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晚清(1840—191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近代化社會轉型【階段特征】總體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近代化社會轉型,舊因素與新因素并存,新舊沖突斗爭激烈,“沖突—反應”模式特色明顯,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和卷入世界市場,經濟、政治和文化近代化運動艱難開展。1.經濟:工業化、資本主義化、市場化以及與世界市場的聯動。(1)農業:自然經濟不斷解體;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2)工業:傳統手工業不斷凋敝,民族工業經歷興起、初步發展兩階段;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近代化。(3)商業: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清政府被迫開放,接受并學習西方自由市場經濟規則。(4)城市近代化。2.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公民政治,救亡圖存是第一任務。(1)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變化,西方侵略三個階段,維護主權斗爭頻發,救亡成為第一要務。(2)政治性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漢族地主集團崛起和江南經濟破壞;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引發立憲運動(自治運動);辛亥革命催生共和國(共和國夢)。(3)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問題。(4)中國政治制度新探索(政體形式)。3.文化:人文化、科學化。(1)儒學:經世致用思想成為師夷長技思想武器,中學自信與轉型。(2)西學:經歷器物、制度層次的近代化運動。(3)教育近代化與留學。(4)民族意識、近代國家觀念形成。(5)邊疆史地、世界史地研究興盛。(6)近代科技確立。(7)觀念沖突與轉型。4.社會:平等化、宗法社會轉型、市民社會活躍。社會生活變遷。5.外交:融入國際舞臺。(1)中國半殖民地化下主權不斷喪失與維護主權斗爭。(2)中國政府的外交近代化與順應世界潮流。(3)近代海權意識與海軍建設。(4)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主要表現】一、列強侵略的加劇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1.近代列強侵華和民族屈辱(1)英國獨霸(1840—1894年)①鴉片戰爭(1840—1842年)a.原因:英國工業革命后需要開拓市場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b.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反映了列強商品輸出的要求。c.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a.原因: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b.結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俄國趁機割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c.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群雄逐鹿”(1894—1914年)①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a.原因:日本為滿足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b.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c.影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a.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鎮壓義和團運動。b.結果:簽訂了《辛丑條約》。c.影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2.救亡圖存的抗爭(1)太平天國運動——新舊交替時代的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國運動是歷代農民斗爭的最高峰,揭開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最終失敗。(2)義和團運動——民族危機加深下抗擊八國聯軍①背景: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加劇。②斗爭:由山東發展到京津地區,在天津、北京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阻擊侵略者。③口號:“扶清滅洋”具有抗擊侵略的愛國性與對先進文明的排他性。二、列強沖擊下的回應: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1.晚清時期清政府的自救舉措和各階級的探索(1)近代前期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晚清政府:推行了三次“新政”,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但都沒有實現其自身的目的,尤其是清末新政,最終走向了其愿望的反面。(2)地主階級開明階層①地主階級抵抗派:抵御外來侵略,“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②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展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3)農民階級的抗爭與探索①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頒布了《資政新篇》,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發展資本主義的宣言。②義和團運動:具有愛國與蒙昧的雙重性質,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從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轉型。(4)資產階級各個派別:維新派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等,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意義重大。2.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進步思想的發展(1)鴉片戰爭前后,徐繼畬的《瀛環志略》介紹了西方的政治制度,這對于開闊中國人的視野,沖破封建思想樊籠,起了一定的作用。(2)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主張以法治國、聽取社會輿論、公眾選舉官吏等。(3)19世紀60年代,王韜、馮桂芬等早期維新派主張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4)戊戌變法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光緒皇帝支持下,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運動開創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5)19世紀末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了“建立民國”的主張,民主共和的思想成為潮流。引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三、工業文明沖擊下的經濟結構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時期 特征 原因 影響19世紀中期 自然經濟解體 鴉片戰爭后,列強侵華,大批外國商品開始涌入中國市場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9世紀60年代 洋務運動興起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發展;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 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然經濟解體;洋務企業的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推動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推動了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發生【重點關注】1.