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5.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前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2】高考歷史三輪16個階段特征 15.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前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次工業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前(19世紀末—20世紀中期):現代史開端
【階段特征】
1.經濟方面:以科技創新為生產力特征,以壟斷、現代企業制度為生產關系特征,以門戶開放為國際貿易特征的時代。導致 政策失敗,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干預和福利主義時代(以羅斯福新政為標志),世界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崩潰。
2.政治方面:民主政治繼續發展,工人運動進入 階段,西方制度向亞非拉地區擴展;但俄國發生十月革命,社會主義由理論階段進入實踐階段,蘇俄開始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探索之路;一戰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3.文化方面:科技教育側重創新,中心國家轉移,美國、 國為代表;自由平等思想新發展。
4.國際關系方面:一戰對世界影響;世界市場體系進一步發展,但經濟危機和美國的措施,導致世界市場體系崩潰。
【主要表現】
一、資本主義發展的電氣時代
1.經濟
(1) 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市場最終形成。
(2)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和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 階段過渡。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組織為形式的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逐漸形成。
(3)隨著經濟發展,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國際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緩慢下來, 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后來居上,俄日等國經濟也有較快發展。
(4)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列強掀起 的狂潮,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確立。
2.政治
(1)比較健全的資本主義議會民主制、政黨政治和 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不平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比較典型的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的國家,如 ;二是在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同時,保留了較多封建殘余的國家,如德俄日。
(3)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逐漸走向高潮,工人政黨和組織紛紛建立。為適應聯合斗爭的需要, 成立。
3.思想:政治上的民主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作為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主義即 誕生。
4.科技
(1)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為電力工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世界跨入“ ”。
(2) 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石油開采業、化學工業及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的產生或發展。
(3)隨著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相繼發明,電報、 和無線電通信也先后發明出來,從而大大“縮短”了人類的空間距離。
5.國際關系
(1)帝國主義國家掀起 的狂潮,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錯綜復雜,法德、英德、俄奧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進一步形成了同盟國和 兩大軍事集團,從而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二、兩種文明模式的發展
1.蘇俄(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 革命,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
(2)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 為核心,集中了全國的力量取得國內戰爭勝利,但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3)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蘇俄實行以 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蘇聯模式:20世紀20年代,斯大林統治時期,優先發展 ,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迅速完成工業化,但片面發展重工業,犧牲了農民的利益,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源。
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①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 ;直接原因——貧富差距過大,影響了消費;股市投機行為和過度信貸消費加劇了社會矛盾。
②特點和影響:范圍廣、時間長、 大;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出現經濟衰退或蕭條;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世界局勢動蕩不安。
(2)羅斯福新政
①措施:整頓財政金融;復興工業;調整農業政策;實行社會救濟與 ;加強社會立法。
②影響: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開創了 的新模式;改善了美國人民的生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重點關注】
1.農耕文明時代:中國古代“ ”思想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儒家思想中有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
2.工業革命時代
(1)能源革命
①工業革命同時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業——煤炭工業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建立起來, 成為工業文明的新能源。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近代 工業開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主要能源。
③二戰后,原子彈、氫彈的制造成功揭開了人類使用 的序幕。
(2)水利工程:羅斯福新政時期修建 工程等。
(3)農業改革:蘇聯大規模墾荒,耕作粗放,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不顧自然條件限制,盲目擴大 種植面積,違背自然規律。
(4)負面影響: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如氣候變暖),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5)人類對策:在人與自然 相處理念下發展科技;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
3.知識經濟時代:一種持續發展的經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時代”。
【真題再現】
