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民國(1912—1949年)【階段特征】總體特征:除去短暫的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而根據執政集團的不同分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其中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又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混戰時期(1916—1928年)兩個階段。1.南北并立時期(1)臨時政府的民族(排滿興漢與反帝反封)、民權(政權建構,約法呈現)、民生(有所規定,但流于形式)。(2)北京政府的和平倒清。2.北洋政府時期(1)政治方面:民主政體艱難確立,軍閥割據日益加劇,舊的勢力不斷反撲,新的革命形勢出現。(2)外交方面:中外互動,外交成果豐碩。外交官群體出現,近代外交體制確立,改訂廢除舊條約,積極參與國際政治。(3)經濟方面:制定經濟政策法規,鼓勵工商業的發展,經濟侵略暫時放松,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4)文化方面:思想解放潮流不斷涌起,新思想新主義影響巨大,民主科學思想引領風潮,馬克思主義成為新主流。3.國民政府時期(1)1927—1931年①經濟:國民政府的經濟發展與實驗;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實驗。②政治:國民政府統一運動與訓政、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轉型問題與共和政體實踐。③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繼續與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④外交:收回利權運動。(2)1931—1945年①經濟:國民黨統治區的農業實驗與內地開發、工業戰備建設運動與內遷、商業上的全球化問題與貨幣制度的轉型;中國共產黨的經濟策略。②政治:國、共政治實踐;抗日戰爭;各自抗戰后期的政治理想。③文化:文化內遷與抗戰文化;多元文化與科技發展。④外交:國際聯合、收回主權兩線并行。(3)1945—1949年①1945—1946年的和平建國運動,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力量的互動與結果。②1946—1949年的內戰與政治憲政、經濟全球化秩序與崩潰,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思維。【主要表現】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概況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1912年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是中國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軍閥是我國近代歷史上出現的反動賣國的軍閥集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反動的時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然而這一時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發展的時期。2.袁世凱竊權與北洋政府的統治(1)1913年宋教仁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倡導實行“責任內閣制”,被袁世凱刺殺。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力主武裝討袁,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與黃興流亡海外。(2)1914年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5月,袁世凱與日本簽訂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全國人民群起反對,引發了護國運動,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在此期間,資產階級激進派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反對袁世凱獨裁政治。(3)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中國各地軍閥林立,有直系、皖系、奉系、晉系、滇系與桂系等,軍閥之間相互混戰。(4)1916年至1917年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間展開爭權奪利的“府院之爭”,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乘機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皖系軍閥段祺瑞討伐張勛,繼續控制北京政府。1917年8月,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乘機獨霸中國。國內掀起了抵制日貨運動與反對段祺瑞獨裁賣國的兩次“護法運動”,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6)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紛紛成立。(7)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召開了中共一大與中共二大,組織領導工人運動。(8)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確定了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9)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10)1926年夏,北伐戰爭開始,國民革命的高潮到來。北伐軍節節勝利,直隸軍閥吳佩孚與孫傳芳主力被消滅。(11)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建立南京國民政府。7月,武漢國民政府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宣告失敗。9月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后,國民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二、國共兩條道路的分野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并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國共由對峙走向合作。(1)國民黨方面①一方面相繼開展“鄉村建設運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改訂新約運動”,收回部分國家主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另一方面,實行全力剿共,連續五次發動對紅軍和根據地的圍剿。③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放棄剿共,一致對外。(2)共產黨方面①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中國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一條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②紅色革命根據地相繼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紅軍連續粉碎敵人的四次“圍剿”,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后,紅軍被迫長征。③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④中國共產黨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由“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轉變。(3)日本方面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②1932年1月,日本發動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中日雙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末皇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④1933年,日本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中國掀起了長城抗戰,不久熱河淪陷。⑤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北平掀起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學生運動。2.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年。(1)中國方面: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做的努力;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歷史意義。(2)日本方面:相繼發動了“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轟炸重慶,“七三一”部隊細菌實驗,“三光政策”,強征慰安婦,奴化教育,扶植偽政權,掠奪中國經濟等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無恥侵略行為。3.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年。(1)1945年10月10日,國共進行“重慶和談”,雙方達成“雙十協定”。(2)1946年1月,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五項協議。但不久,國民黨撕毀協議,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挑起了內戰。(3)1946—1949年,經過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與渡江戰役,中國大部分地區得到解放,蔣介石逃往臺灣。1949年10月1日,經過三十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重點關注】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新曙光(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勝利果實,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2)經濟上:初步建立現代經濟法制體系。頒布發展工商業的經濟法規,鼓勵利用外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推進。