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抽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1七上·奉化期末)某同學需繪制一幅地圖,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色彩④圖例和注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地圖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地圖三要素,屬于容易題。2.(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下圖,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緩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坡度最緩,比例尺最小。根據題意B>D>C>A。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地圖的比例尺有關內容,屬于容易題。3.(2021七上·奉化期末)第24屆冬奧會將于2022年2月在北京(約40°N) 舉辦。從緯度位置看,北京地處( )A.低緯度 B.中緯度 C.高緯度 D.北寒帶【答案】B【知識點】緯線和緯度【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緯度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根據題意可至北京的緯度,判斷是中緯度。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經緯度,屬于容易題。4.(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等作為一個學習主題,那么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時代,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時期;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是我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階段。因此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史前時期,它的特征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周時期,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應該是學習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前時期的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2021七上·奉化期末)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各家學派紛紛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確的是( )A.老子-道家-“無為而治” B.孟子-兵家-“民貴君輕”C.墨子-墨家-“兼愛”“非攻” D.韓非子-法家-“以法治國”【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民貴君輕”。ACD三項搭配不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孟子-兵家-“民貴君輕”搭配都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6.(2021七上·奉化期末)秦漢時期,面對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沖突,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體系,國家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 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等措施。這表現在( )A.北討匈奴、南征北戰、開鑿靈渠B.聯絡大月氏、北擊匈奴、通婚和親C.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D.修筑驛道、收復河套、開發象郡【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秦漢時期,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體系,帝國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與“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的措施。“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指修筑長城,“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指的是張騫通西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道“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指修筑長城,“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指的是張騫通西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解答本題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提煉材料的內容與觀點。7.(2021七上·奉化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必須從戰略全局高度,謀長遠之策,成長治之業”。新疆地區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開始于( )A.商朝 B.秦朝 C.西漢 D.東漢【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西漢開始新疆地區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西域都護設立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域都護設立的知識。8.(2021七上·奉化期末)東漢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于撰成《傷寒雜病論》的醫學家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張仲景是東漢時期河南杰出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A項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不符合題意;B項張仲景撰成《傷寒雜病論》,符合題意;C項華佗擅長外科手術,和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仲景的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9.(2021七上·奉化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時間軸,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 )A.夏商周時期 B.春秋時期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由題干材料判斷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ABD三項和題干時間軸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歷史朝代。10.(2021七上·奉化期末)創新是引領時代和事業前行的不竭動力。下列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的是( )①青銅鑄造技術②發明和改進造紙術③佛教的創立④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有了很大發展,西漢末絲綢之路開通后,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佛教的創立不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C項①②④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的科技創新成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共40分)11.(2021七上·奉化期末)2021年是寧波建城1200周年。圍繞“千年甬流傳”,某班舉行探究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千年港城]寧波是中國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今天,“海希輪” 號國際集裝箱班輪主要來往于浙江寧波舟山港與埃及塞得港,途經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千年古城]為傳承城市文脈,該班級發起倡議:“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1)據圖1寫出“海希輪”號國際班輪航線:寧波一東海一①海峽一南海一②海峽一③洋一曼德海峽一④海一⑤運河一塞得港。(2)圖2的民居會出現在A地還是B地?試從氣候角度分析該民居特色的原因。(3)請從寧波文化特色角度續寫倡議書。【答案】(1)①臺灣;②馬六甲;③印度;④紅;⑤蘇伊士。(2)B地。原因:該地是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故房屋墻厚窗小,有利于防風沙,隔熱。(3)示例: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尋城長足跡,解鎖城市密碼,展現寧波1200年的城市文脈與當下城市氣度,弘揚寧波人特有的精神,賦能未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①所示為臺灣海峽,②所示為馬六甲海峽;④為紅海,⑤為蘇伊士運河。(2)圖2民居墻厚窗小,有利于隔熱防沙,適應當地熱帶沙漠的氣候類型,故B地適合。A地是熱帶季風氣候,注重防潮通風。(3)緊扣寧波的文化特色即可。故答案為: (1) ①臺灣;②馬六甲;③印度;④紅;⑤蘇伊士。(2) B地。原因:該地是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故房屋墻厚窗小,有利于防風沙,隔熱。(3) 示例: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尋城長足跡,解鎖城市密碼,展現寧波1200年的城市文脈與當下城市氣度,弘揚寧波人特有的精神,賦能未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地方文化,難度適中。12.(2021七上·奉化期末)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材料二:材料三: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閱讀材料一,列舉我國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一例。(2)結合材料二圖片,請說出促進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閱讀材料三,說出這一內容出自哪次改革?此次改革在當時有何影響?(4)學了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答案】(1)稻(粟或黍)。(2)鐵器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3)商鞅變法;作用: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4)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和黍;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和黍的國家。(2)根據材料二圖片,可知鐵制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發展。(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變法是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故答案為:(1)稻(粟或黍)。