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一 現代世界經濟模式的創新與調整【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考點二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考點三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考點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基礎回扣]1.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表現為生產 。(2)具體原因: 擴大,股市虛假繁榮,分期付款。2.特點: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 特別大。3.影響(1)國際局勢:各國紛紛轉嫁危機,世界經濟陷入混亂, 日趨惡化。(2)國內局勢: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 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重難點深化]辯證分析經濟大危機的雙重影響(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加深,迫使政府進行反危機機制調整的過程中,形成新的運行機制,出現新的良性循環,成為一種推動變革的信號。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迫使美國政府放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開啟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2)經濟大危機改變了美國人的觀念,強化了家庭意識,使美國向著福利國家邁進。(3)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平民大量失業,造成人們的消費、購買能力下降,但卻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諸如美國電影業、廣播業、圖書報刊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4)如圖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A. 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 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C. 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 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2.(2021全國Ⅱ卷·35)1930~1931年,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戰爭而暢銷的香煙產量再次劇增,許多穿著整潔西裝的商販在街頭兜售蘋果,也成為城市一景。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經濟危機持續加深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考點二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基礎回扣]1.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開始(1)背景:30年代大危機;胡佛 政策的失敗。(2)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 。(3)措施:整頓財政和金融體系;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調整農業政策;實行 ;社會立法實行國家福利制度。(4)影響:使美國暫時渡過了經濟危機;開創了 的新模式,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1)生產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形成了以 為基礎、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2)生產關系調整: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出現“ ”;建立“福利國家”制度。(3)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拓寬了經濟活動領域。[重難點深化]1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方式(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發達國家把鐵路、電力等投資數額大、見效慢、利潤低、私人不愿投資.的基礎工業、交通運輸業、公用事業收歸國有,同時興辦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企業。(2)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其目的是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發達國家的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引導。(3)財政政策調節。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2.對二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1)二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2)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解決它固有的矛盾和問題。這些新變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的發展,提高了實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與自身相否定的因素。(3)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經驗。[真題印證]1.(2020天津卷·12)美國總統胡佛為應對經濟危機,繼續增加聯邦政府對公共工程建設的投入,鼓勵各地擴大在修建水壩、橋梁及清除貧民窟等方面的貸款;允許各州銀行實行“銀行休假”。上述做法與羅斯福“新政”措施的差異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標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同2.(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5)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 )A.加劇了經濟惡化 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 D.放棄了經濟自由考點三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基礎回扣]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1)背景:國內戰爭爆發,蘇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2)內容:余糧征集制;工業國有化;取消一切 ,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3)特點:適應戰時需要;具備某些共產主義的特征,否定商品貨幣和 。2.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經濟政治危機。(2)內容:糧食稅;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 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允許 。(3)特點:利用市場和 來擴大生產,逐步、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4)意義:①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②恢復了 ,鞏固了蘇維埃政權。[重難點深化]1.