全面認識近代列強侵華(1)從起因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程度緊密相關,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2)從發動者看,侵華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再從多國到一國;地域上由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日美為主,反映出近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到向美國轉移的變化。(3)從目的看,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經濟利益。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開埠通商、協定關稅、資本輸出等,都是這一根本目的的具體體現。(4)從結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外,其他均以中國失敗而告終,這說明了只有全民族抗擊外來侵略,才能取得反擊外來侵略的勝利。(5)從影響看①破壞性:列強侵華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貧窮和落后的主要原因。②建設性:列強把西方技術帶到中國,對中國舊制度、舊觀念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晚清宗藩體系的瓦解與近代外交的建立(1)第一個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閉關鎖國”鴉片戰爭以前:當時清政府認為中國是優越和強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屬鄰國以至海外列國是落后野蠻的,應該向中國朝拜進貢。19世紀初的清朝基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仍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并不拒絕與各國交往,只是強調對方必須承認中國為天朝上國。(2)第二個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缺乏主權觀念,開眼看世界”19世紀40至50年代: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以主權換定制,與此同時,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產生了危機意識。在受到鴉片戰爭刺激后,一批愛國開明之士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他們開始睜眼看世界。(3)第三個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自強制夷”1861年初,清政府為適應外國侵略者的需要,設立了總理衙門,便利了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但客觀上也使清政府放棄了閉關政策,開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從傳統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轉變,適應了近代國際關系發展需要。此時期清政府在西方武力威脅下先后實行被動開放和主動引進。對外意識的主流也從華夷意識轉變為以西方為學習與交涉對象的洋務意識。(4)第四個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放棄對抗”甲午中日戰爭后選擇了改革,進行了戊戌變法,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后簽訂了《辛丑條約》,清廷徹底放棄了對抗列強的決心,只是試圖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猜忌勉強維持。【真題再現】1.(2021廣東卷·6) 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 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 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 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答案】C【解析】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成本較高,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C正確;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A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2.(2021 湖南卷·7) 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 1894年數量 貨值(海關兩) 數量 貨值(海關兩)鐵 113,441(擔) 264,503 1,185,411(擔) 2,467,590錫 33,502(擔) 582,146 97,008(擔) 2,046,897火柴 79,263(籮) 71,384 6,615,327(籮) 1,638,931煤 113,430(噸) 992,649 486,295(噸) 3,21,343糖 186,176(擔) 754,609 1,823,890(擔) 9,507,153A. 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 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 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 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從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進口貨物數量大幅度上升,說明這一時期,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海關并不能有效維護本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中國海關也隨之半殖民地化,這一時期列強逐漸把持中國海關,因此出現題干所列現象,說明海關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確;題干只有進口數據,沒有出口數據,無法得出入超結論,排除A;B是甲午戰后的史實,排除;甲午戰后尤其是一戰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較快,排除C。3.(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 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答案】C【解析】據材料“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可危之甚”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強兵御外,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李鴻章主張強兵御外,未涉及朝廷腐敗的信息,排除A項;李鴻章是洋務派,康有為等維新派力圖維新救國,排除B項;“開始”說法錯誤,林則徐就已經“開眼看世界”,排除D項。4.(2021北京卷·6) 讀如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為貿易中心③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開埠的漢口是南北口岸貿易樞紐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通過材料可知,當時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東南地區,貿易往來頻繁,說明當時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從地理范圍看,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項正確;香港不屬于通商口岸,而且漢口并不是最先開埠的地方,排除A、B、D項。故選C項。5. (2021 山東卷·6) 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 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 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他認為如果變法是可以從上到下實行,那么戊戌變法就是完美無缺的。