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八 近代西方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民主革命【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1840~1900年間的列強侵華考點二 太平天國運動考點三 辛亥革命考點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1840~1900年間的列強侵華[基礎回扣]1.侵華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性,尤其是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2.發動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3.主要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4.獲得侵略權益:開放口岸通商、割地、賠款、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內地游歷、傳教、開設工廠、設立租界、劃分勢力范圍等。5.結果:近代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加速了近代化進程。[重難點深化]1.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1)19世紀40—60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和相對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國,采用武裝侵略的方式打開了中國國門,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侵略權益,以商品輸出為主要方式。(2)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老牌列強和后起列強既勾結又斗爭,在繼續實行軍事侵略和商品輸出的同時,采取“以華治華”的政策,積極扶植代理人,并加緊進行資本輸出和文化侵略,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2.近代列強侵華的規律性認識(1)侵華原因:屬于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兩次工業革命是原動力。(2)侵華方式:經歷了一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過程。侵華方式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特征密切相關。例如,鴉片戰爭反映了工業革命后列強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要求;甲午中日戰爭反映了列強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的特點;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則體現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列強分割世界的要求。(3)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侵略權益,從而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這是由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所決定的。(4)侵華格局:經歷了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的變化;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真題印證]1.(2020江蘇卷·7) 《申報》曾報道,"奉天為我圣祖神宗當日發祥之地,今雖勢不能敵,豈可輕以尺寸與人”,還有旅順、威海皆軍事要地,因而“中國萬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請”。與此報道相關的戰爭應是( )A. 鴉片戰爭 B. 第二次鴉片戰爭 C. 甲午中日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C【解析】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倭人(日本軍隊)在旅順制造了大屠殺,在威海衛圍攻北洋艦隊,因此與此報道有關的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故選擇C項;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沒有提出“割地之請”,排除D項。2.(2020浙江卷·9)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清政府的這種認知反映了( )。A. 極力維護朝貢貿易體制 B. 拋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國的幻夢 D. 對司法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仍懵懂無知【答案】D【解析】晚清不平等條約中的治外法權條款嚴重破壞力中國的司法主權,但是當時的統治者卻認為這一條款是權宜之策,一方面能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同時還能減輕官員管轄外國人的負擔,一舉兩得,并未意識到這一條款的危害,說明晚清統治者對于列強通過治外法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的行徑懵懂無知,D正確;治外法權屬于司法領域,與朝貢貿易體制無關,排除A;清政府認為“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說明其在觀念上依然堅持了閉關鎖國,排除B;清政府將簽署治外法權作為一種對外國人的恩賜看待,充分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C。考點二 近代前期中國的民主革命[基礎回扣]1太平天國運動(1)起因:①主要原因:鴉片戰爭激化了階級矛盾。②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創立拜上帝教。(2)《天朝田畝制度》:是對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級制度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禮教思想的否定,強調平均主義,帶有明顯的革命性和落后性。(3)《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方案。(4)評價:是歷代農民斗爭的最高峰,揭開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2.辛亥革命(1)過程:①武昌起義:1911年10月,清朝統治土崩瓦解。②建立民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2)結果: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3)意義:①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②推動了中國民主化進程,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重難點深化]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直接背景 定都天京 天京變亂經濟主張 企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 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群眾基礎 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不是農民革命的產物,脫離了農民階級的要求直接作用 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直接推動了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 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未能付諸實行,對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影響歷史地位 是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辛亥革命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四大突破及原因(1)突破①組織形式:從舊式的宗教組織“拜上帝會”發展到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②領導階級:從舊式的農民階級發展到近代民族資產階級。③革命綱領:從農民階級絕對平均主義的《天朝田畝制度》發展到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斗爭目標:從追求空想的“人間天國”發展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原因①經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已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②階級力量: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特別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③民族危機:《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侵華進入新階段,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④思想:20世紀初,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真題印證]1.