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2】浙江省科學中考二輪護航計劃4-酸、堿、鹽、金屬 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2】浙江省科學中考二輪護航計劃4-酸、堿、鹽、金屬 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例1-1.向稀鹽酸中加入Z物質,其pH變化情況如圖所示,則Z物質是( )
A.H2O
B.AgNO3固體
C.濃鹽酸
D.NaOH固體
例1-2.(2019·麗水) 為研究“不同物質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質量變化”,某科學興趣小組將10.00克下列物質分別盛放于相同的燒杯中,將它們敞口放置在恒溫實驗室。一段時間后,測得燒杯中物質減小的質量情況見下表。
放置時間
(小時) 燒杯中物質減小的質量(克)
水 飽和氯化鈉溶液 飽和硝酸鉀溶液 7.3%的稀鹽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 1.44 2.80
請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_______克;
(2)與原飽和硝酸鉀溶液相比較,敞口放置24小時的硝酸鉀溶液溶質質量分數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分析上表中水、飽和硝酸鉀溶液和稀鹽酸敞口放置后的質量減小程度隨時間變化不一樣,為進一步研究稀鹽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化,小麗進行了下列操作:取敞口放置時間48小時的稀鹽酸5.00克于錐形瓶中,滴入兩滴指示劑,用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稀鹽酸中,至恰好完全反應,共消耗了5.50克氫氧化鈉溶液。
通過計算,確定敞口放置48小時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是“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并對變化的原因作出解釋。
1.生銹的鐵釘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密閉容器中,用壓強傳感器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和反應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說法正確的是(  )
A.CD段壓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反應速度減慢
B.BC段的化學反應是:Fe+2HCl=FeCl2+H2↑
C.D點反應結束
D.E點溫度大于A點
2.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SO42-和H2O,某同學欲證明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下列組合能證明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的是( )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3.某實驗小組為探究酸的化學性質,由甲、乙同學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甲同學實驗中所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閱資料】CaCl2、NaCl的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 (填“酸”或“堿”)性.
【實驗探究一】確定甲、乙同學上述實驗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
(2)取甲所得溶液少許,加入石蕊試液,溶液顯紅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3)取乙所得溶液少許,加入酚酞試液,溶液顯紅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實驗探究二】
(4)甲、乙同學把上述實驗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廢液缸中,觀察到廢液缸中產生少量氣泡,最終有白色沉淀生成,該白色沉淀是 (寫化學式).
【討論交流】丙同學提出:若將上述廢缸中物質取出,過濾,所得濾液中含有哪些物質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鹽酸和Na2CO3中的部分物質.
【實驗探究三】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過量的稀硝酸,可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生.
【歸納總結】該濾液中含有的溶質是氯化鈉和 (寫化學式).
例2-1.下列關于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中,正確的是( ?。?br/>A.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B.先加BaCl2溶液,再加HCl,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C.加入用HCl酸化的Ba(NO3)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D.加入過量HCl酸化,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說明原溶液
中存在SO42-離子
例2-2.(2020 紹興)做酸堿實驗時,小敏將稀鹽酸逐滴加到氫氧化鋇溶液中(如圖),發現一直無明顯現象,突然想起忘記加無色酚酞試液,為探究反應的進程,過程如下:(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建立猜想】①氫氧化鋇過量②鹽酸過量③________
(2)【實驗設計】步驟一: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得出猜想①錯誤。
步驟二:繼續探究
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Ⅰ 重新取樣,滴加少量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確
Ⅱ 重新取樣,滴加足量Na2CO3溶液 ▲ 猜想②正確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確
①對方案Ⅰ的結論進行評價:________。
②表格空白處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
(3)【表達交流】為確定猜想②是否正確,還可以選擇的試劑有 _________。
A.紫色石蕊試液 B.銅片 C.鐵銹
1. 為檢測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液中是否含有S,同學們設計了如下方案,并進行了實驗。
方案 步驟 現象 結論
Ⅰ ①取樣品,滴加BaCl2溶液 ②對步驟①反應后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鹽酸 ①有白色沉淀產生 ②無明顯現象  廢液中含有S
Ⅱ ①取樣品,滴加過量    ②在步驟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①無明顯現象 ②有白色沉淀產生  廢液中含有S
Ⅲ ①取樣品,滴加Ba(NO3)2溶液 ②對步驟①產生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硝酸 ①有白色沉淀產生 ②無明顯現象  廢液中含有S
(1)方案Ⅱ的實驗結論如果正確,步驟①中滴加的物質是    。
(2)方案Ⅰ和Ⅲ中,結論不成立的方案是   ,理由是 
         。
(3)方案Ⅲ的濾渣中,滴加稀硝酸是為了排除  的干擾。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CO3、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依次進行如下實驗:
(1)白色粉末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2)過濾后,向所得沉淀中加入鹽酸,沉淀不溶解;
(3)向濾液中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中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以上實驗,不能確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若要檢驗不能確定的物質是否存在,則上述實驗的操作(1)應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____?!景鏅嗨校?1教育】
例3-1.(2020 金華 麗水)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人們找到物質變化的證據。下列四組研究化學反應快慢的對比實驗中,各組所用溶液濃度相同且適宜、所用固體表面積相同,其中現象最不明顯的一組是 ( )
