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講 中國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與社會生活●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認識中國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http: / / www.21cnjy.com / )(2021·吉林省吉林市·模擬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因為她( )A. 提出“治未病”理論 B. 發明了麻沸散C. 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D. 發現了青蒿素【答案】D【解析】抓住關鍵詞“屠呦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提出“治未病”理論與張仲景有關,排除;B項發明了麻沸散與華佗有關,排除;C項中國科學院在1965年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排除。故選:D。本題考查屠呦呦的成就。題干關鍵詞“屠呦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72年,屠呦呦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提取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解答本題要把握屠呦呦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某班制作的“云展板”主要內容是“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神舟1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此展板展示的主題是( )A. 核能利用 B. 大國外交 C. 走向太空 D. 軍隊改革【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之后,我國走向太空取得重大突破,如神舟1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因而“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神舟1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展示的主題是走向太空,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 (2021·吉林省·模擬題)諾獎委員會給她的頒獎詞:她將目光轉向傳統中草藥,以研發對抗瘧疾的新療法。這里她的貢獻是( )A. 發現了青蒿素 B. 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 成功研制人造地球衛星 D. 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答案】A【解析】1971年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1979年屠呦呦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故她將目光轉向傳統中草藥,以研發對抗瘧疾的新療法。這里她的貢獻是發現了青蒿素。故選:A。2 (2021·吉林省吉林市·模擬題)“文革”時期,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 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 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答案】B【解析】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文革”時期(1966—1976年),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B符合題意。故選:B。考點1、“兩彈一星” 載人航天技術 雜交水稻 青蒿素1.“兩彈一星”兩彈 核彈 原子彈 時間: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地點:我國西部戈壁標志:代表人物:鄧稼先氫彈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導彈 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一星 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成功原因 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意義 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20世紀90年代 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年10月 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3.袁隆平和雜交水稻袁隆平 成就 20世紀70年代,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貢獻 國內 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 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榮譽 國內 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國際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4.屠呦呦和青蒿素背景 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優點 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作用 青蒿素類藥物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考點2、文化事業成就(1)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那一時期的出色作品。(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考點3、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變化階段(1)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2)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衣、食、住的變化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食 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住 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3.其他變化(1)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設施的發展鐵路 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公路 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公路大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民航 國內國際航線眾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軌道交通 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2.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火車、汽車、飛機、輪船任人選擇。3.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電信 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互聯網的發展 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8.8%1.如何理解計算機網絡是一柄“雙刃劍”首先,網絡讓中學生接觸到了多元的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接觸到開放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和全球眼光;他們通過閱讀網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網頁),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現代的發散性思維方法,懂得在處理復雜事物時必須考慮它與周圍事物的種種聯系,從而改變傳統線性思維固有的死板和狹隘;網絡還使中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大大超出他們所能直接體驗的生存世界。