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差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特點 戰爭環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經濟領域 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全面調整,主要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過渡方式 直接過渡 逐步過渡生產資料所有制 絕對的、徹底的公有制 多種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則 平均主義 多種分配形式經濟運行機制 絕對計劃調節 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作用和實踐效果 戰勝了國內外敵人,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從階級關系看 新經濟政策的目的在于尋求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工農聯盟奠定新的經濟基礎從管理體制看 新經濟政策意味著一種主要運用商品貨幣關系和經濟核算制作為經濟杠桿的新管理體制從經濟運行機制看 新經濟政策意味著摒棄了由國家直接組織生產和分配產品的經濟形態,走上了由國家有計劃地調節市場的商品經濟形態從社會發展道路看 新經濟政策實質上是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徑,即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國家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題印證]1.(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 )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 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2.(2021全國Ⅱ卷·34)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考點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基礎回扣]1.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工業化和農業 而確立。2.表現: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排斥 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政治上高度集權與專制。3.評價(1)積極:短時間建立、健全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化,為 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2)消極:片面發展 ;忽視消費品生產;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成為蘇聯后來解體的重要原因。4.調整(1)赫魯曉夫改革:擴大農業、工業生產自主權,未從根本上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擴大企業 ,突出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3)戈爾巴喬夫改革:承認 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后期改革重點開始轉向政治領域。[重難點深化]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小生產占優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傳統是其基本原因。(2)過渡時期階級斗爭激烈、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要求,帝國主義包圍下險惡的國際環境以及戰爭的危機感,都是造成權力過于集中的重要客觀因素。(3)封建專制、封建思想殘余的存在則是個人迷信盛行及個人專斷的社會文化基礎。2.二戰后蘇聯三次改革的異同(1)相同點①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都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③改革過程都脫離了蘇聯的實際。④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2)不同點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 蘇聯社會陷入危機指導思想 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局部的改革 對蘇聯進行根本性變革和改造內容 從農業開始,重點在農業領域 重點在工業,而且是重工業領域 涉及經濟和政治領域結果 造成了蘇聯的混亂 造成了蘇聯經濟的全面滑坡 經濟繼續滑坡,導致了蘇聯解體[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5)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 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 完善新經濟政策 D. 沖破西方技術封鎖2. (2021 山東卷·13) 如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 2.7 171932年 14.8 61.51937年 56.1 93.0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C. 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 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有學者認為蘇俄“即使沒有戰爭環境和武裝干涉,也同樣會有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差別只是無需加‘戰時’二字而已”。該學者的言論說明當時(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行的迫切性B.蘇俄主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C.一戰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導火索D.蘇俄意欲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2.1919年蘇俄政府頒布法令規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齡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積超標,也就意味著出現了“多余的面積”,就必須允許其他人遷到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這就是“聚湊使用住宅”。這一法令( )A.體現統一分配住宅的原則B.通過貨幣關系解決了住房問題C.實現了公有制下的社會平等D.是新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3.有學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寧的難題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國的革命的話,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難題就要用新術語來表達了,即如何結束這場革命。”為“結束這場革命”,列寧提出(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實施新經濟政策C.通過《和平法令》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4.(2021·河南名校聯盟高三模擬)1921年春,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的、有決定意義的、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將我們開始建設的新經濟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結合起來。”列寧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A.農民問題是解決危機的關鍵B.固定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C.新經濟政策符合蘇聯的國情D.工農聯盟是蘇維埃政權的基礎5.據統計,1965年蘇聯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資總額的69%,1975年為75%,1978年為85%,原計劃于1982年完成的“世紀工程”貝阿大鐵路直到1987年還未正式投入運營。這一時期蘇聯的經濟建設( )A.服從于美蘇爭霸的需要B.留下了蘇聯解體的重大隱患C.改變了重工業優先策略D.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6.1935年9月,蘇聯重工業人民委員部與美國無線電公司簽訂技術協議,規定美國無線電公司在研究、試驗到制造的整個過程中給予蘇聯技術支持,這些技術包括無線電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錄音、測量儀器及遙控儀器等設備的生產。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A.蘇聯順應了國際形勢變化調整經濟政策B.美國為擺脫經濟大危機向蘇聯學習經驗C.國家利益一致導致美蘇的意識形態趨同D.