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二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考點二 世界多極化趨勢考點三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考點四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基礎回扣]1.基礎: 的確立,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2.原因(1)直接原因: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雙方爭霸和擴張產生矛盾。(2)根本原因:社會制度和 不同。3.表現:(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與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對抗。(2)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與 會對抗。(3)軍事上,北約與 對抗。4.影響(1)兩大陣營勢均力敵,避免新的 爆發。(2)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相互借鑒,推動世界整體發展。(3)世界局勢動蕩不安,造成朝鮮分裂、 分裂、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重難點深化]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特點(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2.“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異同(1)相同點①背景:都出現在二戰后初期,美蘇由戰時同盟關系走向對抗。②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2)不同點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背景 針對“希臘、土耳其危機” 二戰后西歐經濟凋敝,政局動蕩,資本主義統治秩序面臨威脅內容 既包括經濟上的援助,也包括軍事上的援助 經濟援助計劃表現形式 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 采取隱蔽的經濟手段影響 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標志著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歐經濟的恢復和政局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6)如表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 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如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A. 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 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 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 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2.(2021全國Ⅰ卷·35)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 )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考點二 世界多極化趨勢[基礎回扣]1.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1)表現:歐洲走向聯合道路、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結盟、中國崛起等。(2)影響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 政治,符合國際民主化的潮流。③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世界的多樣性得到尊重。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0世紀九十年代)(1)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格局結束。(2)表現①美國:極力構筑單極世界。②歐洲:1993年 成立。③日本:加快謀求 地位的步伐。④俄羅斯:擁有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⑤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日益提高。(3)特點: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暫時形成“ ”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重難點深化]1.全面認識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特點和影響(1)原因①西歐各國地域相連,經濟結構和體制相近,政治體制、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價值觀上具有認同感。②二戰后歐洲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貿易往來密切,各國聯系日益緊密,歐洲聯合成為一種需要。③歐洲處于兩極格局下,面臨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④法德逐漸實現和解,為歐洲走向聯合創造了條件。(2)特點①由單一經濟領域向多種領域擴展。②成員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③合作范圍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④合作方式由單純的政府間合作到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3)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西歐國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歐洲各國長期保持合作和歐洲的和平發展。②加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③加強了區域經濟集團化,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④改善和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以獲得固定的原料來源和廣大的市場。2.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多極化是指當今世界存在多個力量中心,處于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②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迄今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③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④多極化趨勢主要包括美國這一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俄羅斯經濟的振興及大國地位的恢復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2)影響①有利于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符合國際民主化潮流。③既是經濟多極化、全球化的結果,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④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提供了發展機遇,又提出了挑戰。[真題印證]1.(2021北京卷·14) 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1949年,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這些舉措( )①強化了天皇控制國家經濟的權力②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③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④延緩了戰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2. (2021 山東卷·15) 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 )A. 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 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 構建政治經濟體化組織3.(2021 湖南卷·16)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 )A. 修改憲法無法阻擋 B. 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 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 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4.(2020山東卷·1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A. 戰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B. 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C. 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 D. 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考點三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基礎回扣]1.形成(1)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了以 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2)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 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2.