(2021全國Ⅱ卷·28)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答案】A【解析】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盡心和議”作為處置政敵的理由,說明慈禧太后主張與西方列強“合作”,而英國報刊的態度表明會支持清朝政府,這樣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將會使得太平天國面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故選A項;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是以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為標志,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涉及到慈禧太后和英國報刊兩個角度的信息,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只能與慈禧太后的措施相關,所以不能完整體現材料內容,排除C項;題干信息使得我們可以推論出中外反動勢力將會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并不能表明中國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排除D項。2.(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3.(2021廣東卷·7) 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 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 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 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 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答案】D【解析】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4. (2021浙江卷·11)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答案】B【解析】“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強調反封建求民主,“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強調反帝以自強,故選B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排除D項。5.(2021北京卷·7) 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份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 )A. 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質B. 孫中山領導的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C. 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D. 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答案】D【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客觀上打擊了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所以列寧對辛亥革命表示了極大認可,D項正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它們具有不相同的性質,排除A項;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排除B項;共產國際成立于1919年,此時辛亥革命早已發生,所以不可能指導中國的辛亥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考點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基礎回扣]1.五四運動(1)性質: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2)特點:徹底、不妥協、群眾基礎廣泛。(3)意義: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中國共產黨成立(1)標志:中共“一大”召開。(2)兩個綱領: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3.國民大革命(1)性質: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社會各階層廣泛參加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民主革命。(2)國共合作:兩次會議(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新三民主義(蘊含“三大政策”)。(3)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奠定了革命繼續發展的基礎。4.國共十年對峙(1)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2)“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4)革命道路: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山道路。(5)遵義會議:革命形勢開始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是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6)西安事變: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5.抗日戰爭(1)侵華日軍的罪行: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組建“七三一部隊”,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奴化教育,殖民掠奪與統治。(2)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基礎,實行全民族抗戰;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雙重性);兩個戰場并存;中國共產黨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持久抗戰。(3)意義:是近代中國一百多年來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6.解放戰爭(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重慶談判和重慶政治協商會議。(2)1947年6月,挺進大別山,開始戰略反攻。(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4)1949年4月,北平和談破裂后,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重難點深化]1.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1)探索期:中國共產黨成立至國民革命運動失敗。①從中國的國情認識到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中國的社會現實。②從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受挫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認識到必須聯合農民階級和其他階級,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于是進行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③從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認識到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國民革命運動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竊取革命成果。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創建了人民軍隊;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2)成熟期:土地革命時期①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了一條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在創建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毛澤東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探索出了中國式的革命道路。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遵義會議是在沒有共產國際參與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了自己的組織、路線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1)演變的過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曲折歷程。