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八下第三單元《二氧化碳》復習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八下第三單元《二氧化碳》復習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例1-1.下列是CO2的幾種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質又利用了它的化學性質的是(  )
A.人工降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純堿、化肥 D.滅火器滅活
例1-2.如圖所示實驗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說明密度大于空氣且能與水反應的現象是(  )
A. ①變紅,③不變紅 B. ④比①先變紅,②、③不紅
C. ①④變紅,③不變紅 D ④變紅,③不變紅
例1-3.(2017 臺州)下列實驗現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是( )
A、紫色石蕊變紅色 B、石灰水變渾濁 C、蠟燭熄滅 D、杠桿左高右低
例1-4.(2020·杭州)小金通過實驗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獲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接著利用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完成了圖示實驗觀察到蠟燭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為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 B. 實驗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C. 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D. 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蠟燭的燃燒
例1-5.(2019·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 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 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 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例1-6.小金利用如圖裝置進行二氧化碳性質研究。注射器內裝有足量稀鹽酸,硬質玻璃管中有四個棉球,其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關于實驗過程及現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B. 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C. 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 通過①④或②③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1.(2020 吉林)下列與碳和碳的氧化物有關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煤爐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說明CO2顯酸性
C.CO和CO2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構成不同
D.用墨繪制的古畫經久不變色,說明碳不與任何物質反應
2.(2020 常德)同學們對“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進行實驗探究。請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
【探究思路】
(1)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   ,觀察到的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宏觀實驗現象有   ;
(2)CO2溶于水無明顯現象,   (填“能”或“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3)“實驗”的方法探究物質間是否反應的實驗設計依據是: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性質差異。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
猜想二:   。
【實驗設計】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設計如下實驗:
序號 實驗設計
① 向第一朵紙花噴稀醋酸
② ?
③ 將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④ 將第四朵紙花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1)“實驗設計①”中的稀醋酸還可用   (填物質名稱)代替;
(2)“實驗設計②”的具體內容是   ;
(3)“實驗設計③”的目的是   。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結論】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   。
【反思交流】
(1)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序號);
A.設計對比實驗 B.控制實驗條件 C.獲取事實證據 D.邏輯推理判斷
(2)將稀鹽酸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明顯實驗現象,判斷兩者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具體方法是   (任寫1條)。
3.(2019·溫州)二氧化碳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請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應:________。
(3)尿素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肥料,其化學式為CO(NH2)2。工業上,可以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以二氧化碳和NH3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4.(2019·溫州)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兩組點燃的蠟燭上(如圖甲),觀察發現A組實驗高處燭焰先熄滅,B組實驗低處燭焰先熄滅。為了探究玻璃罩中燭焰熄滅順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組為研究對象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一:將6個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鐵絲上,點燃蠟燭,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圖乙),分別記下各容器內石灰水變渾濁所需的時間。多次重復實驗獲得數據如表。
容器編號 1 2 3 4 5 6
平均時間/秒s 3.2 3.8 5.0 7.1 11.1 19.0
實驗二;將3支溫度計分別掛在小玻璃罩內不同位置(如圖丙),點燃蠟燭,一段時間后發現溫度計①示數明顯增大,溫度計②③示數增大不明顯。
(1)根據實驗一的結果,推測A組實驗高處燭焰先熄滅的原因是________。
(2)實驗二研究的問題是 ________。
(3)結合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對B組實驗現象做出簡要解釋:________。
5.(2020 青島)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學們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請你參與探究并填空。
【實驗記錄與分析】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蠟燭火焰    軟塑料瓶變癟程度較大的是   (選填“甲”或“乙”) 干石蕊紙花不變色,濕石蕊紙花變紅色
實驗結論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大; 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反思與拓展】
(1)依據實驗一的結論,寫出二氧化碳的一條重要用途   。
(2)由實驗二的結論分析得出:實驗室中保存氫氧化鈉要注意   。
(3)在設計上述三組對比實驗時,都只改變一個影響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是運用了科學探究中的   方法。
例2-1.(2020 蘇州)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能否與H2O反應。滴加鹽酸,待試管乙中液體變紅后,將其加熱至沸騰,紅色不褪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中逸出的氣體只含CO2
B.乙中液體變紅,證明CO2能與水反應
C.加熱后紅色不褪去,說明碳酸受熱不分解
D.欲達到實驗目的,可將鹽酸改為稀硫酸
例2-2.(2020 臺州)盛石灰水的試劑瓶存放久了,內壁常附有一層白膜,除去這層白膜最合適的試劑是(  )
A.蒸餾水 B.稀鹽酸
C.硫酸銅溶液 D.氫氧化鈉溶液
例2-3.小明同學在實驗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題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驗滿”。
    
(1)上圖是實驗桌上擺放好的該實驗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學發現其中缺少了一種實驗儀器和一種藥品,請你寫出所缺儀器的名稱 ;所缺藥品是 。