1.(2021全國Ⅰ卷·34)青年時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誡,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1900年,物理學家開爾文也斷言:“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輩物理學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由此可知在當時( )
A.物理學領域的問題已全部解決 B.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思考尚未開始
C.經典物理學仍然處于統治地位 D.量子力學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
2.(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 )
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
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 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3.(2021廣東卷·15)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 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經濟政策 D. 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4.(2021全國Ⅱ卷·34)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
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
5.(2021 山東卷·13) 如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
C. 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 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
6.(2021 湖南卷·15) 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據其主觀判斷來審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據此可知,美國( )
A. 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權分立體制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權壓制政府
D. 分權與制衡機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7.(2021廣東卷·14)如圖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
A. 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 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
C. 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 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
8.(2021全國Ⅱ卷·35)1930~1931年,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戰爭而暢銷的香煙產量再次劇增,許多穿著整潔西裝的商販在街頭兜售蘋果,也成為城市一景。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
A.經濟危機持續加深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德意志帝國初期,立法工作主要由行政官員負責。19世紀90年代,負責立法工作的德意志官員開始同時與聯邦議會議員和相關政黨進行談判,有的甚至首先與政黨談判,“強迫聯邦議會作出讓步”。這表明當時的德國(  )
A.議會逐步成為權力的中心 B.官員不再對皇帝負責
C.資產階級代議制得到發展 D.議會和皇帝實現分權
2.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社會保險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險法》《意外事故保險法》《老年和殘廢保險法》。1910年,德國政府將當時所實行的各種保險法匯成《工人保險法典》,1911年由帝國議會通過。這反映德國(  )
A.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突出 B.對外政策出現新變化
C.開始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D.福利國家初步形成
3.(2021·鄂州二模)20世紀的一種生產組織是按照以下途徑進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證少數上層領導人把持權力去維持規定的價格標準;消除競爭,以杜絕外國競爭的保護關稅來保證在市場上的穩固地位;以較少數企業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方法,來實現生產率的提高。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  )
A.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B.阻礙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C.直接得益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 D.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4.(2021·武漢二模)1922年,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書,寫的是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普通的一天。他拋棄了傳統的語法,將外來詞匯、雙關語、少量知識和記憶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混亂的敘述中。這種敘述方式 (  )
A.表達了精神困惑 B.批判了社會罪惡
C.抒發了浪漫情懷 D.痛斥了種族歧視
5.20世紀20年代,德國藝術團體“橋社”成立。“一切常規的或‘資產階級’”的東西都在他們拒斥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對新的審美形式的恣意實驗,碎裂、分散和混亂成為新的藝術基調。“橋社”所體現的藝術基調(  )
A.反映西方社會出現精神危機 B.善于發掘人物內在的情感世界
C.體現科技革命下的社會現實 D.強調色彩的運用和整體的統一
6.下表是一位學者關于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特點的分析,這些特點可以用來解釋俄國(  )
  隊伍比較純潔,工人主要來自破產農民,不易形成工人貴族階層,遭受極其嚴重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工人)集中程度高,一半以上集中在機械制造、石油、冶金、鐵路等部門的大企業中,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已經形成。
A.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
B.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發展
C.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D.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
7.(2021·黃岡二模)1921年8月,蘇維埃著名詩人勃洛克開槍自殺,在他的遺囑中有這樣兩句小詩:“看,莫斯科受寒忍饑,從前整潔美麗,而現在是買賣投機。”當時在蘇俄知識界出現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自殺浪潮,共青團在兩年之內失去了一半團員,俄共黨員中也有很多人退黨。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糧食稅
C.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試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
8.1922年5月,蘇維埃政權頒布《土地勞動使用法》,允許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為三年,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但主人必須同雇工一起勞動。1926年,土地和生產資料租佃關系,以及雇傭勞動關系發展到了頂峰。這說明當時蘇聯(  )