(3)外交上:出席巴黎和會,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捍衛了國家主權。后來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收回山東主權,贖回膠濟鐵路。表現出了妥協與抗爭的兩面性。(4)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三民主義的提出,促進了民主思想的發展。(5)社會生活上:“斷發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的頒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6)教育:推進教育的改革發展。2.民國時期的屈辱外交(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的外交思想(1912年)——妥協外交①三民主義缺乏明確的反帝主張,只是主張推翻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發布“告友邦書”,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②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本質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主張;1924年初,在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反帝內容;1924年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廢除不平等條約。(2)北洋軍閥政府外交(1912年3月—1928年)①袁世凱統治時期,出賣路權、礦權,大肆借款,并簽訂眾多不平等條約。1915年5月,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嚴重損害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要求。②在華盛頓會議中簽署《九國公約》,更是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再次損害了中國的主權。(3)蔣介石政府外交政策(1927—1949年)①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②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的侵華戰爭,蔣介石的對日政策經過了“絕對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自衛抵抗”——“消極抗日”等四個階段。③抗戰勝利后,為了求得美帝國主義幫助打內戰,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全面出賣國家主權。3.日美對華爭奪(1912—1949年)(1)特點: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國家。日本主要通過戰爭手段對華侵略,美國則主要通過經貿活動掠奪中國,最終美國戰勝日本,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①背景:歐洲國家忙于一戰;北洋軍閥政府腐朽賣國。②特點:日美分別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日本占據一定的侵華優勢,美國對其進行牽制。(3)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7年)①背景:北洋軍閥統治瓦解,美國積極扶持南京國民政府。②特點:隨著美國在華勢力的增長,日美在華爭奪不斷加劇,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以軍事手段維護其侵華權益。(4)國民政府后期(1937—1949年)①背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②特點: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建立軍事同盟,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4.不同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變遷時期 階段特征 演變原因 結果或影響國民革命時期 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國共合作,共同發動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對峙,“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中國共產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抗日戰爭時期 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不斷侵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戰爭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解放戰爭時期 國共內戰 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解放戰爭勝利,成立新中國;臺灣與大陸分離,中國長期不能統一【真題再現】1.(2021 山東卷·7) 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C. D.2. (2021天津卷·6)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3. (2021 山東卷·5) 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學東漸”的深入 B. 民族危機的加深C.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動4. (2021全國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5.(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 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 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6.(2021浙江卷·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薄斑@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7.(2021廣東卷·8) 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A. 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 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 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 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8.(2021全國Ⅱ卷·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9. (2021全國Ⅰ卷·29)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碑敃r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A.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廣泛革命統一戰線 D.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10.(2021 湖南卷·10) 圖1、圖2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 )A. 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B. 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C.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D. 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11.(2021浙江卷·13)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窈笠烁鞅M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睂Σ牧辖庾x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1北京卷·9) 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正在緊張進行的中日會戰情況:“晉省得失,不僅關系華北之存亡,實對中日整個戰局有相當之影響?!辈娬{了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結合所學,判斷這一勝利是指( )A. 淞滬會戰 B. 平型關大捷 C. 臺兒莊戰役 D. 百團大戰13. (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寧足球隊赴日本參賽。比賽前,領隊結合時局激勵全隊;比賽中,華僑和留日學生高呼愛國口號。北寧隊迎戰四支日本勁旅,獲得全勝,歸國后受到數萬民眾熱烈歡迎;《大公報》予以連續報道,稱“為中華爭得無上光榮”。這能夠說明( )A.當時中國重視發展競技體育事業 B.體育比賽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大門C.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 D.民族危機賦予體育更多精神內涵14. (2021北京卷·8)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領導工人運動②1923年國共兩黨在廣州發動北伐戰爭③毛澤東在中共五大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④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15.(2021廣東卷·9) 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边@反映了當時( )A. 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 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 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16.(2021全國Ⅰ卷·30)土改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實戰演練】一、選擇題(共12小題,48分)1.(2021·武昌一模)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派與東方文化派產生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質差異是“古今之別”,還是“中外之異”,并由此產生學理(科學上的原理或法則)上的差異,前者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后者強調文化的民族性。