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微小的生命體一、填空題1、( )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通常要借助( )才能看清楚。2、與草履蟲一樣,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種( )。3、有的微生物能生活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地方,如( )、( )里。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 )、( ),把它們歸為微生物,是因為它們的生存方式與某些微生物相似。二、判斷題1、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2、在污濁的水中有微生物,在清水中不存在微生物。( )3、微生物是一種生物,因此也會新陳代謝。( )4、人的胃中有很多胃酸,微生物無法生存,所以人的胃中沒有微生物。( )5、微生物對人類都是有害的。( )三、選擇題1、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科學家是( )。A.列文虎克 B.胡克 C.施旺麥丹2、下面( )不是水滴里的微生物。A.鼓藻 B.草履蟲 C.蝌蚪3、下列屬于微生物的是( )。A.皮膚上的葡萄球菌B.土壤中的螞蟻C.石頭上的苔蘚4、右圖所示的微生物是( )。A.草履蟲 B.變形蟲 C.瘧原蟲5、對于微生物的特點,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種類繁多 B.生長繁殖慢 C.分別廣泛四、填圖題請將下列微生物的名稱填入對應的括號里。草履蟲 水蚤 釣鐘蟲 輪蟲 鼓藻五、實驗探究小麗利用廣口瓶、水、腐爛的和新鮮的樹葉、草等材料制作了一個“小水塘”。1、制作“小水塘”時,應選用( )。A.開水 B.溫水 C.冷水2、在廣口瓶中加入腐爛的和新鮮的樹葉、草的目的是( )。A.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氧氣B.給微生物提供營養物質C.更美觀3、小麗將廣口瓶放在有陽光的窗邊。3周后,用放大鏡觀察廣口瓶里的水,會發現( )。A.水中出現了幾個微生物B.水中出現了很多微生物C.沒什么變化1.2微小的生命體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題1、微生物 顯微鏡 2、微生物 3、火山 巖石 4、蘑菇 木耳二、判斷題1、√ 2、× 解析:清水肉眼看著透明,沒有生物,實際里面可能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3、√ 4、× 解析: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人的胃中生存。5、×三、選擇題1、A 2、C 3、A 4、B 5、B四、填圖題五、實驗探究1、C 2、B 3、B草履蟲水蚤鼓藻輪蟲釣鐘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5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5張PPT)復習導入你知道生命體的衰老死亡是怎么回事嗎?細胞的衰老死亡導致生命體的衰老死亡。微小的生命體蘇教版 五年級下新知講解一活動制作“小水塘”進行觀察實驗目的:比較肉眼觀察與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不同。實驗材料:廣口瓶、池塘水、腐爛和新鮮的樹葉、草、土。實驗步驟:(1)在一個干凈的廣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2)把一些腐爛和新鮮的樹葉、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進一把土。(3)將瓶子放在有陽光的窗邊。3周后,用放大鏡觀察水里的變化。新知講解一活動制作“小水塘”進行觀察實驗記錄小蟲子和水草變大了,看得更清晰了。1.水很常溫,有雜質。2.水中有小蟲子在動。3.水中有泡沫。4.水中有水草。我的發現借助放大鏡觀察肉眼觀察觀察方式實驗結論:通過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只看到了水草和小蟲子。水中可能還有沒觀察到的生物,需要借助倍數更高的顯微鏡進行觀察。點撥:觀察就是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信息,它是科學研究中收集證據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我們還可以借助各種工具進行深入的觀察。新知講解二活動用顯微鏡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觀察目的:通過顯微鏡觀察水樣,知道水中有微生物。觀察方法:在老師調節好的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觀察水樣里生物的特點,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用簡單的詞語描述它們的特點。如觀察它們是否在動。提示:不要讓顯微鏡震動。新知講解二活動用顯微鏡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觀察記錄: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水中常見的微生物 種類 特點鼓藻 鼓藻生于各種水質的水體中,少數生于潮濕的土壤里。鼓藻每個細胞由兩個“半細胞”構成,中央常有一“縊縫”將兩個“半細胞”連在一起,細胞常左右對稱。草履蟲 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動物,雌雄同體,壽命為一晝夜左右。由于它的身體形狀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因此叫草履蟲。釣鐘蟲 因形似吊鐘而得名。在廢水生物處理廠的曝氣池和濾池中繁殖十分迅速,它是監測廢水處理效果和預報水質量的指示生物。新知講解二活動用顯微鏡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水中常見的微生物 種類 特點水蚤 水蚤俗稱魚蟲,長約2毫米,淺肉紅色,生活在淡水中。身體分為頭部和軀干部,并且軀干有軀干肢(胸肢)5對,為運動及呼吸器官。輪蟲 輪蟲廣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類淡、咸水體中,甚至潮濕土壤和苔蘚叢中也有它們的蹤跡。輪蟲在漁業生產上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它是一類指示生物,在環境監測和生態毒理研究中被普遍應用。變形蟲 由于原生質層的流動,使身體表面生出無定形的指狀、葉狀或針狀的突起,稱為“偽足”,身體借此移動。身體的形狀輪廓也會隨偽足的伸縮而變化。偽足間可自由包圍融合,借此包裹食物進行消化。