A.國家放松了對農村的監督
B.農村的剝削現象較為嚴重
C.土地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D.農民有較大的土地經營權
【答案】D
9.(2021·孝感二模)斯大林認為,在把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同時,還應該消除商品生產;并且也用逐漸過渡的辦法使產品交換來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權能夠掌握社會生產的全部產品以利于社會;致力于使國家成為市場的主體而非市場秩序的監督者和護衛者。這一認識 (  )
A.使蘇聯經濟逐漸走上了畸形發展軌道
B.符合當時蘇聯經濟發展水平
C.完全繼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D.受當時國際形勢惡化的影響
10.如圖是美國漫畫家摩爾丁描繪蘇聯經濟發展的作品。圖中抱著孩子的農婦一面拉著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著坦克車隊說:“可是我們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該作品(  )
A.表達了對美蘇冷戰的擔憂
B.揭示了蘇聯婦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蘇聯軍事工業的成就
D.嘲諷了蘇聯經濟的畸形發展
11.(2021·宜昌三模)20世紀初,一位美國資本家主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提出一種比個人所有更好的資金管理方法。我們可以把錢存入國庫或者各州財政部,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任何國家或者州的立法機構都無法保證這些資金能夠比現行管理方法更有效地為人類謀福利。”由此可見該資本家主張經濟上的(  )
A.社會主義 B.重商主義
C.自由主義 D.混合主義
12.(2021·武漢二模)柯立芝時期,美國擁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業比重,從1914年的31%上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達2 300個。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技術優良的大農場排擠下,約500萬個中小農場宣告破產。這些現象說明了美國(  )
A.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
B.自由放任政策破產
C.資本壟斷化程度提高
D.經濟危機全面爆發
13.(2021·武漢三模)1930年7月,一些工商業者派代表到白宮要求胡佛總統采取挽救危機的緊急措施,胡佛回答說:“先生們,你們遲來了6個禮拜,危機現在已經過去了。”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年度咨文中說:“幾個月前我們看到了經濟復興,蕭條影響將會減輕。”據此可以判斷,胡佛(  )
A.有限干預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
B.固守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
C.力圖緩和嚴重激化的社會矛盾
D.掩飾經濟危機以贏得選舉
14.1921年5月,蘇俄政府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的余糧直接交換。同時,政府允許私人在地區范圍內進行商業往來。不久,國家取消商業的地區范圍限制,允許私人自由貿易。由此可見,當時蘇俄(  )
A.工農業生產基本上得到了恢復
B.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齊頭并進
C.對戰時體制作出了適時的調整
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15.20世紀20年代初列寧指出:共產主義與商業并非“風馬牛不相及”,在大機器工業還沒有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商業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是無產階級先頭部隊同農民結合的唯一可能的環節……要推行漸進的改良”。導致列寧產生這一認識的主要依據是(  )
A.應對國內外敵人的進攻
B.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
C.原有經濟政策引發危機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二、非選擇題(共32分)
16.(16分)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教科書對羅斯福新政的描述與評價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33年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教科書認為,新政“能否收效,還是問題”,對新政的實施并無信心。1935年的《初中復習叢書外國史》中寫道:“自羅斯福總統登臺,雖極力提倡藍鷹運動,勸人民及時購買,并實行通貨膨脹,解除酒禁等,其于恢復經濟繁榮,仍無甚大效果。”1947年出版的《初級中學適用外國史》教科書寫道:“羅斯福執政之后,獻身于國內復興事業,重新調整國際經濟關系,擔任適于一個大強國的國際責任。當政數年,成效大著;第一屆任期未終,國內經濟狀況幾已恢復原狀了。”1956年的初中《世界歷史》教科書側重講述經濟危機,突出危機對資本主義各國的沉重打擊,直接惡果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至于美國的經濟危機狀況如何,羅斯福政府如何想辦法應對危機,并無任何文字表述。
作為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的積極應對措施,羅斯福新政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歷史概念首次出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高級中學課本世界歷史(下冊)》中。這套教科書對新政如是說:新政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經濟危機,但是,它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國的經濟開始復蘇,生產開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會趨向安定。
——摘編自楊梅《百年歷史教科書中的
“羅斯福新政”》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教科書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描述與評價進行合理解釋。
17.(2021·濟南二模)(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上材料引自恒大研究院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的認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次工業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前(19世紀末—20世紀中期):現代史開端
【階段特征】
1.經濟方面:以科技創新為生產力特征,以壟斷、現代企業制度為生產關系特征,以門戶開放為國際貿易特征的時代。導致自由放任政策失敗,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干預和福利主義時代(以羅斯福新政為標志),世界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崩潰。
2.政治方面:民主政治繼續發展,工人運動進入議會斗爭階段,西方制度向亞非拉地區擴展;但俄國發生十月革命,社會主義由理論階段進入實踐階段,蘇俄開始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探索之路;一戰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3.文化方面:科技教育側重創新,中心國家轉移,美國、德國為代表;自由平等思想新發展。
4.國際關系方面:一戰對世界影響;世界市場體系進一步發展,但經濟危機和美國的措施,導致世界市場體系崩潰。
【主要表現】
一、資本主義發展的電氣時代
1.經濟
(1)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市場最終形成。
(2)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和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組織為形式的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逐漸形成。