①合作—對抗 ②再合作—再對抗(2)影響國共兩黨關系的基本因素①兩黨的階級性質:1927年之后的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③國際環境: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就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真題印證]1. (2021全國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答案】C【解析】1921年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所以他的意圖應該是為中國考慮,而由其所述社會革命發生在“工業落后之農業國”可知他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故選C項;題干中蔡和森的觀點重在強調社會革命沒有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生在相對落后的俄國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說的是“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不是指所有地方的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排除B項;蔡和森是借俄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發生了社會革命,來類比中國也具有了相似的社會革命發生的條件,而不是說俄國革命道路問題,排除D項。2.(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 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 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B正確;材料內容不涉及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故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講中國人反思文化,故C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新式標點成為時尚,故D錯誤。3.(2021浙江卷·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答案】C【解析】“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故選C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19年,排除A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0年,排除B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2年,排除D項。4.(2021廣東卷·8) 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A. 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 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 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 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階級分化不充分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國情,認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壓迫,因此要調整策略,開展國民革命運動,A正確;B項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B;材料沒有強調要統一認識,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要聯合開展國民革命,而不是擴大階級基礎,排除D。5.(2021全國Ⅰ卷·29)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當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A.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廣泛革命統一戰線 D.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答案】A【解析】1934年正面臨著國民黨與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之間的“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之后又面臨著長征進行戰略轉移的任務,這些都需要共產黨改進工作方法,更好的動員群眾參與,才能渡過難關,故選A項;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已經在井岡山斗爭期間開辟出來,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專指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建立的用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統一戰線,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是在1935年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后,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D項。6.(2021 湖南卷·10) 圖1、圖2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 )A. 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B. 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C.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D. 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答案】B【解析】根據圖1中的日軍從杭州灣登陸入侵上海、中國守軍堅守四行倉庫及中國軍隊轉移路線等信息,可得出,圖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結合所學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正面戰場進行了積極抵抗,其中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根據圖2中的中國軍隊進攻方向、投入戰斗的軍隊番號120師和129師及作戰區域為晉察冀地區等信息,可得出,圖2反映的是百團大戰,結合所學可知,自1938年相持階段到來后,日軍改變了侵華策略,積極進攻國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此后,國民黨消極抗日,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由此可知,從圖1到圖2,反映了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國民黨正面戰場為主轉變為共產黨的敵后戰場為主,故B項正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使中國的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這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關,故C項錯誤;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發生在1945年,這與材料世間不符,故D項錯誤。7.(2021浙江卷·13)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據材料“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貢獻于國家”可知,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確;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②錯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故③正確;據材料“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貢獻于國家”可知,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外辱,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8.(2021北京卷·9) 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正在緊張進行的中日會戰情況:“晉省得失,不僅關系華北之存亡,實對中日整個戰局有相當之影響。”并強調了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結合所學,判斷這一勝利是指( )A. 淞滬會戰 B. 平型關大捷 C. 臺兒莊戰役 D. 百團大戰【答案】B【解析】根據“八路軍”“中日會戰”“晉省得失”可知,這是抗戰初期發生在山西的戰役,結合“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可知,這是平型關大捷,取得抗日戰爭以來首次大捷,B項正確;淞滬會戰和臺兒莊戰役中,主要是國民黨部隊參戰,排除A、C項;百團大戰時期,正處于抗戰相持階段,當時山西已經淪陷,排除D。故選B項。9.