(2)鐵器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3)商鞅變法;作用: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4)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促進戰國時期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13.(2021七上·奉化期末)歷史對歷代帝王功過自有評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咯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材料二:古代監察制以專制王權為中樞;監察制以服膺皇權為最高原則:監察官為維護皇權而監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方乾《論中國古代監察制的不獨立性》材料三:秦漢時期為加強皇權,分別采取了不同措施,如下圖。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1)材料一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分別指哪兩位帝王?(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為加強監察制度,這兩位帝王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結合材料三圖文,說說這兩位帝王對儒家學說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答案】(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漢武帝(或劉徹)(2)措施:秦始皇——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分別指秦始皇、漢武帝。(2)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監察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在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設刺史,以加強監察制度。(3)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擊。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加強思想控制,維護封建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故答案為:(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漢武帝(或劉徹)。(2)措施:秦始皇——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14.(2021七上·奉化期末)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其方式有很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材料二:如圖,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到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布滿了南遷的流民,尤以江蘇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進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摘編自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哪一 政治制度有關?(2)閱讀材料二,分析當時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這對人口遷入地經濟的開發有什么影響?(3)閱讀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影響。(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概括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答案】(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給遷入地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發展等。(3)措施:遷都;使用漢語(說漢話)。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制定制度、人口遷移、遷都等。【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分封制有關。(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當時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是自北向南。北方人口的遷入,為南方帶去了北方農作物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開發。(3)材料三“……遷都之后……”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遷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制定制度;民族遷徙;少數民族國家的改革或遷都等。故答案為:(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給遷入地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發展等。(3)措施:遷都;使用漢語(說漢話)。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制定制度、人口遷移、遷都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抽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1七上·奉化期末)某同學需繪制一幅地圖,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色彩④圖例和注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下圖,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緩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3.(2021七上·奉化期末)第24屆冬奧會將于2022年2月在北京(約40°N) 舉辦。從緯度位置看,北京地處( )A.低緯度 B.中緯度 C.高緯度 D.北寒帶4.(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等作為一個學習主題,那么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5.(2021七上·奉化期末)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各家學派紛紛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確的是( )A.老子-道家-“無為而治” B.孟子-兵家-“民貴君輕”C.墨子-墨家-“兼愛”“非攻” D.韓非子-法家-“以法治國”6.(2021七上·奉化期末)秦漢時期,面對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沖突,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體系,國家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 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等措施。這表現在( )A.北討匈奴、南征北戰、開鑿靈渠B.聯絡大月氏、北擊匈奴、通婚和親C.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D.修筑驛道、收復河套、開發象郡7.(2021七上·奉化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必須從戰略全局高度,謀長遠之策,成長治之業”。新疆地區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開始于( )A.商朝 B.秦朝 C.西漢 D.東漢8.(2021七上·奉化期末)東漢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于撰成《傷寒雜病論》的醫學家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9.(2021七上·奉化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時間軸,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 )A.夏商周時期 B.春秋時期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隋唐時期10.(2021七上·奉化期末)創新是引領時代和事業前行的不竭動力。下列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的是( )①青銅鑄造技術②發明和改進造紙術③佛教的創立④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共40分)11.(2021七上·奉化期末)2021年是寧波建城1200周年。圍繞“千年甬流傳”,某班舉行探究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千年港城]寧波是中國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今天,“海希輪” 號國際集裝箱班輪主要來往于浙江寧波舟山港與埃及塞得港,途經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千年古城]為傳承城市文脈,該班級發起倡議:“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1)據圖1寫出“海希輪”號國際班輪航線:寧波一東海一①海峽一南海一②海峽一③洋一曼德海峽一④海一⑤運河一塞得港。(2)圖2的民居會出現在A地還是B地?試從氣候角度分析該民居特色的原因。(3)請從寧波文化特色角度續寫倡議書。12.(2021七上·奉化期末)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材料二:材料三: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閱讀材料一,列舉我國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一例。(2)結合材料二圖片,請說出促進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閱讀材料三,說出這一內容出自哪次改革?此次改革在當時有何影響?(4)學了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啟示?13.(2021七上·奉化期末)歷史對歷代帝王功過自有評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咯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材料二:古代監察制以專制王權為中樞;監察制以服膺皇權為最高原則:監察官為維護皇權而監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方乾《論中國古代監察制的不獨立性》材料三:秦漢時期為加強皇權,分別采取了不同措施,如下圖。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1)材料一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分別指哪兩位帝王?(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為加強監察制度,這兩位帝王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結合材料三圖文,說說這兩位帝王對儒家學說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14.