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青田期末)為了更好地指導居民日常保健,青田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培訓,這體現了社區的( )A.文化功能 B.經濟功能 C.政治功能 D.管理功能【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知識培訓”可知,社區發揮文化的功能,故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社區的功能,屬于容易題。2.下面四幅等高線地形圖中序號與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稱對應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C.①鞍部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線對稱分布,兩個山頂之間,應該是鞍部;②地等高線重合分布是陡崖;③地等高線凸向數值大的地方,說明是山谷;④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說明是山脊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3.(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符合《亞洲的氣候類型》圖中,A地氣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A地區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圖示中A是溫帶海洋性氣候,B是溫帶季風氣候,C是溫帶大陸性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氣候類型的判定,屬于中等難度題。4.(2021七上·青田期末)在七年級《人文地理》知識展示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其中表述內容正確的是( )A.王明說:“要了解不同地區的水熱狀況,可以依據《地球五帶圖》和《世界地形圖》。”B.張燕說:“世界第一長河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貝加爾湖。”C.葉曉說:“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D.楊林說:“青田縣派干部對口支援四川古藺縣的教育,這主要屬于信息交流。”【答案】C【知識點】區域合作;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題意可知,要了解不同地區的水熱狀況,應該根據世界氣候類型圖,故A排除;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蘇必利爾湖,故B排除;世界人種分布特點是大范圍的集中,小范圍的零星散布,故C符合題意;派干部支援教育,這是人才交流,故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綜合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5.(2021七上·青田期末)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相同之處有( )①會使用磨制石器 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以采集和狩獵為生 ④共同勞動,共享果實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區。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模樣同現代人差不多。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靠采集、狩獵為生,共同勞動,共享果實。D項③④是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6.(2021七上·青田期末)2020年底,在洛陽一座春秋時期戎人王級大墓考古中,既發現存在與西北地區戎人喪葬習俗相同的馬、牛、羊頭蹄殉牲,又有與中原文化一致的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這一考古發現反映了當時( )A.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 B.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廣泛接受C.戎族文化改變了中原習俗 D.戎人的喪葬習俗已徹底改變【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在春秋時期的戎人王級大墓中,“既存在與西北地區戎人喪葬習俗相同的馬牛羊頭蹄殉牲,又有與中原文化一致的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這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與交流。A項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項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廣泛接受說法欠妥,不符合題意;C項戎族文化改變了中原習俗材料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戎人的喪葬習俗已徹底改變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題干考古發現反映了當時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7.(2021七上·青田期末)某校七年級歷史社團開展題為“中華文明——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篇”的探究性學習,下列文物中,與該主題相匹配的有( )①戰國時期的銅冰鑒 ②春秋時期的鐵犁頭③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 ④漢代的耬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骨耜、鐵犁頭和耬車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①②④符合題意;戰國銅冰鑒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屬于手工業方面的成就,排除③。D項②③④與該主題相匹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我國古代各個時期典型的生產工具,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改進的有關內容。8.(2021七上·青田期末)下圖該王朝為有效治理邊疆,積極處理民族關系,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舉措。若要對這些舉措進行研究,下列史實中可供參考的是( )A.北擊匈奴修長城 B.設立西域都護府C.班超出使西域 D.征服南越,設象郡【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仔細觀察題干地圖,都城為“長安”, 長安曾是西周、西漢、后秦、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個朝代的國都。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AD兩項是秦朝的舉措,秦朝都城在咸陽,不符合題意;B項設立西域都護府是在西漢時期,西漢都城在長安,符合題意;C項班超出使西域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都城在洛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解讀地圖。9.(2021七上·青田期末)七年級(2)班探尋小分隊在項目化學習中,收集到了以下幾個歷史片段:“二里頭遺址”、“都江堰”“家天下”、“甲骨文”、“分封制”。請幫他們擬一正確主題(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都江堰”是戰國時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家天下”始于夏朝, “甲骨文” 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一種的新的政治制度。據所學知,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各國變法”體現了社會的變革,故題干歷史片段的主題應該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CD三項和題干歷史片段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題干歷史片段的正確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及小說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10.(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歷史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光武中興 ②淝水之戰③孝文帝改革 ④三國鼎立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①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時期,②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③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④三國鼎立是在三國時期,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②③。C項①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二、非選擇題11.(2021七上·青田期末)根據豎版世界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甲表示 海峽,是兩洲的分界線;乙點所在的大洲是 洲,丙點所在的大洋是 洋。(2)北起中國昆明,南連老撾萬象(位于中南半島)的中老鐵路全長1000多公里。這條鐵路承載著友誼、科技、綠色、開放的跨國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里的重要項目。從亞洲分區來看,中國地處 地區; 從緯度帶來看,老撾位于 緯度。