(2021廣東卷·9) 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A. 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 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 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答案】C【解析】根據“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國人對于國共和談進行和平建國是熱切期盼,反映出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對綱領的認同,排除B;抗戰已經勝利,民族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矛盾,排除D。【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德州高三模擬)19世紀60年代,為了方便財政資金的籌措,清朝地方督撫普遍直接設置獨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專門機構掌管本地區財政事務,其官員由督撫委派,聽命于督撫。在不少地方,戶部對各省的財政管理實際上名存實亡。這些現象的出現( )A.沖擊了清朝集權體制 B.使得地方割據勢力形成C.加劇了邊疆地區危機 D.直接導致維新變法失敗【答案】 A【解析】 依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清朝地方督撫設置獨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專門的掌管本地區財政事務的機構,其官員由督撫委派,聽命于督撫,從而導致戶部對各省的財政管理名存實亡,地方經濟獨立性增強,沖擊了清朝中央集權體制,故選A項;地方督撫建立獨立財政體制,不利于中央集權,但并未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清朝地方督撫對地方財政的控制,與清政府邊疆危機無關,排除C項;地方權力的擴大不利于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的推進,但并非維新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排除D項。2.(2021·河北教育學會高三調研)1862年,英國駐上海領事致上海道臺的信函中稱:“歷年以來,本領事館與貴官廨早經諒解,凡貴國官廨對于居住租界內之華人行使管理權時,須先經本領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B.英國在華獲得“領事裁判權”C.租界逐漸成為“國中之國”D.清政府已淪為“洋人的朝廷”【答案】 C【解析】 “凡貴國官廨對于居住租界內之華人行使管理權時,須先經本領事同意”表明租界成為“國中之國”,故選C項;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A項;英國在華獲得“領事裁判權”在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中,排除B項;清政府已淪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條約》之后,排除D項。3.(2021·濟寧高三模擬)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英、俄等國發出關于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下表是照會提出的三項原則。此后,列強相繼接受了美國的原則。列強的這一做法反映出( )原則一 各國不得干涉他國在華勢力范圍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則二 各國進出口貨物關稅均按中國現行稅率,由中國海關統一征收原則三 各國勢力范圍對他國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鐵路運費,不應有所差異A.資本輸出是列強侵華的根本目的B.美國已成為公認的經濟強國C.避免瓜分中國符合列強最大利益D.門戶開放利于列強擴大侵略【答案】 D【解析】 “門戶開放”政策是以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的,有利于列強擴大侵略,故選D項;列強侵華的根本目的在于開拓海外市場,發展本國資本主義經濟,排除A項;列強接受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主要是因為這一政策符合列強的利益,無法據此推知美國經濟地位,排除B項;作為后起的強國,避免瓜分中國符合美國最大利益,并不符合所有列強最大利益,排除C項。4.(2021·呂梁一模)鴉片戰爭期間一些民眾向英軍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另一些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至于英軍在行進甚至開戰之時,成群的民眾躲在遠處觀看這難得一見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獻中屢見不鮮。材料反映了( )A.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尚未形成B.英國的利誘政策非常有效C.英方記載有違基本的事實D.民眾對清朝封建統治嚴重不滿【答案】 A【解析】 據材料鴉片戰爭期間民眾的表現可見,當時中國民眾尚未形成民族國家意識,許多人還看不到民族國家利益的存在,沒有意識到英國軍隊的侵略性,故選A項;民眾主動為英軍服務,并非英軍利誘,排除B項;由材料“英方文獻中屢見不鮮”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C項;材料中只反映中國民眾和英軍的關系,沒有涉及民眾對清朝封建統治的態度,排除D項。5.(2021·泰州高三質檢)王會悟在回憶錄中說:“上海已不能開會了,到哪兒去繼續把會開完呢?代表們意見不一。我想到我家鄉嘉興的南湖,游人少,好隱蔽,就建議到南湖去包一個畫舫,在湖中開會。李達去與代表們商量,大家都同意了這個意見。”對該史料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A.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B.作者親身經歷說明該史料真實可信C.回憶錄屬文學作品沒有歷史價值D.該史料完整地記錄一大遷址的原因【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回憶錄中的內容,而回憶錄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以及年代久遠記憶不清的可能,因此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故選A項;親歷者并不一定可信度高,排除B項;回憶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排除C項;“完整”說法錯誤,排除D項。6.(2021·北京東城區高三模擬)憑證、契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下圖是一張土地分配證,可用于研究( )A.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B.辛亥革命期間的“平均地權”C.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D.過渡時期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土地分配證上內容“商光邊區革命委員會”“一千九百三十一年”等信息可知,此證應為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商光邊區政府通過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土地而發放的分田憑證,故選C項;《天朝田畝制度》頒布于1953年,且太平天國政權非為邊區革命政府,排除A項;辛亥革命高潮在1911年武昌起義,且“平均地權”并未落實,排除B項;過渡時期的農業合作社廣泛成立于1952-1956年間,排除D項。7.抗戰期間,共產黨發動和武裝民眾形成的眾多抗日根據地,不僅破壞了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而且鉗制了近60%的日本陸軍軍力。其中“百團大戰”歷時3個多月,斃傷日軍20 645人、偽軍5 155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極大震懾。這體現了中共抗戰( )A.始終是抗日戰場上的主力軍B.得到了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C.是為了配合國民黨的正面戰場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滅亡的步伐【答案】 D【解析】 “抗日根據地,不僅破壞了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而且鉗制了近60%的日本陸軍軍力。其中‘百團大戰’歷時3個多月,斃傷日軍20 645人、偽軍5 155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極大震懾”說明敵后抗日戰爭對日本的打擊很大,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促進了日本的滅亡,故選D項。8.(2021·樂山一模)1939年12月—1940年3月間,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措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對此中國共產黨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三大原則,積極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派。中國共產黨這一做法( )A.體現了階級利益服從民族利益B.有效打擊了敵后戰場的日軍C.積極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D.