網絡的全方位、超時空、互動性和隱蔽性為中學生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快捷的電子郵件與他人進行遠距離交流,這種“戴面具”的交往形式可使中學生在平等、寬松的社交環境中盡情展現自我。 其次,網絡的消極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網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有用與無用的、正確與錯誤的、先進與落后的信息充斥網絡,淫穢、色情、暴力、丑惡、反動的內容也在網上廣為傳播,腐蝕學生的靈魂,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強大的沖擊。2.貫徹執行“雙百”方針的意義(1)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國共產黨認為階級斗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以利于搞好經濟建設非常必要,于是黨中央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為繁榮新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這一符合科學與文化發展規律的偉大決策。(2)在“雙百”方針的影響下,文藝界和科學界反響強烈,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思想活躍起來,學術文化各部門都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景象。3. 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的變化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數量有限、憑布票供應,色彩樣式單調,只有中山裝和解放裝 衣著日益豐富多彩,服飾展示風度和個性食 食物匱乏、單調,憑糧票供應,營養不足,許多人溫飽都不能解決 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住 居住條件差,多數是茅草房、土坯房、大雜院 居住面積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行 步行、自行車、公交車 開摩托車、乘出租車、開私家車出行,乘飛機旅游4.教育、科技、經濟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1)教育發展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礎,科技和經濟是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2)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帶動著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3)國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取決于全民族的素質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21cnjy.com因此,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1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建國之初,為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政府作出的戰略決策是( )A. 提出“雙百”方針 B. 實施載人航天工程C. 制定“863”計劃 D. 發展“兩彈一星”【答案】D【解析】建國之初,為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政府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發展“兩彈一星”。1964年10月,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蘇等國對核武器的壟斷,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人太空。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打破了美、蘇等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故選:D。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蘇兩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打擊了大國強權主義,粉碎了他們遏制中國的企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標志著中國科技水平進入到世界前列,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安定的環境。解答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的主旨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根據所學知識,對選項逐一進行分析解答即可。2 (2020·吉林省·模擬題)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 )A. 改革開放時期 B. 文革時期 C. 土地改革時期 D. 一五計劃時期【答案】B【解析】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70年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故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文革時期。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有關知識。東方紅1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于1970年發射成功。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的時間。3 (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87年11月12日,美國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國的首家餐廳在北京前門繁華地帶開業。肯德基落戶中國與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關( )A. 經濟體制改革 B. 對外開放C.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 建構開放型經濟體制【答案】B【解析】1980年,中國的對外開放從沿海開始,逐漸走向全方位的開放,外資企業紛紛落戶中國,中國企業也紛紛走向世界。肯德基落戶中國與對外開放直接相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通過吸收外資和利用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故選:B。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重點識記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的表現。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4 (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某“農家樂”制作的野菜、粗糧受到游客的喜愛,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 說明中國已經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B. 說明人們飲食喜歡獵奇C. 說明人們從吃飽進步到吃好,綠色食品等觀念深入人心D. 說明“農家樂”經濟發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簡單的飯菜【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變化,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解答】C.據題干“某‘農家樂’制作的野菜、粗糧,受到前來游玩的游客的熱捧”結合所學可知,野菜、粗糧成為今天餐桌上的健康食品,是因為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觀念發生變化,說明人們注意營養,粗細搭配,注重綠色食品等。故C正確。A.