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1中國:徘徊與改革開放時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1中國:徘徊與改革開放時期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徘徊與改革開放時期(1976年-至今)
——計劃經濟的松動及走向市場經濟
【階段特征】
“文革”結束后,在“兩個凡是”左傾思想指導下,中國經歷了徘徊的兩年; 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也迅速展開。外交上實行 的政策,發展睦鄰友好,參與以 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文化教育上,撥亂反正,恢復 ,重新貫徹雙百方針,文學藝術和教育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不斷豐富發展。
【主要表現】
1.新時期的民主政治、祖國統一及外交拓展
(1)民主政治: 后,中國共產黨撥亂反正,依法治國,一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恢復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祖國統一: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 ”的偉大構想,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同時,海峽兩岸也打破了長期的相互隔絕狀態,政治對話、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3)外交拓展:反對 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為此,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同時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生活的巨變
(1)經濟體制改革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 的偉大戰略決策,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
②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了以 為中心的改革。
③對外開放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④20世紀90年代,確立了建立 的目標,國民經濟高速、穩定發展,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2)社會生活: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觀,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社會風尚與民俗風情都在發生著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的交通、通訊及大眾傳媒領域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3.新時期重大思想理論成果與科技教育的發展
(1)理論成果
①以 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結合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體系,解決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如何發展的問題。
②21世紀初,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 ”重要思想,成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③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2)科技發展:改革開放后,載人航天、計算機研制及 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3)教育文化
①改革開放初期:恢復“ ”方針,中國科學文化領域重現生機,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②20世紀80年代之后,黨和政府在教育領域提出“ ”的指導方針,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為中國21世紀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礎。
【重點關注】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征
(1)政治上
①糾正“文化大革命”的“ ”傾錯誤,恢復和完善中國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進了國家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②對臺灣政策發生了變化,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方針,形成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2)經濟上
①拋棄“ ”的錯誤路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②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為主向 的方向轉變;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③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強調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注重宏觀調控,強調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轉變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②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入 組織。
(4)思想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載人航天事業等逐漸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教育全面發展。
2.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比較
項目 計劃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后經濟落后、工業化程度低、國防力量薄弱②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速現代化建設②國內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處于低潮③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特點 ①單一公有制② 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①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 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影響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后期計劃經濟逐步僵化,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產力,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真正接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
【真題再現】
1.(2021 山東卷·9) 《人民日報》新年社論的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1979年新年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的高頻詞匯包括( )
A. 中國人民侵略中國美帝國主義 B. 合作改造農業生產先進
C. 技術現代化先進科學 D. 開放穩定企業改革
2.(2021全國Ⅱ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 )
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 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
3.(2020全國Ⅰ卷·31)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
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
4.(2020全國Ⅱ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印發了《戰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以及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展情況的材料,主要是為了討論( )
A.增強國營企業活力 B.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