但實際上變法是需要得到社會力量廣泛支持的,而戊戌變法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所以最終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故選D;戊戌變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有廣泛的社會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變法方式,排除A;根據“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可知變法措施并不是貪大求全,排除B;這個外國人并沒有指出缺乏思想動員的缺陷,排除C。6.(2021全國Ⅱ卷·28)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答案】A【解析】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盡心和議”作為處置政敵的理由,說明慈禧太后主張與西方列強“合作”,而英國報刊的態度表明會支持清朝政府,這樣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將會使得太平天國面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故選A項;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是以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為標志,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涉及到慈禧太后和英國報刊兩個角度的信息,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只能與慈禧太后的措施相關,所以不能完整體現材料內容,排除C項;題干信息使得我們可以推論出中外反動勢力將會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并不能表明中國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排除D項。7.(2021浙江卷·9)右圖為著名表演藝術家譚鑫培(1847—1917年)中年時代《定軍山》劇照。下列項中,與此照及人物活動相吻合的是( )( http: / / www. / )①時值有聲電影剛剛傳入中國②《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已攝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藝術家所表演的劇種是京劇④劇照反映了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1929年有聲電影傳入中國,此時是無聲電影,故①錯誤;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了譚鑫培的京劇短片《定軍山》,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拍攝影片,故②正確;據圖結合所學可知,《定軍山》為京劇短片,故③正確;譚鑫培京劇服飾具有中國特色,無法體現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8. (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車,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故選D項;汽車由德國人卡爾 本茨和戴勒姆發明,排除A項;1924年,上海開始有公共汽車運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電車、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廣泛應用共同組成中國交通事業的現代化,材料只是一種交通工具,且沒有廣泛應用,排除C項。9. (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10.(2021廣東卷·7) 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 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 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 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 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答案】D【解析】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11. (2021浙江卷·11)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答案】B【解析】“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強調反封建求民主,“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強調反帝以自強,故選B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排除D項。【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在1842年的《南京條約》中,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補償了鴉片被銷毀的英國商人,并開放五個中國港口以進行國際貿易。另外作為此協議的一部分,這些港口中的每一個,均由不從屬于中國法律的英國顧問管理。這些規定,致使中國客觀上( )A.淪落為英國的殖民地B.司法主權由此喪失殆盡C.逐漸解決鴉片的糾紛D.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南京條約》賦予外國人在中國的司法特權實質上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是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表現,D正確;中國并未淪為西方殖民地,排除A;喪失殆盡過于夸大,不符合史實,排除B;《南京條約》并未解決鴉片糾紛問題,排除C。2.下圖為1864—1879年煙臺進出口商品總額示意圖。據此,可以判斷煙臺( )A.對外貿易因開埠持續發展B.民族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C.經濟呈現出半殖民地色彩D.關稅主權被西方列強控制【答案】C【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864—1879年煙臺進口洋貨總值總體高于出口土貨總值,這說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后,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故選C;根據圖表趨勢,進出口商品總額是曲折上升的,排除A;進口洋貨總值越高,說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越重,越不利于民族經濟的發展,排除B;中國關稅主權被列強控制的標志是1863年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排除D。3.(2021·武漢二模)19世紀60年代初,俄國人在漢口建起了一座加工廠,使用人力加工,把預定運往西伯利亞的茶葉壓縮成磚塊以便利于運輸。1871年,俄國人把十年前在茶鄉崇陽縣建立的一座蒸汽動力的工廠搬遷到漢口的英租界,隨后又陸續增建了幾個蒸汽動力工廠。這一現象表明 ( )A.中國茶在國際市場占據主導地位B.漢口成為中外經濟聯系的主要紐帶C.近代的生產方式在中國緩慢發展D.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答案】C【解析】19世紀60年代初在漢口建立第一座加工廠到1871年又陸續建立幾個蒸汽動力的工廠,十年來變化不大,表明機器生產在中國是緩慢發展的,故選C;把茶葉制成磚茶是為了便于運輸,材料無法體現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在漢口設立工廠表明漢口近代工業的發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外經濟聯系的主要紐帶是廣州、上海,排除B;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但不顯著,因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4.(2021·十堰三模)下圖所示為1864~1869年漢口茶出口統計情況(單位:擔)對圖中信息解釋較為合理的是 ( )A.茶葉轉運上海是為爭取利潤最大化B.漢口與海外市場的直接聯系不斷加強C.漢口茶的出口日益被外國商人壟斷D.沿海的通商口岸更具發展外貿的優勢【答案】A【解析】漢口茶出口統計情況統計圖中,經上海出口的商品明顯呈現上升趨勢,而直接出口的商品總體呈下降趨勢,可見經上海出口可能會有更低的成本,故選A;通過統計圖可以看出,經漢口直接出口的商品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理論上說明漢口直接與海外市場的聯系減弱,排除B;材料中的統計圖只有漢口茶葉出口數量,而無法知道其由誰經手,無法體現外國商人的作用,排除C;統計圖中只有上海作為出口茶葉的中轉,沒有其他沿海城市的信息,不能代表所有通商口岸都具有這種優勢,排除D。