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影響(1)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后左右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2)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3)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向 化、制度化方向發展。[重難點深化]1.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的原因及特點(1)必要性:經濟大危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2)契機: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變化——歐衰日破,美國獨霸。(3)動力:美國企圖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4)趨勢: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5)特點①加權投票制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實行加權投票制度。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最大的投票權。②“雙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③一固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2.比較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貿總協定不同點 性質 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體系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關貿總協定作用 穩定金融秩序 穩定貿易秩序,促進貿易自由化相同點 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美國的倡導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大;出于建立戰后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目的 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建立世界經濟霸權作用 適應了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國的經濟擴張;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真題印證]1.(2021北京卷·15) 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 結論A 16世紀,葡萄牙占據了好望角、馬六甲、澳門等地 葡萄牙壟斷了整個歐亞大陸的貿易B 1670年,荷蘭商船總噸位達568萬噸,超過了法、英、西、葡等國的總和 17世紀末,荷蘭開始成為海上霸主C 19世紀,德國開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亞的航線,還與美國締約通商 標志著以德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 1947—1993年,關貿總協定召開8次關稅會議,議定了各會員國彼此免稅的項目 促進了二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A. A B. B C. C D. D2.(2020浙江卷·23).1929年,資本主義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轉嫁危機,翌年美國提高近900種商品關稅。隨之,25個國家采取報復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國以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為避免新的貿易壁壘,二戰后各國開始協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調整國際貿易與貿易關系的規則與程序。此即( )。A. 《布雷頓森林協議》 B.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C.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D. 《經濟展望聲明》考點四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基礎回扣]1.區域集團化(1)歐盟:1993年成立,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區域化組織;提高了歐洲的國際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動世界朝 方向發展。(2)北美自由貿易區: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 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經濟實力。(3)亞太經合組織:是當今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促進了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化和經濟技術合作。2.經濟全球化(1)原因:科技發展(物質基礎和推動力);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技術手段);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推動者);兩極格局結束(消除障礙);絕大多數國家實行 體制(有利條件)。(2)評價①對世界: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 。②對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對發展中國家: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 ,開拓國際市場;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重難點深化]1.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基本特點(1)組建方式是在地緣化的基礎上由小到大。(2)區域經濟集團是一個開放與封閉相統一的,以開放為主的體系。(3)區域經濟集團以市場一體化為開端,以實現經濟一體化乃至政治、安全、軍事一體化為目標。(4)在區域經濟集團的內部,往往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發揮主導作用。(5)區域經濟集團對內、對外既有競爭又有合作。2.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人員、貿易、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率,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②使商品和服務更豐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③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④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于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經驗,改善產品結構等。⑤有利于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推進人類文明進步。(2)消極影響①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由于資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發達國家成為獲利者,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影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②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增強: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某國發生經濟危機,將迅速蔓延,影響全球,傳染性和破壞性大大增強。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突出:發達國家將高污染企業轉移和對發展中國家資源進行的掠奪性開采,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④加劇了全球范圍內文明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力圖推廣西方的價值觀。[真題印證]1.(2020全國Ⅰ卷·35)1992年,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負面清單,如規定外資占商業銀行的投資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資不得經營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等。這些規定旨在( )A.發展國家特色產業 B.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C.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D.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2.(2020江蘇卷·20)在科索沃危機期間,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 )A. 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 B. 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C. 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 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3.(2020天津卷·13)下圖是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變化示意圖。該圖適合用來說明( )A.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 B.世界經濟區域化的發展C.發達國家經濟陷入了滯脹 D.世界貿易全球化的加強【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濱州高三模擬)長期以來,史學界在“冷戰”格局形成的問題上,一直認為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序幕。而近年來,新的史料研究表明,美國當時對“鐵幕”演說反應冷淡,真正使英美走向合作的是二戰后英國工黨政府采取了靈活實用的對美外交政策。