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復習資料
全冊知識點+問答+實驗部分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
我在成長
1.測量體重的工具是:(體重稱)。
2.在成長中,我們的(身體)長高了,(體重)變重了。
3.我們出生時沒有牙齒,最先長出來的牙齒是(乳牙),乳牙脫落后長出來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們經歷了了生長發育的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嬰兒期即出生到1歲),第二個高峰期是(青春期即10歲到12歲)。
5.我們現在所處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6.測量身高時,我們應該(脫鞋,身體站直,目視前方)。
7.測量體重時,衣物越(少),測量結果越(準確)。
8.人剛站在體重稱上時,體重稱的指針會不斷變化,所以應該等體重稱指針(穩定)后讀數。
9.(身高)和(體重)是衡量生長發育程度最重要的指標,它可以反映兒童的發育水平,(身高和體重的比例)還可以說明兒童的營養狀況。
10.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現快速生長。
悄悄發生的變化
1.無論是在學習,運動還是睡覺中,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2.青春期是我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女孩大約從(10歲)開始進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一般是(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
3.青春期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形態)和(心理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4.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別一個特點是(性發育)開始。
5.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女孩要注意(經期衛生),不穿(高跟鞋);男孩不要(刮胡須),因為會損傷毛囊,使細菌進入人體。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意味著他將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6.在青春期我們的人際交往欲望強烈,有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和(依賴性)。
7.標志我們成為“大人”的階段是(青春期)。
8.青春期的重要標志是(女性的月經初潮)和(男性的首次遺精)。
9.(吸煙)和(酗酒)是少年健康的大敵。
人生之旅
古希臘神話故事在“斯芬克斯之謎”中,很形象的把人的一生大致劃分為人(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三個階段。即“四條腿走路”指(幼年期),“兩條腿走路”指(壯年期),“三條腿走路”指(老年期)。
人的一生大約可分為7個階段:(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3.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時期是(成年時期)。
4.人一生中發育最快、最不穩定的階段是(青春期)。
5.預測出來的身高(不一定)就是自己將來準確的身高。預測自己長大后的身高有三種方法:(根據父母的身高預測、根據自己現在的身高預測、根據自己的腳長預測)。
4.踏上健康之路
1.在學習中要注意科學用腦,科學用腦的五要素是:(動靜結合、課程交替、反復強化、勤于思考、適當休息)。
2.我們要養成(勤洗澡、勤洗手、不挖鼻孔)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青春期要注意營養,其中就要合理安排每天進餐的(次數)和(時間)。
4.學習時,我們應該注意(書寫、閱讀)姿勢的正確,還應該注意(采光與照明),這些都有利于我們的眼睛健康。
5.健康的鍛煉方式有:(游泳、跑步、踢球)。
6.小學1-2年級睡眠(10—11小時), 3-6年級睡眠(10小時),初中生睡眠(9小時),高中生睡眠(8.5小時)、成人睡眠(8小時)。
7.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們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長,男女生分別達到(6.9)厘米和(5.5)厘米。體重增長,男女生分別達到(6.6)千克和(4.5)千克。
8.伴隨著身體素質的提高,青少年(青春期發育)和(性發育年齡)也不斷提前。
第二單元 《遺傳與變異》
1.生物的遺傳現象
1.子女和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叫(遺傳)。
2.(遺傳)和(變異)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兩種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3.動物有遺傳現象,植物也有遺傳現象,所以說(生物)都有遺傳現象。
4.動物親代的相似點包括(外形、毛色、花紋、神態及食物、生活習性)等。
5.有關遺傳現象的諺語和俗語有:
(1)桂實生桂,桐實生桐。 (2)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3)物生自類本種。(4)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2.生物的變異現象
1.子代與父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不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叫(變異)。
2.同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3.(一豬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三葉草長出四片葉子)都是變異現象。
4.變異現象的兩種形式:(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變異。如:高莖碗豆和矮莖碗豆。
5.(不可遺傳的變異)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產生的變異,其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如:用眼不當造成近視,車禍導致的殘疾。
6.有關變異的諺語或俗語如:(一樹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黃鼠狼生鼠輩,一代不如一代;龍生九子,個個不同;一豬生九子,連母十個樣;桔生淮南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zhǐ]。)
7.形態各異的金魚是人們有意識的利用野生鯽魚的后代與親代存在的(變異)培育而成的。
3.尋找遺傳與變異的秘密
1.(孟德爾)是著名的遺傳學家,被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發現了在自然狀態下,(同類植物雜交的遺傳和變異的規律)。
2.(袁隆平)是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經過多年選育培育雜交水稻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難題,2001年2月,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遺傳物質發生變異,比如(用X射線照射種子)??蒲腥藛T利用人工變異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如:(無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豬)。
4.“豐田十號”的玉米種子種植出來的玉米都是穗大粒飽的,這是(遺傳)。
5.將種子帶回太空環境中,然后帶回地面是屬于(人工變異培育)。