(2)寫出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下圖是小明實驗時的主要步驟,這些步驟的正確順序是(填字母標號,下同) ,其中操作有誤的是 。
   
例2-4.現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如下圖所示):
 (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下圖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圖,指出圖中小試管A的作用 。
 (3)怎樣判斷集氣瓶中已集滿二氧化碳氣體 。
例2-5.實驗室部分儀器或裝置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l)寫出指定儀器的名稱:A ,B________。
(2)若要組裝一套二氧化碳的發生和收集裝置,可選擇圖中的_______(填字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該裝置還可以制取的氣體是 ,應選擇的藥品是_______________。
1.(2019·紹興)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同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他應選用的實驗裝置是________。(選填字母)
(2)乙同學用加熱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發現裝置A的試管口有少量水滴。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錳酸鉀不含________。
(3)丙同學在選用B裝置探究“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的實驗時,老師要求他補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加入適量水,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現象。”的實驗,增補該對照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
2.(2020 紹興)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收集、檢驗氣體的常用裝置。
(1)圖甲中,在試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圖示方法收集氧氣的理由是   。
(2)用圖乙裝置制取并檢驗CO2性質時,澄清石灰水始終未見渾濁,原因可能是   。
3.(2020 畢節市)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CO2并進行相關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B中需連接如圖2所示裝置Ⅰ、Ⅱ.為得到純凈CO2,裝置Ⅰ、Ⅱ的導管口沿氣體流動方向的連接順序是   。裝置Ⅱ中飽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
(3)C中放置的是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實驗過程中小花的顏色   (填“變紅”“變藍”或“不變色”)。
(4)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F中先熄滅的蠟燭是   (填“甲”或“乙”)。
4.(2020 黔西南州)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
(2)C裝置中實驗所需二氧化碳,應選用A、B發生裝置中的   裝置獲得。在儀器組裝后、加入藥品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   。
(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裝置進行實驗,b處的實驗現象是   。若要證明b處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可在a處放置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   。
(4)根據燒杯中的實驗現象,能得出的結論是   、   。
例3-1.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例3-2.下列收集或驗滿氣體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例3-3.如圖,對裝置的回答不正確的是(  )
A. 若A中產生氧氣,則應選b端為進氣口收集氧氣
B. 用C、D裝置做實驗,水中均有黑色濺落物生成
C. 若A中產生CO2,連接A、E、F,則E中蠟燭會熄滅,F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 若O2流向為E→F,則E中蠟燭燃燒更旺,F中澄清石灰水出現渾濁
1.(2020 德陽)實驗操作考試中,小紅同學抽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實驗操作,其中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裝大理石 B.加稀鹽酸 C.制取并收集CO2 D.檢驗是否收集滿
例4-1.高溫加熱10g碳酸鈣,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測得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0%。
(1)若10g碳酸鈣全部分解可產生多少克氧化鈣
(2)實際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
例4-2.為確定影響化學反應速度快慢的因素,小明選取成分相同的大理石碎屑、塊狀大理石兩種樣品(樣品中雜質不與稀鹽酸反應)各6克,分別與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反應,實驗裝置如圖。每2分鐘讀取一次電子天平的示數,據此計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記錄的前18分鐘的數據如下表:
時間(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的質量/克 0 1.45 1.75 1.98 2.18 2.30 2.36 2.40 2.40 2.40
塊狀大理石生成的CO2的質量/克 0 0.45 0.80 1.10 1.36 1.60 1.81 1.98 2.11 2.20
(1)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圖中哪一現象可判斷反應結束?________。
(2)結合表格分析,6克塊狀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________;簡要說明判斷的理由:________。
(3)當反應進行到18分鐘時,塊狀大理石中有多少克碳酸鈣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例4-3.石灰廠為了測定一批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取用4 g石灰石樣品,把20 g稀鹽酸分4次加入樣品中(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的成分既不與鹽酸反應,也不溶于水)。充分反應后經過濾、干燥等操作,最后稱量,得實驗數據如下表。
稀鹽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 g 第二次加入5 g 第三次加入5 g 第四次加入5 g
剩余固體的質量 3 g 2 g 1 g 1 g
(1)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
(2)計算該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例4-4.(2020·衢州)小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測量某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注射器水平放置,夾持裝置未畫出。他在試管中加入1g石灰石樣品和足量的稀鹽酸(石灰石中其它成分不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快速將連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實驗結果如下表。(忽略活塞與筒壁之間的摩擦及溫度變化對實驗的影響)
(1)實驗中判斷石灰石和鹽酸反應完的依據是________。
(2)當時實驗條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約為2g/L,請利用表格中的數據,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1.小科為測定某石灰石樣品(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其它成分不與稀鹽酸反應)中碳酸鈣的含量,利用氣密性良好的圖甲裝置進行實驗:①稱取石灰石樣品6克,加入錐形瓶中,塞緊瓶塞,從左側持續緩慢鼓入空氣;②一段時間后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鹽酸,開始計時;③待裝置D總質量不再增加時停止鼓入空氣。實驗過程中測得裝置D增加的質量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乙。(堿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據圖乙,運用化學方程式計算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0.1%)
(2)下列情況中,會導致測得的碳酸鈣質量分數偏大的是 ________ 。
①去掉裝置A,將空氣直接鼓入裝置B
②去掉裝置C,將B與D裝置直接相連
③當氣泡停止產生時立即停止鼓入空氣
2.(2020 湖北)(1)麥芽糖的化學式是C12H22O11,則每個麥芽糖分子中氫、氧原子的最簡個數比為   ,麥芽糖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
(2)雞蛋殼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小華為檢測雞蛋殼中碳酸鈣的含量,進行的實驗及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信息:雞蛋殼中其他成分與稀鹽酸接觸不產生氣體。)