戰時同盟關系使美蘇經貿合作日益緊密7.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希望資本家能夠維持現有的投資規模和工資水平,工人代表能夠放棄增加工資的要求;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壓力。這些措施的出臺說明胡佛( )A.仍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B.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已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所在D.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鑒8.1936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農業調整法》違憲,禁止實施,但根據法院的裁決,農業管理局卻可以繼續存在并仍然負責管理農業生產,只不過工作重點發生了變化,即從限制農民生產轉移到補貼農民種植土壤保護作物,如草、豆類和飼料作物等等。這一變化( )A.開創聯邦政府有計劃介入自然災害救助的先例B.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C.改變了國民經濟體系與農業體系的結構關系D.說明廣大農民群眾對羅斯福新政充滿了信心9.1933年,美國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為標志,發動了“人盡其職”的“藍鷹運動”。藍鷹一只腳踩的是齒輪,一只腳踩的是閃電。藍鷹運動旨在( )A.緩和種族矛盾 B.完善能源結構C.復興工業經濟 D.消除勞資糾紛10.羅斯福認為,建筑業是“一個對從水泥到電器等其他行業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的行業”,為此在新政期間大力興辦了以建筑業為主的公共工程。由此可知,當時發展建筑業( )A.旨在保證公共工程的建設B.有利于拉動國內需求增長C.抑制了其他工業部門發展D.減輕了政府財政經濟負擔11.(2021·臨沂高三模擬)如圖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美國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圖。它反映了美國( )A.科技發展推動就業率提高B.經濟結構存在嚴重失衡C.生產關系出現了重大變革D.社會階層出現新的變化12.(2021·衡水高三模擬)20世紀80年代,法國密特朗執政時,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國社會黨是歐洲社會主義流派之一,以國有化、權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為三大理論支柱。這從側面反映了法國( )A.探索發展混合經濟 B.加強國家干預經濟C.擺脫了經濟滯脹局面 D.削減福利國家的規模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通過建立“戰時共產主義”,將全面戰爭的概念應用于國內沖突,政府從農民手中獲取糧食,確立定額分配制度,使銀行和工業國有化,并要求每一個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已經贏得了內戰,但許多農場變成了廢墟,食物供應幾乎耗盡。3月,俄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在重建農業和工業的嘗試中實行了某種有限的經濟自由。到1926年,工業生產已經超過了1913年的水平,同時農民生產了差不多和戰前同樣數量的谷物,工農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摘編自[美]約翰·巴克勒著《西方社會史》材料二 柯立芝(1923年8月至1929年3月在任美國總統)說:“由于貧窮是罪惡的報應,政府便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征稅,以援助卑賤的窮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們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應該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在危機期間,胡佛總統拒絕救濟失業者,他認為用政府撥款救濟失業者不僅危害了美國人民生活中極其寶貴的品質,而且打擊了自治的基礎。為了扭轉形勢,1933年上臺的羅斯福總統選擇了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結束美國人最為珍視的自由競爭,為此許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違憲。但到1930年代末,羅斯福還是使總統職位成為了聯邦政府的權威中心,國會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樣獨立行使自身權力,且各州政府明顯服從聯邦政府。——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和艾倫·布林克利《美國史》材料三 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俄與美國經濟政策變化所體現的國家治理的異同,并分析其國家治理調整的共同原因。(13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三在國家治理方面的意義。(12分)14.(2021·三明高三模擬)(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一覽表(美元計)時間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人均GDP 97 103 101 137 190 170 187 223 232 500時間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8人均GDP 489 570 719 1 420 2 422 10 744 20 662 28 023 38 918 42 491——中國統計局網站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進行探究,自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一 現代世界經濟模式的創新與調整【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考點二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考點三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考點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基礎回扣]1.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2)具體原因:貧富差距擴大,股市虛假繁榮,分期付款。2.特點: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3.影響(1)國際局勢:各國紛紛轉嫁危機,世界經濟陷入混亂,國際關系日趨惡化。(2)國內局勢: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重難點深化]辯證分析經濟大危機的雙重影響(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加深,迫使政府進行反危機機制調整的過程中,形成新的運行機制,出現新的良性循環,成為一種推動變革的信號。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迫使美國政府放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開啟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2)經濟大危機改變了美國人的觀念,強化了家庭意識,使美國向著福利國家邁進。(3)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平民大量失業,造成人們的消費、購買能力下降,但卻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諸如美國電影業、廣播業、圖書報刊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4)如圖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A. 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 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C. 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 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答案】B【解析】漫畫反映了羅斯福對胡佛下達逐客令,意思是羅斯福改變胡佛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采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選B;漫畫無法體現貨幣貶值的信息,排除A;根據“我的確同情任何將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貧困的人可能無家可歸,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國家干預政策的成效還沒有體現,排除CD。