本項所述不符合當今實際狀況。故A錯誤。 BD.兩項所述是對于題干主旨誤讀。故BD錯誤。故選C。 (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糧票、布票、油票等購物票證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是( )A. 消費觀念的變化 B. 購物方式的進步C. 生活方式的改變 D. 社會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物資嚴重匱乏,為緩和供應的緊張,保持物價的穩定,國家對生產和供應加以控制。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2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起來,購物的各種票證也相繼取消,糧票、布票、油票等購物票證退出歷史舞臺。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糧票、布票、油票等購物票證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糧票、布票、油票等購物票證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的相關史實。(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20世界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車和私家車越來越多,交通堵塞成為城市一大難題,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 )A. 實行“公交優先” B. 加強交通管理C. 減少汽車數量 D. 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答案】D【解析】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乘出租車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包括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開辟新的公交線路、使用清潔燃料等等。更重要的是,國家正投入大量資金,大量進行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軌道交通(地鐵、輕軌),以期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交通狀況。故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下列對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交通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的表達中,錯誤的是( )A. 到2010年底,鐵路營運里程居世界第一位B. 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C. 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D. 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到2010年底,鐵路營運里程居世界第二位,A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截至目前,中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以及港口萬噸級泊位數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機場數量和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BD項表述正確,排除;1997年4月1日零時,鐵路第一次大面積提速全面實施,拉開了鐵路提速的序幕,C項表述正確,排除。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近幾年在交通領域的成就。結合我國交通領域內的成就。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我國近幾年在交通領域的成就,不要混淆知識點。(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此翁淡泊于名利,專注于田疇,以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這里的“此翁”是( )A. 鄧稼先 B. 王進喜 C. 袁隆平 D. 焦裕祿【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給出的稻、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可知這位科學家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10月16日下午3點,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閃過之后,隨著一聲巨響,新疆羅布泊升起了中國自己的蘑菇云。無獨有偶,這一天,不相信中國人的赫魯曉夫被蘇共中央宣布下臺。”材料中提到的現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A. 打破了美蘇等大國核壟斷 B. 是對新中國成立20周年的獻禮C. 是改革開放時期的新成就 D. 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閃過之后,隨著一聲巨響,新疆羅布泊升起了中國自己的蘑菇云”、“不相信中國人的赫魯曉夫被蘇共中央宣布下臺”,結合所學可知,這是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表現,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核壟斷,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故A項正確。故選:A。本題考查新中國額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閃過之后,隨著一聲巨響,新疆羅布泊升起了中國自己的蘑菇云”、“不相信中國人的赫魯曉夫被蘇共中央宣布下臺”。本題考查對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極大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農業科學家是( )A. 鄧稼先 B. 袁隆平 C. 錢學森 D. 楊振寧【答案】B【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極大地提高糧食產量,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袁隆平的貢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本題考查學生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袁隆平的貢獻。(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 )A. 苜蓿 B. 麻沸散C.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D. 青蒿素【答案】D【解析】為尋找治療瘧疾的藥物,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攻關克難終于發現了青蒿素。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故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青蒿素。故選:D。本題考查了屠呦呦。屠呦呦為人類治療和控制瘧疾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屠呦呦的主要貢獻與獲得的榮譽。(2021·吉林省白城市·期末考試)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A.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C. 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D. 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答案】A【解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A符合題意;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和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地位成就的史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于20世紀五十年代,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考查“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解答本題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識點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確的選擇。