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   g。
②計算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精確到0.1%)
3.(2020 雞西)為測定某種貝殼中碳酸鈣的含量,取25g貝殼,逐漸加入稀鹽酸,充分反應后,測得剩余固體質量與加入稀鹽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已知雜質不參與反應,也不溶于水)請計算:
(1)這種貝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
(2)25g貝殼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多少?(寫出計算步驟)
(3)本實驗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完成實驗,并說明理由   。例1-1.下列是CO2的幾種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質又利用了它的化學性質的是( D )
A.人工降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純堿、化肥 D.滅火器滅活
例1-2.如圖所示實驗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說明密度大于空氣且能與水反應的現象是( B )
A. ①變紅,③不變紅 B. ④比①先變紅,②、③不紅
C. ①④變紅,③不變紅 D ④變紅,③不變紅
【解析】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色,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不能與石蕊反應;①④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說明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④比①先變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
例1-3.(2017 臺州)下列實驗現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是( D )
A、紫色石蕊變紅色 B、石灰水變渾濁 C、蠟燭熄滅 D、杠桿左高右低
例1-4.(2020·杭州)小金通過實驗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獲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接著利用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完成了圖示實驗觀察到蠟燭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為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 B. 實驗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C. 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D. 圖示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蠟燭的燃燒
【答案】 A 【解析】A.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故A錯誤符合題意;
B.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蠟燭火焰從下到上依次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沉積在容器底部,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氣,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燭依次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例1-5.(2019·臺州)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將觀察到高的蠟燭先熄滅
B. 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 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 去掉燒杯中的1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答案】 D
【解析】A.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燒,所以集氣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會在重力作用下沉積在燒杯底部,逐漸上升,因此低處的蠟燭先熄滅,故A錯誤;
B.如果不移開玻璃片,那么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后,瓶內氣壓小于瓶外氣壓,二氧化碳就不會繼續排出,實驗無法進行,故B錯誤;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阻斷了與氧氣的接觸,故C錯誤;
D.實驗中,如果去掉高處的蠟燭,照樣能夠得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燒的結論,故D正確。 故選D。
例1-6.小金利用如圖裝置進行二氧化碳性質研究。注射器內裝有足量稀鹽酸,硬質玻璃管中有四個棉球,其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關于實驗過程及現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B. 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C. 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 通過①④或②③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答案】 D
【解析】【分析】(1)硫酸鈣不溶于水,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一步進行;
(2)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太快,短時間內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會有一部分上升;
(3)正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密度大,只能向下運動;
(4)潤濕的棉球接觸二氧化碳會變色,干燥的棉球接觸二氧化碳會不會變色。
【解答】A.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鈣會包裹在大理石表面,阻值反應進一步進行,導致反應速度太慢,從而長時間觀察不到棉球的變色,影響實驗效果,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短時間內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擁擠在玻璃管中,肯定一些二氧化碳會向上運動,使上面潮濕的棉球變色,導致不能得到它密度比空氣大的結論,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只有酸才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故C正確;
D.①④都是潮濕的棉球,下面的④變紅色,說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而②和③都是干燥的棉球,不會產生任何變化,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
1.(2020 吉林)下列與碳和碳的氧化物有關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煤爐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說明CO2顯酸性
C.CO和CO2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構成不同
D.用墨繪制的古畫經久不變色,說明碳不與任何物質反應
【解答】 A、一氧化碳難溶于水,煤爐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故選項說法錯誤。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不是因為CO2顯酸性,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C、CO和CO2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的構成不同,不同種的分子性質不同,故選項說法正確。
D、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故用墨繪制的古畫經久不變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2.(2020 常德)同學們對“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進行實驗探究。請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
【探究思路】
(1)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   ,觀察到的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宏觀實驗現象有   ;
(2)CO2溶于水無明顯現象,   (填“能”或“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3)“實驗”的方法探究物質間是否反應的實驗設計依據是: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性質差異。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
猜想二:   。
【實驗設計】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設計如下實驗:
序號 實驗設計
① 向第一朵紙花噴稀醋酸
② ?