2.(2021全國Ⅱ卷·35)1930~1931年,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戰爭而暢銷的香煙產量再次劇增,許多穿著整潔西裝的商販在街頭兜售蘋果,也成為城市一景。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經濟危機持續加深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答案】A【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國經濟大危機持續進行,所以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了更多的廉價午餐給孩子們,香煙產量劇增是為了滿足人們麻醉自己的需要,穿著整潔西裝的人淪為了街頭兜售蘋果的商販,這些現象都表明危機依然在持續加深,故選A項;1930—1931年危機的持續進行,會使法西斯勢力盛行,社會矛盾加劇,而不是緩和,排除B項;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從1933年開始實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福利制度是在二戰后逐步確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考點二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基礎回扣]1.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開始(1)背景:30年代大危機;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2)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3)措施:整頓財政和金融體系;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調整農業政策;實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實行國家福利制度。(4)影響:使美國暫時渡過了經濟危機;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1)生產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2)生產關系調整: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出現“混合經濟”;建立“福利國家”制度。(3)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拓寬了經濟活動領域。[重難點深化]1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方式(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發達國家把鐵路、電力等投資數額大、見效慢、利潤低、私人不愿投資.的基礎工業、交通運輸業、公用事業收歸國有,同時興辦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企業。(2)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其目的是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發達國家的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引導。(3)財政政策調節。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2.對二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1)二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2)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解決它固有的矛盾和問題。這些新變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的發展,提高了實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與自身相否定的因素。(3)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經驗。[真題印證]1.(2020天津卷·12)美國總統胡佛為應對經濟危機,繼續增加聯邦政府對公共工程建設的投入,鼓勵各地擴大在修建水壩、橋梁及清除貧民窟等方面的貸款;允許各州銀行實行“銀行休假”。上述做法與羅斯福“新政”措施的差異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標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同【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現了胡佛為應對危機采取了政府干預的措施,但從“繼續增加”“鼓勵”“允許”等詞可知,其只是有限度的實行,并不同于羅斯福新政的全面實行,故選A項;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標都是緩解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非不同,排除B項;作為總統,二者都要遵守憲法,采取各項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律程序,排除C項;二者都關注金融、就業、公共工程等社會問題,并非不同,排除D項。2.(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5)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 )A.加劇了經濟惡化 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 D.放棄了經濟自由【答案】A【解析】“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是屬于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現象,這種現象是二戰后國家干預經濟的結果之一,“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是國家干預方式的繼續,不會取得成果,故選A項;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現象之一是通貨膨脹,采取國有化屬于傳統的方法,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物價不會下降,排除B項;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現象對一般的方法都沒有明顯的作用,通貨膨脹會繼續,排除C項;“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義的內涵,同樣不能擺脫這一現象,更不會放棄自由經濟,排除D項。考點三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基礎回扣]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1)背景:國內戰爭爆發,蘇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2)內容:余糧征集制;工業國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3)特點:適應戰時需要;具備某些共產主義的特征,否定商品貨幣和市場規律。2.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經濟政治危機。(2)內容:糧食稅;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允許自由貿易。(3)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4)意義:①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重難點深化]1.