下列四幅景觀圖中,在老撾可能看到的是: (填字母) 。(3)按地圖三要素,豎版地圖缺少 。據豎版地圖,請準確讀出丁地的經緯度 ;丙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答案】(1)白令;南極洲;太平洋(2)東亞;低;圖C(3)比例尺;南緯30°,東經135°(或是30°S,135°E);正北或北方【知識點】大洲和大洋;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是連接了亞洲和北美洲,故是白令海峽;乙大洲是南極洲,丙被南極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包圍,是太平洋。(2)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位于東亞,老撾位于低緯度帶,圖A主要在北極,B主要在非洲,C在湄公河平原,D在亞馬孫平原。(3)地圖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豎版地圖中缺乏比例尺。根據圖示,丁的經緯度是30°S,135°E,丙位于乙的正北。答案:(1)白令、南極洲、太平洋(2)東亞、低、C(3)比例尺、 南緯30°,東經135°(或是30°S,135°E) 、正北或北方【點評】本題考查讀圖能力,難度不大。12.(2021七上·青田期末)中華五千年歷史,蘊藏著豐富的寶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寶藏文物篇]寶藏文物1:寶藏文物2:[寶藏人物篇]寶藏人物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寶藏人物二:“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時百馀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史記·大宛列傳》[寶藏技術篇]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里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美國邁克爾·H·哈特《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1)請從兩個寶藏文物中任意選取一個,為它寫一段恰當的介紹詞。(溫馨提示:可以從名稱、時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紹)(2)上述文獻提及的寶藏人物分別是誰?說說他們各自的歷史貢獻。(3)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造紙術的影響。【答案】(1)例:寶藏文物1: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推斷出當時半坡人會捕魚;人面魚紋彩陶盆被發現時是用來作兒童翁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藝水平較高。寶藏文物2:商朝時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其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多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歷史貢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 基礎;人物二:張騫。歷史貢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影響:①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②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始于開放性問題,學生從名稱、時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紹,言之有理即可。(2)根據“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所以寶藏人物一是商鞅。據學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根據“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時百馀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可知寶藏人物二是張騫。據學可知,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3)依材料可知,中國的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使紙的使用日益普遍,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故答案為:(1)例:寶藏文物1: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推斷出當時半坡人會捕魚;人面魚紋彩陶盆被發現時是用來作兒童翁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藝水平較高。寶藏文物2:商朝時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其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多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歷史貢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 基礎;人物二:張騫。歷史貢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影響:①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②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司母戊鼎,商鞅變法,張騫出使西域,造紙術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3.(2021七上·青田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思想文化的碰撞]材料一:這種現象是西周社會體系與禮崩樂壞的自然結果,也是應戰國時期社會劇變的需要而生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史上形成一個文化空前繁榮局面。——吳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編》[政治制度的演變]材料一:當西漢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時,賈誼向文帝建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農耕文明的發展]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1)材料一“這種現象”是指什么歷史現象?選擇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并說出他的主要主張。(2)根據材料一,秦朝和西漢的統治者在政治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來鞏固統治?(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對比,概述江南地區的變化。根據所學知識,說說產生變化的原因。【答案】(1)百家爭鳴。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張:“仁政“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3)變化:從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經濟落后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日趨繁榮。原因:北民南遷,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江南地區戰亂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的重視;人民的辛勤勞作。【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動搖,禮崩樂壞,戰爭不斷,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依據所學,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道法自然”,提倡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嚴刑峻法,鞏固國家統治。(2)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這些制度在西漢時依然采用。(3)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反映了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成為全國繁榮昌盛的地方。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是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等。故答案為:(1)百家爭鳴。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張:“仁政“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3)變化:從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經濟落后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日趨繁榮。原因:北民南遷,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江南地區戰亂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的重視;人民的辛勤勞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經濟重心的南移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青田期末)為了更好地指導居民日常保健,青田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培訓,這體現了社區的( )A.文化功能 B.經濟功能 C.