5.如表是中國近代部分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出口數據(公擔)統計表,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中國 ( )時間 茶葉 蠶絲 大豆 棉花1871-1873年 1 022 159 37 529 57 506 8 4861891-1893年 1 055 064 599 940 760 522 290 417A.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成效顯著B.農業商品化瓦解著自然經濟C.民族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D.貿易順差增加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1871-1893年,我國的農業初級產品出口量迅速增加,說明中國產品大量進入世界市場,商品化趨勢明顯加強,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B符合題干的要求;A、C、D內容都不符合材料的觀點,排除。6.1842年,魏源的《海國圖志》出版,在國內幾無反響,印刷不過千冊。二十年后,在日本暢銷的《海國圖志》已在中國絕版。這突出反映了當時 ( )A.清政府實行文化專制B.近代中國印刷業嚴重滯后C.中國社會變革的意識淡薄D.魏源的思想脫離中國實際【答案】C【解析】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發起了洋務運動,不再實行文化專制政策,排除A;B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海國圖志》反映了社會變革思想,而這一時期中國卻沒人重視,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缺乏社會變革的意識,C正確;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符合中國實際,排除D。7.19世紀70年代出使歐洲的劉錫鴻認為,英國確實沒有殘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曾來過中國“得聞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強,完全不必向他們學習。這表明劉錫鴻 ( )A.固守“中體西用”思想B.更加關注政治制度改革C.堅持傳統的“夷夏”觀D.否認英國政體的進步性【答案】C【解析】據材料內容可知,劉錫鴻認為自己所見到的英國政治風俗有值得稱道之處,但他只用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儒家的價值觀來看待西方文明的成就,故C正確;題干沒有涉及“西用”的思想,故排除A;B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題干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英國政治制度,故排除D。8.鴉片戰爭后上海灘的時髦派,女子所不可少的東西,尖頭高底上等皮鞋一雙,紫貂手筒一個,金剛鉆或寶石金扣針二三只等;再說男子不可少的東西,西裝、大衣、西帽、革履、手杖等。這一現象表明 ( )A.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B.上海傳統生活方式被拋棄C.西式生活深刻影響上海D.拜金風氣彌漫整個上海【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鴉片戰爭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飾的現象,這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對上海生活的影響,故C正確;材料只是反映了鴉片戰爭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飾的現象,不能就此得出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故A錯誤;鴉片戰爭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飾并不能說明上海傳統生活方式被拋棄,故B錯誤;材料中的現象不能說明拜金風氣彌漫整個上海,故D錯誤。9.(2021·張家界二模)下圖源自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第二章”內容的目錄。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該章內容的主題應是( )第二章 第一節 中外關系的表面和緩與列強加緊在華掠奪利權第二節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第三節 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第四節 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動向A.洋務運動和中國早期的近代化B.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和傳播C.新政形勢下社會政治的變動D.民國初年社會形勢的發展狀況【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加緊在華掠奪利權”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中外關系的表面和緩”是在20世紀初《辛丑條約》簽署之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以綜合考慮題干所述可知這應該是20世紀初新政形勢下社會政治的變動,故選C項。10.(2021·佛山二模)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改革選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維新時期頒行的法令規定,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定期舉行經濟特科。這一法令的頒行( )A.廢止了傳統的科舉制度B.揭開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序幕C.引發了強烈的反對聲浪D.開啟了民族資本的“黃金時代”【答案】C 【解析】據材料“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可知百日維新阻斷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晉升通道,直接觸及頑固派的利益,引發了強烈的反對聲浪,故選C項;廢除科舉是在1905年,排除A項;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排除B項;維新變法由于階級局限性等原因最終失敗,排除D項。11.(2021·湛江二模)1900年7月,美國總統麥金萊在寫給光緒帝的信中表示:“我們派部隊到中國的目的,是從嚴重危險中營救美國公使館。……同時,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國家的同意后,將樂于以此目的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美國總統此舉旨在( )A.保障美國公民在華利益 B.維持與清廷的良好關系C.獲取對華侵略優勢地位 D.美化其侵略擴張的行徑【答案】C 【解析】據材料“190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試圖通過插手中國事務,攫取利益,故選C項;保障美國公民在華利益不需要“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可見這只是美國插手中國事務的托詞,排除A項;“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并不代表美國總統是為了與清朝維持良好關系,而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利益,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取得其他國家的同意后,將樂于以此目的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是為獲取對華侵略優勢地位,而非美化其侵略擴張的行徑,排除D項。12.在清代一總督署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洲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兩師生。下列能夠印證該對聯說法的是( )A.直隸地區軍事地位重要 B.東南沿海民族工業發達C.江南地區成為魚米之鄉 D.湖廣地區成為革命中心【答案】A【解析】 依據材料“北吞大漠”可知該地北方有沙漠,“南亙黃河”可知黃河在其南面,“西岳東瀛”可知西岳華山在其西邊,結合地理知識,可知此地為現河北,即清直隸,又結合“曾(曾國藩)前李(李鴻章)后”可判斷此處為直隸總督署,結合所學可知直隸地區軍事地位重要,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關于洋務運動的目的,“鎮壓革命說”在學術界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對洋務運動的目的出現許多新的說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主客矛盾說。