(3)隨著經濟發展,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國際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緩慢下來,美德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后來居上,俄日等國經濟也有較快發展。
(4)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確立。
2.政治
(1)比較健全的資本主義議會民主制、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不平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比較典型的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的國家,如英法美;二是在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同時,保留了較多封建殘余的國家,如德俄日。
(3)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逐漸走向高潮,工人政黨和組織紛紛建立。為適應聯合斗爭的需要,第二國際成立。
3.思想:政治上的民主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作為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主義即列寧主義誕生。
4.科技
(1)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為電力工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世界跨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石油開采業、化學工業及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的產生或發展。
(3)隨著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相繼發明,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也先后發明出來,從而大大“縮短”了人類的空間距離。
5.國際關系
(1)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錯綜復雜,法德、英德、俄奧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進一步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從而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二、兩種文明模式的發展
1.蘇俄(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
(2)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余糧收集制為核心,集中了全國的力量取得國內戰爭勝利,但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3)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蘇俄實行以固定糧食稅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蘇聯模式:20世紀20年代,斯大林統治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迅速完成工業化,但片面發展重工業,犧牲了農民的利益,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源。
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①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貧富差距過大,影響了消費;股市投機行為和過度信貸消費加劇了社會矛盾。
②特點和影響: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大;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出現經濟衰退或蕭條;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世界局勢動蕩不安。
(2)羅斯福新政
①措施:整頓財政金融;復興工業;調整農業政策;實行社會救濟與以工代賑;加強社會立法。
②影響: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改善了美國人民的生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重點關注】
1.農耕文明時代:中國古代“農本”思想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儒家思想中有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
2.工業革命時代
(1)能源革命
①工業革命同時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業——煤炭工業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建立起來,煤炭成為工業文明的新能源。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近代石油工業開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主要能源。
③二戰后,原子彈、氫彈的制造成功揭開了人類使用核能的序幕。
(2)水利工程:羅斯福新政時期修建田納西水利工程等。
(3)農業改革:蘇聯大規模墾荒,耕作粗放,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不顧自然條件限制,盲目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違背自然規律。
(4)負面影響: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如氣候變暖),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5)人類對策: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下發展科技;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
3.知識經濟時代:一種持續發展的經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時代”。
【真題再現】
1.(2021全國Ⅰ卷·34)青年時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誡,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1900年,物理學家開爾文也斷言:“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科學大廈中,后輩物理學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由此可知在當時( )
A.物理學領域的問題已全部解決 B.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思考尚未開始
C.經典物理學仍然處于統治地位 D.量子力學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
【答案】C
【解析】“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說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是相對完善的權威,是不會被突破的,故選C項;“后輩物理學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說明還有些小問題沒有解決,A項中的“全部”說法不符合史實和材料,排除A項;1900年普朗克已經提出了量子概念,這是對微觀世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排除B項;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建立的,D的說法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
2.(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 )
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