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差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特點 戰爭環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經濟領域 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全面調整,主要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過渡方式 直接過渡 逐步過渡生產資料所有制 絕對的、徹底的公有制 多種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則 平均主義 多種分配形式經濟運行機制 絕對計劃調節 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作用和實踐效果 戰勝了國內外敵人,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從階級關系看 新經濟政策的目的在于尋求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工農聯盟奠定新的經濟基礎從管理體制看 新經濟政策意味著一種主要運用商品貨幣關系和經濟核算制作為經濟杠桿的新管理體制從經濟運行機制看 新經濟政策意味著摒棄了由國家直接組織生產和分配產品的經濟形態,走上了由國家有計劃地調節市場的商品經濟形態從社會發展道路看 新經濟政策實質上是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徑,即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國家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題印證]1.(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 )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 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答案】A【解析】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反映了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即從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到人民內部的矛盾,故選A項;“消失”說法錯誤,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立依然存在,排除B項;蘇維埃俄國的政權基礎沒有變化,仍是無產階級,排除C項;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建設道路探索已經突破,排除D項。2.(2021全國Ⅱ卷·34)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答案】C【解析】在全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時候,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他們支援戰爭主要靠向販糧者征稅,說明當地政府看到了戰時經濟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變了策略,故選C項;“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說明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還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稅手段緩解,排除A項;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廢除自由貿易才是經濟活動的常態,排除B項;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是在1921年開始的,當時國內戰爭已經結束,與題干中的“國內戰爭時期”不符,排除D項。考點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基礎回扣]1.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而確立。2.表現: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政治上高度集權與專制。3.評價(1)積極:短時間建立、健全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2)消極: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消費品生產;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成為蘇聯后來解體的重要原因。4.調整(1)赫魯曉夫改革:擴大農業、工業生產自主權,未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突出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3)戈爾巴喬夫改革: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后期改革重點開始轉向政治領域。[重難點深化]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小生產占優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傳統是其基本原因。(2)過渡時期階級斗爭激烈、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要求,帝國主義包圍下險惡的國際環境以及戰爭的危機感,都是造成權力過于集中的重要客觀因素。(3)封建專制、封建思想殘余的存在則是個人迷信盛行及個人專斷的社會文化基礎。2.二戰后蘇聯三次改革的異同(1)相同點①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都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③改革過程都脫離了蘇聯的實際。④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2)不同點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 蘇聯社會陷入危機指導思想 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局部的改革 對蘇聯進行根本性變革和改造內容 從農業開始,重點在農業領域 重點在工業,而且是重工業領域 涉及經濟和政治領域結果 造成了蘇聯的混亂 造成了蘇聯經濟的全面滑坡 經濟繼續滑坡,導致了蘇聯解體[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5)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 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 完善新經濟政策 D. 沖破西方技術封鎖【答案】A【解析】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做法是為了適應蘇聯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工業化培養人才,故A正確;B項錯在“普及”,故錯誤;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臺,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故C錯誤;沖破西方技術封鎖不是其目的,故D錯誤。2. (2021 山東卷·13) 如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 2.7 171932年 14.8 61.51937年 56.1 93.0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C. 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 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答案】B【解析】從表格中拖拉機數量和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可以看出,當時蘇聯正在開展農業集體化與工業化生產,故B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A;不平穩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體現二者的關系,排除D。【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有學者認為蘇俄“即使沒有戰爭環境和武裝干涉,也同樣會有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差別只是無需加‘戰時’二字而已”。該學者的言論說明當時(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行的迫切性B.蘇俄主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C.一戰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導火索D.