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調整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5.(2020全國Ⅲ卷·31)1983年,北京四個最大的百貨商場與北京市第一商業局簽訂合同,規定: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這反映出( )
A.企業活力逐步得到增強 B.國企改革全面展開
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 D.現代企業制度建立
6.(2020天津卷·8)1978年,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包干到戶。此后,四川、貴州、甘肅等地的包產到戶也在摸索中發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區的群眾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反映了黨和國家( )
A.決定實行農村多元化經濟所有制 B.嘗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 D.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7.(2020天津卷·9)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 )
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1·武漢三模)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強調,各級行政機關的意見,“除有法律規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強制社、隊執行,應該允許他們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在這方面的自主權,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該決議 (  )
A.加快了農業生產責任制發展
B.推動了農村基層單位的變革
C.擴大了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
D.實現了市場對資源合理配置
2.1977年,恢復法學教育時,全國只有3所大學設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國設立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603所,在校的法律專業本科生近30萬人。截至2020年,我國近700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這反映了(  )
A.民主法制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B.民主法制建設速度空前加快
C.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D.重視高素質法制人才的培養
3.下圖反映了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類經濟成分比重的變化,這一變化說明我國(  )
A.國有企業競爭力不斷下降
B.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4.(2021·武漢三模)導致下表中所示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
1982年以來的歷次人口普查農業勞動力人口變化(億人、%)
年份 規模 男性 女性 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
1982 3.75 2.01 1.74 71.93
1990 4.58 2.40 2.18 70.79
2000 4.34 2.24 2.10 61.64
2010 3.26 1.66 1.60 45.55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
B.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C.沿海經濟特區廣泛建立
D.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5.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土地流轉”作為新時期農村的新一輪土地改革,它是指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意味著農村 (  )
A.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廢除
C.土地所有制性質的變更
D.土地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6.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轉向實行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兩權分離’”。1986年,國務院提出“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材料表明當時(  )
A.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B.經濟發展新模式在逐步探索
C.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
D.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已經確立
7.如表是國家統計局調查的我國某一歷史時期,“國家計劃”成分在經濟中的比重。表格中“1”“2”代表的年份可能是(  )
年份 國家計劃安排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 實行指令性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 由國家管理價格的商品占商品總產值的比率
1 81.3% 95.7% 97.2%
2 7.6% 6.1% 8.3%
A.1927年,1949年 B.1949年,1965年
C.1966年,1976年 D.1978年,1998年
8.20世紀80年代,中國一改過去只對外援助的做法,開始接受外來援助,來自世界銀行、日本政府、西歐多邊和雙邊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國。據統計,六五計劃期間,中國就得到了30—4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這一變化表明 (  )
A.國內經濟困難無力對外援助
B.外交開始突破意識形態影響
C.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破產
D.務實理性外交有利于國內發展
9.1985年石家莊市第一塑料廠廠長張興讓首先提出并實行“滿負荷工作法”,對企業各項工作提出比較先進的目標,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實施,層層落實,形成保證體系,并與個人報酬掛鉤。這一工作法 (  )
A.發展了市場經濟體制
B.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C.大大增強了企業活力
D.實現了管理體制轉變
10.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并組織實施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改革旨在 (  )
A.推進機構精簡,提高工作效率
B.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
C.推動計劃管理體制發展
D.加快產業升級,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
11.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成為對外開放的先鋒。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了深圳未來五大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這表明 (  )
A.地理位置決定城市職能
B.經濟實力推動城市轉型
C.國家戰略引領城市發展
D.一國兩制打造示范城市
12.1978-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規模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如圖所示。據此可知,改革開放后 (  )
A.脫貧攻堅任務取得全面勝利
B.人均收入的提高減少了貧困人口數
C.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巨大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
二、非選擇題(13題14分,14題12分,共26分)
13.(2021·荊州一模)(14分)掛甲屯、黑山扈、馬連洼、東村是北京郊區的四個村莊,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四個村莊發生了一些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81年,掛甲屯生產隊共有143戶,470人,其中勞動力302人,共有耕地584.2畝。在生產隊勞動的人數有177人,大田勞動者占71.2%。在社隊企業上班和外出就業者有125人,占全村勞動力的41.4%。全年農業收入占68.1%,養豬、隊辦企業和輸出勞動力等副業收入占30.3%。
  1985年掛甲屯村的行政機構更名為“掛甲屯居委會”,其行政歸屬是海淀區青龍橋街道,馬連洼村是居委會與村委會并存,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村委會與居委會兩套管理體制并存的“一村兩制”現象。