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 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解析】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反映了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即從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到人民內部的矛盾,故選A項;“消失”說法錯誤,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立依然存在,排除B項;蘇維埃俄國的政權基礎沒有變化,仍是無產階級,排除C項;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建設道路探索已經突破,排除D項。
3.(2021廣東卷·15)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 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經濟政策 D. 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答案】A
【解析】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做法是為了適應蘇聯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工業化培養人才,故A正確;B項錯在“普及”,故錯誤;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臺,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故C錯誤;沖破西方技術封鎖不是其目的,故D錯誤。
4.(2021全國Ⅱ卷·34)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
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
【答案】C
【解析】在全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時候,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他們支援戰爭主要靠向販糧者征稅,說明當地政府看到了戰時經濟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變了策略,故選C項;“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說明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還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稅手段緩解,排除A項;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廢除自由貿易才是經濟活動的常態,排除B項;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是在1921年開始的,當時國內戰爭已經結束,與題干中的“國內戰爭時期”不符,排除D項。
5.(2021 山東卷·13) 如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
C. 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 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
【答案】B
【解析】從表格中拖拉機數量和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可以看出,當時蘇聯正在開展農業集體化與工業化生產,故B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A;不平穩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體現二者的關系,排除D。
6.(2021 湖南卷·15) 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據其主觀判斷來審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據此可知,美國( )
A. 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權分立體制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權壓制政府
D. 分權與制衡機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美國國會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對行政權的監督,從而在內部調整了三權分立體制,故B正確;材料無法說明國會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錯誤;自由裁量權針對的是上訴案件,“壓制政府”說法錯誤,故C錯誤;這一措施完善了分權與制衡機制,故D錯誤。
7.(2021廣東卷·14)如圖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
A. 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 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
C. 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 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
【答案】B
【解析】漫畫反映了羅斯福對胡佛下達逐客令,意思是羅斯福改變胡佛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采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選B;漫畫無法體現貨幣貶值的信息,排除A;根據“我的確同情任何將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貧困的人可能無家可歸,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國家干預政策的成效還沒有體現,排除CD。
8.(2021全國Ⅱ卷·35)1930~1931年,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戰爭而暢銷的香煙產量再次劇增,許多穿著整潔西裝的商販在街頭兜售蘋果,也成為城市一景。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
A.經濟危機持續加深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
【答案】A
【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國經濟大危機持續進行,所以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了更多的廉價午餐給孩子們,香煙產量劇增是為了滿足人們麻醉自己的需要,穿著整潔西裝的人淪為了街頭兜售蘋果的商販,這些現象都表明危機依然在持續加深,故選A項;1930—1931年危機的持續進行,會使法西斯勢力盛行,社會矛盾加劇,而不是緩和,排除B項;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從1933年開始實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福利制度是在二戰后逐步確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實戰演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德意志帝國初期,立法工作主要由行政官員負責。19世紀90年代,負責立法工作的德意志官員開始同時與聯邦議會議員和相關政黨進行談判,有的甚至首先與政黨談判,“強迫聯邦議會作出讓步”。這表明當時的德國 (  )
A.議會逐步成為權力的中心 B.官員不再對皇帝負責
C.資產階級代議制得到發展 D.議會和皇帝實現分權
【答案】C
【解析】德意志帝國初期,皇帝掌握國家大權,立法權被皇帝任命的官吏所壟斷,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不能制定法律,但到19世紀90年代,這一狀況發生了變化,立法需要聯邦議會的參與,這表明代議機構地位日益重要,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故選C;材料只表明聯邦議會權力的擴大,并不能說明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故排除A;B表述過于絕對,排除;當時德國皇帝依然大權獨攬,D表述錯誤,排除。
2.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社會保險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險法》《意外事故保險法》《老年和殘廢保險法》。1910年,德國政府將當時所實行的各種保險法匯成《工人保險法典》,1911年由帝國議會通過。這反映德國 (  )
A.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突出 B.對外政策出現新變化