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 )A.推動了思想文化的普及B.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C.對東西方文化價值的反思D.沖擊了儒家思想統治地位2.“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產業工人不足60萬人;1919年,中國近代工礦產業工人猛增至200萬人左右,使得中國共產黨有能力與國民黨并肩作戰”。對這段論述的解讀,合理的是 ( )A.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B.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C.國共兩黨合作推動了工農民主運動高漲D.民族資本的發展增強了民主革命的力量3.(2021·武漢二模)1920年5月,陳望道回到家鄉浙江義烏潛心譯出第一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并轉托陳獨秀,由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首印3000余冊,供不應求。中國第一部《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的發表( )A.主要受列寧主義的影響B.有利于宣傳馬克思主義C.有利于統一戰線的建立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4.王會悟在回憶錄中寫道:“上海已不能開會了,到哪兒去繼續把會開完呢?代表們意見不一。我想到我家鄉嘉興的南湖,游人少,好隱蔽,就建議到南湖去包一個畫舫,在湖中開會。李達去與代表們商量,大家都同意了這個意見?!睂υ撌妨辖庾x最為合理的是 ( )A.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B.作者親身經歷說明該史料可信度高C.回憶錄屬文學作品,沒有歷史價值D.該史料完整地記錄一大遷址的原因5.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領導江西省弋陽、橫峰地區的農民起義,先后成立了中共弋陽縣委和橫峰縣委。1928年5月,在弋陽縣召開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建立了弋陽蘇維埃政府。接著,又成立橫峰蘇維埃政府。上述革命斗爭重在( )A.嘗試開展中心城市暴動B.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發展C.開創武裝奪取政權方式D.探索中國革命斗爭道路6.(2021·武漢三模)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認為,中國革命已經到了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開始進行民主革命并直接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時期。共產國際的這一認識 ( )A.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B.導致了國共合作全面破裂C.促使中共開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D.滋長了黨內“左”傾錯誤7.20世紀30年代,《時代漫畫》刊載了《東亞國際球戰中華隊球員人選蠡測》(如圖)的諷刺漫畫,并配以文字說明:“我國球員人才輩出……不過以前大都是國內球隊的友誼練習,勝的固不足以言勇,敗的也不能說是恥辱?,F在呢,由自己練習進而到國際比賽了?!痹撀嫹从沉?,當時 ( )注:從1至11號:宋哲元 閻錫山 蔣中正 馮玉祥 韓復榘李宗仁 何應欽 蔣光鼐 蔡廷鍇 張學良 陳濟棠A.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狀況B.國民黨全力“圍剿”革命根據地C.中國體育運動發展迅速D.人民企盼停止內戰團結抗日8.1912年,袁世凱頒行參議院制定的《民國服制》,規定禮服以西洋服飾為主,“料用本國絲織品或毛織品”;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服制條例》,重新將中式長袍馬褂作為男子禮服的唯一樣式,男女禮服及制服限用國貨。這說明( )A.袁世凱力圖全面學習西方B.中西文化沖突不斷加劇C.土洋并存的服飾格局消失D.政府鼓勵發展民族工業9.如圖為南京國民政府某一時期發行的貨幣數額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發展經濟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C.抗戰后獲得了大量戰爭賠款D.此做法不利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10.如表為近代中國部分年份進口商品分類比重(%),這反映了 ( )年份 生產資料 消費資料機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費品原料 直接消費資料1893 0.6 7.8 13.0 78.61910 1.5 0.1 16.0 17.0 65.41920 3.2 0.2 25.1 16.9 54.61930 3.7 1.9 21.3 17.3 55.81936 6.1 2.7 35.6 13.0 42.6A.中國近代生產力迅速提高B.中國民族工業有一定的發展C.西方列強加大了商品輸出D.中國近代工業以輕工業為主11.(2021·武漢二模)1943年徐悲鴻創作了一幅寄寓著無限深意的激情之作——《會師東京》并題記“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边@幅作品 ( )A.重現長征紅軍會師開新局的豪情B.反映畫家對解放戰爭勝利的期盼C.受到了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影響D.體現歷史環境對藝術創作的影響12.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發布《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1946年5月4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五四指示》大力推進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進行徹底的土地均分政策。這說明( )A.土改政策適應了形勢和時局變化B.土改政策意在團結不同階級力量C.土改政策呈現出了差異性的特點D.土改中農民獲得了政治獨立權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8年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t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肚迤綐贰なY桂戰爭》1931年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5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憶秦娥·婁山關》1937年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琉臺不守……民族陣線,救國良方……還我河山,衛我國權。——《祭黃帝陵文》1949年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镀呗伞と嗣窠夥跑娬碱I南京》1950年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朵较场ず土鴣喿酉壬?br/>1956年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端{歌頭·游泳》——摘編自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汲取斗爭精神和智慧》等根據材料信息,確立一個研究主題,并說明所選材料對研究該主題的史料價值。(要求:主題明確,說明史料類型及價值)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是20世紀中國儒學發展經歷的四次挑戰時期 沖擊和挑戰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 1901年清政府發布了《興學詔書》,倡導全國建立新的學堂,老的“儒學”慢慢衰微了,就是以培養儒生、進入科舉體制為目的的儒學學校在新的政策下式微了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到1919年 新文化運動高揚批判、反思、啟蒙的旗幟,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一個對立面,特別是把儒家文化、禮教作為一個重要的、批判的對立面,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時期 中國經過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徹底改造了舊的、以宗族為中心的鄉村秩序20世紀八九十年代 80年代形成了一股啟蒙思潮,呼應了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也是以批判傳統文化作為一個主要的基調,儒家被當作了現代化的一個對立面;到了90年代,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所帶來的功利主義盛行,對整個儒家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有力的沖擊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中提取一個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民國(1912—1949年)【階段特征】總體特征:除去短暫的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而根據執政集團的不同分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其中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又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混戰時期(1916—1928年)兩個階段。1.南北并立時期(1)臨時政府的民族(排滿興漢與反帝反封)、民權(政權建構,約法呈現)、民生(有所規定,但流于形式)。(2)北京政府的和平倒清。2.北洋政府時期(1)政治方面:民主政體艱難確立,軍閥割據日益加劇,舊的勢力不斷反撲,新的革命形勢出現。(2)外交方面:中外互動,外交成果豐碩。外交官群體出現,近代外交體制確立,改訂廢除舊條約,積極參與國際政治。(3)經濟方面:制定經濟政策法規,鼓勵工商業的發展,經濟侵略暫時放松,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4)文化方面:思想解放潮流不斷涌起,新思想新主義影響巨大,民主科學思想引領風潮,馬克思主義成為新主流。3.國民政府時期(1)1927—1931年①經濟:國民政府的經濟發展與實驗;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實驗。②政治:國民政府統一運動與訓政、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轉型問題與共和政體實踐。