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九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考點二 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考點三 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基礎回扣]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1)背景:自給自足的 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拉開了列強侵華的序幕,大批洋紗開始涌入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2)內容:個體農業與 分離;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3)影響: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被卷入 。2.洋務運動(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臨 的局面;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2)內容:興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 ,創建三支海軍,創辦新式學堂,選送留學生。(3)影響: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重難點深化]1.中國近代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原因①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③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城鄉經濟的聯系,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④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體的內部根源。(2)特點①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速度:國內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遠比內地迅速。③結果:在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3)影響①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準備了自由勞動力、資金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從根本上沖擊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制度。③為西方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使中國逐漸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2.多角度認識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角度 變動 實質 評價生產模式 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沖擊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自然經濟逐步瓦解 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逐步走向工業化、市場化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歷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 民族工業產生并不斷發展,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洋務企業)、民族資本是近代中國三種主要的工業資本形式對外交流 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閉關鎖國政策和狀態被打破國家政策 從“抑商”向“扶商”轉變[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6) 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 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 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 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2.(2021 湖南卷·7) 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 1894年數量 貨值(海關兩) 數量 貨值(海關兩)鐵 113,441(擔) 264,503 1,185,411(擔) 2,467,590錫 33,502(擔) 582,146 97,008(擔) 2,046,897火柴 79,263(籮) 71,384 6,615,327(籮) 1,638,931煤 113,430(噸) 992,649 486,295(噸) 3,21,343糖 186,176(擔) 754,609 1,823,890(擔) 9,507,153A. 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 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 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 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 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4.(2021北京卷·6) 讀如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為貿易中心③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開埠的漢口是南北口岸貿易樞紐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考點二 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基礎回扣]1.興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東南沿海)(1)背景: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 的誘導。(2)內容:官僚、地主、 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出現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3)影響: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和早期的維新思想;促使 進一步解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2.初步發展(19世紀末)(1)背景: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放寬對 的限制;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2)內容:民間出現辦廠熱潮,由沿海向 擴展。(3)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戊戌變法與 的發生。3.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思潮的影響;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概況:以面粉業和 發展最快;但列強一戰后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4.較快發展(1927~1936年)(1)原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開展“ ”,實行法幣政策。(2)概況: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增加;工商業產值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5.日益萎縮(1937~1949年)(1)原因:帝國主義和 的壓制。(2)概況:遭受日本侵略者、美國商品和官僚資本的多重壓迫。[重難點深化]1.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列強侵略:瓦解著中國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條件。②政府鼓勵: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③實業救國: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④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民族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力量源泉。⑤與時俱進:一些民族工業不斷革新技術、堅持合理經營也是其頑強發展的因素。