  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四個村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村。與海淀區科技園中心建設同步,馬連洼、掛甲屯等村成為外來者的安身之所,中關村的上班族、北漂族、考研族成為這里的主要房客,房租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今天的村民仍將“朝頂進香”作為重要的儀式活動。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間,這一帶的花會組織依然會如期進行,人們開著私家車一路敲鑼打鼓趕赴妙峰山,春節期間各村的花會還有“踩街”等活動。
——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0.6第38—45頁)
  提取材料信息,說明上述材料對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等方面具有的史料價值。(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要求。
材料 如表為1950—1983年部分國家經濟數據表(單位:鋼萬噸;棉布億米)。
年份 項目 中國 美國 蘇聯 日本 聯邦德國 法國
1950年 棉布產量 14 91.7 38.9 12.9 11.3 11.5
鋼產量 61 8 785 2 733 484 1 212 865
1955年 棉布產量 58 93 59.5 25.2 15.5 14.9
鋼產量 285 10 617 4 527 941 2 134 1 259
1965年 棉布產量 62.8 84.1 70.8 29.9 12.4 12.6
鋼產量 1 223 11 926 9 102 4 116 3 682 1 960
1975年 棉布產量 94 36.9 72.4 21.2 10 10.4
鋼產量 2 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4 041 2 153
1980年 棉布產量 134.7 36.6 78 22 9.8 9.6
鋼產量 3 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4 381 2 317
1983年 棉布產量 14.8 / / 20.8 10.1 9.8
鋼產量 4 002 7 543 15 300 9 698 3 611 1 762
  ——摘編自《1949—1984中國工業的
發展統計資料》
請根據表中各國數據的變化,提煉出一個相互關聯的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徘徊與改革開放時期(1976年-至今)
——計劃經濟的松動及走向市場經濟
【階段特征】
“文革”結束后,在“兩個凡是”左傾思想指導下,中國經歷了徘徊的兩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也迅速展開。外交上實行不結盟的政策,發展睦鄰友好,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文化教育上,撥亂反正,恢復高考,重新貫徹雙百方針,文學藝術和教育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不斷豐富發展。
【主要表現】
1.新時期的民主政治、祖國統一及外交拓展
(1)民主政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撥亂反正,依法治國,一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恢復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祖國統一: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同時,海峽兩岸也打破了長期的相互隔絕狀態,政治對話、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3)外交拓展: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為此,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同時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生活的巨變
(1)經濟體制改革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
②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了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的改革。
③對外開放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④20世紀90年代,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民經濟高速、穩定發展,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2)社會生活: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觀,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社會風尚與民俗風情都在發生著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的交通、通訊及大眾傳媒領域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3.新時期重大思想理論成果與科技教育的發展
(1)理論成果
①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結合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體系,解決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如何發展的問題。
②21世紀初,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③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2)科技發展:改革開放后,載人航天、計算機研制及生物技術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3)教育文化
①改革開放初期:恢復“雙百”方針,中國科學文化領域重現生機,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②20世紀80年代之后,黨和政府在教育領域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方針,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為中國21世紀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礎。
【重點關注】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征
(1)政治上
①糾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恢復和完善中國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進了國家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②對臺灣政策發生了變化,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方針,形成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2)經濟上
①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②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為主向市場經濟的方向轉變;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③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強調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注重宏觀調控,強調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轉變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②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思想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載人航天事業等逐漸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教育全面發展。
2.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比較
項目 計劃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后經濟落后、工業化程度低、國防力量薄弱 ②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速現代化建設 ②國內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處于低潮 ③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特點 ①單一公有制 ②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①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影響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后期計劃經濟逐步僵化,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產力,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真正接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