③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繼續與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④外交:收回利權運動。(2)1931—1945年①經濟:國民黨統治區的農業實驗與內地開發、工業戰備建設運動與內遷、商業上的全球化問題與貨幣制度的轉型;中國共產黨的經濟策略。②政治:國、共政治實踐;抗日戰爭;各自抗戰后期的政治理想。③文化:文化內遷與抗戰文化;多元文化與科技發展。④外交:國際聯合、收回主權兩線并行。(3)1945—1949年①1945—1946年的和平建國運動,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力量的互動與結果。②1946—1949年的內戰與政治憲政、經濟全球化秩序與崩潰,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思維。【主要表現】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概況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1912年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是中國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軍閥是我國近代歷史上出現的反動賣國的軍閥集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反動的時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然而這一時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發展的時期。2.袁世凱竊權與北洋政府的統治(1)1913年宋教仁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倡導實行“責任內閣制”,被袁世凱刺殺。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力主武裝討袁,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與黃興流亡海外。(2)1914年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5月,袁世凱與日本簽訂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全國人民群起反對,引發了護國運動,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在此期間,資產階級激進派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反對袁世凱獨裁政治。(3)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中國各地軍閥林立,有直系、皖系、奉系、晉系、滇系與桂系等,軍閥之間相互混戰。(4)1916年至1917年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間展開爭權奪利的“府院之爭”,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乘機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皖系軍閥段祺瑞討伐張勛,繼續控制北京政府。1917年8月,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乘機獨霸中國。國內掀起了抵制日貨運動與反對段祺瑞獨裁賣國的兩次“護法運動”,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6)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紛紛成立。(7)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召開了中共一大與中共二大,組織領導工人運動。(8)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確定了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9)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10)1926年夏,北伐戰爭開始,國民革命的高潮到來。北伐軍節節勝利,直隸軍閥吳佩孚與孫傳芳主力被消滅。(11)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建立南京國民政府。7月,武漢國民政府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宣告失敗。9月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后,國民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二、國共兩條道路的分野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并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國共由對峙走向合作。(1)國民黨方面①一方面相繼開展“鄉村建設運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改訂新約運動”,收回部分國家主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另一方面,實行全力剿共,連續五次發動對紅軍和根據地的圍剿。③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放棄剿共,一致對外。(2)共產黨方面①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中國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一條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②紅色革命根據地相繼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紅軍連續粉碎敵人的四次“圍剿”,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后,紅軍被迫長征。③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④中國共產黨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由“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轉變。(3)日本方面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②1932年1月,日本發動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中日雙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末皇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④1933年,日本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中國掀起了長城抗戰,不久熱河淪陷。⑤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北平掀起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學生運動。2.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年。(1)中國方面: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做的努力;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歷史意義。(2)日本方面:相繼發動了“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轟炸重慶,“七三一”部隊細菌實驗,“三光政策”,強征慰安婦,奴化教育,扶植偽政權,掠奪中國經濟等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無恥侵略行為。3.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年。(1)1945年10月10日,國共進行“重慶和談”,雙方達成“雙十協定”。(2)1946年1月,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五項協議。但不久,國民黨撕毀協議,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挑起了內戰。(3)1946—1949年,經過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與渡江戰役,中國大部分地區得到解放,蔣介石逃往臺灣。1949年10月1日,經過三十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重點關注】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新曙光(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勝利果實,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2)經濟上:初步建立現代經濟法制體系。頒布發展工商業的經濟法規,鼓勵利用外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推進。(3)外交上:出席巴黎和會,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捍衛了國家主權。后來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收回山東主權,贖回膠濟鐵路。表現出了妥協與抗爭的兩面性。(4)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三民主義的提出,促進了民主思想的發展。(5)社會生活上:“斷發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的頒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6)教育:推進教育的改革發展。2.民國時期的屈辱外交(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的外交思想(1912年)——妥協外交①三民主義缺乏明確的反帝主張,只是主張推翻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發布“告友邦書”,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②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本質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主張;1924年初,在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反帝內容;1924年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廢除不平等條約。(2)北洋軍閥政府外交(1912年3月—1928年)①袁世凱統治時期,出賣路權、礦權,大肆借款,并簽訂眾多不平等條約。