(2)阻礙因素①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民族工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②自身因素: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業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③政局動蕩: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意義(1)特點①從產生與發展上看,先天不足(資金、技術、人才),后天畸形。②從誕生環境上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③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④從結構上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面粉等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⑤從地位上看,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 經濟的主要形式。⑥從發展歷程上看,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2)意義①從經濟上看,民族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②從政治上看,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③從思想上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其沖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真題印證]1.(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2. (2021 山東卷·7) 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C. D.3.(2021全國Ⅱ卷·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考點三 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基礎回扣]1.鴉片戰爭以后(1)背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等大量涌入。(2)表現:在被迫開放的 地區的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城市中出現了洋布、洋裝、西餐、歐式洋房、自行車等。2.辛亥革命前后(1)背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2)表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帶有 色彩的服飾、稱呼、婚喪儀式逐漸推廣。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背景:一些社會落后現象被政府取締。(2)表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 有了根本性改變,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4.改革開放以后(1)背景: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表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中國正在全面建設 社會。[重難點深化]1.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1)地域:受列強侵略的影響,出現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漸向內地滲透的趨勢,表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2)過程:經歷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由沖突到相互融合的過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變化較快較大,廣大農村仍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堅如磐石。(4)動力:社會運動的影響,上層人物的倡導、示范,工商業經濟發展,西方文明的傳入等。(5)趨勢:平等、民主、文明是其發展的主要趨勢。2.影響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1)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國。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會近代化最早的發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經通商口岸逐漸向中國內地輻射。這種影響是西方國家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客觀的,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化奠定了經濟基礎。(3)近現代革命思潮的興起與思想解放運動。近代中國先進人士的倡導,如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號召“斷發易服”,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4)歷屆政府的重視、提倡促使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如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民生,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將實現全面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真題印證]1.(2021浙江卷·9)右圖為著名表演藝術家譚鑫培(1847—1917年)中年時代《定軍山》劇照。下列項中,與此照及人物活動相吻合的是( )( http: / / www. / )①時值有聲電影剛剛傳入中國②《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已攝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藝術家所表演的劇種是京劇④劇照反映了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3.(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寧足球隊赴日本參賽。比賽前,領隊結合時局激勵全隊;比賽中,華僑和留日學生高呼愛國口號。北寧隊迎戰四支日本勁旅,獲得全勝,歸國后受到數萬民眾熱烈歡迎;《大公報》予以連續報道,稱“為中華爭得無上光榮”。這能夠說明( )A.當時中國重視發展競技體育事業 B.體育比賽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大門C.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 D.民族危機賦予體育更多精神內涵【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盤州一模)19世紀中期淮軍與西方軍隊裝備對比情況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 )武器 發明時間 西方軍隊裝備時間 淮軍裝備時間雷明頓步槍(林明頓) 1865年 1866年 1873-1874年李式步槍 (黎意) 1877年 1879年 1879年溫徹斯特 連發槍 1866年 1877年 1873年加特林機槍 1862年 1864年 1873年A.淮軍軍事力量壯大威脅清政府統治B.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領域取得重大成果C.淮軍裝備已趕超世界軍事先進水平D.淮軍實現了舊式軍制向近代軍制轉變2.(2021·泰安高三模擬)從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1881年清政府“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決定將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留學計劃破產。這從實質上說明了( )A.傳統觀念制約中國近代化進程B.留學教育威脅了清政府的統治C.頑固守舊派勢力抵制留學教育D.教育制度呈現半殖民地化特征3.(2021·廣東新高考適應性測試)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時談到,如果僅從當前需要來看,自造輪船還不如雇買,但要“求其精、求其備,而盡其所長歸之中土,相衍于無窮,非許以重資不可”。左宗棠意在( )A.重資購買外國輪船以歸中國B.興辦民用企業彌補資金不足C.提高本土技術謀求長遠發展D.發展遠洋運輸打破外國壟斷4.1869年福州船政局自主研制的“萬年清”號下水試航,裝載的是自制110千瓦的船用蒸汽機,其技術含量和做工精細程度可以與英國制造的相媲美。這主要是依靠( )A.福州船政局官督商辦的管理模式B.利用了西方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C.中國傳統手工業長期的技術積淀D.自強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2021·達州一模)下表是“一戰”前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數目變化狀況。