6.父母雙方是高個的,但所生子女(不一定)是高個的。
7.(太空椒)是因為它的遺傳物質發生了變異,所以才長得果大色艷,籽少肉厚。
8.人的很多特征是遺傳的,比如(頭發、單雙眼、膚色)。
9.遺傳使物種相對(穩定),變異是物種存在(差別)。
第三單元 《進化》
1.消失了的恐龍
1.第一塊恐龍化石是(1822)年被人們發現的,這是以往從未發現過的巨大無比的(爬行動物)一位科學家將它命名為(“恐龍”)。發現并認識恐龍的是(歐文)。
2.恐龍已經滅絕了,人們主要通過(化石)來了解恐龍。(恐龍的模型、圖形和影片)是根據化石復制出來的。
3.恐龍屬于(爬行動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恐龍是(卵生的)。
4.科學家推測:(小鳥、鱷魚、蜥蜴)可能是恐龍的后代,但(大熊貓)不可能是恐龍的后代。
5.恐龍的(體型)大小不一,有的有幾層樓那么高,有的只有母雞大小。
6.會飛的恐龍如:(翼龍),水里游的恐龍:(魚龍);吃肉的恐龍有(霸王龍);吃植物的恐龍有(梁龍)。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層巖石中保存(幾百萬)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殘骸或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等。
2.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地層比作一本書,那么(化石)就是書頁中特殊的文字。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命進化感到困惑已有數百年。
3.(化石)是生物進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
4.現在的一些生物與遠古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科學家稱他們為(“活化石”) 。我國常見的活化石有(大熊貓、白鰭豚[qí tún]、銀杏、蟑螂[zhāng láng]、水杉[shān]、揚子鱷)等。
5.大自然中的化石如:(恐龍化石、羽毛化石、蕨類植物化石、三葉蟲化石、魚化石、小昆蟲化石、蝦化石、腳印化石、蜻蜓化石)。
6.許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種類在地球已經(不存在)。如:(恐龍、奇蝦、渡渡鳥)。
7.生物學家還發現,不同地層中的一些化石有些(相似),變化(不大)。其實它們是同一種生物,只是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8.馬的進化順序是:(始祖馬、漸新馬、中新馬、現代馬)。
9.在50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馬的身軀(增大)了,它的腳趾由(4)個變為(1)個,牙齒也改變了,以適應啃食草原上的草的需求。
10.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魚類的化石)在比較古老的地層中就出現了,而(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則依次在越來越晚的地層中才出現。
11.科學家發現,(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體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12.對于生物進化的原因,科學家們作出了種種解釋,這些解釋有的被證明是錯誤的,有的被證明是正確的。對長頸鹿長頸的形成原因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的解釋,一種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解釋。
13.【理解】拉馬克認為:古代的長頸鹿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里,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子,由于經常使用,頸和前肢漸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它的這些特征遺傳給了后代。達爾文認為:古代的長頸鹿,有的頸長,有的頸短。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如缺乏青草的時候,頸短的吃不到高處的樹葉,生存下來的機會就很小,留下來的后代則更少;頸長的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就存活下來,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長頸鹿。
14.腳印化石屬于(遺跡化石);三葉蟲化石屬于(外殼化石);魚化石屬于(殘骸化石)。
15.現代人類通過發現(奇蝦化石)知道地球上曾有過奇蝦這種動物。
16.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
17.化石的形成過程:(動物死亡→被沉積層包圍→礦物化→地殼運動→接近地表)。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1.(達爾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于1859年出版了震驚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則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
3.達爾文認為,生物是由(非生物)到(生物),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發展著,進化著。達爾文的觀點已成為現代生物學的經典理論。
4.(人工選擇)是在利用生物的過程中,人們為了獲得好處或利益而采取的選擇。(自然選擇)是客觀的,人工選擇是主觀的。
5.一牧民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后來由于白色的羊毛好賣,他將黑色的羊大量的處理了,只養白色的羊,這叫(人工選擇)。
6.森林里有一群羊,狼在夜間捕食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白色綿羊,很快森林中只剩下那些黑色的羊了。這就是(自然選擇)。
7.云南澄江動物化石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祖先的化石。
8.生命從單細胞形式向多細胞形式的演變是一個十分突然的過程,而并不是向達爾文認為的那樣,是緩慢的、漸進的。因此,(云南澄江生物群)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提出了挑戰。
9.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第四單元 《共同的家園》
1.尋找生物的家園
1.在藍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園,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園,它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不同的環境里生活著(不同)的生物。
2.一種生物愿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棲息地)。
3.一棵樹可以成為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為很好的(伙伴),有些卻可能成為(敵人)。 合作伙伴:(小丑魚)和(??ⅲ鄯洌┖停ɑǎ?、(啄木鳥)和(樹木)、(鱷魚)和(鱷鳥)、(鳥)和(果實) 敵對關系:(熊吃魚)、(小鳥吃昆蟲)、(捕蠅草吃昆蟲)。
4.生物為了生存,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獵取食物,于是它們之間就形成了(敵對關系)。
5.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生物離不開合適的(環境)。
6.(森林)是小鳥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魚蝦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讓我們一起來愛護它!