把握“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的相關知識。(2021·吉林省吉林市·期末考試)下列科技成就中,開我國衛星成功發射先河的是( )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六號【答案】A【解析】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順利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了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故選:A。本題考查“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需識記與靈活掌握有關“兩彈一星”的知識。(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重要目的是( )A. 體現中國軍事強大 B. 對其他國家進行核訛詐C. 作為與大國抗衡的砝碼 D. 維護世界和平【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為了維護世界和平,黨中央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出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決策。由此可知,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重要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故D符合題意;體現中國軍事強大、對其他國家進行核訛詐、作為與大國抗衡的砝碼明顯不是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目的,措除ABC。故選:D。本題考查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重要目的,認識掌握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背景、目的等是解題關鍵。本題考查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重要目的,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背景、目的等的理解掌握和對選項的辨識分析能力。(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 )A. 屠呦呦 B. 錢學森 C. 王淦昌 D. 袁隆平【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1973年,研制成功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D項符合題意;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人物,A項不符合題意;錢學森是導彈專家,B項不符合題意;王淦昌是863計劃的代表人物,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2021·吉林省·模擬題)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 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圖幾人物?(2) “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家是圖幾人物?他被稱為什么?(3)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英雄是圖幾人物?他所在的軍隊被譽為什么?(4) 為大慶油田的建設作出貢獻的是圖幾人物?(5) 這些人物身上的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答案】【小題1】圖三。【小題2】圖四。雜交水稻之父。【小題3】圖一。最可愛的人。【小題4】圖二。【小題5】忠誡于黨和國家、不畏艱辛、勇于創新、不怕犧牲等精神。【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王進喜、錢學森、鄧稼先、雷鋒、袁隆平等人的貢獻及優秀品質。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王進喜、錢學森、鄧稼先、雷鋒、袁隆平等人的貢獻及優秀品質(2021·吉林省白城市·模擬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民富國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奮斗。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 為了實現民族獨立的夢想,中國資產階級進行了哪些探索(兩例)?(2)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不斷的探索,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開始的標志是什么?(3)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技發展碩果累累,請寫出一位為我國“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位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航天員的名字。(4) 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夢,鄧小平提出了哪一構想?最早實現這一構想的是哪個地區?(5) 為實現中國夢,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怎么做?【答案】【小題1】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小題2】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小題3】鄧稼先或錢學森,楊利偉或翟志剛。【小題4】一國兩制,香港。【小題5】青少年應該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精神等,符合題意即可。【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的復興過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中國的獨立和富強不斷努力和奮斗。掌握中國近代以來復興的過程和影響。(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服飾的變化,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拜占庭服飾也深受影響。首先受希臘和羅馬人的影響,拜占庭的服裝款式也比較簡單。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拜占庭服飾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日益呆板保守,開放的結構消失了,人們的身體被層層疊疊的服裝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后是東方元素尤其是中國絲綢輸入后,6世紀拜占庭創立了絲綢工業,從而產生了珍貴華美繡著花紋的絲織品,出現了服飾衣料豐瞻華美、幾近奢華的特點。(1) 材料中“拜占庭服飾”的變化受到了哪些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材料二:如圖是陜西乾縣出土的三彩騎馬女俑。騎馬的女俑頭戴胡帽,身著窄袖緊身大翻領胡服,英姿勃發。唐朝婦女在服飾方面盛行胡裝,偏愛戎裝,不僅審美獨特,突出個性,而且敢于大膽嘗試。這一切都與唐朝婦女較高的社會地位密不可分。唐朝的國力強盛,統治者有著充分的自信和力量,因此對人身的禁錮有所放松。(2)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那么圖中的三彩騎馬女俑屬于以下哪類史料?A.實物史料B.文獻史料C.口述史料(3) 依據材料及所學,分析材料二體現出怎樣的盛唐氣象?材料三:18世紀的法國貴族一度引領了法國服飾的“奢華”時尚,處處香衣鬢影,窮奢極欲,紙醉金迷。而“奢華”反映的是法國的等級秩序,以及等級社會搖搖欲墜。當時這陣奢侈之風的領頭人便是法國王室,他們的奢侈雖帶動了服裝時尚行業蓬勃發展,但對于奢侈之風背后的極高賦稅、人民疾苦相比,這一點顯然杯水車薪。民眾對王室的不滿加深,對等級制度的不滿加深,對平等自由的向往加深。(4) 依據材料三,客觀評價當時法國貴族服飾的“奢華”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民眾對這種等級“奢華”極其不滿,后來哪一歷史事件實現了民眾對平等自由的向往?