項目 戰前 戰后棉紡廠 22家 64家紗錠數 70余萬枚 222余萬枚縲絲廠 170多家 430多家面粉廠 40多家 120多家這一變化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出現民族工業“短暫春天”B.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準備C.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產生D.使工人階級隊伍逐步發展壯大6.下圖為晚清時期在華的外國航運比例圖據此可知( )A.英國控制了中國航運業B.中國民族航運業長期受到壓制C.美國在華經濟實力下降D.列強在中國的航運業中占主導7.(2021·合肥一模)下表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進口商品結構統計表,對此表解讀恰當的是( )年份 食物及飲料 原料 制成品 金銀1913 17.01% 12.43% 61.45% 9.11%1919 11.09% 17.45% 57.19% 14.27%1927 20.65% 24.13% 46.33% 8.89%A.中國的制造業能力有了一定提高B.中國扭轉了對外貿易逆差局面C.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主要途徑D.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8.(2021·濟南高三調研)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職業經理人出現于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一二十年代初步增長,三十年代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并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群體。這主要得益于( )A.西方公司制度與商業思想的傳播B.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推動C.近代經濟發展與企業規模的擴大D.新式教育尤其是留學教育的發展9.(2021·天津南開區高三質檢)作家茅盾于1932年間創作了長篇小說《子夜》。故事梗概是: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熱心于發展家鄉雙橋鎮的實業,并打算以雙橋鎮為基地建筑起他的“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的“雙橋王國”。期間,他與美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代理人趙伯韜進行斗爭。最終,由于合伙人杜竹齋的倒戈相向,吳蓀甫發展民族工業的勃勃雄心破滅。下列對這段材料的歷史解釋最合理的是( )A.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巧取豪奪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艱難生長C.帝國主義侵略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發展D.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沒有史料研究價值10.下圖是華君武先生創作的漫畫《唯我獨存》(畫面上的文字:商品中國市場、中國造棺材、美國商品、《唯我獨存》、《生活報》1948年9月1日等),該漫畫反映的主題是( )《唯我獨存》、《生活報》1948年9月1日A.國人抵制洋貨的愛國熱情高漲B.民族資本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C.官僚資本嚴重排擠了民族資本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陷入絕境11.1931年,中國國煤產業聯合會致電膠濟鐵路,希望其停止二成煤斤加價。1932年,中華民國礦業聯合會經實業部專程鐵道部請“迅賜特減臨時運價”,以抵制日煤傾銷。此類事件表明( )A.近代中國鐵路運輸業已滯后B.日本侵華導致民族工業萎縮C.實業救國影響著民族工礦業D.國民政府已控制鐵路運輸業12.1937-1938年,國民政府與云南省政府達成協議:“由(中央)資源委員會和云南省政府在云南合辦廠礦企業,資源委員會負責出資和提供人員。如有盈利則由雙方均分,如有虧損云南方面不承擔責任。”國民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改變近代工業的布局 B.充實抗戰物資儲備C.減少經濟危機的沖擊 D.改善地方民眾生活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21·重慶一模)(25分)張謇是中國近代民營企業家的楷模,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和先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這次博覽會大清只有六個省參加,展出的物品更是不倫不類,只能被編入旁邊的不起眼的參考館、什么漢代瓦當、唐代經幢,如此陳舊!怎么能與其他國家展示的現代文明相比呢?原來我們前來參會的六省其實根本就沒有協商、彼此之間互不理睬,他們無視國家形象,簡直就是一盤散沙!——摘自《張謇日記:1903年參觀大阪博覽會》材料二通燧火柴廠火花 大生紗廠股票材料三 張謇大事年表1853年出生于海門,1868年中秀才,1894年殿試一甲一名。1895年列名發起上海強學會,在通州籌辦大生紗廠。1905年任上海震旦學院院董,江蘇教育會會長,創建南通博物苑。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任蘇省鐵路公司協理,發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1913年出任民國政府農商部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1915年辭農商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職,回鄉致力地方建設。1919年創辦通燧火柴廠,任運河督辦,創建更俗劇場、伶工學社。1922年被推為交通銀行總理、中國紗廠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社名譽會員。1926年在南通病逝。(1)根據材料一、二說明其對研究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史料價值。(13分)(2)綜合上述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謇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貢獻。(12分)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圖反映了近代中國某一時期的工業成就。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時期的工業成就進行歷史解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九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考點二 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考點三 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基礎回扣]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1)背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拉開了列強侵華的序幕,大批洋紗開始涌入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2)內容:個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3)影響: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2.洋務運動(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2)內容:興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創建三支海軍,創辦新式學堂,選送留學生。(3)影響: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重難點深化]1.中國近代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原因①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③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城鄉經濟的聯系,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④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體的內部根源。(2)特點①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速度:國內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遠比內地迅速。③結果:在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3)影響①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準備了自由勞動力、資金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從根本上沖擊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制度。