此說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和時代潮流相違背的,洋務派妄圖在死保封建體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學技術,而客觀上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輸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潰的,但這是和洋務派的主觀動機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說。此說認為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農民運動事實上已不足以威脅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當時真正能威脅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所以,洋務運動不是中國封建勢力與外國侵略者勾結的產物,而是它們之間矛盾的產物。 雙重目的說。此說認為,洋務派有“剿賊”和“御侮”的雙重目的。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是針對國內農民戰爭。到7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農民起義的逐漸平息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務運動的重心已明顯轉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國殖民地化的這方面來。 實踐檢驗說。此說認為目的或動機必須由社會實踐來檢驗。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失敗中卻包含著成功的因素。在當時來說,洋務運動畢竟是一件新鮮的事物,它是在守舊的頑固派的反對喧囂聲中誕生的,而實踐證明它是推動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據戚其章《中國近代史新講》(1)根據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說”與“雙重目的說”的主要不同之處。(6分)(2)說明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對洋務運動目的出現多種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6分)【答案】(1)前者主要關注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反動的;(2分)后者關注了洋務運動不同發展階段的目的,(2分)認為其前期雖是反動的,但后期則有抵御外侮的目的。(2分)(2)可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撥亂反正促進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后知識分子地位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革開放后學習西方技術促進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史料的進一步豐富及史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總分不超過6分)【解析】(1)據“但這是和洋務派的主觀動機相矛盾的”得出“主客矛盾說”主要關注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反動的;據“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是針對國內農民戰爭。到7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農民起義的逐漸平息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日益加深……轉移到抵御外侮”得出“雙重目的說”關注了洋務運動不同發展階段的目的,認為其前期雖是反動的,但后期則有抵御外侮的目的。(2)結合所學知識從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史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分析得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撥亂反正促進了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后知識分子地位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革開放后學習西方技術促進了社會發展;進一步豐富了史料并促進史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黃繡球》是湯頤瑣于1905年發表的一篇白話小說,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中國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主人公黃繡球,居住在一處叫自由村的地方,當地物產豐盈,田地廣闊,一向與外村人不通往來。外村人羨慕她村上富饒,就漸漸拿起手段來欺侮,弄得自由村全無一點自由樂趣。她原是個不識字、賢妻良母式的舊時代婦女,受到丈夫黃通理維新思想的影響,放了足,又在夢中得到法國羅蘭夫人的點撥,知識大進。她感化了兩個女尼,通過她們四處講唱,團結了一批人,與丈夫分頭開辦了男女學堂。在新任官員的支持下,又添設新學堂,官民合作,大見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煥然一新。繼而又到鄰村開辟事業,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繼任,摧殘教育,倒行逆施。最后黃氏夫婦領導自由村成立武裝,實行了地方獨立。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國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要準確全面)【答案】情節:黃繡球從一個賢妻良母式的舊時代婦女變為參與領導武裝,實行地方獨立的新時代婦女。(1分)歷史現象:晚清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民眾的自發反抗斗爭。(1分)闡述:19世紀中期的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時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政治腐敗,財政困難。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不甘屈服的中國民眾,不但在反對列強侵略斗爭中自發進行反抗,而且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斗爭,反抗清朝的封建統治。在一系列反抗斗爭中,受經濟發展和西方觀念影響下的廣大婦女也積極參與到群眾斗爭中來。近代中國民眾的自發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和列強的殖民侵略。(10分)【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題首先應該根據材料內容總結論點,再結合所學圍繞論點展開論述。綜合材料內容可知小說《黃繡球》反映了中國近代的發展歷程。如根據“她原是個不識字、賢妻良母式的舊時代婦女”“與丈夫分頭開辦了男女學堂”“最后黃氏夫婦領導自由村成立武裝,實行了地方獨立”可知反映在晚清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民眾的自發反抗斗爭。結合列強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行為,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以及近代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等內容展開論述即可。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晚清(1840—191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近代化社會轉型【階段特征】總體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近代化社會轉型,舊因素與新因素并存,新舊沖突斗爭激烈,“沖突—反應”模式特色明顯,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和卷入世界市場,經濟、政治和文化近代化運動艱難開展。1.經濟:工業化、資本主義化、市場化以及與世界市場的聯動。(1)農業: 不斷解體;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2)工業:傳統手工業不斷凋敝,民族工業經歷興起、初步發展兩階段; 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近代化。