1915年5月,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嚴重損害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要求。②在華盛頓會議中簽署《九國公約》,更是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再次損害了中國的主權。(3)蔣介石政府外交政策(1927—1949年)①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②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的侵華戰爭,蔣介石的對日政策經過了“絕對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自衛抵抗”——“消極抗日”等四個階段。③抗戰勝利后,為了求得美帝國主義幫助打內戰,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全面出賣國家主權。3.日美對華爭奪(1912—1949年)(1)特點: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國家。日本主要通過戰爭手段對華侵略,美國則主要通過經貿活動掠奪中國,最終美國戰勝日本,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①背景:歐洲國家忙于一戰;北洋軍閥政府腐朽賣國。②特點:日美分別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日本占據一定的侵華優勢,美國對其進行牽制。(3)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7年)①背景:北洋軍閥統治瓦解,美國積極扶持南京國民政府。②特點:隨著美國在華勢力的增長,日美在華爭奪不斷加劇,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以軍事手段維護其侵華權益。(4)國民政府后期(1937—1949年)①背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②特點: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建立軍事同盟,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4.不同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變遷時期 階段特征 演變原因 結果或影響國民革命時期 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國共合作,共同發動國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對峙,“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中國共產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抗日戰爭時期 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不斷侵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戰爭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解放戰爭時期 國共內戰 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解放戰爭勝利,成立新中國;臺灣與大陸分離,中國長期不能統一【真題再現】1.(2021 山東卷·7) 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B.C. D.【答案】A【解析】1913—1921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因此對華商品輸入減少,中國的海關征收額一路走低。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大量商品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海關稅收急速增長。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故選A;根據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可知,一戰前后中國的海關稅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BCD都與這一趨勢不符,排除BCD。2. (2021天津卷·6)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答案】A【解析】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眾的覺醒,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故選A項;材料強調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排除B項;材料是民國初期教育領域的變化,與政體的完善無關,排除C項;1904年清政府頒行的《癸卯學制》為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 (2021 山東卷·5) 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學東漸”的深入 B. 民族危機的加深C.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動【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這些變化體現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深入,這種深入主要是當時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推動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深入,故選B;“西學東漸”的深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動都是導致這些變化出現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ACD。4. (2021全國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彼庠趶娬{(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答案】C【解析】1921年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所以他的意圖應該是為中國考慮,而由其所述社會革命發生在“工業落后之農業國”可知他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故選C項;題干中蔡和森的觀點重在強調社會革命沒有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生在相對落后的俄國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說的是“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不是指所有地方的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排除B項;蔡和森是借俄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發生了社會革命,來類比中國也具有了相似的社會革命發生的條件,而不是說俄國革命道路問題,排除D項。5.(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當時全國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個‘?’疑問符”,“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思想界這一狀況( )A. 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B. 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標點成為時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11月”、“這個‘疑’字不但把我國固有的思想信仰搖動了,而且把‘舶來品’的思想信仰也搖動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認同馬克思主義,促進了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故B正確;材料內容不涉及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故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講中國人反思文化,故C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新式標點成為時尚,故D錯誤。6.(2021浙江卷·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薄斑@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答案】C【解析】“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故選C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19年,排除A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0年,排除B項;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2年,排除D項。7.(2021廣東卷·8) 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A. 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 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 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 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階級分化不充分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國情,認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壓迫,因此要調整策略,開展國民革命運動,A正確;B項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B;材料沒有強調要統一認識,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要聯合開展國民革命,而不是擴大階級基礎,排除D。8.