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特點。2.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學習重點】1.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2.認識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對的政治、文化發展特點。3.認識以東非、西非、南非為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和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為代表的美洲文明的特點及其社會情況。【學習難點】1.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中古時期歐洲的多元文明面貌。2.理解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樣;理解東西文化相互交流借鑒的意義。3.認識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以及其可以在獨立的條件下產生,并創造相應的制度。【時空坐標】【單元要旨】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產生了西歐的封建社會,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由東羅馬發展而來的拜占庭帝國一度繁榮,俄羅斯在反抗蒙古的斗爭中逐漸崛起。在亞洲,阿拉伯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國家,后來幕府掌握了實權。在西非,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古國先后興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獨立發明了農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并成功維持了數百年的統治。【階段特征】階段特征 政治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歐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權專制、城市自治和教會神權統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大帝國文明得以發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時。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南亞的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先后興起;東亞的日本經過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時代,12世紀末進入幕府政治時期,朝鮮半島則先后出現了新羅、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東非出現了阿克蘇姆王國和其他一系列國家;西非地區,加納、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韋一度興盛。 古代美洲的瑪雅文明、 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著名的印第安文明。經濟 西歐封建莊園經濟盛行,城市工商業日益繁榮。拜占庭帝國工商業繁榮,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奧斯曼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南亞的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農耕經濟繁榮,東亞的日本和高麗均實行土地國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農作物,但農業總體落后,東非和西非的一些國家對外貿易發達,美洲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文化 中世紀的西歐城市大學得以發展,但基督教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奧斯曼等帝國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國時期,印度教逐漸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半島則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圈”的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圖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時代趨勢 中古時期的世界,一方面,明顯呈現出文明多元性的特點;另一方面,這些文明成就對當時的世界文明交流及后來文明的發展均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要點知識】時間 歐洲 亞洲 非洲 美洲4—5世紀 西羅馬帝國滅亡 笈多王朝征服 北印度,印度教形成 阿克蘇姆王國鼎盛;班圖人在南非建巨石建筑 瑪雅人興盛, 培植玉米、 建金字塔、 創表意文字、 使用20進位6-7世紀 《查士丁尼法典》 封君封臣制形成 伊斯蘭教創立; 大化改新;新羅統一 班圖人傳播冶鐵技術8-9世紀 莊園制,農奴制;天主教勢力增強;基輔羅斯建立。 阿拉伯帝國地跨三洲 伊斯蘭教傳入; 加納興起10-11世紀 城市興起,并爭取自治;英國王權加強 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日本中央集權瓦解,莊園,豢養武士 東非奴隸制、外貿繁榮;馬里興起;津巴布韋國家形成12—13世紀 莫斯科公國興起 奧斯曼帝國興起; 德里蘇丹國家建立; 幕府統治建立 廷巴克圖成為 西非文化中心 印加人崛起14—15世紀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建中央集權國家; 拜占庭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滅 拜占庭帝國; 高麗改國號朝鮮 馬里帝國興盛; 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 阿茲特克人興起;創“浮動園地”;太陽金字塔;印加人建中央集權;瑪雅文明衰落16世紀 伊凡四世建沙皇專制統治 奧斯曼帝國地跨三洲 中朝抗擊日本侵略 桑海帝國鼎盛; 建立奴隸制中央集權 印加人鼎盛期【點撥提升】1.世界三大宗教項目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誕生時間 公元前6世紀 公元1世紀 7世紀初誕生地 古印度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 耶穌 穆罕默德主要教義 眾生平等;消除欲望 信仰上帝、原罪 安拉是唯一真神發展 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統一南亞,演變為世界性宗教; 中國引進并對其融合傳播 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近代隨殖民擴張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擴展到整個西亞、北非及歐洲的部分地區經典 三藏 《圣經》 《古蘭經》影響 對亞洲影響最大 中世紀在歐洲占統治地位 促進阿拉伯半島統一2.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530—前330年) 被亞歷山大帝國所滅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公元前338年—前323年) 帝國分裂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被日耳曼人所滅,進入封建社會阿拉伯帝國(公元632—1258) 被蒙古人所滅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公元395—1453年) 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1922年) 一戰后解體3.東西方封建制度比較項目 東漢田莊 日本莊園 西歐莊園形成時間 東漢后期(2世紀末3世紀初) 10世紀 9世紀背景 中央集權衰弱,黃巾軍起義,豪強勢力膨脹 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 封建制形成時期土地來源 世襲、朝廷封賜、購買、兼并 仿唐朝均田制分配、世襲,貴族、神社、佛寺侵占公用土地 受封、世襲、聯姻等方式剝削方式 土地全部歸莊園主,破產流亡的農民依附在莊園中,世代為莊園主勞作,無需負擔國家租稅 土地屬于莊園主,莊民以家族為單位生產,上交領主和國家租稅 土地分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農奴須無償為領主耕地自營地主要特點 建立起擁有一定政治、經濟、軍事權勢的塢堡莊園;自給自足 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 莊園主擁有多處莊園,管理采用層層管理模式,不越級插手下一級的管理影響 加速了國家分裂,進入三國時期 武士集團形成,進入幕府將軍統治時期 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形成,推動中央集權4.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時間 政治經濟 宗教公元前6世紀前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使用鐵器 婆羅門教形成公元前6世紀 佛教誕生公元前3世紀 孔雀帝國統一南亞地區 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公元4世紀 笈多王朝征服北印度,政令不夠統一 印度教成為印度主要宗教公元13世紀 突厥人建立德里蘇丹國家 伊斯蘭教成為國教【單元小結】【單元小練】1.西歐中世紀鄉村典型的組織形式是莊園,生活在中世紀莊園里的佃戶卡洛斯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自備農具和耕畜,為領主每周無償勞動3天B.向教會繳納“什一稅”C.和莊園領主或其他佃戶發生訴訟糾紛,經莊園法庭審理D.為領主耕種“公用地”2.查士丁尼法典規定,所有婦女不論有夫無夫,不論是債權擔保或是提供物權擔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們在實施過程中,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該法進行了部分調整,規定婦女如遇特殊情況時可以作為擔保人。這表明( )A.羅馬法充分保護平民權益 B.婦女地位逐漸與男子平等C.執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權力 D.羅馬法在實踐中具有靈活性3.某校歷史活動課場景:同學們在激烈討論,內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伊斯蘭教。這堂課正在探究的是( )DA.上古亞非文明 B.古代美洲文明 C.歐洲封建國家 D.亞洲封建國家4.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燃料;從中亞細亞和突厥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CA.巴格達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 B.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業貿易C.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非常廣泛 D.奴隸制是阿拉伯人擴張的基礎5.在南非的津巴布韋,發現大量的中國宋代、明代的瓷器,可能是阿拉伯人或者印度商人轉銷的。這說明( )A.中非交往的歷史悠久 B.中國商人曾經到過南非C.津巴布韋商品經濟發達 D.中非實現了人員的直接交流6.16 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時,許多珍貴的瑪雅文字本當成魔鬼作品焚毀,祭司遭到掠殺。 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給瑪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A.經濟衰退 B.文化浩劫 C.國家分裂 D.民族滅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