蘇俄意欲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答案】 B【解析】 依據材料,有學者認為就算沒有戰爭,蘇俄同樣會有“戰時共產主義”,差別只是無需加“戰時”二字,這說明蘇俄當時實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即蘇俄曾經主張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蘇俄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而非戰時共產主義推行的迫切性,排除A項;蘇俄三年國內戰爭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原因而非一戰,排除C項;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已經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排除D項。2.1919年蘇俄政府頒布法令規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齡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積超標,也就意味著出現了“多余的面積”,就必須允許其他人遷到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這就是“聚湊使用住宅”。這一法令( )A.體現統一分配住宅的原則B.通過貨幣關系解決了住房問題C.實現了公有制下的社會平等D.是新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答案】 A【解析】 “所有居民不分年齡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積超標……就必須允許其他人遷到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體現了統一分配住宅的原則,故選A項;通過貨幣關系解決了住房問題的是新經濟政策,材料是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排除B項;材料的內容是統一分配住宅,沒有實現公有制下的社會平等,排除C項;統一分配住宅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排除D項。3.有學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寧的難題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國的革命的話,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難題就要用新術語來表達了,即如何結束這場革命。”為“結束這場革命”,列寧提出(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實施新經濟政策C.通過《和平法令》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7年列寧挽救俄國革命的措施是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三年后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因此為結束這場革命,列寧提出實施新經濟政策,故選B項。4.(2021·河南名校聯盟高三模擬)1921年春,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的、有決定意義的、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將我們開始建設的新經濟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結合起來。”列寧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A.農民問題是解決危機的關鍵B.固定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C.新經濟政策符合蘇聯的國情D.工農聯盟是蘇維埃政權的基礎【答案】 A【解析】 據材料“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的、有決定意義的、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將我們開始建設的新經濟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結合起來”可知,列寧已認識到農民問題是解決蘇俄國內各種問題的關鍵,解決了農民問題,其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故選A項。5.據統計,1965年蘇聯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資總額的69%,1975年為75%,1978年為85%,原計劃于1982年完成的“世紀工程”貝阿大鐵路直到1987年還未正式投入運營。這一時期蘇聯的經濟建設( )A.服從于美蘇爭霸的需要B.留下了蘇聯解體的重大隱患C.改變了重工業優先策略D.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1965年至1987年,蘇聯的基建工程完成度基本呈下降趨勢,說明此時蘇聯經濟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反映斯大林模式弊端嚴重,故選B項;基礎建設完成度呈下降趨勢不利于爭霸,排除A項;蘇聯一直推行重工業優先策略,排除C項;基礎建設完成度低不利于農業發展,排除D項。6.1935年9月,蘇聯重工業人民委員部與美國無線電公司簽訂技術協議,規定美國無線電公司在研究、試驗到制造的整個過程中給予蘇聯技術支持,這些技術包括無線電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錄音、測量儀器及遙控儀器等設備的生產。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A.蘇聯順應了國際形勢變化調整經濟政策B.美國為擺脫經濟大危機向蘇聯學習經驗C.國家利益一致導致美蘇的意識形態趨同D.戰時同盟關系使美蘇經貿合作日益緊密【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1935年美國正在經歷經濟危機,為了盡快銷售剩余產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技術幫助,而蘇聯發展工業化也需要先進的技術,因此蘇聯順應形勢,調整了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故選A項;美國給予蘇聯技術幫助,是為了開拓市場,排除B項;美蘇意識形態是不同的,排除C項;二戰時期,美蘇是同盟關系,1935年是二戰全面爆發前,排除D項。7.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希望資本家能夠維持現有的投資規模和工資水平,工人代表能夠放棄增加工資的要求;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壓力。這些措施的出臺說明胡佛( )A.仍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B.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已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所在D.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鑒【答案】 D【解析】 材料“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壓力”說明當時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對國家經濟進行小規模干預,故選D項;材料中可見當時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項;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排除B項;胡佛僅是小規模干預而非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排除C項。8.1936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農業調整法》違憲,禁止實施,但根據法院的裁決,農業管理局卻可以繼續存在并仍然負責管理農業生產,只不過工作重點發生了變化,即從限制農民生產轉移到補貼農民種植土壤保護作物,如草、豆類和飼料作物等等。這一變化( )A.開創聯邦政府有計劃介入自然災害救助的先例B.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C.改變了國民經濟體系與農業體系的結構關系D.說明廣大農民群眾對羅斯福新政充滿了信心【答案】 B【解析】 種植保護土壤的作物,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故選B項;“開創”說法欠妥,排除A項;農業管理局工作重心的轉移不會改變國民經濟體系與農業體系的結構關系,排除C項;農業管理局屬于政府機關,它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是由于最高法院的裁決引起的,與農民對新政的信心無關,排除D項。9.1933年,美國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為標志,發動了“人盡其職”的“藍鷹運動”。藍鷹一只腳踩的是齒輪,一只腳踩的是閃電。藍鷹運動旨在( )A.緩和種族矛盾 B.完善能源結構C.復興工業經濟 D.