(2021七上·奉化期末)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其方式有很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材料二:如圖,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到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布滿了南遷的流民,尤以江蘇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進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摘編自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哪一 政治制度有關?(2)閱讀材料二,分析當時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這對人口遷入地經濟的開發有什么影響?(3)閱讀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影響。(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概括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地圖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地圖三要素,屬于容易題。2.【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坡度最緩,比例尺最小。根據題意B>D>C>A。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地圖的比例尺有關內容,屬于容易題。3.【答案】B【知識點】緯線和緯度【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緯度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根據題意可至北京的緯度,判斷是中緯度。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經緯度,屬于容易題。4.【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時代,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時期;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是我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階段。因此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史前時期,它的特征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周時期,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應該是學習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前時期的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民貴君輕”。ACD三項搭配不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孟子-兵家-“民貴君輕”搭配都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秦漢時期,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體系,帝國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與“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的措施。“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指修筑長城,“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指的是張騫通西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道“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指修筑長城,“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指的是張騫通西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解答本題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提煉材料的內容與觀點。7.【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西漢開始新疆地區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西域都護設立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域都護設立的知識。8.【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張仲景是東漢時期河南杰出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A項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不符合題意;B項張仲景撰成《傷寒雜病論》,符合題意;C項華佗擅長外科手術,和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仲景的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9.【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由題干材料判斷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ABD三項和題干時間軸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歷史朝代。10.【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有了很大發展,西漢末絲綢之路開通后,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佛教的創立不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C項①②④屬于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科技創新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的科技創新成就。11.【答案】(1)①臺灣;②馬六甲;③印度;④紅;⑤蘇伊士。(2)B地。原因:該地是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故房屋墻厚窗小,有利于防風沙,隔熱。(3)示例: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尋城長足跡,解鎖城市密碼,展現寧波1200年的城市文脈與當下城市氣度,弘揚寧波人特有的精神,賦能未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①所示為臺灣海峽,②所示為馬六甲海峽;④為紅海,⑤為蘇伊士運河。(2)圖2民居墻厚窗小,有利于隔熱防沙,適應當地熱帶沙漠的氣候類型,故B地適合。A地是熱帶季風氣候,注重防潮通風。(3)緊扣寧波的文化特色即可。故答案為: (1) ①臺灣;②馬六甲;③印度;④紅;⑤蘇伊士。(2) B地。原因:該地是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故房屋墻厚窗小,有利于防風沙,隔熱。(3) 示例:請和我一起踏上寧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尋城長足跡,解鎖城市密碼,展現寧波1200年的城市文脈與當下城市氣度,弘揚寧波人特有的精神,賦能未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地方文化,難度適中。12.【答案】(1)稻(粟或黍)。(2)鐵器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3)商鞅變法;作用: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4)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和黍;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和黍的國家。(2)根據材料二圖片,可知鐵制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發展。(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變法是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故答案為:(1)稻(粟或黍)。(2)鐵器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3)商鞅變法;作用: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4)改革是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促進戰國時期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13.【答案】(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漢武帝(或劉徹)(2)措施:秦始皇——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分別指秦始皇、漢武帝。(2)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監察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在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設刺史,以加強監察制度。(3)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擊。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加強思想控制,維護封建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故答案為:(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漢武帝(或劉徹)。(2)措施:秦始皇——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14.【答案】(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給遷入地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發展等。(3)措施:遷都;使用漢語(說漢話)。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制定制度、人口遷移、遷都等。【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分封制有關。(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當時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是自北向南。北方人口的遷入,為南方帶去了北方農作物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開發。(3)材料三“……遷都之后……”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遷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制定制度;民族遷徙;少數民族國家的改革或遷都等。故答案為:(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給遷入地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促進了遷入地經濟的發展等。(3)措施:遷都;使用漢語(說漢話)。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推動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4)制定制度、人口遷移、遷都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抽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抽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