A. B.
C. D.
例3-2.(2018 漳州模擬)化學小組同學設計了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方案,實驗步驟如下:
(1)如甲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燒瓶內收集滿CO2氣體,三個注射器內各裝有90mL的液體(分別是水、40%的氫氧化鈉溶液、飽和澄清石灰水)。連接好裝置和壓強傳感器。
(2)三位同學同時迅速將注射器內90mL的液體注入各自燒瓶中,關閉活塞。
(3)一段時間后,同時振蕩燒瓶。觀察傳感器定量實時地傳回燒瓶內氣壓變化形成的圖象情況如乙圖所示。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曲線1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磺€1與曲線2差異較大的原因是  。
(2)導致曲線3中CD段氣壓急速減小的操作是  。不改變裝罡和藥品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E點的方法是  。
(3)對比曲線1、2、3,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ㄌ钚蛱枺?。
①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②CO2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
③檢驗CO2用飽和澄清石灰水較合適④吸收CO2用NaOH溶液較合適
1.欲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粉末樣品的變質情況,下列分析和結論錯誤的是( ?。?br/>A.液體丙呈紅色或無色
B.該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鈣
C.若液體丙呈無色,說明該樣品已部分變質
D.白色固體甲可能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2、Ca(OH)2變質得到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李琳同學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裝置來測定CaCO3的含量,她用氣密性良好的裝置裝上藥品并通一會兒氮氣后關閉止水夾,再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提示:堿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濃硫酸均足量,稀鹽酸不考慮其揮發性。
(1)通人N2的原因之一是 N2的化學性質 (填活潑或者不活潑)。
(2)甲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濃硫酸的作用是 。
(4)測定CaCO3的含量需要測定兩個物理量,其中一個物理量為樣品的質量。
①另一個物理量為 ( 填序號)。
A、滴下的稀鹽酸質量 B、反應前后乙裝置增加的質量
C、反應前后丙裝置增加的質量 D、反應前后丁裝置增加的質量
②若去掉丁裝置,測得CaCO3含量 (填 “偏高”、“偏低”或“不變" )。
③甲裝置中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再通人一會兒N2的目的是 。
例4-1.(2020 衢州)將稀鹽酸分別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無明顯現象?;旌虾笙嚓P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為 ( )
A.物質間均未發生化學反應 B.變化中都有新物質產生
C.混合后溶液酸堿性都不變 D.圖甲可表示酸堿反應的實質
例4-2.(2020 泰安)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c點溶液中的溶質有3種
C.ab(不包括a點)段有沉淀生成
D.d點溶液的pH>7
1.(2020 寧波)某錐形瓶內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錐形瓶內溶液質量m1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m2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反應至A點時,所加NaOH溶液的質量為40g
B.反應至A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有CuCl2和NaCl
C.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的質量為280.4g
D.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為23.4g
2.取200g一定質量分數的CuSO4溶液,先逐滴滴加100gBa(OH)2溶液至b點,后再逐滴滴加稀HCl溶液至過量,整個過程中加入溶液的質量與沉淀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相關問題:
(1)oa 段溶液的導電性將逐漸________(填“增強”、“減弱”、“不變”);
(2)至d點時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有________;
(3)bc段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4)通過計算確定m的值?
例5-1.(2020 深圳)小深同學用思維導圖梳理了Na2CO3的相關知識,其中描述錯誤的是( ?。?br/>A.A B.B C.C D.D
例5-2.(2018 十堰)某學習小組在幫助實驗員整理化學試劑時發現了一瓶標簽殘缺的無色溶液,(如圖所示),經實驗員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質可能是 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種,請你對該試劑作出猜想并進行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試劑是什么溶液?
【猜想與假設】
甲猜想:NaHCO3溶液 乙猜想:NaOH溶液
丙猜想:Na2CO3溶液 丁猜想:NaCl溶液
【查閱資料】上述四種物質相關信息如下
物質 NaHCO3 NaOH Na2CO3 NaCl
常溫下溶解度/g 9.6 109 21.5 36
常溫下稀溶液的pH 9 13 11 7
【實驗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
【實驗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產生生氣泡。
【實驗分析】通過【實驗探究1】可知  同學的猜想一定錯誤。
甲同學仔細分析四種物質的相關信息表后發現自已的猜想錯誤,他的理由是  。
丙同學分析【實驗探究2】并結合以上同學的實驗結論,認為原瓶溶液是NaCO3溶液。
【實驗探究2】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討論質疑】乙認為以上同學分析有漏洞,需要進一步實驗確定,于是又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探究3】在【實驗探究1】試管中的紅色溶液中滴加過量氯化鈣溶液(中性),充分反應后,試管中溶液仍呈紅色,但有白色沉淀產生。
【得出結論】通過【實驗探究3】可證明這瓶試劑為  溶液,但已經部分變質。
【反思與拓展】學習小組反思了這瓶試劑因為  而變質,得出了該溶液正確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該溶液變質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  (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
1.(2020 寧波)某同學為了研究生石灰CaO露置于空氣中變質情況,設計如下實驗,請通過分析計算:
取10克生石灰 粉末A質量為12克 氣體B 沉淀質量為2.5克
(1)生成氣體B的質量為________。
(2)粉末A的成分除CaO外還有________。(寫化學式)
(3)粉末A中CaO質量分數是________。(結果精確到0.1%)
2.(2019·齊齊哈爾改編)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氫氧化鈣、碳酸鈣、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興趣小組對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展開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氯化鋇溶液顯中性。
步驟(1):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燒杯中,加足量水,攪拌、靜置后燒杯底部有白色固體。
步驟(2):取少量步驟(1)所得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過量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過濾,向濾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
步驟(3):取該白色粉末10.6g,滴加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后生成4.4g二氧化碳。
結合以上探究過程,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由步驟(1)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鈉和氫氧化鈣
B、步驟(2)結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質除酚酞外,只有氯化鈉和氫氧化鈉
C、該白色粉末的組成可能是碳酸鈉、氫氧化鈣和碳酸鈣
D、該白色粉末中不一定含碳酸鈣
3.“魚浮靈”主要成分是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俗稱固體雙氧水.某興趣小組對其進行以下探究:
【實驗探究一】過碳酸鈉的性質探究
(1)取少量“魚浮靈”于試管中,加適量的水,有持續細小氣泡緩慢放出;向試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產生大量氣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木條復燃,說明有____ ____ (填化學式)生成.
(2)取實驗(1)中上層清液,測得溶液pH>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鹽酸,產生大量氣泡;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現渾濁現象,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寫出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 ______ .
結論:過碳酸鈉具有Na2CO3和雙氧水的雙重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二】“魚浮靈”樣品的組成測定
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魚浮靈”樣品中活性氧含量測定和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組成的測定(雜質對測定無影響).
查閱資料:①活性氧含量是指樣品中能轉化為氧氣的氧元素的質量分數.“魚浮靈”中活性氧含量≥13.0%是一等品,13.0>活性氧含量≥10.5%是合格品.②過碳酸鈉能與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和氧氣.