消除勞資糾紛【答案】 C【解析】 據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期間凡是愿意遵守《全國工業復興法》的企業皆可懸掛藍鷹標志,目的是推行公平競爭法規,這有利于工業經濟的復興,故選C項。10.羅斯福認為,建筑業是“一個對從水泥到電器等其他行業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的行業”,為此在新政期間大力興辦了以建筑業為主的公共工程。由此可知,當時發展建筑業( )A.旨在保證公共工程的建設B.有利于拉動國內需求增長C.抑制了其他工業部門發展D.減輕了政府財政經濟負擔【答案】 B【解析】 從材料中建筑業對其他行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知發展建筑業可以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在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的嚴峻形勢下,羅斯福通過發展建筑業帶動其他行業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危機,故選B項。11.(2021·臨沂高三模擬)如圖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美國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圖。它反映了美國( )A.科技發展推動就業率提高B.經濟結構存在嚴重失衡C.生產關系出現了重大變革D.社會階層出現新的變化【答案】 D【解析】 據材料,20世紀90年代美國就業人口與50年代相比,農業和工業的就業比重下降,服務業就業人口增多,遠遠超過農業和工業,就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社會階層的更新,故選D項;二戰后科技的發展推動就業結構變化,但圖表中未涉及就業率問題,排除A項;二戰后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排除B項;美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未出現根本性變化,排除C項。12.(2021·衡水高三模擬)20世紀80年代,法國密特朗執政時,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國社會黨是歐洲社會主義流派之一,以國有化、權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為三大理論支柱。這從側面反映了法國( )A.探索發展混合經濟 B.加強國家干預經濟C.擺脫了經濟滯脹局面 D.削減福利國家的規模【答案】 A【解析】 材料中“20 世紀 80 年代”“以國有化、權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為三大理論支柱”表明,法國實行混合經濟體制,故選A項;國家干預減少而非加強,與材料中“權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擺脫了經濟滯脹局面,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經濟體制,未涉及福利國家,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通過建立“戰時共產主義”,將全面戰爭的概念應用于國內沖突,政府從農民手中獲取糧食,確立定額分配制度,使銀行和工業國有化,并要求每一個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已經贏得了內戰,但許多農場變成了廢墟,食物供應幾乎耗盡。3月,俄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在重建農業和工業的嘗試中實行了某種有限的經濟自由。到1926年,工業生產已經超過了1913年的水平,同時農民生產了差不多和戰前同樣數量的谷物,工農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摘編自[美]約翰·巴克勒著《西方社會史》材料二 柯立芝(1923年8月至1929年3月在任美國總統)說:“由于貧窮是罪惡的報應,政府便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征稅,以援助卑賤的窮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們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應該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在危機期間,胡佛總統拒絕救濟失業者,他認為用政府撥款救濟失業者不僅危害了美國人民生活中極其寶貴的品質,而且打擊了自治的基礎。為了扭轉形勢,1933年上臺的羅斯福總統選擇了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結束美國人最為珍視的自由競爭,為此許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違憲。但到1930年代末,羅斯福還是使總統職位成為了聯邦政府的權威中心,國會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樣獨立行使自身權力,且各州政府明顯服從聯邦政府。——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和艾倫·布林克利《美國史》材料三 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俄與美國經濟政策變化所體現的國家治理的異同,并分析其國家治理調整的共同原因。(13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三在國家治理方面的意義。(12分)【答案】 (1)同:都采用國家干預和自由市場相結合的政策;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國家治理精神或都突破了原有的觀念的束縛。異:蘇俄由全面嚴格控制到實行部分經濟自由(國有經濟為主、自由經濟為輔),找到了符合國情的國家治理方式;美國由自由放任到實行部分國家干預(自由經濟為主、國家干預為輔),沖擊了原有國家治理體制,行政權擴張。共同原因:都面臨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單一的國家治理手段都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都借鑒了國外經濟發展經驗。(2)意義: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或標志著鄧小平理論成熟和形成);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推動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有利于完善國家治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14.(2021·三明高三模擬)(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一覽表(美元計)時間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人均GDP 97 103 101 137 190 170 187 223 232 500時間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8人均GDP 489 570 719 1 420 2 422 10 744 20 662 28 023 38 918 42 491——中國統計局網站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進行探究,自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 示例論題:戰后,英國不斷調整政策推動了英國人均GDP的增長。闡述:二戰后,英國奉行凱恩斯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推動了英國戰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人均GDP由719美元增長到2 422美元。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放棄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加入歐共體,加強了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關系,增強了英國經濟的活力。20世紀70年代后期,撒切爾夫人進行改革,強調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縮減福利支出,使英國經濟有了明顯的恢復,人均GDP由10 744 美元增長到20 662美元。總之,二戰后英國根據本國實際,調整經濟政策,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英國人均GDP的增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十一現代世界經濟模式的創新與調整(原卷版).doc 專題十一現代世界經濟模式的創新與調整(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