政治功能 D.管理功能2.下面四幅等高線地形圖中序號與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稱對應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C.①鞍部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3.(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符合《亞洲的氣候類型》圖中,A地氣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4.(2021七上·青田期末)在七年級《人文地理》知識展示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其中表述內容正確的是( )A.王明說:“要了解不同地區的水熱狀況,可以依據《地球五帶圖》和《世界地形圖》。”B.張燕說:“世界第一長河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貝加爾湖。”C.葉曉說:“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D.楊林說:“青田縣派干部對口支援四川古藺縣的教育,這主要屬于信息交流。”5.(2021七上·青田期末)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相同之處有( )①會使用磨制石器 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以采集和狩獵為生 ④共同勞動,共享果實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2021七上·青田期末)2020年底,在洛陽一座春秋時期戎人王級大墓考古中,既發現存在與西北地區戎人喪葬習俗相同的馬、牛、羊頭蹄殉牲,又有與中原文化一致的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這一考古發現反映了當時( )A.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 B.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廣泛接受C.戎族文化改變了中原習俗 D.戎人的喪葬習俗已徹底改變7.(2021七上·青田期末)某校七年級歷史社團開展題為“中華文明——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篇”的探究性學習,下列文物中,與該主題相匹配的有( )①戰國時期的銅冰鑒 ②春秋時期的鐵犁頭③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 ④漢代的耬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1七上·青田期末)下圖該王朝為有效治理邊疆,積極處理民族關系,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舉措。若要對這些舉措進行研究,下列史實中可供參考的是( )A.北擊匈奴修長城 B.設立西域都護府C.班超出使西域 D.征服南越,設象郡9.(2021七上·青田期末)七年級(2)班探尋小分隊在項目化學習中,收集到了以下幾個歷史片段:“二里頭遺址”、“都江堰”“家天下”、“甲骨文”、“分封制”。請幫他們擬一正確主題(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0.(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歷史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光武中興 ②淝水之戰③孝文帝改革 ④三國鼎立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二、非選擇題11.(2021七上·青田期末)根據豎版世界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甲表示 海峽,是兩洲的分界線;乙點所在的大洲是 洲,丙點所在的大洋是 洋。(2)北起中國昆明,南連老撾萬象(位于中南半島)的中老鐵路全長1000多公里。這條鐵路承載著友誼、科技、綠色、開放的跨國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里的重要項目。從亞洲分區來看,中國地處 地區; 從緯度帶來看,老撾位于 緯度。下列四幅景觀圖中,在老撾可能看到的是: (填字母) 。(3)按地圖三要素,豎版地圖缺少 。據豎版地圖,請準確讀出丁地的經緯度 ;丙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12.(2021七上·青田期末)中華五千年歷史,蘊藏著豐富的寶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寶藏文物篇]寶藏文物1:寶藏文物2:[寶藏人物篇]寶藏人物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寶藏人物二:“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時百馀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史記·大宛列傳》[寶藏技術篇]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里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美國邁克爾·H·哈特《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1)請從兩個寶藏文物中任意選取一個,為它寫一段恰當的介紹詞。(溫馨提示:可以從名稱、時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紹)(2)上述文獻提及的寶藏人物分別是誰?說說他們各自的歷史貢獻。(3)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造紙術的影響。13.(2021七上·青田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思想文化的碰撞]材料一:這種現象是西周社會體系與禮崩樂壞的自然結果,也是應戰國時期社會劇變的需要而生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史上形成一個文化空前繁榮局面。——吳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編》[政治制度的演變]材料一:當西漢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時,賈誼向文帝建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農耕文明的發展]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1)材料一“這種現象”是指什么歷史現象?選擇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并說出他的主要主張。(2)根據材料一,秦朝和西漢的統治者在政治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來鞏固統治?(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對比,概述江南地區的變化。根據所學知識,說說產生變化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知識培訓”可知,社區發揮文化的功能,故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社區的功能,屬于容易題。2.【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線對稱分布,兩個山頂之間,應該是鞍部;②地等高線重合分布是陡崖;③地等高線凸向數值大的地方,說明是山谷;④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說明是山脊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3.【答案】B【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A地區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圖示中A是溫帶海洋性氣候,B是溫帶季風氣候,C是溫帶大陸性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氣候類型的判定,屬于中等難度題。4.【答案】C【知識點】區域合作;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題意可知,要了解不同地區的水熱狀況,應該根據世界氣候類型圖,故A排除;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蘇必利爾湖,故B排除;世界人種分布特點是大范圍的集中,小范圍的零星散布,故C符合題意;派干部支援教育,這是人才交流,故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綜合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5.【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區。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模樣同現代人差不多。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靠采集、狩獵為生,共同勞動,共享果實。D項③④是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6.【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在春秋時期的戎人王級大墓中,“既存在與西北地區戎人喪葬習俗相同的馬牛羊頭蹄殉牲,又有與中原文化一致的隨葬銅禮器、車輿規制等”。這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與交流。A項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項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廣泛接受說法欠妥,不符合題意;C項戎族文化改變了中原習俗材料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戎人的喪葬習俗已徹底改變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題干考古發現反映了當時民族遷徙中的融合與交流。7.