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試卷解析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綜合道德與法治部分的試題基本保持了河北省中考文綜試題自2018年來的基本范式:1-10題和第22、23題為客觀選擇題,共26分,占總分的21.7%;24、25題(共7問,每問分值2-3分)為道德與法治主觀題,共19分,占總分的15.8%;28題是政史綜合題,共30分,其中第3-5問(兩個6分問題,一個3分問題)是道德與法治部分,共計15分,占總分的12.5%。選擇題部分,雖不強關聯,但情感的延續、邏輯的環環相扣,讓我們既感受到層次分明、面面俱到,又體會出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從“非常成就”的原因解析(第1題)到人民群眾勞動奉獻謀幸福的啟示(第2題)直至推出職業人做好分內事的責任擔當(第3題),完成了第一個由已知推未知的邏輯鏈條,也是知識遷移的一次簡單運用;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與《民法典》的呼應(第4題),到司法力量激活社會的正義和良知(第5題),再到最高法院職能的推斷(第6題),最后得出“法治中國建設全面推進”“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總論(第7題)似斷實連的法治淵源、法治職能、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的思緒完成了對課本中“法治”這一邏輯鏈條的閉環考查;8—10題則從農村社會發展、氣候生態、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力量等角度,講述著四個自信、中國故事;22—23題則將民族問題中精神層面的尊重差異和物質層面的縮小差距做了抽象的概括后再用具體的社會生活事件做印證說明,即高屋建瓴,又適應了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四組選擇題,既關注了一年來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巧妙的引領學生從實際出發,結合課程所學做好職能對應、行為辨析、價值判斷和邏輯推衍。主觀題部分,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具體設問,考察學生運用學科專業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考量學生在專業知識能力基礎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吻合度。第24題材料為歷年最簡,僅196字,通過合憲性審查建議引出對憲法的認識、國家機關的關系、增強哪些意識等三個問題詮釋了法治價值追求:憲法至上、民主平等、權利公平、良法善治……第25題 通過漢字演化、經典詩文、中國脊梁的敘事,引出了中華民族對國家安全觀的不斷完善、“詩言志”的文化與道德關聯以及從“強國志”到“報國行”的知行合一的轉化。第28題的3-5問, 用“糧食生產”講述中國故事,以史實顯成效,用發展說關聯;引出糧食生產與綠色發展、自主創新、核心科技、改革成效、糧食安全的諸多邏輯關聯,得出改革與科技可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的科學結論。三個題,10問,34分,占總分的38.3%。從法治追求、文化自信、糧食問題三個宏觀層面,展示了對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細節關注;示范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行”動人的方法引領;貫穿了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生活化、綜合性的特點,明確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每個問題的具體剖析在楊瑞花老師的邯鄲市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的公眾號里有綜合細致的呈現:選擇題部分由邯鄲市第三中學的徐亞娟老師、第二十五學的武曉妮老師通過“試題呈現”、“析義共享”作了分析說明;主觀題由第三中學的毛麗紅老師、漢光中學的趙昕老師等從“試題呈現”、“立意解析”、“學情反饋”、“教學反思”四個層面做了總結應對。希望大家及時關注、學習、應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縱觀整個試卷,以綜合思辨的問題和材料的邏輯關聯,啟發學生思考社會現象、判斷是非曲直;以開卷的形式,試卷的素材和答案的措辭,要求老師豐富課堂呈現,加強社會實踐,整合對課程的認知。讓我們把品讀出的良苦用心,化為行動,在課堂內外引領學科發展,真正讓道德與法治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它的的助力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