③ 將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④ 將第四朵紙花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1)“實驗設計①”中的稀醋酸還可用   (填物質名稱)代替;
(2)“實驗設計②”的具體內容是   ;
(3)“實驗設計③”的目的是   。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結論】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   。
【反思交流】
(1)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序號);
A.設計對比實驗 B.控制實驗條件 C.獲取事實證據 D.邏輯推理判斷
(2)將稀鹽酸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明顯實驗現象,判斷兩者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具體方法是   (任寫1條)。
【解答】 【探究思路】
(1)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否生成新物質,觀察到的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宏觀實驗現象有生成沉淀、氣體、顏色變化等。
故填:是否生成新物質;生成沉淀、氣體、顏色變化等。
(2)CO2溶于水無明顯現象,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故填:不能。
(3)【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
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
【實驗設計】
(1)“實驗設計①”中的稀醋酸還可用稀硫酸代替。
故填:稀硫酸。
(2)“實驗設計②”的具體內容是向第二朵紙花噴蒸餾水,檢驗水能否使紙花變色。
故填:向第二朵紙花噴蒸餾水。
(3)“實驗設計③”的目的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紙花變色。
故填: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紙花變色。
【實驗結論】
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②③中紙花不變色,說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紙花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說明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物質能使紙花變色。
故填: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反思交流】
(1)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設計對比實驗、控制實驗條件、獲取事實證據、邏輯推理判斷。
故填:ABCD。
(2)將稀鹽酸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明顯實驗現象,判斷兩者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具體方法:向盛有適量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為等體積的兩份,一份加入VmL稀鹽酸,溶液由紅色變無色,說明氫氧化鈉已經完全反應,另一份加入VmL水仍為紅色,說明氫氧化鈉沒有反應,證明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故填:向盛有適量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為等體積的兩份,一份加入VmL稀鹽酸,溶液由紅色變無色,另一份加入VmL水仍為紅色,證明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3.(2019·溫州)二氧化碳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請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應:________。
(3)尿素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肥料,其化學式為CO(NH2)2。工業上,可以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以二氧化碳和NH3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答案】(1)CO2+H2O=H2CO3
(2)CO2+Ca(OH)2=CaCO3↓+H2O
(3)CO2+2NH3 CO(NH2)2+H2O
【解析】(1)二氧化碳與水發生反應生成碳酸;故答案為:CO2+H2O=H2CO3;
(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會生成碳酸鈣沉淀;故答案為:CO2+Ca(OH)2=CaCO3↓+H2O;
(3)根據信息可知反應物是CO2和NH3;生成物是CO(NH2)2和H2O;然后根據原子守恒配平即可;故答案為:CO2+2NH3 =CO(NH2)2+H2O;
故答案為:(1)CO2+H2O=H2CO3;(2)CO2+Ca(OH)2=CaCO3↓+H2O;(3)CO2+2NH3 CO(NH2)2+H2O。
4.(2019·溫州)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兩組點燃的蠟燭上(如圖甲),觀察發現A組實驗高處燭焰先熄滅,B組實驗低處燭焰先熄滅。為了探究玻璃罩中燭焰熄滅順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組為研究對象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一:將6個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鐵絲上,點燃蠟燭,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圖乙),分別記下各容器內石灰水變渾濁所需的時間。多次重復實驗獲得數據如表。
容器編號 1 2 3 4 5 6
平均時間/秒s 3.2 3.8 5.0 7.1 11.1 19.0
實驗二;將3支溫度計分別掛在小玻璃罩內不同位置(如圖丙),點燃蠟燭,一段時間后發現溫度計①示數明顯增大,溫度計②③示數增大不明顯。
(1)根據實驗一的結果,推測A組實驗高處燭焰先熄滅的原因是________。
(2)實驗二研究的問題是 ________。
(3)結合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對B組實驗現象做出簡要解釋:________。
【答案】 (1)小玻璃罩中蠟燭燃燒產生熱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頂產聚積并逐漸下沉
(2)小玻璃罩中蠟燭燃燒對周圍空氣溫度的影響
(3)大玻璃罩中蠟燭燃燒時,產生熱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卻,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周圍下沉,導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積聚并逐漸上升,所以B組實驗低處燭焰先熄滅
【解析】(1)根據實驗一可知,A組玻璃罩內高度越大,二氧化碳的濃度越大,應該是受到溫度的影響,因此A組實驗高處蠟燭先熄滅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蠟燭燃燒產生熱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頂產聚積并逐漸下沉;
(2)實驗二種溫度計的高度不同,可以測出玻璃罩內不同位置的溫度,因此探究的問題是:小玻璃罩中蠟燭燃燒對周圍空氣溫度的影響;