這說明( )A.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無法定論B.史學新發現更接近歷史的真相C.歷史解釋是在不斷地否定傳統D.史料拓展有利于全面理解歷史2.(2021·衡水高三模擬)二戰后,由于資源(如自然資源、勢力范圍、對戰略要地的控制)的稀缺性,美蘇都想多占這些資源。若美、蘇都選擇“合作”,他們都保持現有資源不變(50∶50);若美國選擇“冷戰”,蘇聯選擇“合作”,美蘇資源對比是60∶30(如下圖所示)。這一分析可用來說明( )蘇聯冷戰 合作美國 冷戰 40∶40 60∶30合作 30∶60 50∶50A.美蘇冷戰中美國保持戰略優勢B.冷戰是美蘇利益博弈的最終結果C.冷戰嚴重削弱了美蘇兩國實力D.冷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3.(2021·寶雞一模)下圖是戰后初期,有關馬歇爾計劃的兩幅漫畫,圖一為蘇聯漫畫,漫畫標題為《美國最新戰車》,文字為財政貸款。圖二為英國漫畫,漫畫中一個英國婦女腳踩著高蹺,兩只高蹺上分別寫著“馬歇爾”和“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更美好的生活”,關于兩幅漫畫,說法正確的是( )圖一 圖二A.圖一明確了漫畫的實質目的,圖二體現了英國借助馬歇爾計劃迅速崛起B.圖一揭露了蘇聯試圖援助西歐,圖二體現了美國與蘇聯爭奪西歐控制權C.圖一體現了美國以此計劃控制西歐,圖二體現了此計劃對西歐的援助D.兩幅漫畫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描述差異主要在于兩國社會性質的差異4.(2021·大連高三質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和各國間激烈的貿易戰,促使各國努力建立比較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先后成立。它們在保持國際匯率的穩定、實現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多邊貿易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述組織的成立( )A.導致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B.消除了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C.推動了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D.加強國際經濟的協調和治理5.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主要經濟指標已達到戰前水平。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日本經濟的發展( )A.加劇了資本主義陣營分化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基礎C.改變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D.實現了日本政治大國目標6.(2021·黃山一模)1994年亞太經合組織發表《茂物宣言》,確定發達成員不晚于2010年,發展中成員不晚于2020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亞的簡單平均關稅稅率降至4.25%,中國的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已降到10.4%。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助推了亞洲國家的經濟活力。這種現象反映了( )A.亞太各國合作應對舊有國際秩序的挑戰B.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有待于進一步深化C.尊重差異有助于推動亞太區域合作發展D.亞太經合組織各國間合作面臨諸多困難7.(2021·上饒一模)20世紀80年代,美國新自由主義革命的浪潮高舉市場萬能而妖魔化政府干預角色的思維變革,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里席卷全球。此次革命不但將尋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美式資本主義推廣到所有西方國家,也掃除了所有妨礙資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資回報的人為障礙。該浪潮( )A.加劇了世界經濟混亂B.放棄了政府經濟干預C.推動了美國通貨膨脹D.有助于跨國公司擴張8.(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模擬)特朗普上臺后繞開世界貿易組織對多個國家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并以此為籌碼要求有關國家與美國重新談判貿易協議。如2018年對來自歐盟的鋼鐵和鋁開征25%的關稅,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這反映出當前( )A.中國崛起消解了美國霸權主義B.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亟待調整C.經濟全球化加劇發達國家間的矛盾D.經濟區域集團化存在著嚴重的弊端9.(2021·池州高三模擬)1949年11月,美英等西方15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限制成員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其中對華禁運的項目比對蘇東國家多300余種。據此可知,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成立意圖是( )A.激化中國與蘇東國家間的矛盾B.阻止蘇東國家的科技進步C.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發展D.促進西方“新經濟”的出現10.(2021·昆明“三診一模”)美國總統尼克松曾明確表示:“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是軍事、經濟和政治的競爭,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中失利,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將毫無意義。”這種認識( )A.促使美國實行戰略收縮 B.削弱了美蘇對抗的程度C.阻斷了美蘇的文化交流 D.影響了和平演變的力度11.(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聯考)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規定在尖端技術產品等方面禁止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后來,西方國家各自開始逐步減少了禁止出口項目,1994年,“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解散。之后簽署了《瓦森納協定》,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實行了類似的禁令。這反映了西方國家對外政策方面( )A.受到經濟全球化和“冷戰”思維的影響B.西歐與美國不同,重經濟不重意識形態C.由美國左右,完全追隨美國的外交步伐D.左右搖擺,目的不明確,手段比較混亂12.有觀點指出,“交通工具的影響……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從全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全球化既不是甜蜜的糖果,也不是酸澀的苦果。上述認識的宣揚( )A.適應了西方民粹主義需要B.加速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C.加劇了全球化的不確定性D.有助于全球化的良性發展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二戰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復雜多變,折射出國際形勢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8年,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全面闡述了 “三環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環當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第二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及美國等的英語世界;最后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無論是單個還是集體,我從來不認為英國或者英聯邦應該成為聯合的歐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從不支持這種想法。”——摘編自《丘吉爾演說集》材料二 隨著歐共體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英國的均勢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據。法國打算把歐共體變成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想法更讓英國寢食難安。1970年,主張英國外交應面向西歐的保守黨希思政府成立,將加入歐共體的進程大大推進。1973年1月1日,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正式加入歐共體。——摘編自劉亞軒《冷戰時期英國的三環外交》材料三 英國脫歐對于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質疑并為其他歐盟成員國樹立起一種離歐的借鑒方式,這將嚴重削弱歐盟的國際實力和影響力。此外,英國一直作為平衡法德兩國主導歐洲大陸的重要存在,在英國脫歐完成之后,此種平衡作用將會大大減弱。從一定層面上來講,英國脫歐使得歐盟在一體化進程中少了一個潛在的反對者,這也許會促進支持歐洲統一的國家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以促進成員國經濟的增長,就業的增加等。——摘編自葛勇平、蘇銘煜《英歐關系及英國脫歐的影響與反思》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丘吉爾應對“聯合的歐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實質。(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70年代英國對待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分析其變化的原因。(11分)(3)據材料三,分析英國脫歐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戰以來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根本出發點。(8分)14.