C.開始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D.福利國家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兩次工業革命在德國的深入發展,德國社會的各種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為解決這些矛盾,德國通過立法開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以穩定統治秩序并緩和社會矛盾,故C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排除A;B材料未體現,排除;20世紀初德國社會保障制度才剛剛開始建立,排除D。
3.(2021·鄂州二模)20世紀的一種生產組織是按照以下途徑進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證少數上層領導人把持權力去維持規定的價格標準;消除競爭,以杜絕外國競爭的保護關稅來保證在市場上的穩固地位;以較少數企業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方法,來實現生產率的提高。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 (  )
A.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B.阻礙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C.直接得益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 D.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答案】D
【解析】由“管理的集中”“消除競爭”“維持規定的價格標準”“大規模生產”“生產率的提高”可得,這種生產組織形式是壟斷組織,其出現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故選D;壟斷組織出現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所以不會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排除A;壟斷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是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不是阻礙,排除B;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C。
4.(2021·武漢二模)1922年,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書,寫的是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普通的一天。他拋棄了傳統的語法,將外來詞匯、雙關語、少量知識和記憶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混亂的敘述中。這種敘述方式 (  )
A.表達了精神困惑 B.批判了社會罪惡
C.抒發了浪漫情懷 D.痛斥了種族歧視
【答案】A
【解析】 “他拋棄了傳統的語法,將外來詞匯、雙關語、少量知識和記憶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混亂的敘述中”,體現了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征,反映了現代主義特征,表達出了精神困惑,故選A;批判了社會罪惡的是現實主義風格,排除B;抒發了浪漫情懷的是浪漫主義,排除C;材料中沒有涉及種族歧視的內容,排除D。
5.20世紀20年代,德國藝術團體“橋社”成立。“一切常規的或‘資產階級’”的東西都在他們拒斥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對新的審美形式的恣意實驗,碎裂、分散和混亂成為新的藝術基調。“橋社”所體現的藝術基調 (  )
A.反映西方社會出現精神危機 B.善于發掘人物內在的情感世界
C.體現科技革命下的社會現實 D.強調色彩的運用和整體的統一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對新的審美形式的恣意實驗,碎裂、分散和混亂成為新的藝術基調”體現了反傳統、反理性的特點,屬于現代主義風格,反映了西方社會出現精神危機,故A正確。B屬于浪漫主義美術,C屬于現實主義美術,D屬于印象派繪畫,均不符合。
6.下表是一位學者關于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特點的分析,這些特點可以用來解釋俄國(  )
  隊伍比較純潔,工人主要來自破產農民,不易形成工人貴族階層,遭受極其嚴重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工人)集中程度高,一半以上集中在機械制造、石油、冶金、鐵路等部門的大企業中,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已經形成。
A.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
B.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發展
C.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D.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
【答案】D
【解析】通過觀察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無產階級主要來自破產農民,他們易形成工農聯盟,他們遭受極其嚴重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革命性強,集中程度高,易于組織發動等,可以用來解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D正確;俄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不能用來說明農奴制改革,具有不徹底性,A錯誤;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發展與(工人)集中程度高等不符,B錯誤;俄國無產階級特點只體現了國內階級矛盾,不能用來解釋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C錯誤。
7.(2021·黃岡二模)1921年8月,蘇維埃著名詩人勃洛克開槍自殺,在他的遺囑中有這樣兩句小詩:“看,莫斯科受寒忍饑,從前整潔美麗,而現在是買賣投機。”當時在蘇俄知識界出現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自殺浪潮,共青團在兩年之內失去了一半團員,俄共黨員中也有很多人退黨。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糧食稅
C.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試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
【答案】C
【解析】新經濟政策在一定范圍內允許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實際上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目的是通過資本主義的某些發展來解決經濟落后問題,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從表面看與蘇維埃政權的性質、無產階級的政權是矛盾的,所以會出現材料中所描述的現象,故選C;實行余糧收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8月已經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排除A;“買賣投機”是商業上的行為,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導致的,采取固定的糧食稅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會出現自殺浪潮和退黨退團現象,排除B;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是間接過渡到共產主義,排除D。
8.1922年5月,蘇維埃政權頒布《土地勞動使用法》,允許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為三年,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但主人必須同雇工一起勞動。1926年,土地和生產資料租佃關系,以及雇傭勞動關系發展到了頂峰。這說明當時蘇聯(  )
A.國家放松了對農村的監督
B.農村的剝削現象較為嚴重
C.土地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D.農民有較大的土地經營權
【答案】D