(3)實驗前先緩慢通入N2一段時間,加熱銅網至紅熱后,再緩慢滴入過量稀硫酸,直至A中樣品完全反應;繼續緩慢通N2 . 實驗前先緩慢通入N2一段時間的目的是_____ ___ .
(4)裝置B的作用_____ ___ (填字母代號).
a.除去氣體中水蒸氣 b.便于觀察和控制氣流速度
(5)若沒有裝置E,會導致x:y的值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6)實驗測得C裝置中銅網增重1.2g,D裝置增重2.2g.該產品中活性氧含量為________ %(計算結果精確到0.1%);屬于________ (填“一等品”或“合格品”);x:y=________ .
例6-1.質量相等的兩種金屬a和b,它們都能與稀硫酸發生反應并產生氫氣,反應情況如圖所示,則下列有關a、b的活動性和參加反應的稀硫酸的質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比b活潑 ②b比a活潑 ③酸不足 ④酸過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6-2.(2020 濱州)現有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丙>甲>乙
B.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
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
1、向盛有10g質量分數為49%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5.6g的鐵粉,充分反應后有固體殘留,t1時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整個過程燒杯中溶液的質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分析錯誤的是(  )
A.a→b點,溶液的pH逐漸增大
B.取b點時的溶液,加入鋅粉,無氣泡放出
C.c點時,溶液中有兩種溶質
D.d點固體,加入鹽酸有氣泡產生
2. (2019·紹興)將質量均為10克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放入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應完成后,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不可能的是( )
A B C D
例7-1.某化學小組向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溶液A和固體B,濾液A中所含的溶質不可能的情況是( ?。?br/>A.Zn(NO3)2、AgNO3 B.Zn(NO3)2、Cu(NO3)2、AgNO3
C.Zn(NO3)2、Cu(NO3)2 D.Zn(NO3)2
例7-2.向一定質量的Mg(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后再稱量,得到的固體質量為m克。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  )
①濾渣的組成可能有三種情況
②取反應后的濾液觀察,濾液可能呈藍色
③取反應后的濾渣,向其中滴加硝酸銀溶液,溶液一定變成藍色
④反應前后溶液質量保持不變(忽略過濾等操作的影響)
⑤濾液中一定有硝酸鋅和硝酸鎂,一定沒有硝酸銀和硝酸銅
⑥取反應后的濾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氣泡產生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1
1.(2020 紹興)興趣小組按如圖流程進行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由實驗可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
B.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
C.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
D.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2.(2019·衢州)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錫紙中的金屬成分(錫紙中以一種金屬為主,其它成分對實驗無干擾),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錫紙中的金屬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據錫紙有銀白色金屬光澤,并結合金屬活動性、價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屬可能是鋅、鐵、鋁、錫中的一種。
【探究過程】
步驟 活動內容 收集證據 分析并得出結論
步驟一 ①查閱資料:金屬鋅在室溫下很脆 ②取錫紙反復折疊 錫紙未破損 錫紙中金屬不是鋅
步驟二 用磁鐵靠近錫紙 錫紙沒有被磁鐵吸引 錫紙中金屬不是______
步驟三 ①取錫紙條放入濃度為20%的鹽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時,取出錫紙條并用蒸餾水清洗。 ②將處理過的錫紙條放入試管中,加入飽和硫酸鋅溶液,靜置觀察。 ②中錫紙條表面無明顯現象 說明錫紙中的金屬活 動性比鋅弱,則錫紙 中金屬不是鋁,而是 錫
【交流評價】
小科對實驗結論提出質疑:“無明顯現象”并不代表沒有發生反應,因為鋁與硫酸鋅反應
[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屬鋅為銀白色,與鋁顏色相同,因此無法得出結論。請在不改變反應原理的前提下運用定量方法完善實驗方案,并根據預期結果得出相應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繼續探究】運用完善后的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初步結論:錫紙中金屬是鋁
2例1-1.向稀鹽酸中加入Z物質,其pH變化情況如圖所示,則Z物質是( )
A.H2O
B.AgNO3固體
C.濃鹽酸
D.NaOH固體
解析:往稀HCl中加入H2O或NaOH固體,酸性變弱,pH變大;加入濃HCl,酸性增強,pH變??;加入AgNO3固體,與HCl反應后生成HNO3和AgCl沉淀,酸性強度不變,pH不變。答案:B
例1-2.(2019·麗水) 為研究“不同物質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質量變化”,某科學興趣小組將10.00克下列物質分別盛放于相同的燒杯中,將它們敞口放置在恒溫實驗室。一段時間后,測得燒杯中物質減小的質量情況見下表。
放置時間
(小時) 燒杯中物質減小的質量(克)
水 飽和氯化鈉溶液 飽和硝酸鉀溶液 7.3%的稀鹽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 1.44 2.80
請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_______克;
(2)與原飽和硝酸鉀溶液相比較,敞口放置24小時的硝酸鉀溶液溶質質量分數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分析上表中水、飽和硝酸鉀溶液和稀鹽酸敞口放置后的質量減小程度隨時間變化不一樣,為進一步研究稀鹽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化,小麗進行了下列操作:取敞口放置時間48小時的稀鹽酸5.00克于錐形瓶中,滴入兩滴指示劑,用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稀鹽酸中,至恰好完全反應,共消耗了5.50克氫氧化鈉溶液。
通過計算,確定敞口放置48小時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是“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并對變化的原因作出解釋。
(1)1.22 (2)不變 (3)解:設敞口放置48小時的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為x。
NaOH + HCl=NaCl+H2O
40 36.5
5.50克×8% 5.00克×x
40∶36.5= 5.50克×8%∶5.00 克×x
x=8.03%>7.3% 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變大
解釋:蒸發的水和揮發的HCl質量比大于927∶73(或蒸發的水占水總質量的百分比大于揮發的HCl占HCl總質量的百分比)
1.生銹的鐵釘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密閉容器中,用壓強傳感器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和反應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說法正確的是(  )
A.CD段壓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反應速度減慢
B.BC段的化學反應是:Fe+2HCl=FeCl2+H2↑
C.D點反應結束
D.E點溫度大于A點
解析:A、CD段壓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完全反應后溫度降低,氣壓減小,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BC段的化學反應是:Fe+2HCl=FeCl2+H2↑,該選項說法正確;
C、C點反應結束,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E點溫度等于A點,都是室溫,該選項說法不正確。答案:B
2.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SO42-和H2O,某同學欲證明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下列組合能證明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的是( )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欲證明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則需要排除SO42-和H2O的干擾。往水中加石蕊試液可排除H2O,往Na2SO4溶液中加石蕊試液可排除SO42-,而稀H2SO4中加石蕊試液可證明硫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從而推測出是硫酸溶液中的H+使石蕊試液變紅。 答案:B
3.某實驗小組為探究酸的化學性質,由甲、乙同學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甲同學實驗中所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閱資料】CaCl2、NaCl的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 (填“酸”或“堿”)性.