擴大了邊區政權的統治基礎【答案】 A【解析】 1939—1940年處于抗日戰爭期間,民族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面對國民黨的反攻浪潮,中國共產黨依然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體現了階級利益服從民族利益,故選A項。9.(2021·成都一模)1938年6月,國民黨軍隊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企圖阻滯日軍,形成了“黃泛區”。1945年冬,國民黨當局決定引黃河水回歸故道,提出堵塞花園口決堤口與引導黃河改道同時進行的方案,以“解除黃泛區人民災難”。中共則提出先恢復黃河故道的堤岸,再堵塞決口,并給予黃河故道區城民眾經濟補償的提議(如圖所示)。后者的提議( )1946年6月的國內形勢圖(局部)A.意在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經濟恢復B.利于維護解放區利益鞏固聯合政府C.體現了中共針對國內時局的戰略判斷D.反映了中共對敵后戰場主導權的重視【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圖片信息可知黃河下游地區屬于解放區,對國民黨的戰略展開構成嚴重威脅,國民黨試圖用黃河歸故來水淹解放區,共產黨識破這一意圖,國共圍繞黃河歸故展開斗爭,故選C項;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經濟恢復不是共產黨的主要意圖,排除A項;據所學1945年冬聯合政府尚未建立,排除B項;1945年冬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排除D項。10.下表為解放戰爭初期中共領導的人民力量在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截止1947年4月)。表中數據表明( )類別 控制面積 縣級政權 控制區域總人口 人民軍隊數量 90萬平方公里 242個 1 800萬 46萬比例或發展 約70% 約75% 約46% 初期外地派人11萬A.中共已經建立了穩固的東北根據地B.中共在東北地區的力量優于國民黨C.東北地區的人民已經獲得基本解放D.中共已控制東北地區的大部分城市【答案】 A【解析】 據表格數據可知,解放戰爭初期中共在東北地區控制面積、政權和人口比重較高,發展速度較快,故選A項;材料并沒有提到國民黨,無法得出誰更具有優勢,排除B項;1947年遼沈戰役還沒有打響,排除C項;遼沈戰役勝利后中共才控制了東北的大部分城市,排除D項。11.(2021·濰坊高三質檢)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為換取列強支持,承認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宣布“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兩種不同態度( )A.都是基于國情的務實正確選擇B.均得益于國家實力的日益強大C.是決定現代化道路成敗的前提D.都爭取到了更有利的外交環境【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成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外國列強有一定的依賴性和妥協性,這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堅決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鞏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故選C項。12.(2021·龍巖高三模擬)1948年夏,沂蒙解放區發生旱災,部分農民舉行傳統的祈雨儀式,并暴力毆打了前來阻止的基層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對群眾進行懲罰,而是將革命理念與傳統習俗結合起來,采用溫和的方式處理了這一事件,并重新將生產救災導入正常軌道。這表明當時( )A.封建舊勢力嚴重阻礙了革命工作B.中共在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方法C.中共在農村積極地開展土地改革D.破除封建迷信是革命的首要目標【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共產黨“將革命理念與傳統習俗結合起來”,表明在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方法,故選B項;農民的祈雨儀式反映出傳統習俗的影響,并非封建舊勢力的阻礙,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排除C項;材料說明破除封建迷信是中國共產黨地方治理的主要任務,無法推斷是其首要目標,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讀:liè,意為同等),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萬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欲以成法制之,譬如醫者療疾不問何癥,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庚申(咸豐十年,1860年)以后,夷勢骎骎內向,薄海冠帶之倫,莫不發憤慷慨,爭言驅逐。局外之訾議,既不悉局中之艱難;及詢以自強何術,御侮何能,則茫然靡所依據。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決勝者,若彼之所長己之所短尚未探討明白,但欲逞意氣于孤注之擲,豈非視國事如兒戲耶!”——李鴻章《籌議海防折》(1875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李鴻章對時局作出上述判斷的事實依據有哪些?(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造成“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外部原因。(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鴻章應對上述時局的舉措,并說明其結果如何。(4分)【答案】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從沿海侵略中國,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列強侵略來自海上,列強聯合侵略中國;列強深入中國內地;列強侵華方式多樣(經濟、宗教);西方列強船堅炮利;中國軍事落后等。(2)西方列強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新航路開辟,歐洲開展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步形成;西方各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技術先進的工業國家,急需尋找海外市場;西方經過啟蒙運動,民主自由思想成為主流;科學取得巨大進步等。(3)舉措:發起洋務運動(或建設近代海軍)。結果:創辦了大量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或增強了軍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侵略,但最終失敗。14.(12分)閱讀材料,思考問題。材料 20世紀末,以反思“革命史范式”為背景,學術界逐漸興起了一股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并推崇改良的論調,即所謂的“告別革命”。“告別革命”論者一方面把歷史建立在“如果”上,憧憬著“中國當時如果選擇康、梁的改良主義道路會好很多”,認為“其實在當時情況下,漸進的改良并非完全不可能走通”。另一方面,“告別革命”論者在突出改良優勢的同時也刻意強調革命的破壞面、負面影響。他們認為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殺人流血”“破壞一切”。而且革命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政治框架,在破壞后也沒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加以彌補。——羅艷君、邵雍《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如何認識“告別革命論”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答案】 論點方面 論據方面 論證方面一等 告別革命論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①告別革命論將歷史建立在“如果”上,而歷史是不能被假設的。 ②中國近代慘痛的歷史證明康、梁式的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 ③隨著歷史的發展,革命的條件日趨成熟。 ④革命有其破壞的一面,但這是必要的代價。短期暴力革命對中國的積極作用比長期溫和的改良更大。 ⑤革命在破壞后沒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加以彌補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⑥選擇革命并不意味著排斥改良,兩者不是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關系。 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流暢。二等 論證過程中提出觀點;簡單抄材料。 按點給分 層次較分明,史論能結合。三等 觀點片面。 按點給分 要點式列舉四等 論點不合理;無論點。 按點給分 要點式列舉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八 近代西方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民主革命【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1840~1900年間的列強侵華考點二 太平天國運動考點三 辛亥革命考點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1840~1900年間的列強侵華[基礎回扣]1.