【解析】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出租土地……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使農民獲得了較大的土地經營權,故D正確;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不能說明農村的剝削現象較為嚴重,排除B;出租土地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度,排除C。
9.(2021·孝感二模)斯大林認為,在把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同時,還應該消除商品生產;并且也用逐漸過渡的辦法使產品交換來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權能夠掌握社會生產的全部產品以利于社會;致力于使國家成為市場的主體而非市場秩序的監督者和護衛者。這一認識 (  )
A.使蘇聯經濟逐漸走上了畸形發展軌道
B.符合當時蘇聯經濟發展水平
C.完全繼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D.受當時國際形勢惡化的影響
【答案】A
【解析】據材料“把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同時,還應該消除商品生產……使中央政權能夠掌握社會生產的全部產品以利于社會;致力于使國家成為市場的主體而非市場秩序的監督者和護衛者”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認識使蘇聯最終確立了蘇聯模式,而蘇聯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故選A;材料中的這種認識脫離了蘇聯經濟發展水平,排除B;據所學可知,蘇聯模式并不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簡單繼承,排除C;據所學可知,受當時國際形勢影響而采取的措施是加快工業化建設,排除D。
10.如圖是美國漫畫家摩爾丁描繪蘇聯經濟發展的作品。圖中抱著孩子的農婦一面拉著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著坦克車隊說:“可是我們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該作品 (  )
A.表達了對美蘇冷戰的擔憂
B.揭示了蘇聯婦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蘇聯軍事工業的成就
D.嘲諷了蘇聯經濟的畸形發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冷戰的特征,排除A;材料并不是強調蘇聯婦女地位的低微,排除B;材料沒有肯定蘇聯軍事工業的成就,而是強調經濟結構不合理,排除C;從材料可以看出蘇聯的重工業非常發達,而農業耕作機械很落后,體現出蘇聯重工業和輕工業以及農業之間畸形發展的特點,故D正確。
11.(2021·宜昌三模)20世紀初,一位美國資本家主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提出一種比個人所有更好的資金管理方法。我們可以把錢存入國庫或者各州財政部,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任何國家或者州的立法機構都無法保證這些資金能夠比現行管理方法更有效地為人類謀福利。”由此可見該資本家主張經濟上的(  )
A.社會主義 B.重商主義
C.自由主義 D.混合主義
【答案】C
【解析】據材料“還沒有人提出一種比個人所有更好的……”“任何國家或者州的立法機構都無法保證……”可知,該資本家反對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強調個人自主管理,實質上是主張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故選C;社會主義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眾利益,排除A;重商主義強調工商業為本,產生并流行于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的西歐,與材料時間主旨均不符,排除B;經濟上的混合主義一般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后流行的,主張將市場調節和國家干預有機結合的經濟理論,排除D。
12.(2021·武漢二模)柯立芝時期,美國擁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業比重,從1914年的31%上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達2 300個。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技術優良的大農場排擠下,約500萬個中小農場宣告破產。這些現象說明了美國 (  )
A.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
B.自由放任政策破產
C.資本壟斷化程度提高
D.經濟危機全面爆發
【答案】C
【解析】企業擴張,吞并小企業,大企業發展,大農場排擠小農場,反映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壟斷化程度提高,故選C;生產社會化是指有組織的規模化生產,與材料反映的壟斷生產不同,排除A;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表明自由放任政策的破產,排除B;1929年經濟危機全面爆發,農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排除D。
13.(2021·武漢三模)1930年7月,一些工商業者派代表到白宮要求胡佛總統采取挽救危機的緊急措施,胡佛回答說:“先生們,你們遲來了6個禮拜,危機現在已經過去了。”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年度咨文中說:“幾個月前我們看到了經濟復興,蕭條影響將會減輕。”據此可以判斷,胡佛 (  )
A.有限干預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
B.固守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
C.力圖緩和嚴重激化的社會矛盾
D.掩飾經濟危機以贏得選舉
【答案】B
【解析】1930年即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期,胡佛拒絕工商業者采取緊急措施挽救危機的請求,并在年度咨文中表達對經濟復興的樂觀態度,反映出胡佛固守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故選B;胡佛政府的有限干預并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力圖緩和嚴重激化的社會矛盾與胡佛堅信不需要采取措施挽救經濟危機不符,排除C;材料中胡佛并未掩飾經濟危機,且1930年胡佛就任不久,未到下屆選舉時,排除D。
14.1921年5月,蘇俄政府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的余糧直接交換。同時,政府允許私人在地區范圍內進行商業往來。不久,國家取消商業的地區范圍限制,允許私人自由貿易。由此可見,當時蘇俄(  )
A.工農業生產基本上得到了恢復
B.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齊頭并進
C.對戰時體制作出了適時的調整
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鞏固
【答案】C
【解析】材料“蘇俄政府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的余糧直接交換”體現了對余糧收集制的調整,材料“政府允許私人在地區范圍內進行商業往來。不久,國家取消商業的地區范圍限制,允許私人自由貿易”體現允許私有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時共產主義體制,故C正確;A是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排除;B“齊頭并進”說法錯誤,排除;D“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不符合史實,排除。
15.20世紀20年代初列寧指出:共產主義與商業并非“風馬牛不相及”,在大機器工業還沒有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商業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是無產階級先頭部隊同農民結合的唯一可能的環節……要推行漸進的改良”。導致列寧產生這一認識的主要依據是 (  )
A.應對國內外敵人的進攻
B.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
C.原有經濟政策引發危機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強調發展商業是無產階級先頭部隊同農民結合的唯一可能的環節,要推行漸進的改良可知,推行新經濟政策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故C正確;應對國內外敵人的進攻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故排除A;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特征,故排除B;計劃經濟體制是斯大林時期的政策,故D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32分)