(2021·濟南一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在迄今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世界歷史運動,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一、20世紀是科學技術不斷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時代,由此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二、20世紀是世界體系經歷裂變和重組、向全球統一的世界市場過渡的時代,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結構。三、20世紀是民族解放運動席卷全球的時代,殖民帝國的崩潰和殖民體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現代民族國家的普遍建立,為世界體系的政治結構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單元形態。——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言》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二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高頻考點呈現】考點一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考點二 世界多極化趨勢考點三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考點四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高頻考點剖析】考點一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基礎回扣]1.基礎: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2.原因(1)直接原因: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雙方爭霸和擴張產生矛盾。(2)根本原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3.表現:(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與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對抗。(2)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與經濟互助委員會對抗。(3)軍事上,北約與華約對抗。4.影響(1)兩大陣營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爆發。(2)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相互借鑒,推動世界整體發展。(3)世界局勢動蕩不安,造成朝鮮分裂、德國分裂、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重難點深化]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特點(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3)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2.“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異同(1)相同點①背景:都出現在二戰后初期,美蘇由戰時同盟關系走向對抗。②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2)不同點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背景 針對“希臘、土耳其危機” 二戰后西歐經濟凋敝,政局動蕩,資本主義統治秩序面臨威脅內容 既包括經濟上的援助,也包括軍事上的援助 經濟援助計劃表現形式 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 采取隱蔽的經濟手段影響 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標志著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歐經濟的恢復和政局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真題印證]1.(2021廣東卷·16)如表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 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如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A. 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 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 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 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答案】D【解析】從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戰后,受冷戰的影響,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出口減少。而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由增加到減少,則反映出西歐在站隊資本主義陣營后,減少了對東歐與蘇聯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D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1947年啟動,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為背景,排除A;滯脹出現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2.(2021全國Ⅰ卷·35)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 )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答案】D【解析】20世紀四五十年代正值美蘇冷戰開始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紐約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目的是“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來抨擊社會主義國家的所謂“集權”、“專制”,借此滲透其冷戰思維,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紐約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并沒有說到其結果如何,排除A項;紐約畫派的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所以沒法說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排除B項;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紐約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目的是“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而不是擴大其影響力,排除C項。考點二 世界多極化趨勢[基礎回扣]1.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1)表現:歐洲走向聯合道路、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結盟、中國崛起等。(2)影響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符合國際民主化的潮流。③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世界的多樣性得到尊重。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0世紀九十年代)(1)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2)表現①美國:極力構筑單極世界。②歐洲: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③日本: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④俄羅斯:擁有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⑤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日益提高。(3)特點: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重難點深化]1.全面認識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特點和影響(1)原因①西歐各國地域相連,經濟結構和體制相近,政治體制、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價值觀上具有認同感。②二戰后歐洲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貿易往來密切,各國聯系日益緊密,歐洲聯合成為一種需要。③歐洲處于兩極格局下,面臨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④法德逐漸實現和解,為歐洲走向聯合創造了條件。(2)特點①由單一經濟領域向多種領域擴展。②成員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③合作范圍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④合作方式由單純的政府間合作到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3)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西歐國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歐洲各國長期保持合作和歐洲的和平發展。②加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③加強了區域經濟集團化,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④改善和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以獲得固定的原料來源和廣大的市場。2.