(3)在B組實驗中低處蠟燭先熄滅的原因是:大玻璃罩中蠟燭燃燒時,產生熱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卻,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周圍下沉,導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積聚并逐漸上升,所以B組實驗低處燭焰先熄滅。
5.(2020 青島)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學們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請你參與探究并填空。
【實驗記錄與分析】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蠟燭火焰    軟塑料瓶變癟程度較大的是   (選填“甲”或“乙”) 干石蕊紙花不變色,濕石蕊紙花變紅色
實驗結論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大; 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反思與拓展】
(1)依據實驗一的結論,寫出二氧化碳的一條重要用途   。
(2)由實驗二的結論分析得出:實驗室中保存氫氧化鈉要注意   。
(3)在設計上述三組對比實驗時,都只改變一個影響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是運用了科學探究中的   方法。【解答】 【實驗記錄與分析】實驗一: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時,觀察到低處的蠟燭先熄滅,高處的蠟燭后熄滅,這一現象說明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大;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故填:由低到高依次熄滅;
實驗二:因為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導致瓶內的壓強變得更小,所以乙軟塑料瓶變癟程度較大;故填:乙;
實驗三:實驗中通入二氧化碳時,干石蕊紙花不變色,濕石蕊紙花變紅色,這說明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故填: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反思與拓展】(1)依據實驗一的結論,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故填:二氧化碳用于滅火;
(2)由實驗二的結論(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分析得出:實驗室中保存氫氧化鈉要注意密封保存;故填:密封保存;
(3)在設計上述三組對比實驗時,都只改變一個影響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是運用了科學探究中的控制變量方法;故填:控制變量。
例2-1.(2020 蘇州)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能否與H2O反應。滴加鹽酸,待試管乙中液體變紅后,將其加熱至沸騰,紅色不褪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中逸出的氣體只含CO2
B.乙中液體變紅,證明CO2能與水反應
C.加熱后紅色不褪去,說明碳酸受熱不分解
D.欲達到實驗目的,可將鹽酸改為稀硫酸
【解答】 A、鹽酸具有揮發性,能揮發出氯化氫氣體,甲中逸出的氣體不是只含CO2,還含有氯化氫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B、氯化氫氣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乙中液體變紅,不能證明CO2能與水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C、加熱后紅色不褪去,不能說明碳酸受熱不分解,是因為氯化氫氣體溶于水生成的鹽酸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D、硫酸不具有揮發性,能與碳酸鈣粉末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欲達到實驗目的,可將鹽酸改為稀硫酸,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
例2-2.(2020 臺州)盛石灰水的試劑瓶存放久了,內壁常附有一層白膜,除去這層白膜最合適的試劑是(  )
A.蒸餾水 B.稀鹽酸
C.硫酸銅溶液 D.氫氧化鈉溶液
【解答】 盛石灰水的試劑瓶存放久了,內壁常附有一層白膜,氫氧化鈣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
A、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難溶于水,用蒸餾水不能除去這層白膜,故選項錯誤。
B、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鈣,可除去這層白膜,故選項正確。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難溶于水,不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故選項錯誤。
D、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難溶于水,不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故選項錯誤。
故選:B。
例2-3.小明同學在實驗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題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驗滿”。
    
(1)上圖是實驗桌上擺放好的該實驗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學發現其中缺少了一種實驗儀器和一種藥品,請你寫出所缺儀器的名稱 ;所缺藥品是 。
(2)寫出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下圖是小明實驗時的主要步驟,這些步驟的正確順序是(填字母標號,下同) ,其中操作有誤的是 。
   
【答案】(1)鑷子(或藥匙) 稀鹽酸(2)CaCO3+2HCl = CaCl2+H2O+CO2↑ (3)c a b d e d
例2-4.現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如下圖所示):
 (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下圖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圖,指出圖中小試管A的作用 。
 (3)怎樣判斷集氣瓶中已集滿二氧化碳氣體 。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液封,防止二氧化碳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
 (3)將一燃著的木條伸到集氣瓶口,若木條火焰熄滅,則氣體已集滿
【解析】(1)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小試管的作用是使長頸漏斗的末端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逸出。
(3)CO2的驗滿是將燃著的小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已滿了。
例2-5.實驗室部分儀器或裝置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l)寫出指定儀器的名稱:A ,B________。
(2)若要組裝一套二氧化碳的發生和收集裝置,可選擇圖中的_______(填字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該裝置還可以制取的氣體是 ,應選擇的藥品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試管 長頸漏斗(2)A C E F或A B C D F
CaCO3+2HCl=CaCl2+H2O+CO2↑
氧氣(或O2) 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
