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關注農村環境【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列舉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2.生態農業的主要特征。過程與方法能夠設計并實施調查家鄉環境變化的活動,并得出初步的結論,在全班進行交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環境建設,鼓勵學生參與身邊的環境建設。【教學重點】1.舉例說明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2.說明生態農業的特征優勢。【教學過程】引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生產和消費農藥的大國。但在農藥的施用過程中,農藥中毒引起的傷亡事件時有發生,并且農產品中高毒農藥殘量超標時也往往造成食用者發生事故。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注意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請同學們看書P95頁,思考:什么是農村、什么是農村環境?(答:農田生態系統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場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所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農業村落,即農村。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地區范圍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它實質是村民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很好,下面我們就請同學說說的家鄉環境變化的情況。(學生發言)總結:經過同學們的調查,不難發現農村的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個變化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但也有可能向不利的方面轉化。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1981-2008年我省農村人均純收入情況圖表,請大家大家討論:1.農村經濟的發展會影響環境?(答:會)2.“發展經濟必然要破壞環境”,這種說法對嗎?(答:不對。發展經濟同時要考慮可持續發展,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保護環境,否則得不償失,先污染再治理是一種落后的觀念。)講述:那什么樣的農業既能夠使得農民增產增收,又可以保護農村環境,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呢?對,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那么生態農業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呢?請同學們看書P102頁,某生態農業村的結構示意圖。討論:1.輸入這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總能量,來源于哪里?(答:太陽能。)2.在這個農業生態系統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氣里。)3.圖中處理農作物秸稈和處理糞便的方式,有什么優點?(答:優點是利用農作物和秸稈中的能量,殺滅糞便中的病菌,減少燃燒秸稈對環境的污染,減少糞便傳播疾病的機會等。)4.這個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辦起一家食品加工廠,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下腳料?(答:食品加工廠的下腳料也含有很多沒有被利用的能量,可將它們放入沼氣池發酵后,剩余的渣水再為農作物施肥。)講述:生態農業又稱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它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優化農業結構——不僅有傳統的種植業,還有養殖業、食品加工廠等。這樣可以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提高農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轉化率。二是保護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再循環利用,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請同學們看課本P99,總結得出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生態農業村的產業結構可以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提高農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轉化率。生態農業能夠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增加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從而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改善農村環境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美好的農村環境的必由出路。本課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農村環境的變化和發展生態農業。在環境變化中通過農村環境今昔對比和農藥的危害。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我們了解和分析了生態農業的結構、生態農業的產業結構和優點。練習:1.給農田施用化肥,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引起( )A.農作物缺水萎蔫 B.土壤的性質改變C.河流、湖泊水體污染 D.農作物害蟲增多2.在生態農業中利用沼氣池的作用是( )A.通過沼氣消滅某些細菌B.在無氧環境中利用微生物更好地分解有機物C.收集農業秸稈以及其他生物的糞便D.作為肥料的中轉站【板書設計】第二節關注農村環境一、農村環境:概念農村環境問題二、發展生態農業是改善農村環境的必由之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特征課后反思: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生態農業有了初步的了解,認識了生態農業的優勢,認同發展生態農業是改善農村環境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美好的農村環境的必由出路。同時明確了作為中學生應該做什么,怎樣做。2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