侵華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性,尤其是兩次 的推動。2.發動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八國聯軍侵華。3.主要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 》。4.獲得侵略權益:開放口岸通商、割地、賠款、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內地游歷、傳教、開設工廠、設立租界、劃分 等。5.結果:近代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 的朝廷;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加速了近代化進程。[重難點深化]1.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1)19世紀40—60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和相對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國,采用武裝侵略的方式打開了中國國門,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侵略權益,以商品輸出為主要方式。(2)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老牌列強和后起列強既勾結又斗爭,在繼續實行軍事侵略和商品輸出的同時,采取“以華治華”的政策,積極扶植代理人,并加緊進行資本輸出和文化侵略,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2.近代列強侵華的規律性認識(1)侵華原因:屬于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兩次工業革命是原動力。(2)侵華方式:經歷了一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過程。侵華方式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特征密切相關。例如,鴉片戰爭反映了工業革命后列強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要求;甲午中日戰爭反映了列強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的特點;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則體現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列強分割世界的要求。(3)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侵略權益,從而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這是由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所決定的。(4)侵華格局:經歷了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的變化;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真題印證]1.(2020江蘇卷·7) 《申報》曾報道,"奉天為我圣祖神宗當日發祥之地,今雖勢不能敵,豈可輕以尺寸與人”,還有旅順、威海皆軍事要地,因而“中國萬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請”。與此報道相關的戰爭應是( )A. 鴉片戰爭 B. 第二次鴉片戰爭 C. 甲午中日戰爭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2020浙江卷·9)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清政府的這種認知反映了( )。A. 極力維護朝貢貿易體制 B. 拋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國的幻夢 D. 對司法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仍懵懂無知考點二 近代前期中國的民主革命[基礎回扣]1太平天國運動(1)起因:①主要原因:鴉片戰爭激化了 矛盾。②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創立 。(2)《天朝田畝制度》:是對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級制度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禮教思想的否定,強調 主義,帶有明顯的革命性和落后性。(3)《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發展 的改革方案。(4)評價:是歷代農民斗爭的最高峰,揭開了近代中國 的序幕。2.辛亥革命(1)過程:①武昌起義:1911年10月,清朝統治土崩瓦解。②建立民國: 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③頒布《 》:1912年3月,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2)結果:革命果實落入 之手,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3)意義:①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 的觀念深入人心。②推動了中國民主化進程,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重難點深化]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直接背景 定都天京 天京變亂經濟主張 企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 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群眾基礎 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不是農民革命的產物,脫離了農民階級的要求直接作用 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直接推動了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 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未能付諸實行,對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影響歷史地位 是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辛亥革命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四大突破及原因(1)突破①組織形式:從舊式的宗教組織“拜上帝會”發展到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②領導階級:從舊式的農民階級發展到近代民族資產階級。③革命綱領:從農民階級絕對平均主義的《天朝田畝制度》發展到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斗爭目標:從追求空想的“人間天國”發展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原因①經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已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②階級力量: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特別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③民族危機:《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侵華進入新階段,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④思想:20世紀初,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真題印證]1.(2021全國Ⅱ卷·28)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2.(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3.(2021廣東卷·7) 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 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 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 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 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4. (2021浙江卷·11)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5.(2021北京卷·7) 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份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 )A. 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質B. 孫中山領導的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C. 