【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骨耜、鐵犁頭和耬車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①②④符合題意;戰國銅冰鑒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屬于手工業方面的成就,排除③。D項②③④與該主題相匹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我國古代各個時期典型的生產工具,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改進的有關內容。8.【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仔細觀察題干地圖,都城為“長安”, 長安曾是西周、西漢、后秦、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個朝代的國都。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AD兩項是秦朝的舉措,秦朝都城在咸陽,不符合題意;B項設立西域都護府是在西漢時期,西漢都城在長安,符合題意;C項班超出使西域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都城在洛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解讀地圖。9.【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都江堰”是戰國時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家天下”始于夏朝, “甲骨文” 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一種的新的政治制度。據所學知,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各國變法”體現了社會的變革,故題干歷史片段的主題應該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CD三項和題干歷史片段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題干歷史片段的正確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及小說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10.【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①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時期,②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③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④三國鼎立是在三國時期,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②③。C項①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11.【答案】(1)白令;南極洲;太平洋(2)東亞;低;圖C(3)比例尺;南緯30°,東經135°(或是30°S,135°E);正北或北方【知識點】大洲和大洋;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是連接了亞洲和北美洲,故是白令海峽;乙大洲是南極洲,丙被南極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包圍,是太平洋。(2)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位于東亞,老撾位于低緯度帶,圖A主要在北極,B主要在非洲,C在湄公河平原,D在亞馬孫平原。(3)地圖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豎版地圖中缺乏比例尺。根據圖示,丁的經緯度是30°S,135°E,丙位于乙的正北。答案:(1)白令、南極洲、太平洋(2)東亞、低、C(3)比例尺、 南緯30°,東經135°(或是30°S,135°E) 、正北或北方【點評】本題考查讀圖能力,難度不大。12.【答案】(1)例:寶藏文物1: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推斷出當時半坡人會捕魚;人面魚紋彩陶盆被發現時是用來作兒童翁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藝水平較高。寶藏文物2:商朝時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其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多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歷史貢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 基礎;人物二:張騫。歷史貢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影響:①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②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始于開放性問題,學生從名稱、時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紹,言之有理即可。(2)根據“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所以寶藏人物一是商鞅。據學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根據“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時百馀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可知寶藏人物二是張騫。據學可知,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3)依材料可知,中國的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使紙的使用日益普遍,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故答案為:(1)例:寶藏文物1: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推斷出當時半坡人會捕魚;人面魚紋彩陶盆被發現時是用來作兒童翁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藝水平較高。寶藏文物2:商朝時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其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多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歷史貢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 基礎;人物二:張騫。歷史貢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影響:①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②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司母戊鼎,商鞅變法,張騫出使西域,造紙術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3.【答案】(1)百家爭鳴。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張:“仁政“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3)變化:從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經濟落后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日趨繁榮。原因:北民南遷,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江南地區戰亂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的重視;人民的辛勤勞作。【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動搖,禮崩樂壞,戰爭不斷,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依據所學,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道法自然”,提倡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嚴刑峻法,鞏固國家統治。(2)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這些制度在西漢時依然采用。(3)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反映了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成為全國繁榮昌盛的地方。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是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等。故答案為:(1)百家爭鳴。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張:“仁政“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3)變化:從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經濟落后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日趨繁榮。原因:北民南遷,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江南地區戰亂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的重視;人民的辛勤勞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經濟重心的南移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