觀察結果:微生物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它們沒有頭、足、眼睛,也沒有根、莖、葉,通常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新知講解三活動列文虎克與微生物的發現生物學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蘭,因家境貧寒,16歲時就開始在一家雜貨鋪當學徒。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制作放大鏡和顯微鏡。一天,他終于磨制出了一個能將物體放大許多倍的鏡片。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這個鏡片下,雞毛的絨毛變得像樹枝一樣粗,跳蚤和螞蟻的腿變得粗壯而強健。為了提高放大鏡倍數,列文虎克磨制出了更精密的鏡片。他把兩個鏡片嵌在圓形金屬管子的兩頭,中間還安上了可以調節兩個鏡片距離的螺絲桿,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他不但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研究樹葉、花朵、紡織品的纖維、蜜蜂蜇人的“針”和蚊子叮人的“嘴”,還觀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從中他發現了能夠游動的微生物,為人類敲開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門。1675年,列文虎克第一次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新知講解三活動列文虎克與微生物的發現列文虎克把他看到的微小生物仔細地畫下來,并詳細地記述了它們的特征和活動。1673年,他將觀察記錄的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一文,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這些發現使皇家學會的學者們感到震驚和懷疑,因為文中所述的微觀世界誰也沒有見過,許多人對文章的內容持懷疑態度,直到他們在顯微鏡下親眼觀察到了列文虎克描述的現象才敢相信。列文虎克和他畫的細菌新知講解四活動認識大自然中的微生物觀察下面的微生物,說說它們的形狀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微生物 不同的形狀引起瘧疾的瘧原蟲 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生長、發育、繁殖,形態變化很大。早期體胞核小,胞質少,中間有空泡,蟲體多呈環狀,故又稱之為環狀體。酸奶中的乳酸菌 乳酸桿菌族,菌體桿狀,單個或成鏈,有時成絲狀、產生假分枝。感冒病毒 又稱流感病毒,一般呈粗糙球形,有時呈絲狀體,表面有柱狀和蘑菇狀突起。皮膚上的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常堆聚成葡萄串狀,故得名。多數為非致病菌,少數可導致疾病。新知講解四活動認識大自然中的微生物觀察下面的微生物,說說它們的形狀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微生物 不同的形狀新冠病毒 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呈球狀,表面有冠狀突起。痢疾桿菌 短小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海洋中的硅藻 硅藻的形態多種多樣,有圓形、橢圓形、三角形、多角形等。一般為單細胞,有時集成鏈狀、帶狀、叢狀等群體。新知講解四活動認識大自然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大自然中頒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有的微生物還能生活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巖石里。微生物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可以進行繁殖,也會死亡,只不過大多數的微生物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微生物雖然極小,但種類很多,在大自然中頒布極廣,目前,還有許多種類的微生物沒有被我們發生。科學零距離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生物人體腸道中含有很多種生物,其中主要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變形菌、類產堿菌、乳酸桿菌和螺旋體等。人體為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這些細菌生活在腸道中能合成核黃素、維生素B12、維生素K等多種維生素及氨基酸,供人體吸收利用。益生菌新知講解五活動肉眼可見的微生物微生物是指細菌、放線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種類的生物,并不是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微生物,有很多動物(如塵螨)長得很小,我們看不到,但它們不是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把它們歸為微生物,是因為它們的生存方式與某些微生物相似。新知講解五活動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蘑菇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的,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菌絲為多細胞,有橫隔,借頂端生長而伸長,白色、細長,棉毛狀,逐漸成絲狀。菌絲互相綴合形成密集的群體,稱為菌絲體。菌絲體腐生后,濃褐色的的培養料變成淡褐色。蘑菇的子實體在成熟時很像一把撐開的小傘。大部分蘑菇可以作為食品和藥品,但毒蘑菇會對人造成危害。新知講解五活動肉眼可見的微生物黑木耳屬擔子菌綱,是食用真菌。腐生在枯死的樹木枝干上,其狀扁平,形如人耳,故名木耳,也稱黑木耳。黑木耳色澤黑褐,質地呈膠質狀,薄而有彈性,味道鮮美,可素可葷,營養價值高。課堂練習1、( )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通常要借助( )才能看清楚。一、填空2、水中有很多微生物,比如( ),像一個倒放的草鞋底。微生物草履蟲顯微鏡課堂練習1、市場上的純凈水不含任何微生物。( )二、判斷對錯2、在空氣中、水中、地下、動植物的體內,都有微生物。( )×√3、細菌不是微生物。( )×課堂練習三、選擇題1、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A.使牙齒變白B.容易睡覺C.清理微生物C課堂練習三、選擇題2、第一個揭開微生物秘密的是荷蘭生物學家( )。A.達爾文B.列文虎克C.