7.企鵝生活在(南極冰雪中),獅子生活在(草原),小鳥生活在(樹林),海龜生活在(海洋)。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1.仙人掌的表面有許多刺,這是它的葉子,它把易散發水分的(葉子)長成細小的(針狀),以減少水分散發的面積;它的莖表面生(蠟質),可以減少水分蒸發;莖肥厚多汁,能(儲存水分)。
2.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它能在沙漠生存是因為它有(抗旱、抗風沙的本領)。(蝎子)也在沙漠生存。
3.駱駝腳掌(寬大)、腳墊(厚實),有利于在滾燙的沙漠行走;鼻孔可(關閉)、睫毛(粗長)可抵御風沙;駝峰可貯存(水分)和(能量)等適應沙漠行走的特征。
4.淺海里生活著一些小動物,有的(透明),有的(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這是適應海洋環境的結果,(背部顏色深)可以使水面上的天敵難以發現。
5.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馬的身上的條紋的作用:(可以加強對自己的保護)。斑馬的條紋可以讓它在草原上不易被敵人發現,以保護自己,免受更多的攻擊。
6.大雁隨著(季節遷移)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環境。
7.生物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模擬其它生物形態的本領叫做(擬態)。
8.生物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模擬其它生物顏色的本領叫做(擬色)。
9.所有生物要更好地生存都離不開(與環境相適應)。
10.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其(適應環境)的結果。
3.有趣的食物鏈
1.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關系,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做(食物鏈)。
2.食物鏈的源頭是(植物),終點是(兇猛的動物)。
3.地球上有一類專門“吃”動植物的殘骸或廢棄的食物,同時還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質,它們有一個榮譽稱號(大自然的清潔工—分解者)。如蘑菇、蚯蚓、屎殼郎、霉菌等。
4.構成食物鏈的群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產者):自己制造食物,養料來自光合作用。如:玉米、枊樹、小麥、白菜、小草。
(消費者):以其它食物為食。如:蜘蛛、老虎。
(分解者):地球上有一類生物專門“吃”動植物的殘骸或廢棄的食物,同時還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質。 如蘑菇、細菌、蚯蚓、霉菌。
5.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很多,它們之間的取食關系也很復雜,因此,生物之間就在許多食物鏈。許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一張復雜的(食物網)。通過食物網,就可以發現一種生物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
6.(“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描述的是各種動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7.食物鏈的營養主要來源于(植物)。作為生產者的植物,其養料主要來自于(光合作用)。
食物鏈斷裂后,人們的生活將受到影響。
8.課本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
(1)貓頭鷹 田鼠 漿果
(2)黃雀 螳螂 蟬 樹葉
(3)高級動物 低級動物 植物動物
4.生態平衡
1.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
2.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3.在生態瓶里(增加植物)可以為生態瓶里的動物提供更多的(氧氣)。
4.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5.日常生活中,生態平衡經常遭到(人為)的破壞。如:(過度放牧)、(大量噴灑農藥)以及(過度捕撈)、(占耕地建廠房)、(捕殺野生動物)等。
6.(中國)是世界上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已建有(22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保護動植物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面。
8.建設生態工程包括:(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桑基魚塘)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通過(桑葉養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9.保護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生態平衡的措施有:(植樹造林、少噴灑農藥、禁止捕殺野生動物、不亂砍伐樹木、退耕還林)。
第五單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種各樣的能量
1.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
2.能量雖然你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到它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或發聲)的現象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4.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被(儲藏)和(運用)。
5.人類可以(運用)各種能量,也可以(控制)各種能量的大小。
6.【理解】生活中常見能量的作用:
光能:可以使植物生長。
熱能:可以將水燒開,能使熱氣球飛上天。
電能:可以使電燈發光。
聲能:可以使紙片振動。
食物中的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運動。
7.【理解】能量:
(1)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到它;