材料四:明治四年(1871年),明治天皇頒布勅諭,宣告:“朕今斷然更服制,使風俗一新”。隨著這一勅諭的頒布,日本公務員的服裝開始以“洋服”為樣服進行統一。明治六年,天皇自己剪去發髻蓄留短發。由于政府的提倡上行下效,一時間西服、斷發、西餐十分流行并洋化,成為時髦的社會風尚。這一時期對“世相一新”的要求,推動日本的和服洋裝化進入了劃時代的變革。(5) 材料四中“洋服、斷發、西餐”等諸多現象與當時日本哪一社會變革有關?這一社會變革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重大轉型?材料五:有國外的學者認為,旗袍和中山裝是強烈的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服飾上的體現,“雖然是西式服裝的改變,但是中山裝很快就成了中國的‘民族服裝’,或者說,在心理上被民族化了。”…中華民國成立后,尤其在經歷了1915年開始的思想解放運動和1919年的愛國主義運動后,全國涌現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在服裝上的爆發自然是要求一個代表本民族的服裝。(6) 材料五中的“中山裝很快就成了中國的“民族服裝”得益于哪次革命?又是哪兩次運動使“全國涌現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材料六: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資的豐富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商店里的名牌服裝爭奇斗艷,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服飾已經不僅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7) 依據材料簡要概括改革開放前后人們服飾變化的原因。(不得完全摘抄原文)(8) 綜上材料反映的服飾變化,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的穿衣風格及穿衣的需求是不同而且是受很多因素影響制約的,請你談談哪些因素影響著服飾的變化?【答案】【小題1】受希臘和羅馬人的影響、基督教的傳入、東方元素尤其是中國絲綢輸入或東方元素。【小題2】A。【小題3】社會風氣開放、社會充滿活力、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尚武風氣盛行、國力強盛、婦女地位提高等。(以上任選2點)【小題4】帶動了服裝時尚行業蓬勃發展。給人民帶來了疾苦;法國大革命。【小題5】明治維新;使日本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小題6】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小題7】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低和商品物資匱乏;改革開放后:物資豐富和思想觀念解放。【小題8】受時代的限制(或時代的變遷,時代的背景都可以),受文化的影響(各國文化的不同,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等),制度的制約(各國制度的不同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制度的變化等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可以)。(任選兩點)心有課標時空定位母題原題變式訓練考點精講名師解惑過關檢測1第14講 中國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與社會生活●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認識中國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http: / / www.21cnjy.com / )(2021·吉林省吉林市·模擬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因為她( )A. 提出“治未病”理論 B. 發明了麻沸散C. 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D. 發現了青蒿素(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某班制作的“云展板”主要內容是“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神舟1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此展板展示的主題是( )A. 核能利用 B. 大國外交 C. 走向太空 D. 軍隊改革1 (2021·吉林省·模擬題)諾獎委員會給她的頒獎詞:她將目光轉向傳統中草藥,以研發對抗瘧疾的新療法。這里她的貢獻是( )A. 發現了青蒿素 B. 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 成功研制人造地球衛星 D. 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2 (2021·吉林省吉林市·模擬題)“文革”時期,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 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 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考點1、“兩彈一星” 載人航天技術 雜交水稻 青蒿素1.“兩彈一星”兩彈 核彈 原子彈 時間: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地點:我國西部戈壁標志:代表人物:鄧稼先氫彈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導彈 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一星 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成功原因 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意義 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20世紀90年代 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年10月 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3.袁隆平和雜交水稻袁隆平 成就 20世紀70年代,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貢獻 國內 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 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榮譽 國內 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國際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4.屠呦呦和青蒿素背景 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在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優點 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作用 青蒿素類藥物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考點2、文化事業成就(1)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那一時期的出色作品。(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考點3、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變化階段(1)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2)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衣、食、住的變化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食 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住 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3.