【真題再現】
1.(2021 山東卷·9) 《人民日報》新年社論的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1979年新年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的高頻詞匯包括( )
A. 中國人民侵略中國美帝國主義 B. 合作改造農業生產先進
C. 技術現代化先進科學 D. 開放穩定企業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據“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等信息可知這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次會議上中國做出了改革開放和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所以這一階段的高頻詞匯應該是技術、現代化、先進和科學,故選C;侵略、美帝國主義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頻詞匯,排除A;改造、農業生產應該是20世紀50年代三大改造時期的高頻詞匯,排除B;開放、穩定、企業、改革應該是80年代國企改革時期的高頻詞匯,排除D。
2.(2021全國Ⅱ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 )
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 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
【答案】B
【解析】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出現了職工積極性大大增強的局面,說明經濟責任制得以實行,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故選B項;1982年中國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還不到要理順計劃和市場關系的程度,排除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在1993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排除D項。
3.(2020全國Ⅰ卷·31)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
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
【答案】D
【解析】材料“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改變了政府對企業的直接管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故選D項;1992年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不符合材料時間限制,排除A項;材料做法有利于解決政企職責不分的弊端,但沒有體現出已經解決,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沒有體現出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排除C項。
4.(2020全國Ⅱ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印發了《戰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以及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展情況的材料,主要是為了討論( )
A.增強國營企業活力 B.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
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調整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印發了《戰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以及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展情況的材料”可知1978年底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做出改革開放的決定,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的討論有助于解放思想,為引進外資和技術奠定思想基礎,故選B項;增強企業活力是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內容,時間不符,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國工業結構的調整,排除D項。
5.(2020全國Ⅲ卷·31)1983年,北京四個最大的百貨商場與北京市第一商業局簽訂合同,規定: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這反映出( )
A.企業活力逐步得到增強 B.國企改革全面展開
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 D.現代企業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據材料“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說明企業自負盈虧,表明業經營自主權的擴大和企業活力逐步得到增強,故選 A項;國企改革全面展開是從1984年開始,材料中北京企業改革屬于個例不屬于全面展開,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確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 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確立了深化國企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D項。
6.(2020天津卷·8)1978年,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包干到戶。此后,四川、貴州、甘肅等地的包產到戶也在摸索中發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區的群眾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反映了黨和國家( )
A.決定實行農村多元化經濟所有制 B.嘗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 D.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答案】C
【解析】安徽小崗村的做法體現了群眾的探索,結合材料“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知,黨和國家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故選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下展開的,并未在農村實行多元化經濟所有制,排除A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從1992年才開始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且材料所述與市場經濟無關,排除B項;據所學改革開放的知識可知,鄧小平曾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思路,并非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排除D項。
7.(2020天津卷·9)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 )
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
【答案】A
【解析】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1956年開始又經歷了十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78年底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建設全面展開,這些均是經濟建設不斷推進的表現,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故選A項;我國的對外開放開始于1980年,不符合題干“從1953年”這一時間范圍,排除B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是從1992年才正式開始的,排除C項;城鄉差別側重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差異,不符合題意,且城鄉差別縮小是并非工業發展的最主要標準,排除D項。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1·武漢三模)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強調,各級行政機關的意見,“除有法律規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強制社、隊執行,應該允許他們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在這方面的自主權,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該決議 (  )