(2)(空氣流動)也是自然界中的能量;
(3)能量中的能不是能夠的意思;
(4)一切運動都需要(能量),地球繞太陽轉也需要能量。
2.能量的轉換
1.能量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
2.(能量轉化)是無法人工控制的。煤中貯的能量是(熱能)和(光能)。
3.【理解】生活中,能量的轉換如:
A.打開電視,電能轉換成了聲能和光能。
B.搓一搓手,化學能轉換成了聲能和光能。
C.我們吃的食物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我們運動所需要的動能。
D.電風扇是把電能轉換成風能。
E.風力發電機是把風能轉換成電能
F.電池是把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裝置。
G.鋸木頭會發熱是因為機械能轉換成熱能。
H.陽光下的植物是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
I.電腦工作是把電能轉換成光能、聲能、機械能。
3.能源
1.能源分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不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3.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的),如:太陽能、風能、水能。
4.家中和工業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5.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所需要的總能量中,(礦物燃料)所點的比重相當大,占到了(77%),這些能源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隨著人們對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這些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速度(極快),并面臨著(枯竭)的危險。
6.常見的太陽能裝置有:(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
7.制作太陽能灶是在利用(可再生性能源),利用水能可以制作(水輪)。
4.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
1.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儲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問題,人們正竭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2.太陽是人類的(“能源之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能源都來自(太陽能),太陽能利用擴展到(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計算器、太陽能灶)。
3.(遼闊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庫,(潮汐能)就是在海水的漲落過程中隨著水位的變化而形成的巨大的能量。人們因此稱海洋潮汐為(“藍色煤?!保?br/>4.核能也叫(原子能)。利用核能發電的電廠叫(核電站)。
5.(生物能)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的,(沼氣)是由(生物質能)轉換的一種可燃氣體。
6.(地熱能)來自(地球內部),(地熱發電)是開發地熱能的有效途徑。
7.具有開發前景的新能源如:(潮汐能、核能、生物能、地熱能)。(水能不屬于新能源)
8.(核能)能造福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9.人類利用太陽能的事例如:(利用海水曬鹽、太陽能熱水器熱水)。
10.造成能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人類過度開發利用)。
11.我國主要的能量來源是(水)。
12.小明用腳踏踏板,帶動飛輪轉動,再帶動發電機發電,所發的電傳到電爐,燒開水。在這過程中,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再轉換成(電能),又轉換成(熱能)。
第六單元 《擴展與應用》
1.擴展
1.(拓展)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某些現象。
2.(“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匯貫通”)講的都是(拓展能力),我們要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解釋現象),(探究問題)。(“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不是拓展能力。
3.在同樣生長的小草上蓋上一個瓶子,小草會長得高些,是因為小草周圍的(溫度和濕度會升),有利于小草生長。
2.應用
1.蘋果成熟后落地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
2.“氣墊汽車”利用(空氣動力)的原理前進。
3.讓瓶子吹泡泡和用熱水把癟乒乓球湯圓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
4.懂得科學知識是一種(本領),能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領)。有了這些本領,不但能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5.張衡利用(地震波在固體中傳播)的原理,發明了(地動儀);
6.18世紀的英國發明家(瓦特)根據蒸汽產生動力的原理,制造出(蒸汽機);
7.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磁感應生電)的原理。人們把這個原理應用(水能、風能、火能、核能)的發電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织金县| 镶黄旗| 肇东市| 略阳县| 济源市| 米脂县| 焉耆| 德昌县| 栖霞市| 瑞金市| 于都县| 石景山区| 驻马店市| 嵊泗县| 开远市| 赤城县| 那曲县| 和龙市| 镇巴县| 绥棱县| 隆子县| 克拉玛依市| 武宣县| 原平市| 鄂尔多斯市| 江北区| 青龙| 收藏| 晋宁县| 错那县| 博乐市| 延寿县| 敦煌市| 尼玛县| 建昌县| 平利县| 兴化市| 皮山县| 兴化市|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