清水,再依次向兩支試管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A液、B液。觀察比較甲,乙兩支試管中溶液發生的顏色變化。2、實驗后討論:(1)實驗中設置乙試管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回答:作對照(2)為什么甲、乙兩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不同?學生回答:甲試管中的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使蛋清變成紫色;乙試管中的水不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滴入乙試管的試劑則把清水染成了淡藍色)教師演示、學生分組實驗二:維生素C的檢測1、分別向甲,乙兩支試管加入3ml維生素C溶液和清水,再依次向兩支試管加入10滴加碘的淀粉溶液。觀察比較甲,乙兩支試管中溶液發生的顏色變化。2、實驗后討論:(1)實驗中設置乙試管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回答:作對照(2)為什么甲、乙兩試管中溶液的顏色不同?學生回答:滴入試管甲的試劑與維生素C發生反應而褪色,稱之為褪色反應。滴入乙試管的試劑則把清水染成了藍色。(3)用加碘的淀粉溶液可以檢測哪種水溶性物質?學生回答:檢測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可與加碘的淀粉溶液發生褪色反應)課堂小結:上述的演示實驗結果表明,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加碘的淀粉溶液與維生素C溶液則呈現褪色反應,因此這兩種試劑可以分別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學生分組實驗三:探究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情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每個小組獨自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方案:(1)用研缽,研取自帶的兩種蔬菜或水果的汁液。(2)向兩支潔凈,干燥的小試管中分別注入同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2ml。(3)將研取自帶的兩種蔬菜或水果的汁液分別用滴管逐滴滴入小試管中,邊滴,邊震蕩,邊觀察,直至高錳酸鉀溶液褪去顏色為止,記錄用去水果汁液的滴數。鏈接:在這個探究實驗中利用了維生素C 的特性----它的水溶液能夠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并且維生素C溶液越濃,汁液用量就越少。為了便于準確的比較,此實驗中應當使用同樣大小的2個滴管滴兩種汁液。(三)鞏固與提高 課堂精要練習(四)、板書設計1、蛋白質的檢測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2、維生素C的檢測加碘的淀粉溶液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褪色反應說教學反思在實驗教學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激發興趣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本節實驗課開始我是從微課入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教師演示及學生動手實驗來掌握蛋白質與維生素C的檢測方法,這對與缺乏實驗操作技能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并能激發他們的動手欲望,為“探究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情況”奠定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