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多極化是指當今世界存在多個力量中心,處于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②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迄今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③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④多極化趨勢主要包括美國這一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俄羅斯經濟的振興及大國地位的恢復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2)影響①有利于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符合國際民主化潮流。③既是經濟多極化、全球化的結果,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④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提供了發展機遇,又提出了挑戰。[真題印證]1.(2021北京卷·14) 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1949年,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這些舉措( )①強化了天皇控制國家經濟的權力②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③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④延緩了戰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C【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在二戰后進行了民主化改革,涉及政治、教育、經濟、農地等方面,改革了天皇制度,取消了天皇總攬國家一切統治權的權力,推動了戰后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設立通商產業省,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所以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排除D項;因為①和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項。故選C項。2. (2021 山東卷·15) 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 )A. 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 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 構建政治經濟體化組織【答案】B【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不結盟運動成立以來,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政治、經濟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結盟運動致力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故選B;不結盟運動并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經濟合作,排除A;根據不結盟運動頒布的一些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單單是為了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還是為了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排除C;不結盟運動的目標并非是為了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3.(2021 湖南卷·16)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 )A. 修改憲法無法阻擋 B. 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 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 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態度,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肯定和擁護到80年代越來越多人的否定。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是隨著日本經濟崛起急需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反映,故C正確;材料不是強調修改憲法,故A錯誤;材料沒有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信息,故B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故D錯誤。4.(2020山東卷·1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 )A. 戰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B. 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C. 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 D. 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進行,戰爭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歐國家實力,而美國在戰爭中實力大增,成為戰后世界經濟霸主,國際格局發生了變化,歐洲國際地位遭受挑戰,正是在此背景下,庫登霍夫—卡來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A正確;凡爾賽體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國聯邦制確立時間是在1787年,與庫登霍夫—卡來基的倡議提出時間相隔久遠,而且“歐洲合眾國”的構建模式不是聯邦制模式,排除C;國際聯盟中不僅僅有歐洲國家,而且德國在1926年才加入國聯,排除D。考點三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基礎回扣]1.形成(1)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2)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2.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3.影響(1)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后左右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2)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3)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重難點深化]1.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的原因及特點(1)必要性:經濟大危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2)契機: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變化——歐衰日破,美國獨霸。(3)動力:美國企圖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4)趨勢: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5)特點①加權投票制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實行加權投票制度。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最大的投票權。②“雙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③一固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2.比較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貿總協定不同點 性質 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體系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關貿總協定作用 穩定金融秩序 穩定貿易秩序,促進貿易自由化相同點 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美國的倡導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大;出于建立戰后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目的 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建立世界經濟霸權作用 適應了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國的經濟擴張;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真題印證]1.(2021北京卷·15) 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 結論A 16世紀,葡萄牙占據了好望角、馬六甲、澳門等地 葡萄牙壟斷了整個歐亞大陸的貿易B 1670年,荷蘭商船總噸位達568萬噸,超過了法、英、西、葡等國的總和 17世紀末,荷蘭開始成為海上霸主C 19世紀,德國開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亞的航線,還與美國締約通商 標志著以德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 1947—1993年,關貿總協定召開8次關稅會議,議定了各會員國彼此免稅的項目 促進了二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關貿總協定是一個政府間締結的有關關稅和貿易規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它的宗旨是通過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待遇,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1947—1993年,關貿總協定召開8次關稅會議,議定了各會員國彼此免稅的項目,促進了二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葡萄牙沒有壟斷整個歐亞大陸的貿易,排除A項; 17世紀中葉,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成為17世紀海上殖民強國,B項時間錯誤,排除B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項。