③為西方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使中國逐漸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2.多角度認識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角度 變動 實質 評價生產模式 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沖擊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自然經濟逐步瓦解 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逐步走向工業化、市場化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歷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 民族工業產生并不斷發展,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洋務企業)、民族資本是近代中國三種主要的工業資本形式對外交流 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閉關鎖國政策和狀態被打破國家政策 從“抑商”向“扶商”轉變[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6) 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 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 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 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答案】C【解析】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成本較高,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C正確;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A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2.(2021 湖南卷·7) 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 1894年數量 貨值(海關兩) 數量 貨值(海關兩)鐵 113,441(擔) 264,503 1,185,411(擔) 2,467,590錫 33,502(擔) 582,146 97,008(擔) 2,046,897火柴 79,263(籮) 71,384 6,615,327(籮) 1,638,931煤 113,430(噸) 992,649 486,295(噸) 3,21,343糖 186,176(擔) 754,609 1,823,890(擔) 9,507,153A. 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 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 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 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從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進口貨物數量大幅度上升,說明這一時期,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海關并不能有效維護本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中國海關也隨之半殖民地化,這一時期列強逐漸把持中國海關,因此出現題干所列現象,說明海關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確;題干只有進口數據,沒有出口數據,無法得出入超結論,排除A;B是甲午戰后的史實,排除;甲午戰后尤其是一戰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較快,排除C。3.(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 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答案】C【解析】據材料“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可危之甚”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強兵御外,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李鴻章主張強兵御外,未涉及朝廷腐敗的信息,排除A項;李鴻章是洋務派,康有為等維新派力圖維新救國,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林則徐就已經“開眼看世界”,排除D項。4.(2021北京卷·6) 讀如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為貿易中心③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開埠的漢口是南北口岸貿易樞紐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通過材料可知,當時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東南地區,貿易往來頻繁,說明當時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從地理范圍看,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項正確;香港不屬于通商口岸,而且漢口并不是最先開埠的地方,排除A、B、D項。故選C項。考點二 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基礎回扣]1.興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東南沿海)(1)背景: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2)內容: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出現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3)影響: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和早期的維新思想;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2.初步發展(19世紀末)(1)背景: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2)內容:民間出現辦廠熱潮,由沿海向內地擴展。(3)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發生。3.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概況:以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但列強一戰后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4.較快發展(1927~1936年)(1)原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實行法幣政策。(2)概況: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增加;工商業產值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5.日益萎縮(1937~1949年)(1)原因: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制。(2)概況:遭受日本侵略者、美國商品和官僚資本的多重壓迫。[重難點深化]1.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列強侵略:瓦解著中國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條件。②政府鼓勵: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③實業救國: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④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民族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力量源泉。⑤與時俱進:一些民族工業不斷革新技術、堅持合理經營也是其頑強發展的因素。(2)阻礙因素①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民族工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②自身因素: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業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③政局動蕩: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意義(1)特點①從產生與發展上看,先天不足(資金、技術、人才),后天畸形。