其他變化(1)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設施的發展鐵路 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公路 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公路大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民航 國內國際航線眾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軌道交通 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2.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火車、汽車、飛機、輪船任人選擇。3.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電信 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互聯網的發展 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8.8%1.如何理解計算機網絡是一柄“雙刃劍”首先,網絡讓中學生接觸到了多元的世界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接觸到開放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和全球眼光;他們通過閱讀網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網頁),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現代的發散性思維方法,懂得在處理復雜事物時必須考慮它與周圍事物的種種聯系,從而改變傳統線性思維固有的死板和狹隘;網絡還使中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大大超出他們所能直接體驗的生存世界。網絡的全方位、超時空、互動性和隱蔽性為中學生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快捷的電子郵件與他人進行遠距離交流,這種“戴面具”的交往形式可使中學生在平等、寬松的社交環境中盡情展現自我。 其次,網絡的消極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網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有用與無用的、正確與錯誤的、先進與落后的信息充斥網絡,淫穢、色情、暴力、丑惡、反動的內容也在網上廣為傳播,腐蝕學生的靈魂,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強大的沖擊。2.貫徹執行“雙百”方針的意義(1)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國共產黨認為階級斗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以利于搞好經濟建設非常必要,于是黨中央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為繁榮新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這一符合科學與文化發展規律的偉大決策。(2)在“雙百”方針的影響下,文藝界和科學界反響強烈,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思想活躍起來,學術文化各部門都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景象。【來源:21·世紀·教育·網】3. 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的變化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數量有限、憑布票供應,色彩樣式單調,只有中山裝和解放裝 衣著日益豐富多彩,服飾展示風度和個性食 食物匱乏、單調,憑糧票供應,營養不足,許多人溫飽都不能解決 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住 居住條件差,多數是茅草房、土坯房、大雜院 居住面積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行 步行、自行車、公交車 開摩托車、乘出租車、開私家車出行,乘飛機旅游4.教育、科技、經濟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1)教育發展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礎,科技和經濟是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2)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也帶動著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3)國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取決于全民族的素質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2·1·c·n·j·y因此,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1 (2021·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建國之初,為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中國政府作出的戰略決策是( )A. 提出“雙百”方針 B. 實施載人航天工程C. 制定“863”計劃 D. 發展“兩彈一星”2 (2020·吉林省·模擬題)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 )A. 改革開放時期 B. 文革時期 C. 土地改革時期 D. 一五計劃時期(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1987年11月12日,美國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國的首家餐廳在北京前門繁華地帶開業。肯德基落戶中國與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關( )A. 經濟體制改革 B. 對外開放C.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 建構開放型經濟體制(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某“農家樂”制作的野菜、粗糧受到游客的喜愛,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 說明中國已經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B. 說明人們飲食喜歡獵奇C. 說明人們從吃飽進步到吃好,綠色食品等觀念深入人心D. 說明“農家樂”經濟發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簡單的飯菜(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糧票、布票、油票等購物票證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是( )A. 消費觀念的變化 B. 購物方式的進步C. 生活方式的改變 D. 社會經濟的發展(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20世界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車和私家車越來越多,交通堵塞成為城市一大難題,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 )A. 實行“公交優先” B. 加強交通管理C. 減少汽車數量 D. 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下列對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交通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的表達中,錯誤的是( )A. 到2010年底,鐵路營運里程居世界第一位B. 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C. 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D. 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此翁淡泊于名利,專注于田疇,以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這里的“此翁”是( )A. 鄧稼先 B. 王進喜 C. 袁隆平 D. 焦裕祿(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10月16日下午3點,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閃過之后,隨著一聲巨響,新疆羅布泊升起了中國自己的蘑菇云。