【實驗探究一】確定甲、乙同學上述實驗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
(2)取甲所得溶液少許,加入石蕊試液,溶液顯紅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3)取乙所得溶液少許,加入酚酞試液,溶液顯紅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實驗探究二】
(4)甲、乙同學把上述實驗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廢液缸中,觀察到廢液缸中產生少量氣泡,最終有白色沉淀生成,該白色沉淀是 (寫化學式).
【討論交流】丙同學提出:若將上述廢缸中物質取出,過濾,所得濾液中含有哪些物質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鹽酸和Na2CO3中的部分物質.
【實驗探究三】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過量的稀硝酸,可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生.
【歸納總結】該濾液中含有的溶質是氯化鈉和 (寫化學式).
【答案】(1)Ca(OH)2 + 2HCl= CaCl2 + 2H2O ;堿;
(2)CaCl2和HCl; (3)NaCl和Na2CO3; (4)CaCO3; 【歸納總結】Na2CO3.
例2-1.下列關于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中,正確的是( D )
A.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B.先加BaCl2溶液,再加HCl,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C.加入用HCl酸化的Ba(NO3)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存在SO42-離子
D.加入過量HCl酸化,再向澄清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說明原溶液
中存在SO42-離子
例2-2.(2020 紹興)做酸堿實驗時,小敏將稀鹽酸逐滴加到氫氧化鋇溶液中(如圖),發現一直無明顯現象,突然想起忘記加無色酚酞試液,為探究反應的進程,過程如下:(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建立猜想】①氫氧化鋇過量②鹽酸過量③________
(2)【實驗設計】步驟一: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得出猜想①錯誤。
步驟二:繼續探究
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Ⅰ 重新取樣,滴加少量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確
Ⅱ 重新取樣,滴加足量Na2CO3溶液 ▲ 猜想②正確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確
①對方案Ⅰ的結論進行評價:________。
②表格空白處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
(3)【表達交流】為確定猜想②是否正確,還可以選擇的試劑有 _________。
A.紫色石蕊試液 B.銅片 C.鐵銹
【答案】 (1)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2)該實驗結論錯誤,因為鹽酸和氫氧化鋇反應會生成氯化鋇,無論鹽酸是否過量,都會有白色沉淀生成;先出現氣泡,后出現白色沉淀
(3)A,C
【考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常見物質的鑒定
【解析】(1)化學反應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反應物中有過量,二是反應物恰好完全反應;則該題的最后一種猜想是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2)方案Ⅰ是錯誤的,因為硝酸銀溶液是用來檢測氯離子的存在的,所以該反應中只要加入了稀鹽酸,就一定會出現沉淀;
方案Ⅱ驗證猜想2正確,即鹽酸過量,所以加入碳酸鈉后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鹽酸反應完后,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所以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是先有氣泡產生,后出現白色沉淀;
(3)鹽酸過量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呈紅色,可以區分出酸是否過量;
銅片不能與鹽酸反應,無氣泡產生,不能用來辨別鹽酸是否過量;
鐵銹能夠與稀鹽酸反應,生成黃色溶液;故AC均可。
1. 為檢測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液中是否含有S,同學們設計了如下方案,并進行了實驗。
方案 步驟 現象 結論
Ⅰ ①取樣品,滴加BaCl2溶液 ②對步驟①反應后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鹽酸 ①有白色沉淀產生 ②無明顯現象  廢液中含有S
Ⅱ ①取樣品,滴加過量    ②在步驟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①無明顯現象 ②有白色沉淀產生  廢液中含有S
Ⅲ ①取樣品,滴加Ba(NO3)2溶液 ②對步驟①產生的混合物進行過濾,在濾渣中滴加稀硝酸 ①有白色沉淀產生 ②無明顯現象  廢液中含有S
(1)方案Ⅱ的實驗結論如果正確,步驟①中滴加的物質是 稀鹽酸   。
(2)方案Ⅰ和Ⅲ中,結論不成立的方案是 方案1  ,理由是 不能排除A g+的干擾
         。
(3)方案Ⅲ的濾渣中,滴加稀硝酸是為了排除 C  的干擾。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CO3、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依次進行如下實驗:
(1)白色粉末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2)過濾后,向所得沉淀中加入鹽酸,沉淀不溶解;
(3)向濾液中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中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以上實驗,不能確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若要檢驗不能確定的物質是否存在,則上述實驗的操作(1)應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____?!景鏅嗨校?1教育】答案:NaCl;Ba(NO3)2或Ba(OH)2溶液此處加入的BaCl2溶液對第3步中氯離子的檢驗產生了干擾,不能確定氯化鈉的存在。注意:前面所加的物質對后面物質的檢驗不能產生影響。
例3-1.(2020 金華 麗水)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人們找到物質變化的證據。下列四組研究化學反應快慢的對比實驗中,各組所用溶液濃度相同且適宜、所用固體表面積相同,其中現象最不明顯的一組是 ( )