胡克B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板書設計微小的生命體樹葉草土水培養微生物微生物特點絕大部分體積微小荷蘭人自制顯微鏡本課思維導圖微生物的發現分布廣培養方法觀察微生物種類多形狀多樣有一些肉眼可見列文虎克鼓藻草履蟲水蚤輪蟲釣鐘蟲變形蟲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微小的生命體 教學設計課題 微小的生命體 單元 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 學科 科學 年級 五下學習目標 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的生物及大多數微生物是單細胞生物。目標解讀:微生物是最早出現在地球的生命體,微生物的發現,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果。在學習了動植物、人體知識后,再掌握一些微生物的常識,可以拓展知識視野,了解生物界的概貌,認識科學的發展及其作用。2、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布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目標解讀:通過顯微鏡觀察不同各類微生物的特點,需要學生更細心、更有耐心,它能培養學生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科學態度。明白在大自然中,微生物構成了地球上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3、能夠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4、了解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過程。重點 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的生物及大多數微生物是單細胞生物。2、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布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難點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布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你知道生命體的衰老死亡是怎么回事嗎?小結:細胞的衰老死亡導致生命體的衰老死亡。板書課題 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激趣導入講授新課 活動一:制作“小水塘”進行觀察實驗目的:比較肉眼觀察與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不同。實驗材料:廣口瓶、池塘水、腐爛和新鮮的樹葉、草、土。實驗步驟:(1)在一個干凈的廣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2)把一些腐爛和新鮮的樹葉、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進一把土。(3)將瓶子放在有陽光的窗邊。3周后,用放大鏡觀察水里的變化。實驗記錄實驗結論:通過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只看到了水草和小蟲子。水中可能還有沒觀察到的生物,需要借助倍數更高的顯微鏡進行觀察。活動二:用顯微鏡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觀察目的:通過顯微鏡觀察水樣,知道水中有微生物。觀察方法:在老師調節好的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觀察水樣里生物的特點,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用簡單的詞語描述它們的特點。如觀察它們是否在動。提示:不要讓顯微鏡震動。活動三:列文虎克與微生物的發現 生物學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蘭,因家境貧寒,16歲時就開始在一家雜貨鋪當學徒。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制作放大鏡和顯微鏡。 一天,他終于磨制出了一個能將物體放大許多倍的鏡片。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這個鏡片下,雞毛的絨毛變得像樹枝一樣粗,跳蚤和螞蟻的腿變得粗壯而強健。 為了提高放大鏡倍數,列文虎克磨制出了更精密的鏡片。他把兩個鏡片嵌在圓形金屬管子的兩頭,中間還安上了可以調節兩個鏡片距離的螺絲桿,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他不但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研究樹葉、花朵、紡織品的纖維、蜜蜂蜇人的“針”和蚊子叮人的“嘴”,還觀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從中他發現了能夠游動的微生物,為人類敲開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門。1675年,列文虎克第一次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 列文虎克把他看到的微小生物仔細地畫下來,并詳細地記述了它們的特征和活動。1673年,他將觀察記錄的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一文,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這些發現使皇家學會的學者們感到震驚和懷疑,因為文中所述的微觀世界誰也沒有見過,許多人對文章的內容持懷疑態度,直到他們在顯微鏡下親眼觀察到了列文虎克描述的現象才敢相信。活動四:認識大自然中的微生物課件出示相關資料。小結:微生物在大自然中頒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有的微生物還能生活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巖石里。活動五: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對教師所提問題展開回答。分組實驗并記錄 溫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點解新疑。科學探索求真知,名師點撥解疑難。課堂練習 幻燈呈現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微小的生命體 課件.ppt 2微小的生命體 教案.doc 2微小的生命體 試題(含答案解析).doc 益生菌.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