②從誕生環境上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③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④從結構上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面粉等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⑤從地位上看,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 經濟的主要形式。⑥從發展歷程上看,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2)意義①從經濟上看,民族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②從政治上看,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③從思想上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其沖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真題印證]1.(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2. (2021 山東卷·7) 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C. D.【答案】A【解析】1913—1921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因此對華商品輸入減少,中國的海關征收額一路走低。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大量商品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海關稅收急速增長。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故選A;根據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可知,一戰前后中國的海關稅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BCD都與這一趨勢不符,排除BCD。3.(2021全國Ⅱ卷·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答案】D【解析】表格顯示1931—1934年我國在鋼鐵業發展中,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而鋼鐵消費量的絕大部分卻是依靠進口,這說明我國的鋼鐵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故選D項;僅憑鋼鐵業一個行業進口成品較多不能推論出整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的結論,排除A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不能說明我國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排除B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逐年提高且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說明國民政府的實業政策還是有較大成效的,排除C項。考點三 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基礎回扣]1.鴉片戰爭以后(1)背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等大量涌入。(2)表現: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的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城市中出現了洋布、洋裝、西餐、歐式洋房、自行車等。2.辛亥革命前后(1)背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2)表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帶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飾、稱呼、婚喪儀式逐漸推廣。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背景:一些社會落后現象被政府取締。(2)表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改變,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4.改革開放以后(1)背景: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表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難點深化]1.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1)地域:受列強侵略的影響,出現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漸向內地滲透的趨勢,表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2)過程:經歷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由沖突到相互融合的過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變化較快較大,廣大農村仍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堅如磐石。(4)動力:社會運動的影響,上層人物的倡導、示范,工商業經濟發展,西方文明的傳入等。(5)趨勢:平等、民主、文明是其發展的主要趨勢。2.影響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1)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國。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會近代化最早的發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經通商口岸逐漸向中國內地輻射。這種影響是西方國家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客觀的,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化奠定了經濟基礎。(3)近現代革命思潮的興起與思想解放運動。近代中國先進人士的倡導,如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號召“斷發易服”,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4)歷屆政府的重視、提倡促使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如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民生,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將實現全面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真題印證]1.(2021浙江卷·9)右圖為著名表演藝術家譚鑫培(1847—1917年)中年時代《定軍山》劇照。下列項中,與此照及人物活動相吻合的是( )①時值有聲電影剛剛傳入中國②《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已攝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藝術家所表演的劇種是京劇④劇照反映了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1929年有聲電影傳入中國,此時是無聲電影,故①錯誤;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了譚鑫培的京劇短片《定軍山》,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拍攝影片,故②正確;據圖結合所學可知,《定軍山》為京劇短片,故③正確;譚鑫培京劇服飾具有中國特色,無法體現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2. (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車,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故選D項;汽車由德國人卡爾 本茨和戴勒姆發明,排除A項;1924年,上海開始有公共汽車運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電車、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廣泛應用共同組成中國交通事業的現代化,材料只是一種交通工具,且沒有廣泛應用,排除C項。3.(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寧足球隊赴日本參賽。比賽前,領隊結合時局激勵全隊;比賽中,華僑和留日學生高呼愛國口號。北寧隊迎戰四支日本勁旅,獲得全勝,歸國后受到數萬民眾熱烈歡迎;《大公報》予以連續報道,稱“為中華爭得無上光榮”。這能夠說明( )A.當時中國重視發展競技體育事業 B.