A. B.
C. D.
【答案】D
【考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A.鎂的活動性比鐵強,因此在相同時間內,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的氣泡比鐵生成的氣泡要多,故A不合題意;
B.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鈣,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行;而大理石和稀鹽酸的反應能夠持續進行,因此相同時間內,后者產生的氣泡多,剩余的固體少,故B不合題意;
C.在相同時間內,有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過氧化氫溶液中,生成氧氣的氣泡明顯比沒有二氧化錳的多,故C不合題意;
D.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稀鹽酸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由于沒有氣泡和沉淀生成,也沒有顏色變化,所以現象最不明顯,故D符合題意。
例3-2.(2018 漳州模擬)化學小組同學設計了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方案,實驗步驟如下:
(1)如甲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燒瓶內收集滿CO2氣體,三個注射器內各裝有90mL的液體(分別是水、40%的氫氧化鈉溶液、飽和澄清石灰水)。連接好裝置和壓強傳感器。
(2)三位同學同時迅速將注射器內90mL的液體注入各自燒瓶中,關閉活塞。
(3)一段時間后,同時振蕩燒瓶。觀察傳感器定量實時地傳回燒瓶內氣壓變化形成的圖象情況如乙圖所示。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曲線1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曲線1與曲線2差異較大的原因是  。
(2)導致曲線3中CD段氣壓急速減小的操作是  。不改變裝罡和藥品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E點的方法是  。
(3)對比曲線1、2、3,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ㄌ钚蛱枺?。
①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②CO2能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
③檢驗CO2用飽和澄清石灰水較合適④吸收CO2用NaOH溶液較合適
【解答】(1)曲線1壓強變化最大,則曲線1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圖象,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曲線2是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曲線2與曲線1差異較大的原因是氫氧化鈣微溶于水,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鈣的量很少,影響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答案:2NaOH+CO2═Na2CO3+H2O;飽和石灰水濃度太低(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影響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2)振蕩燒瓶會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使燒瓶內物質冷卻,溫度降低壓強也會減??;
答案:振蕩燒瓶;使燒瓶內物質冷卻。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通過以上實驗不能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需要做一個對照實驗即可,所以不能得出①結論;加入氫氧化鈉后二氧化碳急速減少,壓強減小的很明顯,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故能得出②的結論;由于飽和的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很少,不能用來檢驗二氧化碳,用石灰水的不飽和溶液較好,故不能得出③的結論;由于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較多,所以吸收CO2用NaOH溶液較合適,故能得出④的結論。答案:①③。
1.欲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粉末樣品的變質情況,下列分析和結論錯誤的是( ?。?br/>A.液體丙呈紅色或無色
B.該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鈣
C.若液體丙呈無色,說明該樣品已部分變質
D.白色固體甲可能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解答】解:A、向甲中加入稀鹽酸時產生氣泡,說明固體中含有碳酸鈣,則液體乙是水,或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如果是水,則酚酞試液仍然是無色的,如果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則酚酞試液變紅色,即液體丙呈紅色或無色,該選項說法正確;
B、因為向甲中加入稀鹽酸時產生氣泡,說明固體中含有碳酸鈣,該選項說法正確;
C、若液體丙呈無色,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鈣,即樣品中不含有氫氧化鈣和氧化鈣,即該樣品已全部變質,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如果氧化鈣完全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完全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則白色固體甲是碳酸鈣,如果氫氧化鈣部分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
則白色固體甲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該選項說法正確.
答案:C. 
2、Ca(OH)2變質得到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李琳同學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裝置來測定CaCO3的含量,她用氣密性良好的裝置裝上藥品并通一會兒氮氣后關閉止水夾,再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提示:堿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濃硫酸均足量,稀鹽酸不考慮其揮發性。
(1)通人N2的原因之一是 N2的化學性質 (填活潑或者不活潑)。
(2)甲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濃硫酸的作用是 。
(4)測定CaCO3的含量需要測定兩個物理量,其中一個物理量為樣品的質量。
①另一個物理量為 ( 填序號)。
A、滴下的稀鹽酸質量 B、反應前后乙裝置增加的質量
C、反應前后丙裝置增加的質量 D、反應前后丁裝置增加的質量
②若去掉丁裝置,測得CaCO3含量 (填 “偏高”、“偏低”或“不變" )。
③甲裝置中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再通人一會兒N2的目的是 。
答案:(1)不活潑
(2)Ca(OH)2+2HCl=CaCl2+2H2O
(3)干燥二氧化碳(或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氣)
(4)①C ②偏高 ③排出甲、乙裝置及連接導管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使其被丙裝置內堿石灰吸收,實驗結果更加準確。
例4-1.(2020 衢州)將稀鹽酸分別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無明顯現象?;旌虾笙嚓P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為 ( )
A.物質間均未發生化學反應 B.變化中都有新物質產生
C.混合后溶液酸堿性都不變 D.圖甲可表示酸堿反應的實質
【答案】 D
【考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AB、根據甲圖可知,反應后有新物質H2O生成,因此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根據乙圖可知,反應前后離子的種類相同,沒有新物質生成,即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故A、B錯誤;
C、在甲中,反應前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反應后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呈中性,故C錯誤;
D、圖甲中,氫氧化鈉為堿,稀鹽酸為酸,二者反應生成水和氯化鈉,可以表示酸堿反應的本質,故D正確。
例4-2.(2020 泰安)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c點溶液中的溶質有3種
C.ab(不包括a點)段有沉淀生成
D.d點溶液的pH>7
【分析】根據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先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開始時不會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再與硫酸銅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A、a點時氫氧化鈉恰好與硫酸完全反應,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硫酸鈉、硫酸銅,故選項說法正確。
B、c點時,發生了氫氧化鈉與硫酸銅的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硫酸銅有剩余,則c點溶液中的溶質是硫酸鈉、硫酸銅兩種,故選項說法錯誤。
C、ab(不包括a點)段,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有沉淀生成,故選項說法正確。
D、d點是恰好完全反應后,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溶液為硫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顯堿性,pH>7,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1.(2020 寧波)某錐形瓶內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錐形瓶內溶液質量m1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m2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至A點時,所加NaOH溶液的質量為40g
B.反應至A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有CuCl2和NaCl
C.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的質量為280.4g
D.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為23.4g
【答案】 D
【考點】堿的化學性質,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A、向鹽酸和氯化銅溶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由圖像可知,A點為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的反應,反應后溶液質量為140克,則所加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40克,不符合題意;
B、反應至A點時,溶液中鹽酸完全反應,溶質為氯化銅和氯化鈉,不符合題意;
C、反應至B點時,氯化銅完全反應,所加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200g-40g=160g,則氫氧化鈉質量為160g ×10% =16g,設產生氫氧化銅質量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6g x
80:98=16g:x
x=19.6g,則錐形瓶中溶液質量為100g+200g-19.6g=280.4g,不符合題意;
D、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為200g 反應至B點時,根據生成氯化鈉中鈉元素質量與氫氧化鈉中鈉元素質量相等,可知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為200g ×10%×÷=29.25g,符合題意。
2.取200g一定質量分數的CuSO4溶液,先逐滴滴加100gBa(OH)2溶液至b點,后再逐滴滴加稀HCl溶液至過量,整個過程中加入溶液的質量與沉淀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相關問題:
(1)oa 段溶液的導電性將逐漸________(填“增強”、“減弱”、“不變”);
(2)至d點時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有________;
(3)bc段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4)通過計算確定m的值?