(3)商業:中國卷入 ,清政府被迫開放,接受并學習西方自由市場經濟規則。(4)城市近代化。2.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公民政治,救亡圖存是第一任務。(1)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變化,西方侵略三個階段,維護主權斗爭頻發, 成為第一要務。(2)政治性運動: 運動導致漢族地主集團崛起和江南經濟破壞;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引發立憲運動(自治運動);辛亥革命催生共和國(共和國夢)。(3)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問題。(4)中國政治制度新探索(政體形式)。3.文化:人文化、科學化。(1)儒學:經世致用思想成為師夷長技思想武器,中學自信與轉型。(2)西學:經歷器物、 層次的近代化運動。(3)教育近代化與留學。(4)民族意識、近代國家觀念形成。(5)邊疆史地、世界史地研究興盛。(6)近代科技確立。(7)觀念沖突與轉型。4.社會:平等化、宗法社會轉型、市民社會活躍。社會生活變遷。5.外交:融入國際舞臺。(1)中國半殖民地化下主權不斷喪失與維護主權斗爭。(2)中國政府的外交近代化與順應世界潮流。(3)近代海權意識與海軍建設。(4)中國企業參與 化。【主要表現】一、列強侵略的加劇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1.近代列強侵華和民族屈辱(1)英國獨霸(1840—1894年)①鴉片戰爭(1840—1842年)a.原因:英國工業革命后需要開拓市場以傾銷商品、 。b.結果:簽訂了《 》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反映了列強商品輸出的要求。c.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a.原因: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b.結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簽訂了《 》《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俄國趁機割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c.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群雄逐鹿”(1894—1914年)①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a.原因:日本為滿足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b.結果:簽訂了《 》。c.影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a.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鎮壓義和團運動。b.結果:簽訂了《 》。c.影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2.救亡圖存的抗爭(1)太平天國運動——新舊交替時代的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國運動是歷代農民斗爭的最高峰,揭開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最終失敗。(2)義和團運動——民族危機加深下抗擊①背景: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加劇。②斗爭:由山東發展到京津地區,在天津、北京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阻擊侵略者。③口號:“ ”具有抗擊侵略的愛國性與對先進文明的排他性。二、列強沖擊下的回應: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1.晚清時期清政府的自救舉措和各階級的探索(1)近代前期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晚清政府:推行了三次“新政”,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但都沒有實現其自身的目的,尤其是 ,最終走向了其愿望的反面。(2)地主階級開明階層①地主階級抵抗派:抵御外來侵略,“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②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 ,開展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3)農民階級的抗爭與探索①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頒布了《 》,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發展資本主義的宣言。②義和團運動:具有愛國與蒙昧的雙重性質,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從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轉型。(4)資產階級各個派別:維新派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革命派掀起的 革命等,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意義重大。2.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進步思想的發展(1)鴉片戰爭前后,徐繼畬的《瀛環志略》介紹了西方的政治制度,這對于開闊中國人的視野,沖破封建思想樊籠,起了一定的作用。(2)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主張以法治國、聽取社會輿論、公眾選舉官吏等。(3)19世紀60年代,王韜、馮桂芬等早期維新派主張設議院,實行 。(4)戊戌變法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在 支持下,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運動開創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5)19世紀末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了“ ”的主張,民主共和的思想成為潮流。引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三、工業文明沖擊下的經濟結構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時期 特征 原因 影響19世紀中期 自然經濟解體 鴉片戰爭后,列強侵華,大批外國商品開始涌入中國市場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9世紀60年代 洋務運動興起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 運動興起、發展;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 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刺激了中國 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然經濟解體;洋務企業的誘導和 的刺激 推動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 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思潮的推動 中國 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推動了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發生【重點關注】1.全面認識近代列強侵華(1)從起因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程度緊密相關,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2)從發動者看,侵華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再從多國到一國;地域上由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 為主,反映出近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到向美國轉移的變化。(3)從目的看,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 。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開埠通商、協定關稅、資本輸出等,都是這一根本目的的具體體現。