【解析】(1)儀器A是試管,儀器B是長頸漏斗;
(2)制取二氧化碳需試管、鐵架臺,若用雙孔橡皮塞,則需用長頸漏斗,若用單孔橡皮塞,則不用長頸漏斗,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該裝置還可以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因收集氫氣用向下排空氣法,故不能用該裝置制取氫氣。
1.(2019·紹興)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同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他應選用的實驗裝置是________。(選填字母)
(2)乙同學用加熱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發現裝置A的試管口有少量水滴。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錳酸鉀不含________。
(3)丙同學在選用B裝置探究“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的實驗時,老師要求他補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加入適量水,并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現象。”的實驗,增補該對照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BD(2)氫元素(3)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錳也會產生氧氣
【解析】(1) 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氣體, 應選擇固液常溫型發生裝置,即B,二氧化碳要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選D;
(2)因高錳酸鉀中不含氫元素,所以不能生成水;
(3)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有水, 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錳也會產生氧氣 ,所以要補充二氧化錳與水混合的實驗
2.(2020 紹興)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收集、檢驗氣體的常用裝置。
(1)圖甲中,在試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圖示方法收集氧氣的理由是   。
(2)用圖乙裝置制取并檢驗CO2性質時,澄清石灰水始終未見渾濁,原因可能是   。
【解答】 (1)圖甲中,在試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圖示方法是排水法,用圖示方法收集氧氣,是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
(2)鹽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會導致石灰水始終未變渾濁,澄清石灰水始終未見渾濁,原因可能是鹽酸濃度過高,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
故答案為:
(1)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氧氣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
(2)鹽酸濃度過高,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
3.(2020 畢節市)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CO2并進行相關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B中需連接如圖2所示裝置Ⅰ、Ⅱ.為得到純凈CO2,裝置Ⅰ、Ⅱ的導管口沿氣體流動方向的連接順序是   。裝置Ⅱ中飽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
(3)C中放置的是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實驗過程中小花的顏色   (填“變紅”“變藍”或“不變色”)。
(4)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F中先熄滅的蠟燭是   (填“甲”或“乙”)。
【解答】 (1)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水蒸氣和氯化氫氣體,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將氣體先通過盛有碳酸氫鈉溶液的裝置除去氯化氫氣體,濃硫酸具有吸水性,然后再通過盛有濃硫酸的裝置除去水蒸氣,即得到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除雜和干燥時,氣體均由長管通入;故填:c、d、a、b;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氫氣體;
(3)①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紙花變色,故填:不變色;
②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所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③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所以實驗中觀察到低處的蠟燭先熄滅;故填:甲。
4.(2020 黔西南州)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
(2)C裝置中實驗所需二氧化碳,應選用A、B發生裝置中的   裝置獲得。在儀器組裝后、加入藥品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   。
(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裝置進行實驗,b處的實驗現象是   。若要證明b處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可在a處放置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   。
(4)根據燒杯中的實驗現象,能得出的結論是   、   。
【解答】 (1)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C裝置中實驗所需二氧化碳,應選用A、B發生裝置中的B裝置獲得。在儀器組裝后、加入藥品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故答案為:B;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裝置進行實驗,b處的實驗現象是:紫色變紅色;若要證明b處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可在a處放置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干燥的石蕊試紙;故答案為:紫色變紅色;干燥的石蕊試紙;
(4)根據燒杯中的實驗現象,能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故答案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
例3-1.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B )
例3-2.下列收集或驗滿氣體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A )
【解析】H2、CH4密度比空氣小,可用圖示的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但因為都是可燃性氣體,不能用圖示方法驗滿;CO2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圖示的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例3-3.如圖,對裝置的回答不正確的是( B )