16.(16分)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教科書對羅斯福新政的描述與評價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33年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教科書認為,新政“能否收效,還是問題”,對新政的實施并無信心。1935年的《初中復習叢書外國史》中寫道:“自羅斯福總統登臺,雖極力提倡藍鷹運動,勸人民及時購買,并實行通貨膨脹,解除酒禁等,其于恢復經濟繁榮,仍無甚大效果。”1947年出版的《初級中學適用外國史》教科書寫道:“羅斯福執政之后,獻身于國內復興事業,重新調整國際經濟關系,擔任適于一個大強國的國際責任。當政數年,成效大著;第一屆任期未終,國內經濟狀況幾已恢復原狀了。”1956年的初中《世界歷史》教科書側重講述經濟危機,突出危機對資本主義各國的沉重打擊,直接惡果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至于美國的經濟危機狀況如何,羅斯福政府如何想辦法應對危機,并無任何文字表述。
作為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的積極應對措施,羅斯福新政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歷史概念首次出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高級中學課本世界歷史(下冊)》中。這套教科書對新政如是說:新政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經濟危機,但是,它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國的經濟開始復蘇,生產開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會趨向安定。
——摘編自楊梅《百年歷史教科書中的
“羅斯福新政”》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教科書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描述與評價進行合理解釋。
【答案】歷史觀點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1933年到1935年是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此時美國也是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列強之一 ,因此對羅斯福新政的描述和評價著重于從客觀實際出發;1947年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對共產黨發動內戰,此時的歷史課本中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正面評價;1956年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狀態,因此對于羅斯福新政沒有進行文字表述;1982年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后,因此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正面表述。由此可知,教科書中對于羅斯福新政的描述和評價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16分)
【解析】根據題意內容可知,在不同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上對羅斯福新政的表述和評價有所不同,而這種不同主要是受當時中美關系和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如1933年到1935年是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此時美國也是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列強之一 ,因此對羅斯福新政的描述和評價著重于從客觀實際出發;1947年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對共產黨發動內戰,此時的歷史課本中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正面評價;1956年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狀態,因此對于羅斯福新政沒有進行文字表述;1982年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后,因此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正面表述。由此可知,教科書中對于羅斯福新政的描述和評價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
17.(2021·濟南二模)(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上材料引自恒大研究院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經濟大危機發生后,以美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大幅度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導致國際貿易額急劇下降,經濟危機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并加劇了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惡化了國際關系。(6分)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世界越來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事實證明,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非但無助于經濟危機的解決,反而會加劇經濟困境,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各國必須加強協商與合作,完善國際協調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分)
【解析】認識類型的題可根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來做答。首先,依據圖表和所學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據圖表1虛線方框部分1929—1933年美、英、德、法關稅稅率大幅度提高,結合所學可知這段時間處于經濟大危機期間,以美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大幅度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結合圖表2的1929—1933年世界出口總額大幅度下降可知,國際貿易額急劇下降,經濟危機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結合經濟危機的影響進一步論證材料現象加劇了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惡化了國際關系;第二,結合所學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結合必修二經濟史可知,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世界越來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最后,結合所學表述清楚問題未來走向,材料中提高關稅屬于貿易保護主義,歷史證明這非但無助于經濟危機的解決,反而會加劇經濟困境,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各國必須加強協商與合作,完善國際協調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司法| 南昌县| 蒙阴县| 万宁市| 应城市| 毕节市| 潜山县| 页游| 左贡县| 修水县| 安岳县| 怀柔区| 乌拉特后旗| 萝北县| 文登市| 政和县| 天长市| 获嘉县| 鹤壁市| 阿拉善右旗| 博兴县| 宝山区| 鸡泽县| 淮阳县| 休宁县| 城口县| 武夷山市| 乐业县| 文成县| 衡山县| 皋兰县| 盱眙县| 平顶山市| 梅河口市| 隆回县| 明光市| 林口县| 德令哈市| 宝坻区|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