(4)從結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外,其他均以中國失敗而告終,這說明了只有全民族抗擊外來侵略,才能取得反擊外來侵略的勝利。(5)從影響看①破壞性:列強侵華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貧窮和落后的主要原因。②建設性:列強把西方技術帶到中國,對中國舊制度、舊觀念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 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晚清宗藩體系的瓦解與近代外交的建立(1)第一個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閉關鎖國”鴉片戰爭以前:當時清政府認為中國是優越和強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屬鄰國以至海外列國是落后野蠻的,應該向中國朝拜進貢。19世紀初的清朝基本實行 政策,但仍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并不拒絕與各國交往,只是強調對方必須承認中國為天朝上國。(2)第二個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缺乏主權觀念,開眼看世界”19世紀40至50年代: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以主權換定制,與此同時,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產生了危機意識。在受到鴉片戰爭刺激后,一批愛國開明之士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他們開始 。(3)第三個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自強制夷”1861年初,清政府為適應外國侵略者的需要,設立了 ,便利了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但客觀上也使清政府放棄了閉關政策,開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從傳統理藩向 的轉變,適應了近代國際關系發展需要。此時期清政府在西方武力威脅下先后實行被動開放和主動引進。對外意識的主流也從華夷意識轉變為以西方為學習與交涉對象的洋務意識。(4)第四個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放棄對抗”甲午中日戰爭后選擇了改革,進行了 ,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后簽訂了《辛丑條約》,清廷徹底放棄了對抗列強的決心,只是試圖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猜忌勉強維持。【真題再現】1.(2021廣東卷·6) 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A. 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 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 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2.(2021 湖南卷·7) 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 1894年數量 貨值(海關兩) 數量 貨值(海關兩)鐵 113,441(擔) 264,503 1,185,411(擔) 2,467,590錫 33,502(擔) 582,146 97,008(擔) 2,046,897火柴 79,263(籮) 71,384 6,615,327(籮) 1,638,931煤 113,430(噸) 992,649 486,295(噸) 3,21,343糖 186,176(擔) 754,609 1,823,890(擔) 9,507,153A. 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 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 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 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 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4.(2021北京卷·6) 讀如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東南地區通商口岸貿易網絡最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為貿易中心③天津的口岸貿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開埠的漢口是南北口岸貿易樞紐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5. (2021 山東卷·6) 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 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 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6.(2021全國Ⅱ卷·28)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7.(2021浙江卷·9)右圖為著名表演藝術家譚鑫培(1847—1917年)中年時代《定軍山》劇照。下列項中,與此照及人物活動相吻合的是( )( http: / / www. / )①時值有聲電影剛剛傳入中國②《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已攝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藝術家所表演的劇種是京劇④劇照反映了近代中國民眾服飾的變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 (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A.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 D.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9. (2021 湖南卷·8) 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 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 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 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 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10.(2021廣東卷·7) 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 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 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 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 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11. (2021浙江卷·11)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實戰演練】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在1842年的《南京條約》中,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補償了鴉片被銷毀的英國商人,并開放五個中國港口以進行國際貿易。另外作為此協議的一部分,這些港口中的每一個,均由不從屬于中國法律的英國顧問管理。這些規定,致使中國客觀上 ( )A.淪落為英國的殖民地B.司法主權由此喪失殆盡C.逐漸解決鴉片的糾紛D.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化2.下圖為1864—1879年煙臺進出口商品總額示意圖。據此,可以判斷煙臺( )A.對外貿易因開埠持續發展B.民族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C.經濟呈現出半殖民地色彩D.關稅主權被西方列強控制3.(2021·武漢二模)19世紀60年代初,俄國人在漢口建起了一座加工廠,使用人力加工,把預定運往西伯利亞的茶葉壓縮成磚塊以便利于運輸。1871年,俄國人把十年前在茶鄉崇陽縣建立的一座蒸汽動力的工廠搬遷到漢口的英租界,隨后又陸續增建了幾個蒸汽動力工廠。這一現象表明 ( )A.中國茶在國際市場占據主導地位B.漢口成為中外經濟聯系的主要紐帶C.近代的生產方式在中國緩慢發展D.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4.