A. 若A中產生氧氣,則應選b端為進氣口收集氧氣
B. 用C、D裝置做實驗,水中均有黑色濺落物生成
C. 若A中產生CO2,連接A、E、F,則E中蠟燭會熄滅,F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 若O2流向為E→F,則E中蠟燭燃燒更旺,F中澄清石灰水出現渾濁
【解析】解:A、氧氣的密度比水小,氣體應從短管b通入,水從a排出,故說法正確;
B、C中紅熱的鐵絲能燃燒,D中常溫下的鐵絲不燃燒,水中不均有黑色濺落物生成,故說法錯誤;
C、二氧化碳氣體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因此E中蠟燭熄滅;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因此F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說法正確;
D、若O2流向為E→F,氧氣具有助燃性,則E中蠟燭燃燒更旺,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則F中澄清石灰水出現渾濁,故說法正確。
1.(2020 德陽)實驗操作考試中,小紅同學抽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實驗操作,其中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裝大理石 B.加稀鹽酸 C.制取并收集CO2 D.檢驗是否收集滿
【解答】 A.向試管中添加塊狀固體藥品時,先將試管橫放,然后用鑷子將塊狀固體放至試管口,然后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讓藥品滑落至試管底部,圖示操作正確;
B.取用液體藥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準手心,試管略傾斜,瓶口緊挨試管口,圖示操作正確;
C.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到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在常溫下反應,屬于固液常溫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圖示裝置正確;
D.二氧化碳驗滿時,要把點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觀察木條是否熄滅,而不能伸入集氣瓶內驗滿,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故選:D。
例4-1.高溫加熱10g碳酸鈣,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測得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0%。
(1)若10g碳酸鈣全部分解可產生多少克氧化鈣
(2)實際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
【答案】⑴ 5.6g
⑵ 原碳酸鈣中的鈣元素質量為10g×40%=4g
剩余固體質量為 4g÷50%=8g
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0g-8g=2g
例4-2.為確定影響化學反應速度快慢的因素,小明選取成分相同的大理石碎屑、塊狀大理石兩種樣品(樣品中雜質不與稀鹽酸反應)各6克,分別與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反應,實驗裝置如圖。每2分鐘讀取一次電子天平的示數,據此計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記錄的前18分鐘的數據如下表:
時間(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的質量/克 0 1.45 1.75 1.98 2.18 2.30 2.36 2.40 2.40 2.40
塊狀大理石生成的CO2的質量/克 0 0.45 0.80 1.10 1.36 1.60 1.81 1.98 2.11 2.20
(1)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圖中哪一現象可判斷反應結束?________。
(2)結合表格分析,6克塊狀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________;簡要說明判斷的理由:________。
(3)當反應進行到18分鐘時,塊狀大理石中有多少克碳酸鈣與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答案】(1)容器內不再產生氣泡(或電子天平的示數不再變化)
(2)2.40克;查表可知,大理石碎屑完全反應生成2.40克CO2 , 而塊狀大理石與其質量、成分都相同,所以完全反應后也能生成2.40克CO2
(3)解:18分鐘時塊狀大理石生成CO2的質量為2.2克。設此時塊狀大理石中發生反應的CaCO3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 +H2O+CO2↑
100 44
X 2.2g x=5克。
例4-3.石灰廠為了測定一批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取用4 g石灰石樣品,把20 g稀鹽酸分4次加入樣品中(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的成分既不與鹽酸反應,也不溶于水)。充分反應后經過濾、干燥等操作,最后稱量,得實驗數據如下表。
稀鹽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 g 第二次加入5 g 第三次加入5 g 第四次加入5 g
剩余固體的質量 3 g 2 g 1 g 1 g
(1)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
(2)計算該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1) 75%
(2) 解: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三次加入5 g稀鹽酸后,3 g碳酸鈣與15 g稀鹽酸剛好完全反應。設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3 g  x x=2.19 g
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4.6%。
例4-4.(2020·衢州)小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測量某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注射器水平放置,夾持裝置未畫出。他在試管中加入1g石灰石樣品和足量的稀鹽酸(石灰石中其它成分不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快速將連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實驗結果如下表。(忽略活塞與筒壁之間的摩擦及溫度變化對實驗的影響)
(1)實驗中判斷石灰石和鹽酸反應完的依據是________。
(2)當時實驗條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約為2g/L,請利用表格中的數據,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答案】 (1)活塞對應的刻度不變(或活塞不再移動、沒有氣泡產生、氣體體積不再增加、CO2最大體積為176mL)
(2)解: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為m=ρV=2g/L×0.176L=0. 352g
設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十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0.352g
X=0.8g CaCO3%= ×100%=80% 答: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80%.
