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血液循環》科目 初中生物 教學對象 初一學生 課時 1課時提供者 單位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描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②簡述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發生的變化; ③認識血液循環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利用模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推理、 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血液循環體會人體結構的精妙。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模型模擬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三、教學準備 自制血液循環模型、角色扮演卡片、多媒體PPT課件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角色扮演法與講授法相結合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 導入新課 播放聲音: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播放的是什么結構發出來的聲音? 認真聆聽同學們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啊? 播放視頻:心臟跳動的視頻 請同學們把手放到自己心臟的位置,感受心臟的搏動。 思考:心臟日夜不停的搏動對于我們人體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那血液又是如何循環流動的呢? 心臟跳動 認真感受 思考并舉手回答:推動著血液流動,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二) 新知教學 體循環 肺循環 血液是在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內循環流動的,關于血管,我們學習了三種,分別是? 血液在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中流動的方向是什么呢? 這是血液循環總的途徑,后來我們人為的又將血液循環分為了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分別是什么?它們的路徑又是怎樣的?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自主閱讀P42相關內容。 血液循環分為哪兩個過程? 認識體循環之前帶領學生認識血液循環模型。請同學們找出模型中心臟的位置 并說出心臟的四個腔。 體循環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當左心室收縮時,心臟中的血液將會向哪流動呢?請同學通過模型來展示這個問題。 當左心室心肌收縮時,在這個模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 說明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流向了毛細血管網。在這個過程中還經過了什么血管呢? 體循環的過程從左心室出發,流經主動脈、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聚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左心房。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總結:左出右進 同學們再觀察一下,在體循環的過程中,血液有沒有發生變化?在哪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 為什么血液在毛細血管網處發生了改變呢? 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是什么? 說明在毛細血管處發生了物質交換。 類比:家里面燒飯散發的香味,在剛進門時就能聞到,這說明氣體發生了什么? 氣體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發生了擴散。 氧氣由血液擴散到了組織細胞中,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擴散到了血液中。 思考:組織細胞為什么需要氧氣呢? 這樣就完成了體循環過程中,血液的變化。 角色扮演:給同學們三分鐘時間準備相應角色的臺詞。 總結體循環,學生說出其過程,教師進行板書。 經過了體循環之后,血液中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變多了,我們應該如何將其更新和凈化呢? 肺循環:肺循環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當右心室的心肌收縮時,血液將會流向什么地方呢?同樣,請學生上臺演示 當右心室收縮時,模型中有什么現象? 說明血液由右心室流向了肺部毛細血管網,這中間經歷了哪些血管? 肺循環的過程使從右心室出發,流經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最后通過肺靜脈流回了左心房。我們可以用右進左出四個字進行簡記。 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在肺循環的過程中血液有沒有發生變化?在哪里發生的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說明在肺部毛細血管網處,氧氣變多了,這么多的氧氣從何而來呢? 為什么肺泡可以提供為血液氧氣呢? 同樣是根據氣體擴散的原理,使得氧氣從肺泡處擴散到了血液中,從而將靜脈血變為了動脈血。 角色扮演:給同學們三分鐘時間準備相應角色的臺詞。 大家一起說出肺循環的過程,老師來板書。 體循環和肺循環這兩個過程使獨立分開是還是聯系在一起呢? 那么這兩個循環過程是通過什么結構聯 系在一起呢? 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思考并舉手回答:心臟 動脈 毛細血管 靜脈 心臟 閱讀并思考 體循環和肺循環 辨認心臟的結構 左心室 學生自愿上臺展示 毛細血管網處的氣球膨脹 主動脈 有,毛細血管網處,由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 思考 動脈血含氧量高,靜脈血含氧量低 發生了氣體擴散 進行生命活動需要消耗氧氣 互相討論并上臺表演 說出體循環的過程 肺循環 右心室 學生演示 肺部毛細血管網的氣球發生了膨脹現象。 經歷了肺動脈 肺泡 因為肺部是呼吸系統主要的器官。 互相討論并上臺扮演 說出肺循環的各個環節 聯系在一起 心臟(三) 課堂小結 播放視頻:血液循環的過程 認真觀看(四) 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打開iPad,并獨立完成相關習題。 查看學生做題情況并進行評講。 認真做習題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認為本節課成功的方面和可以更加優化的方面如下: 教學形式多樣化 興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課堂上及時改變和更新教學形式很必要,“血液循環”的過程較為抽象,采用“角色扮演法”和使用模型,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知識生活化 通過教師適當的問題引導、合理的方法指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課本上的知識離他們不遠,從而滿足自身的榮譽感。專家點評 本節課教學內容形式豐富,采用了討論法、角色扮演法、講授法教學方法。在學生討論時,及時觀察學生并給予指導。在角色扮演時,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和空間供他們所發揮。課堂上配合學生、引導學生,采用問題串的形式與學生對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并在教學中出現了新穎的教學用具——血液流動模型圖,學生與老師結合使用,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