(2021全國Ⅱ卷·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答案】D【解析】表格顯示1931—1934年我國在鋼鐵業發展中,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而鋼鐵消費量的絕大部分卻是依靠進口,這說明我國的鋼鐵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故選D項;僅憑鋼鐵業一個行業進口成品較多不能推論出整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的結論,排除A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不能說明我國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排除B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逐年提高且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說明國民政府的實業政策還是有較大成效的,排除C項。9. (2021全國Ⅰ卷·29)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當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A.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廣泛革命統一戰線 D.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答案】A【解析】1934年正面臨著國民黨與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之間的“圍剿”與反“圍剿”的斗爭,之后又面臨著長征進行戰略轉移的任務,這些都需要共產黨改進工作方法,更好的動員群眾參與,才能渡過難關,故選A項;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已經在井岡山斗爭期間開辟出來,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專指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建立的用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統一戰線,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是在1935年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后,與題干時間“1934年”不符,排除D項。10.(2021 湖南卷·10) 圖1、圖2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 )A. 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B. 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C.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D. 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答案】B【解析】根據圖1中的日軍從杭州灣登陸入侵上海、中國守軍堅守四行倉庫及中國軍隊轉移路線等信息,可得出,圖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結合所學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正面戰場進行了積極抵抗,其中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根據圖2中的中國軍隊進攻方向、投入戰斗的軍隊番號120師和129師及作戰區域為晉察冀地區等信息,可得出,圖2反映的是百團大戰,結合所學可知,自1938年相持階段到來后,日軍改變了侵華策略,積極進攻國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此后,國民黨消極抗日,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由此可知,從圖1到圖2,反映了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國民黨正面戰場為主轉變為共產黨的敵后戰場為主,故B項正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使中國的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這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關,故C項錯誤;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發生在1945年,這與材料世間不符,故D項錯誤。11.(2021浙江卷·13)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據材料“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暙I于國家”可知,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確;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②錯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故③正確;據材料“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薄敖窈笠烁鞅M所能……貢獻于國家”可知,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外辱,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12.(2021北京卷·9) 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正在緊張進行的中日會戰情況:“晉省得失,不僅關系華北之存亡,實對中日整個戰局有相當之影響。”并強調了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結合所學,判斷這一勝利是指( )A. 淞滬會戰 B. 平型關大捷 C. 臺兒莊戰役 D. 百團大戰【答案】B【解析】根據“八路軍”“中日會戰”“晉省得失”可知,這是抗戰初期發生在山西的戰役,結合“八路軍近期的軍事勝利對提振全國抗戰信心的重大作用”可知,這是平型關大捷,取得抗日戰爭以來首次大捷,B項正確;淞滬會戰和臺兒莊戰役中,主要是國民黨部隊參戰,排除A、C項;百團大戰時期,正處于抗戰相持階段,當時山西已經淪陷,排除D。故選B項。13. (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寧足球隊赴日本參賽。比賽前,領隊結合時局激勵全隊;比賽中,華僑和留日學生高呼愛國口號。北寧隊迎戰四支日本勁旅,獲得全勝,歸國后受到數萬民眾熱烈歡迎;《大公報》予以連續報道,稱“為中華爭得無上光榮”。這能夠說明( )A.當時中國重視發展競技體育事業 B.體育比賽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大門C.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 D.民族危機賦予體育更多精神內涵【答案】D【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天津北寧足球隊與日本隊的比賽時體現了高度的愛國情感,即民族危機加強了體育競技的民族、愛國情感,故選D項;天津北寧足球隊不是由國家組織建立的,說明當時國家對體育競技不重視,排除A項;國際交往的大門很早就已開啟,排除B項;當時中國綜合實力弱于日本,但卻取得了勝利,不能得出“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的結論,排除C項。14. (2021北京卷·8)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領導工人運動②1923年國共兩黨在廣州發動北伐戰爭③毛澤東在中共五大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④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領導工人運動,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①說法正確;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②說法錯誤;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③說法錯誤;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④說法正確。綜上所述,①④說法正確,C項正確;②③說法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5.(2021廣東卷·9) 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边@反映了當時( )A. 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 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 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答案】C【解析】根據“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笨梢钥闯?,國人對于國共和談進行和平建國是熱切期盼,反映出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對綱領的認同,排除B;抗戰已經勝利,民族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矛盾,排除D。16.(2021全國Ⅰ卷·30)土改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答案】B【解析】題干中太行山區的農民所述的“新規矩”體現了在農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有了與男子地位趨向平等的物質基礎,故選B項;由“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對方同意的米的開支數量看,男性的決定權還是高于女性,所以據此不能說男尊女卑的觀念消亡,排除A項;按勞分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實現的,而題干中“解放區”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并沒有在解放戰爭時期被顛覆,而且單純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也不能說明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全被顛覆,排除D項。【實戰演練】一、選擇題(共12小題,48分)1.(2021·武昌一模)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派與東方文化派產生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質差異是“古今之別”,還是“中外之異”,并由此產生學理(科學上的原理或法則)上的差異,前者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后者強調文化的民族性。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 )A.推動了思想文化的普及B.