A.加快了農業生產責任制發展
B.推動了農村基層單位的變革
C.擴大了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
D.實現了市場對資源合理配置
【答案】A
【解析】以包產到戶為主要特征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與材料中“允許他們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在這方面的自主權”相符,故選A;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但與材料中“1979年”“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強制社、隊執行”即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不符,排除B;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材料中“1979年”“社、隊執行”即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不符,排除C;到21世紀初,在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達99%。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排除D。
2.1977年,恢復法學教育時,全國只有3所大學設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國設立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603所,在校的法律專業本科生近30萬人。截至2020年,我國近700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這反映了(  )
A.民主法制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B.民主法制建設速度空前加快
C.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D.重視高素質法制人才的培養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77年,恢復法學教育時,全國只有3所大學設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國設立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603所,在校的法律專業本科生近30萬人”可知從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法律教育隨著中國法制化建設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結合法制建設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故選A;民主法制的建設速度加快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法律體系的完善,排除C;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材料中的現象而非本質,排除D。
3.下圖反映了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類經濟成分比重的變化,這一變化說明我國(  )
A.國有企業競爭力不斷下降
B.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答案】C
【解析】據圖片可知,相比于1978年,2002年工業總產值中城市個體及其他企業的產值比重大大提高,體現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得益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故選C;材料只體現了國企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下降,并不能體現其競爭力下降,排除A;材料側重工業,產業結構側重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概況,排除B;材料只提及集體企業,并未具體提及鄉鎮企業,排除D。
4.(2021·武漢三模)導致下表中所示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
1982年以來的歷次人口普查農業勞動力人口變化(億人、%)
年份 規模 男性 女性 占全國就業 人口比重
1982 3.75 2.01 1.74 71.93
1990 4.58 2.40 2.18 70.79
2000 4.34 2.24 2.10 61.64
2010 3.26 1.66 1.60 45.55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
B.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C.沿海經濟特區廣泛建立
D.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1982—2010年間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城市化迅速發展,吸納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因此,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逐年降低,故選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是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人口比例下降是由于城市化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排除A;上表內容是農村勞動力人口變化,未體現經濟特區的建立,排除C;上表反映農業勞動力人口占全國就業人口比例下降,這是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城市化迅速發展,未能體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
  5.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土地流轉”作為新時期農村的新一輪土地改革,它是指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意味著農村 (  )
A.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廢除
C.土地所有制性質的變更
D.土地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答案】A
【解析】土地的合理流轉和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故A正確;土地流轉是自愿原則,農民依舊對承包的土地有使用和經營的權利,所以土地流轉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B錯誤;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未變更土地所有制性質,也不屬于土地公有化程度提高,故C、D錯誤。
6.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轉向實行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兩權分離’”。1986年,國務院提出“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材料表明當時(  )
A.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B.經濟發展新模式在逐步探索
C.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
D.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已經確立
【答案】B
【解析】1984年國有企業改革“兩權分離”,1986年“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說明當時中國逐步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故選B;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與材料中“1984年”不符,排除A;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沒有改變經濟所有制結構,排除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是在1992年,與材料“1986年”不符,排除D。
7.如表是國家統計局調查的我國某一歷史時期,“國家計劃”成分在經濟中的比重。表格中“1”“2”代表的年份可能是(  )
年 份 國家計劃安排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 實行指令性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 由國家管理價格的商品占商品總產值的比率
1 81.3% 95.7% 97.2%
2 7.6% 6.1% 8.3%
A.1927年,1949年 B.1949年,1965年
C.1966年,1976年 D.1978年,1998年