無獨有偶,這一天,不相信中國人的赫魯曉夫被蘇共中央宣布下臺。”材料中提到的現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A. 打破了美蘇等大國核壟斷 B. 是對新中國成立20周年的獻禮C. 是改革開放時期的新成就 D. 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極大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農業科學家是( )A. 鄧稼先 B. 袁隆平 C. 錢學森 D. 楊振寧(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 )A. 苜蓿 B. 麻沸散C.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D. 青蒿素(2021·吉林省白城市·期末考試)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A.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C. 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D. 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2021·吉林省吉林市·期末考試)下列科技成就中,開我國衛星成功發射先河的是( )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六號(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中國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的重要目的是( )A. 體現中國軍事強大 B. 對其他國家進行核訛詐C. 作為與大國抗衡的砝碼 D. 維護世界和平(2021·吉林省長春市·期末考試)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 )A. 屠呦呦 B. 錢學森 C. 王淦昌 D. 袁隆平(2021·吉林省·模擬題)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 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圖幾人物?(2) “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家是圖幾人物?他被稱為什么?(3)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英雄是圖幾人物?他所在的軍隊被譽為什么?(4) 為大慶油田的建設作出貢獻的是圖幾人物?(5) 這些人物身上的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2021·吉林省白城市·模擬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民富國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奮斗。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 為了實現民族獨立的夢想,中國資產階級進行了哪些探索(兩例)?(2)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不斷的探索,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開始的標志是什么?(3)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技發展碩果累累,請寫出一位為我國“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位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航天員的名字。(4) 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夢,鄧小平提出了哪一構想?最早實現這一構想的是哪個地區?(5) 為實現中國夢,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怎么做?(2020·吉林省長春市·模擬題)服飾的變化,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拜占庭服飾也深受影響。首先受希臘和羅馬人的影響,拜占庭的服裝款式也比較簡單。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拜占庭服飾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日益呆板保守,開放的結構消失了,人們的身體被層層疊疊的服裝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后是東方元素尤其是中國絲綢輸入后,6世紀拜占庭創立了絲綢工業,從而產生了珍貴華美繡著花紋的絲織品,出現了服飾衣料豐瞻華美、幾近奢華的特點。(1) 材料中“拜占庭服飾”的變化受到了哪些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材料二:如圖是陜西乾縣出土的三彩騎馬女俑。騎馬的女俑頭戴胡帽,身著窄袖緊身大翻領胡服,英姿勃發。唐朝婦女在服飾方面盛行胡裝,偏愛戎裝,不僅審美獨特,突出個性,而且敢于大膽嘗試。這一切都與唐朝婦女較高的社會地位密不可分。唐朝的國力強盛,統治者有著充分的自信和力量,因此對人身的禁錮有所放松。(2)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那么圖中的三彩騎馬女俑屬于以下哪類史料?A.實物史料B.文獻史料C.口述史料(3) 依據材料及所學,分析材料二體現出怎樣的盛唐氣象?材料三:18世紀的法國貴族一度引領了法國服飾的“奢華”時尚,處處香衣鬢影,窮奢極欲,紙醉金迷。而“奢華”反映的是法國的等級秩序,以及等級社會搖搖欲墜。當時這陣奢侈之風的領頭人便是法國王室,他們的奢侈雖帶動了服裝時尚行業蓬勃發展,但對于奢侈之風背后的極高賦稅、人民疾苦相比,這一點顯然杯水車薪。民眾對王室的不滿加深,對等級制度的不滿加深,對平等自由的向往加深。(4) 依據材料三,客觀評價當時法國貴族服飾的“奢華”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民眾對這種等級“奢華”極其不滿,后來哪一歷史事件實現了民眾對平等自由的向往?材料四:明治四年(1871年),明治天皇頒布勅諭,宣告:“朕今斷然更服制,使風俗一新”。隨著這一勅諭的頒布,日本公務員的服裝開始以“洋服”為樣服進行統一。明治六年,天皇自己剪去發髻蓄留短發。由于政府的提倡上行下效,一時間西服、斷發、西餐十分流行并洋化,成為時髦的社會風尚。這一時期對“世相一新”的要求,推動日本的和服洋裝化進入了劃時代的變革。(5) 材料四中“洋服、斷發、西餐”等諸多現象與當時日本哪一社會變革有關?這一社會變革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重大轉型?材料五:有國外的學者認為,旗袍和中山裝是強烈的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服飾上的體現,“雖然是西式服裝的改變,但是中山裝很快就成了中國的‘民族服裝’,或者說,在心理上被民族化了。”…中華民國成立后,尤其在經歷了1915年開始的思想解放運動和1919年的愛國主義運動后,全國涌現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在服裝上的爆發自然是要求一個代表本民族的服裝。(6) 材料五中的“中山裝很快就成了中國的“民族服裝”得益于哪次革命?又是哪兩次運動使“全國涌現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材料六: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資的豐富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商店里的名牌服裝爭奇斗艷,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服飾已經不僅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7) 依據材料簡要概括改革開放前后人們服飾變化的原因。(不得完全摘抄原文)(8) 綜上材料反映的服飾變化,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的穿衣風格及穿衣的需求是不同而且是受很多因素影響制約的,請你談談哪些因素影響著服飾的變化?心有課標時空定位母題原題變式訓練考點精講名師解惑過關檢測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原卷】第14講 中國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與社會生活.doc 【解析版】第14講 中國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與社會生活.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