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C.對東西方文化價值的反思D.沖擊了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派與東方文化派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所以材料內容反映的是對東西方文化價值的反思,故選C;材料反映了兩個學派的爭論,沒有談及整體的影響,排除A;材料反映了兩個學派爭論的具體內容,尤其是文化的差異,與政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兩者的觀點不同,是學術上的爭鳴,沒有談及社會影響,無法推知是否沖擊儒家思想,排除D。2.“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產業工人不足60萬人;1919年,中國近代工礦產業工人猛增至200萬人左右,使得中國共產黨有能力與國民黨并肩作戰”。對這段論述的解讀,合理的是 ( )A.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B.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C.國共兩黨合作推動了工農民主運動高漲D.民族資本的發展增強了民主革命的力量【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1919年,產業工人人數達到200萬,結合所學可知,工人隊伍的壯大是民族資本發展的結果,產業工人是中國革命的中堅與核心力量,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同當時的國民黨一樣,是民主革命的力量,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人人數的增加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聯合,沒有提及革命領導權的內容,排除A;題干中沒有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國共合作的影響,“工農民主運動”指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排除C。3.(2021·武漢二模)1920年5月,陳望道回到家鄉浙江義烏潛心譯出第一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并轉托陳獨秀,由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首印3000余冊,供不應求。中國第一部《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的發表( )A.主要受列寧主義的影響B.有利于宣傳馬克思主義C.有利于統一戰線的建立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答案】B【解析】《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因此其第一部中譯本的發表,有利于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故選B;《共產黨宣言》為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作,因此材料中譯本的發表主要是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非列寧主義,排除A;1920年中國共產黨尚未成立,此時并未出現統一戰線,排除C;毛澤東思想萌芽于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民革命時期,排除D。4.王會悟在回憶錄中寫道:“上海已不能開會了,到哪兒去繼續把會開完呢?代表們意見不一。我想到我家鄉嘉興的南湖,游人少,好隱蔽,就建議到南湖去包一個畫舫,在湖中開會。李達去與代表們商量,大家都同意了這個意見?!睂υ撌妨辖庾x最為合理的是 ( )A.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B.作者親身經歷說明該史料可信度高C.回憶錄屬文學作品,沒有歷史價值D.該史料完整地記錄一大遷址的原因【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回憶錄中的內容,而回憶錄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存在年代久遠記憶不清的可能,因此該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故A正確;作者親身經歷可信度不一定高,也需要結合其他史料證實,排除B;回憶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排除C;“完整”的說法錯誤,排除D。5.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領導江西省弋陽、橫峰地區的農民起義,先后成立了中共弋陽縣委和橫峰縣委。1928年5月,在弋陽縣召開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建立了弋陽蘇維埃政府。接著,又成立橫峰蘇維埃政府。上述革命斗爭重在 ( )A.嘗試開展中心城市暴動B.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發展C.開創武裝奪取政權方式D.探索中國革命斗爭道路【答案】D【解析】從材料明顯可以看出上述革命斗爭是要在農村建立政權,而不是要在城市舉行暴動,A錯誤;國民革命運動在1927年的7月份已經徹底失敗了,B錯誤;開辟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C錯誤;從材料可以看出當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隊伍舉行起義建立農村政權,是要探索中國革命斗爭道路。6.(2021·武漢三模)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認為,中國革命已經到了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開始進行民主革命并直接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時期。共產國際的這一認識 ( )A.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B.導致了國共合作全面破裂C.促使中共開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D.滋長了黨內“左”傾錯誤【答案】D【解析】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盲目樂觀,提出中國革命到了“直接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時期”,滋長了黨內“左”傾錯誤,故選D;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有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建立革命的武裝等,排除A;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排除B;共產國際對中國國情的錯誤估計,不利于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排除C。7.20世紀30年代,《時代漫畫》刊載了《東亞國際球戰中華隊球員人選蠡測》(如圖)的諷刺漫畫,并配以文字說明:“我國球員人才輩出……不過以前大都是國內球隊的友誼練習,勝的固不足以言勇,敗的也不能說是恥辱?,F在呢,由自己練習進而到國際比賽了?!痹撀嫹从沉耍敃r ( )注:從1至11號:宋哲元 閻錫山 蔣中正 馮玉祥 韓復榘李宗仁 何應欽 蔣光鼐 蔡廷鍇 張學良 陳濟棠A.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狀況B.國民黨全力“圍剿”革命根據地C.中國體育運動發展迅速D.人民企盼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答案】D【解析】根據“不過以前大都是國內球隊的友誼練習,勝的固不足以言勇,敗的也不能說是恥辱?,F在呢,由自己練習進而到國際比賽了”可以看出,過去是國共內戰,現在面對民族危機,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要一致對外,打“國際比賽”,故D正確;20世紀30年代已經沒有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狀況,排除A;根據“不過以前大都是國內球隊的友誼練習,勝的固不足以言勇,敗的也不能說是恥辱”可得出其強調的不是國民黨全力“圍剿”革命根據地,而是聯合抗戰,排除B;材料不是在強調體育運動事業,排除C。8.1912年,袁世凱頒行參議院制定的《民國服制》,規定禮服以西洋服飾為主,“料用本國絲織品或毛織品”;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服制條例》,重新將中式長袍馬褂作為男子禮服的唯一樣式,男女禮服及制服限用國貨。這說明( )A.袁世凱力圖全面學習西方B.中西文化沖突不斷加劇C.土洋并存的服飾格局消失D.政府鼓勵發展民族工業【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的政府注重使用國貨,鼓勵發展民族工業,D正確;A表述與材料“料用本國絲織品或毛織品”表述不符;材料并未體現出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B排除;近代中國一直存在土洋并存的服飾格局,C排除。9.如圖為南京國民政府某一時期發行的貨幣數額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發展經濟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C.抗戰后獲得了大量戰爭賠款D.此做法不利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答案】D【解析】依據圖示可知,1945-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大量發行貨幣,這一舉措導致通貨膨脹,不利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故D正確;1945-1947年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的目的是為內戰服務,而非發展經濟,故A錯誤;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使得官僚資本膨脹,并不是為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故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戰爭賠款問題,故C錯誤。10.如表為近代中國部分年份進口商品分類比重(%),這反映了 ( )年份 生產資料 消費資料機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費品原料 直接消費資料1893 0.6 7.8 13.0 78.61910 1.5 0.1 16.0 17.0 65.41920 3.2 0.2 25.1 16.9 54.61930 3.7 1.9 21.3 17.3 55.81936 6.1 2.7 35.6 13.0 42.6A.中國近代生產力迅速提高B.中國民族工業有一定的發展C.西方列強加大了商品輸出D.