【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可知,“國家計劃”成分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從高份額的“81.3%”“97.2%”下降到“7.6%”“8.3%”,由此可見,國家調控經濟的比重大幅度下跌,資源由國家計劃配置逐漸轉向市場配置,經濟體制不斷調整發展,這種現象出現于改革開放后,故D符合題意;1927—1949年我國處于國民黨統治時期,并未推行計劃經濟模式,排除A;1949—1976年,我國逐漸從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公有制占絕對支配地位,與題干不符,排除B、C。
8.20世紀80年代,中國一改過去只對外援助的做法,開始接受外來援助,來自世界銀行、日本政府、西歐多邊和雙邊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國。據統計,六五計劃期間,中國就得到了30—4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這一變化表明 (  )
A.國內經濟困難無力對外援助
B.外交開始突破意識形態影響
C.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破產
D.務實理性外交有利于國內發展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除了對外援助外,還接受國外的援助,這有利于中國吸引外資,獲得經濟發展的資金,促進經濟發展,體現了務實理性外交有利于國內發展,故D正確;依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仍然進行對外援助,而且當時改革開放已經開始,“國內經濟困難”說法不符合史實,故A錯誤;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外交就已經開始突破意識形態影響,故B錯誤;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志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破產,故C錯誤。
9.1985年石家莊市第一塑料廠廠長張興讓首先提出并實行“滿負荷工作法”,對企業各項工作提出比較先進的目標,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實施,層層落實,形成保證體系,并與個人報酬掛鉤。這一工作法(  )
A.發展了市場經濟體制
B.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C.大大增強了企業活力
D.實現了管理體制轉變
【答案】C
【解析】 “滿負荷工作法”將目標分解,層層落實,并將目標、任務完成的好壞與個人報酬掛鉤,既調動了職工積極性,又提高了企業效率,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故C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故A錯誤;B是90年代國企改革的主要內容,錯誤;“滿負荷工作法”雖加強了企業內部管理,但未實現管理體制轉變,故D錯誤。
10.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并組織實施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改革旨在 (  )
A.推進機構精簡,提高工作效率
B.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
C.推動計劃管理體制發展
D.加快產業升級,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
【答案】B
【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由過去的“計劃”改為“指導”,結合2003年的時間信息,可知此舉是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故選B;題干為“旨在”,側重根本目的,A不符合題干要求,故排除;C、D不符合史實,以計劃手段管理國家經濟和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均不符合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故排除。
11.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成為對外開放的先鋒。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了深圳未來五大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這表明 (  )
A.地理位置決定城市職能
B.經濟實力推動城市轉型
C.國家戰略引領城市發展
D.一國兩制打造示范城市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成為對外開放的先鋒”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了深圳未來五大戰略定位”并結合所學可知,從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到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深圳未來五大戰略定位,體現了國家戰略引領城市發展,C正確;A、B不符合材料主旨;深圳是經濟特區,不實行“一國兩制”,D錯誤。
12.1978-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規模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如圖所示。據此可知,改革開放后 (  )
A.脫貧攻堅任務取得全面勝利
B.人均收入的提高減少了貧困人口數
C.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巨大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貧困人口減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體現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巨大,故C正確;A中“全面勝利”的說法錯誤,排除;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一定造成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故B排除;1978-2017年,我國除了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外,還在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而且還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故D說法片面,排除。
二、非選擇題(13題14分,14題12分,共26分)
13.(2021·荊州一模)(14分)掛甲屯、黑山扈、馬連洼、東村是北京郊區的四個村莊,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四個村莊發生了一些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81年,掛甲屯生產隊共有143戶,470人,其中勞動力302人,共有耕地584.2畝。在生產隊勞動的人數有177人,大田勞動者占71.2%。在社隊企業上班和外出就業者有125人,占全村勞動力的41.4%。全年農業收入占68.1%,養豬、隊辦企業和輸出勞動力等副業收入占30.3%。
  1985年掛甲屯村的行政機構更名為“掛甲屯居委會”,其行政歸屬是海淀區青龍橋街道,馬連洼村是居委會與村委會并存,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村委會與居委會兩套管理體制并存的“一村兩制”現象。
  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四個村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村。與海淀區科技園中心建設同步,馬連洼、掛甲屯等村成為外來者的安身之所,中關村的上班族、北漂族、考研族成為這里的主要房客,房租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今天的村民仍將“朝頂進香”作為重要的儀式活動。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間,這一帶的花會組織依然會如期進行,人們開著私家車一路敲鑼打鼓趕赴妙峰山,春節期間各村的花會還有“踩街”等活動。
——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0.6第38—45頁)
  提取材料信息,說明上述材料對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等方面具有的史料價值。(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14分)
角 度 信息提取 史料價值
材 料 來 源 取材于四個村莊40年來發展的經濟數據、行政建設和生活實錄 老鄉是農村改革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北京郊區的鄉村,是中國城鄉發展的區域樣本,是中國當代社會變遷和發展的縮影,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和區域史的研究價值