體育比賽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大門C.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 D.民族危機賦予體育更多精神內涵【答案】D【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天津北寧足球隊與日本隊的比賽時體現了高度的愛國情感,即民族危機加強了體育競技的民族、愛國情感,故選D項;天津北寧足球隊不是由國家組織建立的,說明當時國家對體育競技不重視,排除A項;國際交往的大門很早就已開啟,排除B項;當時中國綜合實力弱于日本,但卻取得了勝利,不能得出“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的結論,排除C項。【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盤州一模)19世紀中期淮軍與西方軍隊裝備對比情況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 )武器 發明時間 西方軍隊裝備時間 淮軍裝備時間雷明頓步槍(林明頓) 1865年 1866年 1873-1874年李式步槍 (黎意) 1877年 1879年 1879年溫徹斯特 連發槍 1866年 1877年 1873年加特林機槍 1862年 1864年 1873年A.淮軍軍事力量壯大威脅清政府統治B.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領域取得重大成果C.淮軍裝備已趕超世界軍事先進水平D.淮軍實現了舊式軍制向近代軍制轉變【答案】 B【解析】 從表中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淮軍引進使用和制造新式火器,部分新式武器的使用甚至先于西方國家,這說明淮軍的火器裝備走向近代化,故選B項;淮軍的建立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A項;淮軍引進使用和制造新式火器,部分新式武器的使用甚至先于西方國家,但整體上是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排除C項;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實現了舊式軍制向近代軍制轉變,排除D項。2.(2021·泰安高三模擬)從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1881年清政府“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決定將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留學計劃破產。這從實質上說明了( )A.傳統觀念制約中國近代化進程B.留學教育威脅了清政府的統治C.頑固守舊派勢力抵制留學教育D.教育制度呈現半殖民地化特征【答案】 A【解析】 “清政府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是洋務運動中教育近代化的內容,清政府以“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為借口取消了留學計劃,這說明傳統觀念制約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故選A項。3.(2021·廣東新高考適應性測試)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時談到,如果僅從當前需要來看,自造輪船還不如雇買,但要“求其精、求其備,而盡其所長歸之中土,相衍于無窮,非許以重資不可”。左宗棠意在( )A.重資購買外國輪船以歸中國B.興辦民用企業彌補資金不足C.提高本土技術謀求長遠發展D.發展遠洋運輸打破外國壟斷【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左宗棠主張采用重金雇買外國輪船以獲取技術,從而謀求長遠發展,故選C項;重資購買外國輪船只是短期需要,若要長遠發展必須要學習制造輪船的先進技術,排除A項;福州船政局是軍事企業,興辦民用企業彌補資金不足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福州船政局作為軍事企業創辦的目的在于對內鎮壓人民,對外抵御外侮,并不是為了發展遠洋運輸,排除D項。4.1869年福州船政局自主研制的“萬年清”號下水試航,裝載的是自制110千瓦的船用蒸汽機,其技術含量和做工精細程度可以與英國制造的相媲美。這主要是依靠( )A.福州船政局官督商辦的管理模式B.利用了西方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C.中國傳統手工業長期的技術積淀D.自強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答案】 D【解析】 據材料“裝載的是自制110千瓦的船用蒸汽機,其技術含量和做工精細程度可以與英國制造的相媲美”可知,自主研制的蒸汽機主要依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故選D項;福州船政局是洋務運動中的軍用企業,沒有官督商辦,排除A項;蒸汽機是自制的,而不是利用西方“最先進的”技術,排除B項;蒸汽機是近代科技,不可能主要依靠傳統手工業長期的技術積淀,排除C項。5.(2021·達州一模)下表是“一戰”前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數目變化狀況。項目 戰前 戰后棉紡廠 22家 64家紗錠數 70余萬枚 222余萬枚縲絲廠 170多家 430多家面粉廠 40多家 120多家這一變化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出現民族工業“短暫春天”B.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準備C.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產生D.使工人階級隊伍逐步發展壯大【答案】 B【解析】 據上表,可知“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數目的明顯增多,導致了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準備,故選B項。6.下圖為晚清時期在華的外國航運比例圖據此可知( )A.英國控制了中國航運業B.中國民族航運業長期受到壓制C.美國在華經濟實力下降D.列強在中國的航運業中占主導【答案】 B【解析】 據圖可知,英國在華航運占比最高,但“控制”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美國在華航運占比逐漸下降,但不等于美國在華經濟實力下降,排除C項;材料是外國航運在華比例圖,未體現列強在中國的航運業占比如何,排除D項。7.(2021·合肥一模)下表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進口商品結構統計表,對此表解讀恰當的是( )年份 食物及飲料 原料 制成品 金銀1913 17.01% 12.43% 61.45% 9.11%1919 11.09% 17.45% 57.19% 14.27%1927 20.65% 24.13% 46.33% 8.89%A.中國的制造業能力有了一定提高B.中國扭轉了對外貿易逆差局面C.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主要途徑D.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答案】 A【解析】 1913—1927年進口的制成品比重持續下降,說明國產的制成品比重不斷上升,即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故選A項;僅據進口商品比重無法推知對外貿易總體情況,排除B項;進口商品屬于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而非資本輸出,排除C項;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D項。8.(2021·濟南高三調研)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職業經理人出現于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一二十年代初步增長,三十年代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并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群體。這主要得益于( )A.西方公司制度與商業思想的傳播B.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推動C.近代經濟發展與企業規模的擴大D.新式教育尤其是留學教育的發展【答案】 C【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職業經理人的興起和發展與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緊密相連,19世紀晚期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20世紀早期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也導致職業經理人發展,故C項正確;ABD三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選C。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結合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9.(2021·天津南開區高三質檢)作家茅盾于1932年間創作了長篇小說《子夜》。故事梗概是: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熱心于發展家鄉雙橋鎮的實業,并打算以雙橋鎮為基地建筑起他的“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的“雙橋王國”。