故選D項。2.(2020浙江卷·23).1929年,資本主義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轉嫁危機,翌年美國提高近900種商品關稅。隨之,25個國家采取報復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國以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為避免新的貿易壁壘,二戰后各國開始協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調整國際貿易與貿易關系的規則與程序。此即( )。A. 《布雷頓森林協議》 B.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C.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D. 《經濟展望聲明》【答案】B【解析】1947年10月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旨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故選擇B項,《布雷頓森林協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構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排除A項;1993年11月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標志著歐盟正式誕生,排除C項;《經濟展望聲明》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1993年發表的,排除D項。考點四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基礎回扣]1.區域集團化(1)歐盟:1993年成立,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區域化組織;提高了歐洲的國際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動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2)北美自由貿易區: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經濟實力。(3)亞太經合組織:是當今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促進了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2.經濟全球化(1)原因:科技發展(物質基礎和推動力);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技術手段);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推動者);兩極格局結束(消除障礙);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條件)。(2)評價①對世界: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利益失衡。②對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對發展中國家: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重難點深化]1.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基本特點(1)組建方式是在地緣化的基礎上由小到大。(2)區域經濟集團是一個開放與封閉相統一的,以開放為主的體系。(3)區域經濟集團以市場一體化為開端,以實現經濟一體化乃至政治、安全、軍事一體化為目標。(4)在區域經濟集團的內部,往往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發揮主導作用。(5)區域經濟集團對內、對外既有競爭又有合作。2.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人員、貿易、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率,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②使商品和服務更豐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③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④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于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經驗,改善產品結構等。⑤有利于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推進人類文明進步。(2)消極影響①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由于資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發達國家成為獲利者,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影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②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增強: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某國發生經濟危機,將迅速蔓延,影響全球,傳染性和破壞性大大增強。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突出:發達國家將高污染企業轉移和對發展中國家資源進行的掠奪性開采,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④加劇了全球范圍內文明和價值觀念的沖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力圖推廣西方的價值觀。[真題印證]1.(2020全國Ⅰ卷·35)1992年,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負面清單,如規定外資占商業銀行的投資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資不得經營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等。這些規定旨在( )A.發展國家特色產業 B.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C.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D.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答案】C【解析】材料墨西哥限制外資在本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旨在避免外資控制本國經濟,有利于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故選C項;墨西哥的這些規定旨在保護本國經濟,而非發展特色產業,排除A項;墨西哥對外資的限制,不利于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排除B項;墨西哥的這些規定旨在保護本國經濟,不利于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的合作和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排除D項。2.(2020江蘇卷·20)在科索沃危機期間,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 )A. 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 B. 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C. 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 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答案】D【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歐盟通過和談試圖解決科索沃危機,并通過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試圖獨立地解決歐洲的問題,這反映出歐盟逐漸加強了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故D項正確;“已經實現”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比較的信息,不能得出歐盟占據“主導地位”的結論,排除B項;多極化是一種發展趨勢,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并沒有最終形成,排除C項。3.(2020天津卷·13)下圖是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變化示意圖。該圖適合用來說明( )A.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 B.世界經濟區域化的發展C.發達國家經濟陷入了滯脹 D.世界貿易全球化的加強【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在1996年相對于1980年都有所上升,說明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世界各地聯系加強,貿易全球化不斷發展,故選D項;材料呈現的是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無法看出其經濟發展狀況,排除A項;材料并未呈現這些不同類型國家的地區來源,無法體系經濟區域化的發展,排除B項;198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逐漸擺脫了滯脹危機而不是陷入,排除C項。【高頻考點練兵】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1·濱州高三模擬)長期以來,史學界在“冷戰”格局形成的問題上,一直認為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序幕。而近年來,新的史料研究表明,美國當時對“鐵幕”演說反應冷淡,真正使英美走向合作的是二戰后英國工黨政府采取了靈活實用的對美外交政策。這說明( )A.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無法定論B.史學新發現更接近歷史的真相C.歷史解釋是在不斷地否定傳統D.史料拓展有利于全面理解歷史【答案】 D【解析】 從材料“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冷戰開始的原因的認識和“而近年來,新的史料研究表明”原來的看法不夠準確可知,材料反映出史料的增加,有利于人們對歷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故選D項。