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D. 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考點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基礎回扣]1.五四運動(1)性質: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 的革命運動。(2)特點:徹底、不妥協、群眾基礎廣泛。(3)意義: 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中國共產黨成立(1)標志:中共“一大”召開。(2)兩個綱領: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 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3.國民大革命(1)性質:以 為基礎、社會各階層廣泛參加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民主革命。(2)國共合作:兩次會議(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新三民主義(蘊含“三大政策”)。(3)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 的反動統治,奠定了革命繼續發展的基礎。4.國共十年對峙(1)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 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2)“ ”: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3)秋收起義: 年9月,毛澤東領導。(4)革命道路:毛澤東創建 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山道路。(5)遵義會議:革命形勢開始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 ;是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6)西安事變: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 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5.抗日戰爭(1)侵華日軍的罪行: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組建“七三一部隊”,對根據地進行“ ”,奴化教育,殖民掠奪與統治。(2)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基礎,實行 抗戰;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雙重性);兩個戰場并存;中國共產黨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持久抗戰。(3)意義:是近代中國一百多年來 斗爭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6.解放戰爭(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重慶談判和 會議。(2)1947年6月,挺進 ,開始戰略反攻。(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遼沈、淮海、 三大戰役的勝利。(4)1949年4月,北平和談破裂后,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 。[重難點深化]1.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1)探索期:中國共產黨成立至國民革命運動失敗。①從中國的國情認識到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中國的社會現實。②從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受挫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認識到必須聯合農民階級和其他階級,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于是進行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③從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認識到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國民革命運動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竊取革命成果。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創建了人民軍隊;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2)成熟期:土地革命時期①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了一條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在創建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毛澤東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探索出了中國式的革命道路。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遵義會議是在沒有共產國際參與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了自己的組織、路線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1)演變的過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曲折歷程。①合作—對抗 ②再合作—再對抗(2)影響國共兩黨關系的基本因素①兩黨的階級性質:1927年之后的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③國際環境: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就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真題印證]1. (2021全國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2.(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 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 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3.(2021浙江卷·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4.(2021廣東卷·8) 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A. 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 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 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 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5.(2021全國Ⅰ卷·29)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當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A.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廣泛革命統一戰線 D.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6.(2021 湖南卷·10) 圖1、圖2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 )A. 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B. 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C.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D. 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7.(2021浙江卷·13)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1北京卷·9) 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正在緊張進行的中日會戰情況:“晉省得失,不僅關系華北之存亡,實對中日整個戰局有相當之影響。”并強調了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結合所學,判斷這一勝利是指( )A. 淞滬會戰 B. 平型關大捷 C. 臺兒莊戰役 D. 百團大戰9.(2021廣東卷·9) 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A. 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 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 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德州高三模擬)19世紀60年代,為了方便財政資金的籌措,清朝地方督撫普遍直接設置獨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專門機構掌管本地區財政事務,其官員由督撫委派,聽命于督撫。