材 料 內 容 ①材料中列舉了勞動力結構和收入結構,其中副業的占比分別是“41.4%”和“30.3%” ②材料中提及“科技園”“房租”等 ③材料中提及“行政機構更名”“居委會+村委會”“一村兩制”“城中村” ④材料中提及“進香”“花會” 可用來檢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勞動力及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作用 可用來解讀城市體制改革帶動周邊城鎮化建設,郊區農村大力發展房屋出租、餐飲、交通等服務產業以及社會治理改革的狀況 可用來分析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和城鎮化小區建設等雙重作用下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情況。 可用來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潮中的農村文化建設,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留住“鄉愁”的時代課題
【解析】這一題考查考生的史料實證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文字資料來分析史料價值。首先要從材料來源分析,材料來自掛甲屯、黑山扈、馬連洼、東村這四個北京郊區的村莊,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政治和生活方面的變化,其史料價值可以從北京郊區四個村莊與中國農村比較看,這是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或者代表,所以具有區域史、社會學史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然后需要從材料內容角度分類別分析提煉史料價值:材料的第一段介紹的是掛甲屯生產隊勞動力結構和收入結構,其中副業的占比分別是“41.4%”和“30.3%”,這與我們所學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勞動力及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等措施相關,所以作為一個樣本對于研究這些問題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材料的第二段提及“行政機構更名”“居委會+村委會”“一村兩制”“城中村”等信息,這與所學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和城鎮化小區建設等雙重作用下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情況相關,可以作為典型例子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材料的第三段中有“科技園”“房租”等信息,這與研究城市體制改革帶動周邊城鎮化建設,郊區農村大力發展房屋出租、餐飲、交通等服務產業以及社會治理改革密切相關;第四段則是提及“進香”“花會”等信息,反映了當地社會習俗與文化建設相關的狀況,對于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潮中的農村文化建設,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留住“鄉愁”的時代課題有積極意義。
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要求。
材料 如表為1950—1983年部分國家經濟數據表(單位:鋼萬噸;棉布億米)。
年份 項目 中國 美國 蘇聯 日本 聯邦 德國 法國
1950 年 棉布 產量 14 91.7 38.9 12.9 11.3 11.5
鋼產 量 61 8 785 2 733 484 1 212 865
1955 年 棉布 產量 58 93 59.5 25.2 15.5 14.9
鋼產 量 285 10 617 4 527 941 2 134 1 259
1965 年 棉布 產量 62.8 84.1 70.8 29.9 12.4 12.6
鋼產 量 1 223 11 926 9 102 4 116 3 682 1 960
1975 年 棉布 產量 94 36.9 72.4 21.2 10 10.4
鋼產 量 2 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4 041 2 153
1980 年 棉布 產量 134.7 36.6 78 22 9.8 9.6
鋼產 量 3 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4 381 2 317
1983 年 棉布 產量 14.8 / / 20.8 10.1 9.8
鋼產 量 4 002 7 543 15 300 9 698 3 611 1 762
  ——摘編自《1949—1984中國工業的
發展統計資料》
請根據表中各國數據的變化,提煉出一個相互關聯的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主題:國家經濟政策影響經濟的發展狀況。
闡釋:舊中國,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和掠奪,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后。新中國成立后,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禁運,為了鞏固政權,改變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中國借鑒蘇聯經驗,實施一五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因此50年代鋼產量大幅增長,同時輕工業也取得較大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仍然堅持以重工業為主導,鋼產量仍然大幅增長。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進,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從而使我國鋼產量和棉布產量一直保持穩步增長。
總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國家經濟政策密切相關。
示例二 主題:經濟改革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闡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普遍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20世紀50—70年代的經濟出現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輕重工業都有顯著發展。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將改革重點放在工業上,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使國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發展,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蘇聯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而推動了我國工業的顯著發展,鋼產量和棉布產量大幅增長。
總之,生產關系的調整適合生產力的水平就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示例三 主題:20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與美國的鋼產量和棉布產量的差距逐步縮小,甚至反超。
闡釋:蘇聯利用制度優勢,通過計劃經濟,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軍用工業;20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改革重點放在重工業領域,使這一時期蘇聯鋼產量進一步上升,同時,隨著工業的發展棉布產量也大幅提升。美國受70年代的越戰、滯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鋼產量和棉布產量落后于蘇聯。
總之,經濟的發展深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解析】根據材料和題意,提取出一個相互關聯的主題,可以是整體或部分觀點,也可以是相互之間的比較。論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論證過程一般要包括內容的比較概括、背景原因及影響分析、史論結合等;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相印證。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歷史結論相統一。例如:根據材料1950—1983年部分國家經濟數據表的信息,可以提煉論題為國家經濟政策影響經濟的發展狀況。論證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新中國實施工業化建設的背景、內容、發展歷程、成就等方面進行論述,最后可從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國家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方面進行總結、升華。另外還可從“經濟改革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與美國的鋼產量和棉布產量的差距逐步縮小,甚至反超”等方面概括論題,論證過程緊扣論題,有理有據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武隆县| 肃北| 忻城县| 泽普县| 房产| 瑞丽市| 厦门市| 顺义区| 扶余县| 阳东县| 乌兰县| 长海县| 新野县| 琼海市| 临湘市| 玉林市| 大竹县| 遂平县| 方城县| 海门市| 铁岭县| 甘孜县| 庆云县| 抚宁县| 娄底市| 临漳县| 钟祥市| 马边| 昌黎县| 诏安县| 毕节市| 嘉善县| 巴东县| 射洪县| 湘乡市| 巢湖市| 延边| 共和县| 宁国市|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