2.(2021·衡水高三模擬)二戰后,由于資源(如自然資源、勢力范圍、對戰略要地的控制)的稀缺性,美蘇都想多占這些資源。若美、蘇都選擇“合作”,他們都保持現有資源不變(50∶50);若美國選擇“冷戰”,蘇聯選擇“合作”,美蘇資源對比是60∶30(如下圖所示)。這一分析可用來說明( )蘇聯冷戰 合作美國 冷戰 40∶40 60∶30合作 30∶60 50∶50A.美蘇冷戰中美國保持戰略優勢B.冷戰是美蘇利益博弈的最終結果C.冷戰嚴重削弱了美蘇兩國實力D.冷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答案】 B【解析】 從材料“若美國選擇‘冷戰’,蘇聯選擇‘合作’,美蘇資源對比是60∶30”可知,冷戰有利于美國獲得更多的資源,故冷戰是美蘇利益對抗的結果,故選B項。3.(2021·寶雞一模)下圖是戰后初期,有關馬歇爾計劃的兩幅漫畫,圖一為蘇聯漫畫,漫畫標題為《美國最新戰車》,文字為財政貸款。圖二為英國漫畫,漫畫中一個英國婦女腳踩著高蹺,兩只高蹺上分別寫著“馬歇爾”和“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更美好的生活”,關于兩幅漫畫,說法正確的是( )圖一 圖二A.圖一明確了漫畫的實質目的,圖二體現了英國借助馬歇爾計劃迅速崛起B.圖一揭露了蘇聯試圖援助西歐,圖二體現了美國與蘇聯爭奪西歐控制權C.圖一體現了美國以此計劃控制西歐,圖二體現了此計劃對西歐的援助D.兩幅漫畫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描述差異主要在于兩國社會性質的差異【答案】 C【解析】 由材料“蘇聯漫畫,漫畫標題為《美國最新戰車》,文字為財政貸款”可知馬歇爾計劃旨在通過幫助歐洲發展經濟以達到控制西歐的目的,由材料“兩只高蹺上分別寫著‘馬歇爾’和‘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更美好的生活’”可知,馬歇爾計劃對于歐洲經濟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故選C項;“迅速崛起”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蘇聯的漫畫在于揭示美國的意圖而非要援助西歐,排除B項;兩幅漫畫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描述的差異源自于國家利益的需要,排除D項。4.(2021·大連高三質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和各國間激烈的貿易戰,促使各國努力建立比較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先后成立。它們在保持國際匯率的穩定、實現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多邊貿易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述組織的成立( )A.導致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B.消除了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C.推動了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D.加強國際經濟的協調和治理【答案】 D【解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先后成立”是為了防止“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和各國間激烈的貿易戰”,所以上述組織的建立有助于加強國際經濟的協調和治理,盡可能減少二戰期間的國際經濟問題,故選D項。5.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主要經濟指標已達到戰前水平。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日本經濟的發展( )A.加劇了資本主義陣營分化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基礎C.改變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D.實現了日本政治大國目標【答案】 C【解析】 依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已達到戰前水平,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日本經濟實力的上升,逐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改變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故選C項;日本經濟的發展,挑戰美國霸權地位,推動了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而非加劇,排除A項;二戰后初期,在美國的推動下日本實施了民主化改革,排除B項;日本并沒有實現政治大國的目標,排除D項。6.(2021·黃山一模)1994年亞太經合組織發表《茂物宣言》,確定發達成員不晚于2010年,發展中成員不晚于2020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亞的簡單平均關稅稅率降至4.25%,中國的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已降到10.4%。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助推了亞洲國家的經濟活力。這種現象反映了( )A.亞太各國合作應對舊有國際秩序的挑戰B.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有待于進一步深化C.尊重差異有助于推動亞太區域合作發展D.亞太經合組織各國間合作面臨諸多困難【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助推了亞洲國家的經濟活力”,可知對發展中成員和發達成員作出不同的降低關稅的規定,是尊重差異和從實際出發的表現,有助于推動亞太區域的合作和發展,故選C項;亞太各國加強合作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新秩序,排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探討中國對外開放存在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亞太各國合作時面臨的困難,排除D項。7.(2021·上饒一模)20世紀80年代,美國新自由主義革命的浪潮高舉市場萬能而妖魔化政府干預角色的思維變革,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里席卷全球。此次革命不但將尋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美式資本主義推廣到所有西方國家,也掃除了所有妨礙資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資回報的人為障礙。該浪潮( )A.加劇了世界經濟混亂B.放棄了政府經濟干預C.推動了美國通貨膨脹D.有助于跨國公司擴張【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此次革命不但將尋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美式資本主義推廣到所有西方國家,也掃除了所有妨礙資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資回報的人為障礙”可知,美式資本主義尋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促進了資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資回報,而資本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是跨國公司,因此該浪潮有助于跨國公司擴張,故選D項。8.(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模擬)特朗普上臺后繞開世界貿易組織對多個國家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并以此為籌碼要求有關國家與美國重新談判貿易協議。如2018年對來自歐盟的鋼鐵和鋁開征25%的關稅,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這反映出當前( )A.中國崛起消解了美國霸權主義B.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亟待調整C.經濟全球化加劇發達國家間的矛盾D.經濟區域集團化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答案】 B【解析】 依據材料,特朗普繞開世界貿易組織對多個國家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擾亂了現存的國際貿易秩序,這說明當今世界亟需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故選B項;美國繞開世界貿易組織加征關稅就是霸權主義的體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僅是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排除C項;美國對中國及歐盟加征關稅,并非區域集團內部的矛盾,排除D項。9.(2021·池州高三模擬)1949年11月,美英等西方15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限制成員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其中對華禁運的項目比對蘇東國家多300余種。據此可知,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成立意圖是( )A.激化中國與蘇東國家間的矛盾B.阻止蘇東國家的科技進步C.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發展D.促進西方“新經濟”的出現【答案】 C【解析】 為了更好地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巴黎統籌委員會限制成員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這不利于社會主義陣營的科技、經濟發展,故選C項;巴黎統籌委員會目的是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發展,服務于冷戰,而不是激化中國與蘇東國家間的矛盾,中國與蘇東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此時關系良好,排除A項;“阻止”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出現,排除D項。10.(2021·昆明“三診一模”)美國總統尼克松曾明確表示:“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是軍事、經濟和政治的競爭,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中失利,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將毫無意義。”