在不少地方,戶部對各省的財政管理實際上名存實亡。這些現象的出現( )A.沖擊了清朝集權體制 B.使得地方割據勢力形成C.加劇了邊疆地區危機 D.直接導致維新變法失敗2.(2021·河北教育學會高三調研)1862年,英國駐上海領事致上海道臺的信函中稱:“歷年以來,本領事館與貴官廨早經諒解,凡貴國官廨對于居住租界內之華人行使管理權時,須先經本領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B.英國在華獲得“領事裁判權”C.租界逐漸成為“國中之國”D.清政府已淪為“洋人的朝廷”3.(2021·濟寧高三模擬)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英、俄等國發出關于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下表是照會提出的三項原則。此后,列強相繼接受了美國的原則。列強的這一做法反映出( )原則一 各國不得干涉他國在華勢力范圍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則二 各國進出口貨物關稅均按中國現行稅率,由中國海關統一征收原則三 各國勢力范圍對他國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鐵路運費,不應有所差異A.資本輸出是列強侵華的根本目的B.美國已成為公認的經濟強國C.避免瓜分中國符合列強最大利益D.門戶開放利于列強擴大侵略4.(2021·呂梁一模)鴉片戰爭期間一些民眾向英軍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另一些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至于英軍在行進甚至開戰之時,成群的民眾躲在遠處觀看這難得一見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獻中屢見不鮮。材料反映了( )A.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尚未形成B.英國的利誘政策非常有效C.英方記載有違基本的事實D.民眾對清朝封建統治嚴重不滿5.(2021·泰州高三質檢)王會悟在回憶錄中說:“上海已不能開會了,到哪兒去繼續把會開完呢?代表們意見不一。我想到我家鄉嘉興的南湖,游人少,好隱蔽,就建議到南湖去包一個畫舫,在湖中開會。李達去與代表們商量,大家都同意了這個意見。”對該史料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A.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B.作者親身經歷說明該史料真實可信C.回憶錄屬文學作品沒有歷史價值D.該史料完整地記錄一大遷址的原因6.(2021·北京東城區高三模擬)憑證、契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下圖是一張土地分配證,可用于研究( )A.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B.辛亥革命期間的“平均地權”C.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D.過渡時期的農業合作化運動7.抗戰期間,共產黨發動和武裝民眾形成的眾多抗日根據地,不僅破壞了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而且鉗制了近60%的日本陸軍軍力。其中“百團大戰”歷時3個多月,斃傷日軍20 645人、偽軍5 155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極大震懾。這體現了中共抗戰( )A.始終是抗日戰場上的主力軍B.得到了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C.是為了配合國民黨的正面戰場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滅亡的步伐8.(2021·樂山一模)1939年12月—1940年3月間,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措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對此中國共產黨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三大原則,積極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派。中國共產黨這一做法( )A.體現了階級利益服從民族利益B.有效打擊了敵后戰場的日軍C.積極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D.擴大了邊區政權的統治基礎9.(2021·成都一模)1938年6月,國民黨軍隊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企圖阻滯日軍,形成了“黃泛區”。1945年冬,國民黨當局決定引黃河水回歸故道,提出堵塞花園口決堤口與引導黃河改道同時進行的方案,以“解除黃泛區人民災難”。中共則提出先恢復黃河故道的堤岸,再堵塞決口,并給予黃河故道區城民眾經濟補償的提議(如圖所示)。后者的提議( )1946年6月的國內形勢圖(局部)A.意在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經濟恢復B.利于維護解放區利益鞏固聯合政府C.體現了中共針對國內時局的戰略判斷D.反映了中共對敵后戰場主導權的重視10.下表為解放戰爭初期中共領導的人民力量在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截止1947年4月)。表中數據表明( )類別 控制面積 縣級政權 控制區域總人口 人民軍隊數量 90萬平方公里 242個 1 800萬 46萬比例或發展 約70% 約75% 約46% 初期外地派人11萬A.中共已經建立了穩固的東北根據地B.中共在東北地區的力量優于國民黨C.東北地區的人民已經獲得基本解放D.中共已控制東北地區的大部分城市11.(2021·濰坊高三質檢)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為換取列強支持,承認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宣布“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兩種不同態度( )A.都是基于國情的務實正確選擇B.均得益于國家實力的日益強大C.是決定現代化道路成敗的前提D.都爭取到了更有利的外交環境12.(2021·龍巖高三模擬)1948年夏,沂蒙解放區發生旱災,部分農民舉行傳統的祈雨儀式,并暴力毆打了前來阻止的基層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對群眾進行懲罰,而是將革命理念與傳統習俗結合起來,采用溫和的方式處理了這一事件,并重新將生產救災導入正常軌道。這表明當時( )A.封建舊勢力嚴重阻礙了革命工作B.中共在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方法C.中共在農村積極地開展土地改革D.破除封建迷信是革命的首要目標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讀:liè,意為同等),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萬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欲以成法制之,譬如醫者療疾不問何癥,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庚申(咸豐十年,1860年)以后,夷勢骎骎內向,薄海冠帶之倫,莫不發憤慷慨,爭言驅逐。局外之訾議,既不悉局中之艱難;及詢以自強何術,御侮何能,則茫然靡所依據。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決勝者,若彼之所長己之所短尚未探討明白,但欲逞意氣于孤注之擲,豈非視國事如兒戲耶!”——李鴻章《籌議海防折》(1875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李鴻章對時局作出上述判斷的事實依據有哪些?(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造成“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外部原因。(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鴻章應對上述時局的舉措,并說明其結果如何。(4分)14.(12分)閱讀材料,思考問題。材料 20世紀末,以反思“革命史范式”為背景,學術界逐漸興起了一股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并推崇改良的論調,即所謂的“告別革命”。“告別革命”論者一方面把歷史建立在“如果”上,憧憬著“中國當時如果選擇康、梁的改良主義道路會好很多”,認為“其實在當時情況下,漸進的改良并非完全不可能走通”。另一方面,“告別革命”論者在突出改良優勢的同時也刻意強調革命的破壞面、負面影響。他們認為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殺人流血”“破壞一切”。而且革命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政治框架,在破壞后也沒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加以彌補。——羅艷君、邵雍《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如何認識“告別革命論”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八近代西方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民主革命(原卷版).doc 專題八近代西方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民主革命(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