【答案】 (1)減弱
(2)BaCl2 、CuCl2 、 HCl
(3)2HCl+Ba(OH)2=BaCl2+2H2O
(4)由圖象中的數據可知生成硫酸鋇沉淀的質量為2.33g,設生成氫氧化銅沉淀的質量為x,
CuSO4+Ba(OH)2= Cu(OH)2↓+ BaSO4↓
98 233
x 2.33g
98/x=233/2.33
x=0.98g
∴m=0.98g+2.33g=3.31g
【解析】【分析】(1)根據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產物都是沉淀則溶液導電性減弱分析;
(2)根據圖示判斷各步反應及反應物的用量分析;
(3)根據圖像沉淀的質量變化確定酸堿鹽反應的先后順序分析;
(4)根據方程式計算,m是硫酸鋇和氫氧化銅兩種沉淀質量和。
【解答】(1) oa 段沉淀不斷增加,溶液中離子不斷減少,溶液的導電性將逐漸減弱;
(2) d點時氫氧化銅沉淀和所加的過量的氫氧化鋇全部與鹽酸反應且鹽酸過量,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有 BaCl2 、CuCl2 、 HCl ;
(3) bc段加入鹽酸沉淀沒有減小,說明是與氫氧化鋇的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HCl+Ba(OH)2=BaCl2+2H2O ;
故答案為:(1)減弱;(2) BaCl2 、CuCl2 、 HCl ;(3) 2HCl+Ba(OH)2=BaCl2+2H2O ;(4)3.31.
例5-1.(2020 深圳)小深同學用思維導圖梳理了Na2CO3的相關知識,其中描述錯誤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A、根據碳酸鈉的俗稱,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碳酸鈉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鹽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碳酸鈉的用途,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A、碳酸鈉俗稱純堿或蘇打,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故選項說法錯誤。
B、碳酸鈉是白色的固體,故選項說法正確。
C、碳酸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氫氧化鈉,能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故選項說法正確。
D、碳酸鈉廣泛應用于生產玻璃、造紙、紡織、洗滌劑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
例5-2.(2018 十堰)某學習小組在幫助實驗員整理化學試劑時發現了一瓶標簽殘缺的無色溶液,(如圖所示),經實驗員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質可能是 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種,請你對該試劑作出猜想并進行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試劑是什么溶液?
【猜想與假設】
甲猜想:NaHCO3溶液 乙猜想:NaOH溶液
丙猜想:Na2CO3溶液 丁猜想:NaCl溶液
【查閱資料】上述四種物質相關信息如下
物質 NaHCO3 NaOH Na2CO3 NaCl
常溫下溶解度/g 9.6 109 21.5 36
常溫下稀溶液的pH 9 13 11 7
【實驗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
【實驗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產生生氣泡。
【實驗分析】通過【實驗探究1】可知  同學的猜想一定錯誤。
甲同學仔細分析四種物質的相關信息表后發現自已的猜想錯誤,他的理由是  。
丙同學分析【實驗探究2】并結合以上同學的實驗結論,認為原瓶溶液是NaCO3溶液。
【實驗探究2】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討論質疑】乙認為以上同學分析有漏洞,需要進一步實驗確定,于是又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探究3】在【實驗探究1】試管中的紅色溶液中滴加過量氯化鈣溶液(中性),充分反應后,試管中溶液仍呈紅色,但有白色沉淀產生。
【得出結論】通過【實驗探究3】可證明這瓶試劑為  溶液,但已經部分變質。
【反思與拓展】學習小組反思了這瓶試劑因為  而變質,得出了該溶液正確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該溶液變質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 ?。ㄓ没瘜W反應方程式表示)。
【解答】解:【實驗分析】通過【實驗探究1】可知,該溶液呈堿性,而氯化鈉溶液呈中性,故丁同學的猜想一定錯誤,答案:丁。在該溫度下,碳酸氫鈉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故甲同學發現自已的猜想錯誤 答案:在該溫度下,碳酸氫鈉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10%。
【實驗探究2】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得出結論】在【實驗探究1】試管中的紅色溶液中滴加過量氯化鈣溶液(中性),充分反應后,試管中溶液仍呈紅色,但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含有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故通過【實驗探究3】可證明這瓶試劑為氫氧化鈉溶液,但已經部分變質,答案:氫氧化鈉。
【反思與拓展】,答案:敞口放置;Ca(OH)2+Na2CO3═CaCO3↓+2NaOH。
1.(2020 寧波)某同學為了研究生石灰CaO露置于空氣中變質情況,設計如下實驗,請通過分析計算:
取10克生石灰 粉末A質量為12克 氣體B 沉淀質量為2.5克
(1)生成氣體B的質量為________。
(2)粉末A的成分除CaO外還有________。(寫化學式)
(3)粉末A中CaO質量分數是________。(結果精確到0.1%)
【答案】(1)1.1g
(2)CaCO3、Ca(OH)2
(3)48.3%
【考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1)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
Ca(OH)2+CO2═CaCO3↓+H2O,
44 100
x 2.5g
;
解得:x=1.1g。
(2)設這些CaCO3是由質量為y的CaO轉化而來,
由CaO+H2 O═Ca(OH)2,Ca(OH)2+CO2═CaCO3↓+H2O可知,
CaO~CaCO3 ,
56 100
y 2.5g

解得:y=1.4g,
1.4g氧化鈣轉化成2.5g碳酸鈣后,固體質量增加:2.5g-1.4g=1.1g,而固體粉末質量增加:12g-10g=2g。因為2g>1.4g,所以肯定會有一部分氧化鈣氧化鈣除部分轉化成碳酸鈣外,還有一部分轉化成氫氧化鈣。
(3)設轉化成氫氧化鈣的氧化鈣的質量為z,
CaO+H2 O═Ca(OH)2,固體質量增加
56 74 74-56=18
z 2g-1.1g=0.9g

解得:z=2.8g,
粉末A中CaO的質量為:10g-1.4g-2.8g=5.8g;
粉末A中CaO質量分數為:。
2.(2019·齊齊哈爾改編)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氫氧化鈣、碳酸鈣、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興趣小組對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展開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氯化鋇溶液顯中性。
步驟(1):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燒杯中,加足量水,攪拌、靜置后燒杯底部有白色固體。
步驟(2):取少量步驟(1)所得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過量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過濾,向濾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
步驟(3):取該白色粉末10.6g,滴加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后生成4.4g二氧化碳。
結合以上探究過程,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C )
A、由步驟(1)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鈉和氫氧化鈣
B、步驟(2)結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質除酚酞外,只有氯化鈉和氫氧化鈉
C、該白色粉末的組成可能是碳酸鈉、氫氧化鈣和碳酸鈣
D、該白色粉末中不一定含碳酸鈣
3.“魚浮靈”主要成分是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俗稱固體雙氧水.某興趣小組對其進行以下探究:
【實驗探究一】過碳酸鈉的性質探究
(1)取少量“魚浮靈”于試管中,加適量的水,有持續細小氣泡緩慢放出;向試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產生大量氣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木條復燃,說明有____ ____ (填化學式)生成.