這種認識( )A.促使美國實行戰略收縮 B.削弱了美蘇對抗的程度C.阻斷了美蘇的文化交流 D.影響了和平演變的力度【答案】 D【解析】 據材料“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中失利,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將毫無意義”可知尼克松的觀點會加強美蘇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反映美蘇爭霸領域拓展,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選D項;材料中尼克松的觀點是戰略擴展的體現,會加劇美蘇對抗程度,排除A、B兩項;意識形態的對立是文化沖突的表現,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排除C項。11.(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聯考)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規定在尖端技術產品等方面禁止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后來,西方國家各自開始逐步減少了禁止出口項目,1994年,“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解散。之后簽署了《瓦森納協定》,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實行了類似的禁令。這反映了西方國家對外政策方面( )A.受到經濟全球化和“冷戰”思維的影響B.西歐與美國不同,重經濟不重意識形態C.由美國左右,完全追隨美國的外交步伐D.左右搖擺,目的不明確,手段比較混亂【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受冷戰影響,西方國家禁止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尖端技術產品,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減少了相關項目,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瓦森納協定》又針對中國實行類似的禁令,故選A項。12.有觀點指出,“交通工具的影響……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從全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全球化既不是甜蜜的糖果,也不是酸澀的苦果。上述認識的宣揚( )A.適應了西方民粹主義需要B.加速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C.加劇了全球化的不確定性D.有助于全球化的良性發展【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全球化既不是甜蜜的糖果,也不是酸澀的苦果”可知,上述觀點既指出了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又對全球化的利弊有辯證的認識,這有助于全球化的良性發展,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二戰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復雜多變,折射出國際形勢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8年,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全面闡述了 “三環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環當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第二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及美國等的英語世界;最后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無論是單個還是集體,我從來不認為英國或者英聯邦應該成為聯合的歐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從不支持這種想法。”——摘編自《丘吉爾演說集》材料二 隨著歐共體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英國的均勢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據。法國打算把歐共體變成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想法更讓英國寢食難安。1970年,主張英國外交應面向西歐的保守黨希思政府成立,將加入歐共體的進程大大推進。1973年1月1日,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正式加入歐共體。——摘編自劉亞軒《冷戰時期英國的三環外交》材料三 英國脫歐對于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質疑并為其他歐盟成員國樹立起一種離歐的借鑒方式,這將嚴重削弱歐盟的國際實力和影響力。此外,英國一直作為平衡法德兩國主導歐洲大陸的重要存在,在英國脫歐完成之后,此種平衡作用將會大大減弱。從一定層面上來講,英國脫歐使得歐盟在一體化進程中少了一個潛在的反對者,這也許會促進支持歐洲統一的國家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以促進成員國經濟的增長,就業的增加等。——摘編自葛勇平、蘇銘煜《英歐關系及英國脫歐的影響與反思》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丘吉爾應對“聯合的歐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實質。(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70年代英國對待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分析其變化的原因。(11分)(3)據材料三,分析英國脫歐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戰以來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根本出發點。(8分)【答案】 (1)策略:不支持不主張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實質:維護并保持英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主導地位)。(2)態度:支持并主動加入歐洲一體化。原因:西歐一體化程度加深,影響力增強,英國均勢政策宣告破產;英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借助西歐發展經濟;英國領導人審時度勢,積極推動。(3)影響:削弱了歐盟的國際實力和影響力,打破了歐盟內部的大國平衡,不利于歐洲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推動歐盟的內部改革,為歐盟發展提供新動力。出發點: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14.(2021·濟南一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在迄今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世界歷史運動,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一、20世紀是科學技術不斷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時代,由此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二、20世紀是世界體系經歷裂變和重組、向全球統一的世界市場過渡的時代,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結構。三、20世紀是民族解放運動席卷全球的時代,殖民帝國的崩潰和殖民體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現代民族國家的普遍建立,為世界體系的政治結構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單元形態。——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言》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 示例觀點:王斯德認為“20世紀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此觀點是正確的。論證: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基本完成,主要是由于20世紀的世界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突破。首先,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尤其在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現代民族國家普遍建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成為全球現代化必要的政治途徑。其次,20世紀隨著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特別在冷戰結束后,世界市場機制得到普遍認同,經濟全球化逐漸出現高潮,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再者,20世紀初,現代物理學理論的創立,推動了現代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為工業文明的擴展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科技發展推動全球性的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流動,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結論: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最終使世界各區域聯系成一個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應該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鑒、不同發展模式互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十二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原卷版).doc 專題十二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