中國近代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答案】B【解析】從表中可知,進口的機器及大工具及原料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小,工業制成品(或“機器及大工具、建筑用品”)和直接消費資料比重大,表明中國民族工業有一定的發展,故B正確;A不符合史實,排除;19世紀末列強加大對華資本輸出,排除C;機器及大工具、建筑用品等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說明重工業有所發展,無法從進口商品種類中得出中國近代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的結論,故D錯誤。11.(2021·武漢二模)1943年徐悲鴻創作了一幅寄寓著無限深意的激情之作——《會師東京》并題記“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這幅作品 ( )A.重現長征紅軍會師開新局的豪情B.反映畫家對解放戰爭勝利的期盼C.受到了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影響D.體現歷史環境對藝術創作的影響【答案】D【解析】1943年徐悲鴻創作的《會師東京》及其題記“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表達了抗戰期間人們對于對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憧憬與期盼,因而說明藝術創作受到了歷史環境的影響,故選D;長征會師是發生在1935、1936年間,而與題干時間“1943年”不符,排除A;解放戰爭開始于1946年,與題干時間“1943年”不符,排除B;《會師東京》不是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作品,是兼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排除C。12.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發布《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1946年5月4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五四指示》大力推進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進行徹底的土地均分政策。這說明( )A.土改政策適應了形勢和時局變化B.土改政策意在團結不同階級力量C.土改政策呈現出了差異性的特點D.土改中農民獲得了政治獨立權利【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1945-1947年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在不斷的更新,主要是由于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開始,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要求,所以土地改革的政策才進行了相應的調整,A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要團結不同的階級力量,排除B;材料信息未體現差異性的特點,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出農民獲得政治獨立的權利,排除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8年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t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樂·蔣桂戰爭》1931年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稘O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5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稇浨囟稹渖疥P》1937年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琉臺不守……民族陣線,救國良方……還我河山,衛我國權。——《祭黃帝陵文》1949年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50年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朵较场ず土鴣喿酉壬?br/>1956年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端{歌頭·游泳》——摘編自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汲取斗爭精神和智慧》等根據材料信息,確立一個研究主題,并說明所選材料對研究該主題的史料價值。(要求:主題明確,說明史料類型及價值)【答案】示例:主題:毛澤東詩詞與近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2分)毛澤東作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其詩詞描述的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場景,給人以更為直觀的感受,具有史料價值,屬于一手史料。如1928年的《清平樂·蔣桂戰爭》,展現出當時國民黨新舊軍閥之間為爭奪地盤重新開戰、國內政局動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開辟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革命力量迅猛發展的歷史場景; 1937年的《祭黃帝陵文》以祭祀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軒轅黃帝,號召全民族抗戰,呼吁各黨各界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御外侮,誓死保衛祖國河山。1956年,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毛澤東意氣風發,作《水調歌頭·游泳》,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場景和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10分)【解析】根據《清平樂·蔣桂戰爭》《憶秦娥·婁山關》《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水調歌頭·游泳》等信息,可確立主題為毛澤東詩詞與近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說明:毛澤東作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其詩詞描述了近代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場景,具有史料價值,屬于一手史料??蓮摹肚迤綐贰なY桂戰爭》展現出當時國民黨新舊軍閥混戰,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開辟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的歷史場景;《祭黃帝陵文》以祭祀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軒轅黃帝,號召全民族抗戰;《水調歌頭·游泳》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等進行具體說明。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是20世紀中國儒學發展經歷的四次挑戰時期 沖擊和挑戰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 1901年清政府發布了《興學詔書》,倡導全國建立新的學堂,老的“儒學”慢慢衰微了,就是以培養儒生、進入科舉體制為目的的儒學學校在新的政策下式微了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到1919年 新文化運動高揚批判、反思、啟蒙的旗幟,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一個對立面,特別是把儒家文化、禮教作為一個重要的、批判的對立面,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時期 中國經過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徹底改造了舊的、以宗族為中心的鄉村秩序20世紀八九十年代 80年代形成了一股啟蒙思潮,呼應了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也是以批判傳統文化作為一個主要的基調,儒家被當作了現代化的一個對立面;到了90年代,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所帶來的功利主義盛行,對整個儒家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有力的沖擊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中提取一個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答案】現象:新文化運動批判了繼續保留在倫理精神領域的儒學。(2分)概述和評價: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高舉西方包括進化論在內的資本主義文明旗幟,有利于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具有反封建思想的進步意義,也有利于科學事業的發展,使中國富強起來。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迷信,用民主與科學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對封建專制,而封建專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學和道德的基礎上的,所以反對封建禮教、反對舊道德就是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就是摧毀封建專制制度的根基,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學革命擴大了民主與科學在社會上的影響,民主與科學正是憑借廣大群眾易于接受的白話文得到了廣泛傳播。這樣,使繼續保留在倫理精神領域的儒學文化受到了重大挫折。(10分)【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通過對20世紀中國儒學的發展經歷的四次挑戰的相關史實敘述,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和所學知識,提取一個歷史現象,并概括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設問的歷史現象主要是指材料信息,要正確概括材料中的任一觀點或整體觀點,學生可以任選一個角度,無論如何作答都要結合所學史實論證相關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中國:民國時期(原卷版).doc 8.中國:民國時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