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國土與人民一、單項選擇題1.我國有遼闊的海域,瀕臨的四大海域從北到南依次為( )①南海 ②東海 ③黃海 ④渤海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2.備受世人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已建成并通車,港珠澳大橋建成有利于加強港珠澳區域間經濟合作。在與內地經濟合作過程中,港澳地區的優勢是( )A.地域廣闊,勞動力豐富 B.位置優越,資源豐富C.農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 D.資金充足,管理經驗豐富3.下列有關我國人口和民族的說法,錯誤的是A.全面放開二孩,說明計劃生育已不是人口的基本國策B.我國民族分布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分居C.我國人口地區分布不均,呈現東多西少的特點D.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4.有關我國少數民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少數民族因為人口少,分布地區較窄B.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C.東南沿海地區沒有少數民族分布D.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 9%5.與浙江省相鄰的省級行政區有( )A.贛、蘇、皖、滬、閩 B.閩、粵、晉、魯、蘇C.湘、滇、冀、皖、蘇 D.滬、蘇、魯、閩、贛6.下列省級行政區和簡稱以及其行政中心的組合,正確的是( )A.廣東省—粵—桂林 B.福建省—黔—泉州C.青海省—青—貴陽 D.山東—魯—濟南7.歷史學家許倬云指出,中國古代文化只有逐漸的變化,而沒有突然的斷裂,這才使“中國”的觀念,可以長期維持。此語表明中華文明A.兼收并蓄 B.綿延不絕 C.多元一體 D.開放革新8.我國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黑河——騰沖一線以東( )A.對 B.錯9.我國疆域遼闊,為方便管理、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實行的三級行政區劃是( )A.省、自治區、鄉 B.省、直轄市、自治區 C.省、縣、鄉 D.縣、鄉、村10.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繼光抗倭、土爾特萬里東歸……這些歷史故事共同說明( )A.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B.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C.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光榮義務D.沒有各民族文化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11.關于我國民族的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B.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南、西南、西北等地區C.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D.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2.下列各組國家中,是我國的陸上鄰國的是( )A.緬甸、俄羅斯 B.韓國、印度C.日本、朝鮮 D.新加坡、越南13.與我國兩次陸上比鄰,該國是( )A.朝鮮 B.越南 C.俄羅斯 D.哈薩克斯坦14.下列四組成語中出現的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與其全稱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A.黔驢技窮——湖北省 B.朝秦暮楚——陜西省C.蜀犬吠日——云南省 D.沅芷湘蘭——河南省15.全國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有一位歌手在綜合素質考評中碰到這樣一題:“中國位于_______的東部,________的西岸。”你認為正確的答案應該是( )A.歐洲 大西洋 B.亞洲 印度洋 C.大洋洲 太平洋 D.亞洲 太平洋16.我國季風氣候的優越性是( )A.高溫與多雨同期,水熱配合好,對農業生產有利B.夏季高溫少雨,有利于水果糖分富集C.夏季風的勢力強弱有年際差異,使我國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活動D.降水年際變化不大,每年都風調雨順17.位于我國最東端的區域是( )A.漠河地區 B.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相交處 C.曾母暗沙 D.帕米爾高原18.我國領土最西端和最東端所在的省級行政區分別是( )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廣東省 B.西藏自治區和廣東省C.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黑龍江省 D.西藏自治區和黑龍江省19.下列省級行政區中互不相鄰的是( )A.山東、山西 B.內蒙古、甘肅C.廣東、廣西 D.江西、安徽20.成語“得隴望蜀”、“黔驢技窮”、“秦晉之好”中的“隴”、“黔”、 “秦”分別是我國A.甘肅、貴州、陜西的簡稱 B.甘肅、廣西、山西的簡稱C.四川、貴州、陜西的簡稱 D.四川、廣西、山西的簡稱二、非選擇題21. 國家與國家之間是有____的,國界是人為劃分的。22. 讀圖,回答問題。(1)a圖中美國與加拿大的國界主要是用經緯線來劃分的,這種國界的劃分往往是____造成的。(2)b圖中智利與阿根廷的國界是由____來劃分的。這種國界屬于自然國界,同屬于自然國界的地理事物還有__________。(3)國界范圍內____、____和____總稱為領土。一個國家的領土是____________的。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2.D3.A4.D5.A6.D7.B8.A9.C10.B11.C12.A13.C14.B15.D16.A17.B18.C19.A20.A21.國界22. 人為 山脈 河流、湖泊 領陸 領水 領空 神圣不可侵犯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