(2)取實驗(1)中上層清液,測得溶液pH>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鹽酸,產生大量氣泡;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現渾濁現象,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寫出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 ______ .
結論:過碳酸鈉具有Na2CO3和雙氧水的雙重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二】“魚浮靈”樣品的組成測定
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魚浮靈”樣品中活性氧含量測定和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組成的測定(雜質對測定無影響).
查閱資料:①活性氧含量是指樣品中能轉化為氧氣的氧元素的質量分數.“魚浮靈”中活性氧含量≥13.0%是一等品,13.0>活性氧含量≥10.5%是合格品.②過碳酸鈉能與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和氧氣.
(3)實驗前先緩慢通入N2一段時間,加熱銅網至紅熱后,再緩慢滴入過量稀硫酸,直至A中樣品完全反應;繼續緩慢通N2 . 實驗前先緩慢通入N2一段時間的目的是_____ ___ .
(4)裝置B的作用_____ ___ (填字母代號).
a.除去氣體中水蒸氣 b.便于觀察和控制氣流速度
(5)若沒有裝置E,會導致x:y的值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6)實驗測得C裝置中銅網增重1.2g,D裝置增重2.2g.該產品中活性氧含量為________ %(計算結果精確到0.1%);屬于________ (填“一等品”或“合格品”);x:y=________ .
【答案】(1)O2
(2)CO2+Ca(OH)2═CaCO3↓+H2O
(3)排出空氣,避免產生誤差
(4)ab
(5)偏大
(6)13.3;一等品;2:3
【解析】【解答】【實驗探究一】(1)向試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產生大量氣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木條復燃,說明有O2生成,故答案為:O2;
(2)結論有二氧化碳生成,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為:CO2+Ca(OH)2═CaCO3↓+H2O;
【實驗探究二】(3)實驗前通氮氣一段時間,加熱銅網至紅熱后,再緩慢滴入過量稀硫酸,直至A中樣品完全反應是為了除去裝置內的氧氣,以防測定值偏高;實驗后還要繼續通氮氣是為了使殘留在裝置中的氣體全部被裝置吸收;故答案為:排出空氣,避免產生誤差;
(4)裝置B的作用是干燥氣體,防止水分進入D裝置使測定值偏大;同時便于觀察和控制氣流速度以使反應充分進行;故答案為:ab;
(5)E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D裝置,會使碳酸鈉相對含量偏大,而不影響過氧化氫的質量,導致x:y的值偏大;故答案為:偏大;
(6)C裝置中銅網增重1.2g,則說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1.2g,氧氣質量占樣品的百分數(活性氧含量)為13.3%大于13%,屬于一等品;
C裝置中銅網增重1.2g,則說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1.2g,因為生成氧氣的質量為1.2g,則設需要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2H2O2~O2↑
68 32
x 1.2g 解得x=2.55g,故由氧氣質量可計算過氧化氫質量為2.55g.
因為D裝置增重2.2g,說明生成二氧化碳2.2g,則設需要碳酸鈉質量為y
Na2CO3~CO2
106 44
y 2.2g 則解得y=5.3g,故計算反應的碳酸鈉質量為5.3g,
根據“產品中活性氧含量測定和過碳酸鈉(xNa2CO3 yH2O2)組成”,則可得:106x:34y=5.3g:2.55g,故解得x:y=2:3.
故答案為:13.3;一等品;2:3.
【分析】【實驗探究一】(1)根據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分析;
(2)根據二氧化碳能使帶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探究二】(3)實驗前通氮氣是為了除去裝置內的空氣,以防測定值偏高;實驗后還要繼續通氮氣是為了使殘留在裝置中的氣體全部被吸收;
(4)裝置B的作用是干燥氣體,防止水分進入D裝置使測定值偏大;同時便于觀察和控制氣流速度以使反應充分進行;
(5)根據E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D裝置,否則會使碳酸鈉相對含量偏大,影響x:y的比值;
(6)C裝置中銅網增重1.2g,則說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1.2g,由氧氣質量可計算產品中活性氧含量及過氧化氫質量;D裝置增重2.2g說明生成二氧化碳2.2g,計算反應的碳酸鈉質量,質量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之比計算x與y的比值.