期間,他與美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代理人趙伯韜進行斗爭。最終,由于合伙人杜竹齋的倒戈相向,吳蓀甫發展民族工業的勃勃雄心破滅。下列對這段材料的歷史解釋最合理的是( )A.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巧取豪奪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艱難生長C.帝國主義侵略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發展D.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沒有史料研究價值【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民族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生長,故選B項;“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巧取豪奪”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問題,不全面,排除A項;“帝國主義侵略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發展”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問題,不全面,排除C項;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史料研究價值,排除D項。10.下圖是華君武先生創作的漫畫《唯我獨存》(畫面上的文字:商品中國市場、中國造棺材、美國商品、《唯我獨存》、《生活報》1948年9月1日等),該漫畫反映的主題是( )《唯我獨存》、《生活報》1948年9月1日A.國人抵制洋貨的愛國熱情高漲B.民族資本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C.官僚資本嚴重排擠了民族資本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陷入絕境【答案】 D【解析】 據材料“畫面上的文字:商品中國市場、中國造棺材、美國商品、《唯我獨存》、《生活報》1948年9月1日等”可知1948年美國商品“唯我獨存”,結合所學可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解放戰爭時期陷入絕境,故選D項;圖片中沒有涉及抵制洋貨的相關信息,且抵制洋貨發生在一戰前后,排除A項;圖片中中國造進入了棺材,可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陷入絕境,排除B項;圖片中表明了美國商品“唯我獨存”,沒有官僚資本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1.1931年,中國國煤產業聯合會致電膠濟鐵路,希望其停止二成煤斤加價。1932年,中華民國礦業聯合會經實業部專程鐵道部請“迅賜特減臨時運價”,以抵制日煤傾銷。此類事件表明( )A.近代中國鐵路運輸業已滯后B.日本侵華導致民族工業萎縮C.實業救國影響著民族工礦業D.國民政府已控制鐵路運輸業【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希望其停止二成煤斤加價”“1932年,中華民國礦業聯合會經實業部專程鐵道部請‘迅賜特減臨時運價’,以抵制日煤傾銷”可知,抗日戰爭爆發后,受到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民族工礦業希望國家降低鐵路運輸價格以抑制日本侵華,故選C項;材料僅只提及1931、1932年鐵路運輸情況,不能得出已經滯后的結論,排除A項;日本全面侵華后導致民族工業日益萎縮,排除B項;日本侵華后部分鐵路被日軍所控制,排除D項。12.1937-1938年,國民政府與云南省政府達成協議:“由(中央)資源委員會和云南省政府在云南合辦廠礦企業,資源委員會負責出資和提供人員。如有盈利則由雙方均分,如有虧損云南方面不承擔責任。”國民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改變近代工業的布局 B.充實抗戰物資儲備C.減少經濟危機的沖擊 D.改善地方民眾生活【答案】 B【解析】 據材料“1937-1938年……由(中央)資源委員會和云南省政府在云南合辦廠礦企業”,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可知,國民政府是為了充實抗戰的物資儲備,故選B項;民族工業的內遷改變了近代工業的布局,不符題意,排除A項;當時中國正在抗戰,與經濟危機無關,排除C項;中央和地方合辦廠礦企業并不能直接改善地方民眾生活,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21·重慶一模)(25分)張謇是中國近代民營企業家的楷模,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和先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這次博覽會大清只有六個省參加,展出的物品更是不倫不類,只能被編入旁邊的不起眼的參考館、什么漢代瓦當、唐代經幢,如此陳舊!怎么能與其他國家展示的現代文明相比呢?原來我們前來參會的六省其實根本就沒有協商、彼此之間互不理睬,他們無視國家形象,簡直就是一盤散沙!——摘自《張謇日記:1903年參觀大阪博覽會》材料二通燧火柴廠火花 大生紗廠股票材料三 張謇大事年表1853年出生于海門,1868年中秀才,1894年殿試一甲一名。1895年列名發起上海強學會,在通州籌辦大生紗廠。1905年任上海震旦學院院董,江蘇教育會會長,創建南通博物苑。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任蘇省鐵路公司協理,發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1913年出任民國政府農商部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1915年辭農商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職,回鄉致力地方建設。1919年創辦通燧火柴廠,任運河督辦,創建更俗劇場、伶工學社。1922年被推為交通銀行總理、中國紗廠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社名譽會員。1926年在南通病逝。(1)根據材料一、二說明其對研究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史料價值。(13分)(2)綜合上述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謇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貢獻。(12分)【答案】 (1)材料一:出自近代著名民族企業家張謇的日記,記錄中國參加大阪博覽會的情況,反映出中國近代經濟的落后,是研究中國工業化起步的重要史料。材料二:通燧火柴廠的火花和大生紗廠股票都是研究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也可以研究近代的實業救國社會思潮和近代股份制企業發展情況。(2)貢獻:創辦一系列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推動中國工業化發展;創辦學校和文化機構促進中國教育近代化發展;參加強學會,發起預備立憲公會,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投身家鄉南通建設,推動南通社會城市近代化發展。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圖反映了近代中國某一時期的工業成就。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時期的工業成就進行歷史解釋。【答案】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受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列強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一方面逐漸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導致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另一方面,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誕生了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分布在東南沿海,都屬于近代工業,普遍使用機器生產,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近代工業的出現,改變了近代經濟結構,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思想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但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近代工業始終未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推動近代化方面作用有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九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原卷版).doc 專題九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