1.小科為測定某石灰石樣品(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其它成分不與稀鹽酸反應)中碳酸鈣的含量,利用氣密性良好的圖甲裝置進行實驗:①稱取石灰石樣品6克,加入錐形瓶中,塞緊瓶塞,從左側持續緩慢鼓入空氣;②一段時間后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鹽酸,開始計時;③待裝置D總質量不再增加時停止鼓入空氣。實驗過程中測得裝置D增加的質量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乙。(堿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據圖乙,運用化學方程式計算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0.1%)
(2)下列情況中,會導致測得的碳酸鈣質量分數偏大的是 ________ 。
①去掉裝置A,將空氣直接鼓入裝置B
②去掉裝置C,將B與D裝置直接相連
③當氣泡停止產生時立即停止鼓入空氣
【答案】 (1)解:設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由圖乙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克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CaCO3%=5g/6g×100%=83.3%
答: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83.3%
(2)①②
【解析】【分析】該題主要根據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算及實驗誤差分析。
【解答】(1)小科為了測定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向樣品中加入鹽酸,而鹽酸與碳酸鈣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乙圖中可知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質量一共是2.2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比例方程即可求出樣品中的碳酸鈣質量,然后與樣品總質量相比即可得到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2)甲圖中A裝置主要是為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B裝置是反應裝置,C裝置主要為了吸收氣體中的水蒸氣;D裝置主要是為了吸收產生的二氧化碳;
①去掉裝置A,將空氣直接鼓入裝置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被D裝置,導致二氧化碳氣體質量增大,計算出的碳酸鈣質量也會偏大;
②去掉裝置C,將B與D裝置直接相連,缺少氣體干燥裝置,水蒸氣也會被D裝置吸收,導致測出的二氧化碳氣體質量增大,則碳酸鈣質量分數也會偏大;
③當氣泡停止產生時立即停止鼓入空氣,反應裝置內的二氧化碳氣體沒有完全被D裝置吸收,導致測出的二氧化碳氣體質量偏小,則碳酸鈣志昂分數偏小;
2.(2020 湖北)(1)麥芽糖的化學式是C12H22O11,則每個麥芽糖分子中氫、氧原子的最簡個數比為   ,麥芽糖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
(2)雞蛋殼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小華為檢測雞蛋殼中碳酸鈣的含量,進行的實驗及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信息:雞蛋殼中其他成分與稀鹽酸接觸不產生氣體。)
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   g。
②計算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精確到0.1%)
【解答】 (1)麥芽糖的化學式是C12H22O11,則每個麥芽糖分子中氫、氧原子的最簡個數比為:22:11,
麥芽糖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2):(1×22):(16×11)=72:11:88,
故填:72:11:88。
(2)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12g+100g﹣107.6g=4.4g。
故填:4.4。
②設碳酸鈣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
x=10g,
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100%=83.3%,
答: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83.3%。
3.(2020 雞西)為測定某種貝殼中碳酸鈣的含量,取25g貝殼,逐漸加入稀鹽酸,充分反應后,測得剩余固體質量與加入稀鹽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已知雜質不參與反應,也不溶于水)請計算:
(1)這種貝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   。
(2)25g貝殼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多少?(寫出計算步驟)
(3)本實驗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完成實驗,并說明理由   。
【解答】 (1)這種貝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100%=80%,
故填:80%。
(2)設25g貝殼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
25g貝殼中碳酸鈣質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
x=8.8g,
答:25g貝殼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8.8g。
(3)本實驗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完成實驗,因為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微溶的硫酸鈣,硫酸鈣覆蓋在碳酸鈣的表面阻礙碳酸鈣與稀硫酸的接觸,導致不能繼續反應。
故填:不能,因為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微溶的硫酸鈣,硫酸鈣覆蓋在碳酸鈣的表面阻礙碳酸鈣與稀硫酸的接觸,導致不能繼續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姜堰市| 东安县| 黄平县| 宿州市| 邯郸市| 漳州市| 山丹县| 勐海县| 绩溪县| 永康市| 神木县| 冕宁县| 襄城县| 勃利县| 铜陵市| 文化| 和平县| 邓州市| 内黄县| 台北县| 福鼎市| 赤水市| 保靖县| 门源| 桦甸市| 宜春市| 曲阜市| 大化| 镇宁| 泽普县| 江口县| 临海市| 海晏县| 沙坪坝区| 道孚县| 赣榆县| 镇江市| 临漳县| 疏勒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