例6-1.質量相等的兩種金屬a和b,它們都能與稀硫酸發生反應并產生氫氣,反應情況如圖所示,則下列有關a、b的活動性和參加反應的稀硫酸的質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比b活潑 ②b比a活潑 ③酸不足 ④酸過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解:由圖中信息可知,a與稀硫酸反應的時間較短,因此a比b活潑;
因為生成氫氣的質量相等,因此應該是稀硫酸不足,因為稀硫酸不足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決定于稀硫酸的質量;
由分析可知,a比b活潑,稀硫酸不足。答案:C。
例6-2.(2020 濱州)現有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丙>甲>乙
B.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
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
【解答】 A、由圖中信息可知,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丙>甲>乙,該選項說法正確;B、由圖中信息可知,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該選項說法正確;
C、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稀硫酸足量,相對原子質量越大,生成的氫氣質量越小,因此相對原子質量:丙>乙>甲,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生成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完全來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氫氣質量越大,消耗硫酸質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
1、向盛有10g質量分數為49%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5.6g的鐵粉,充分反應后有固體殘留,t1時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整個過程燒杯中溶液的質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分析錯誤的是( D?。?br/>A.a→b點,溶液的pH逐漸增大
B.取b點時的溶液,加入鋅粉,無氣泡放出
C.c點時,溶液中有兩種溶質
D.d點固體,加入鹽酸有氣泡產生
2. (2019·紹興)將質量均為10克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放入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應完成后,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不可能的是( D )
A B C D
例7-1.某化學小組向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溶液A和固體B,濾液A中所含的溶質不可能的情況是(  )
A.Zn(NO3)2、AgNO3 B.Zn(NO3)2、Cu(NO3)2、AgNO3
C.Zn(NO3)2、Cu(NO3)2 D.Zn(NO3)2
答案:A 根據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銀、銅強,能與硝酸銅、硝酸銀發生置換反應,當同一種金屬同時能置換兩種活動性較弱的金屬時,首先被置換出來的是金屬活動性最弱的金屬,據此進行分析判斷。2
例7-2.向一定質量的Mg(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后再稱量,得到的固體質量為m克。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 D )
①濾渣的組成可能有三種情況
②取反應后的濾液觀察,濾液可能呈藍色
③取反應后的濾渣,向其中滴加硝酸銀溶液,溶液一定變成藍色
④反應前后溶液質量保持不變(忽略過濾等操作的影響)
⑤濾液中一定有硝酸鋅和硝酸鎂,一定沒有硝酸銀和硝酸銅
⑥取反應后的濾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氣泡產生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解析】①濾渣的組成可能有銀和銅,鋅、銀和銅兩種情況,故①錯誤;
②硝酸銅可能部分反應,取反應后的濾液觀察,濾液可能呈藍色,故②正確;
③取反應后的濾渣,由于濾渣中一定含有銅,所以向其中滴加硝酸銀溶液,有可能硝酸銀只與過量的鋅反應,溶液不一定變成藍色,故③錯誤;
④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溶液質量保持不變,故④正確;
⑤濾液中一定有硝酸鋅和硝酸鎂,一定沒有硝酸銀,可能含有硝酸銅,故⑤錯誤;
⑥取反應后的濾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氣泡產生,故⑥正確。
1
1.(2020 紹興)興趣小組按如圖流程進行實驗(每步均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由實驗可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
B.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
C.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
D.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解答】 由于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是:鋅>鐵>銅,在進行實驗時,鐵不能與氯化鋅反應,能與氯化銅反應生成了氯化亞鐵和銅,反應結束后,將燒杯內物質進行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說明了鐵沒有剩余。所以:
A、根據鐵不能與氯化鋅反應,能與氯化銅反應,可以判斷出鐵、銅、鋅的活動性順序,故A說法正確;
B、由于每56份質量的鐵能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所以兩支試管混合后,固體總質量一定增加,故B說法正確;C、由上述分析可知,濾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沒有Fe和Zn,故C說法正確。
D、由上述分析可知,濾液中的溶質一定有FeCl2、ZnCl2,可能含有CuCl2,說法不正確。故選:D。
2.(2019·衢州)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錫紙中的金屬成分(錫紙中以一種金屬為主,其它成分對實驗無干擾),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錫紙中的金屬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據錫紙有銀白色金屬光澤,并結合金屬活動性、價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屬可能是鋅、鐵、鋁、錫中的一種。
【探究過程】
步驟 活動內容 收集證據 分析并得出結論
步驟一 ①查閱資料:金屬鋅在室溫下很脆 ②取錫紙反復折疊 錫紙未破損 錫紙中金屬不是鋅
步驟二 用磁鐵靠近錫紙 錫紙沒有被磁鐵吸引 錫紙中金屬不是______
步驟三 ①取錫紙條放入濃度為20%的鹽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時,取出錫紙條并用蒸餾水清洗。 ②將處理過的錫紙條放入試管中,加入飽和硫酸鋅溶液,靜置觀察。 ②中錫紙條表面無明顯現象 說明錫紙中的金屬活 動性比鋅弱,則錫紙 中金屬不是鋁,而是 錫
【交流評價】
小科對實驗結論提出質疑:“無明顯現象”并不代表沒有發生反應,因為鋁與硫酸鋅反應
[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屬鋅為銀白色,與鋁顏色相同,因此無法得出結論。請在不改變反應原理的前提下運用定量方法完善實驗方案,并根據預期結果得出相應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繼續探究】運用完善后的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初步結論:錫紙中金屬是鋁
步驟二:鐵,步驟三:①錫紙表面產生較多氣泡。(錫紙表面產生氣泡)
【交流評價】①取一定量錫紙,用鹽酸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取出后用蒸餾水清洗并晾干,稱得質量記為m1②將錫紙放入燒杯中,加入一定量飽和ZnSO4溶液浸沒錫紙,充分反應后,取出錫紙用蒸餾水清洗并晾干,再次稱得錫紙總質量記為m2。③如果m2>m1,則錫紙中金屬為鋁;如果m2=m1,則錫紙中金屬為錫。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上饶市| 澎湖县| 广东省| 桐城市| 来宾市| 成都市| 兴山县| 抚远县| 廊坊市| 楚雄市| 土默特左旗| 郎溪县| 定远县| 武威市| 绥滨县| 湖口县| 潞西市| 青阳县| 栾川县| 湾仔区| 务川| 榆树市| 东乡县| 原阳县| 霍邱县| 丹阳市| 阳曲县| 巍山| 桑植县| 枞阳县| 澄江县| 兰西县| 吴堡县| 涡阳县| 色达县| 富川| 莫力| 海淀区| 新巴尔虎右旗|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