(2021·十堰三模)下圖所示為1864~1869年漢口茶出口統計情況(單位:擔)對圖中信息解釋較為合理的是 ( )A.茶葉轉運上海是為爭取利潤最大化B.漢口與海外市場的直接聯系不斷加強C.漢口茶的出口日益被外國商人壟斷D.沿海的通商口岸更具發展外貿的優勢5.如表是中國近代部分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出口數據(公擔)統計表,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中國 ( )時間 茶葉 蠶絲 大豆 棉花1871-1873年 1 022 159 37 529 57 506 8 4861891-1893年 1 055 064 599 940 760 522 290 417A.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成效顯著B.農業商品化瓦解著自然經濟C.民族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D.貿易順差增加了資本的原始積累6.1842年,魏源的《海國圖志》出版,在國內幾無反響,印刷不過千冊。二十年后,在日本暢銷的《海國圖志》已在中國絕版。這突出反映了當時 ( )A.清政府實行文化專制B.近代中國印刷業嚴重滯后C.中國社會變革的意識淡薄D.魏源的思想脫離中國實際7.19世紀70年代出使歐洲的劉錫鴻認為,英國確實沒有殘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曾來過中國“得聞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強,完全不必向他們學習。這表明劉錫鴻 ( )A.固守“中體西用”思想B.更加關注政治制度改革C.堅持傳統的“夷夏”觀D.否認英國政體的進步性8.鴉片戰爭后上海灘的時髦派,女子所不可少的東西,尖頭高底上等皮鞋一雙,紫貂手筒一個,金剛鉆或寶石金扣針二三只等;再說男子不可少的東西,西裝、大衣、西帽、革履、手杖等。這一現象表明 ( )A.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B.上海傳統生活方式被拋棄C.西式生活深刻影響上海D.拜金風氣彌漫整個上海9.(2021·張家界二模)下圖源自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第二章”內容的目錄。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該章內容的主題應是( )第二章 第一節 中外關系的表面和緩與列強加緊在華掠奪利權第二節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第三節 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第四節 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動向A.洋務運動和中國早期的近代化B.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和傳播C.新政形勢下社會政治的變動D.民國初年社會形勢的發展狀況10.(2021·佛山二模)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改革選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維新時期頒行的法令規定,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定期舉行經濟特科。這一法令的頒行( )A.廢止了傳統的科舉制度B.揭開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序幕C.引發了強烈的反對聲浪D.開啟了民族資本的“黃金時代”11.(2021·湛江二模)1900年7月,美國總統麥金萊在寫給光緒帝的信中表示:“我們派部隊到中國的目的,是從嚴重危險中營救美國公使館。……同時,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國家的同意后,將樂于以此目的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美國總統此舉旨在( )A.保障美國公民在華利益 B.維持與清廷的良好關系C.獲取對華侵略優勢地位 D.美化其侵略擴張的行徑12.在清代一總督署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洲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兩師生。下列能夠印證該對聯說法的是( )A.直隸地區軍事地位重要 B.東南沿海民族工業發達C.江南地區成為魚米之鄉 D.湖廣地區成為革命中心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關于洋務運動的目的,“鎮壓革命說”在學術界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對洋務運動的目的出現許多新的說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主客矛盾說。此說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和時代潮流相違背的,洋務派妄圖在死保封建體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學技術,而客觀上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輸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潰的,但這是和洋務派的主觀動機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說。此說認為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農民運動事實上已不足以威脅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當時真正能威脅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所以,洋務運動不是中國封建勢力與外國侵略者勾結的產物,而是它們之間矛盾的產物。 雙重目的說。此說認為,洋務派有“剿賊”和“御侮”的雙重目的。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是針對國內農民戰爭。到7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農民起義的逐漸平息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務運動的重心已明顯轉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國殖民地化的這方面來。 實踐檢驗說。此說認為目的或動機必須由社會實踐來檢驗。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失敗中卻包含著成功的因素。在當時來說,洋務運動畢竟是一件新鮮的事物,它是在守舊的頑固派的反對喧囂聲中誕生的,而實踐證明它是推動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據戚其章《中國近代史新講》(1)根據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說”與“雙重目的說”的主要不同之處。(6分)(2)說明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對洋務運動目的出現多種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6分)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黃繡球》是湯頤瑣于1905年發表的一篇白話小說,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中國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主人公黃繡球,居住在一處叫自由村的地方,當地物產豐盈,田地廣闊,一向與外村人不通往來。外村人羨慕她村上富饒,就漸漸拿起手段來欺侮,弄得自由村全無一點自由樂趣。她原是個不識字、賢妻良母式的舊時代婦女,受到丈夫黃通理維新思想的影響,放了足,又在夢中得到法國羅蘭夫人的點撥,知識大進。她感化了兩個女尼,通過她們四處講唱,團結了一批人,與丈夫分頭開辦了男女學堂。在新任官員的支持下,又添設新學堂,官民合作,大見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煥然一新。繼而又到鄰村開辟事業,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繼任,摧殘教育,倒行逆施。最后黃氏夫婦領導自由村成立武裝,實行了地方獨立。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國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要準確全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中國:晚清時期(原卷版).doc 7.中國:晚清時期(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