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7世紀數言第一部分圖形識記七年級(上)3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關系示意圖(1)圖中各序號所代表的是生態系統中的成分,其被捕食一被取食名稱:[1]生產者:綠色植物(自養型)被分解[2、3]消費者:動物(異養型)3[4]分解者:細菌和真菌(異養型腐生)被分解被分解(2)生態系統的組成:分解后的產①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物被吸收②生物部分:[1]生產者,[2、3]消費者,[4]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關系示意圖(3)圖中有且僅有一條食物鏈:1→2→3。(食物鏈一定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4]分解者)①該生態系統中數量最多的生物和有機物總量最多的生物都是:[1]生產者②當某些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這些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如果該生態系統被DDT或鎘污染,則DDT或鎘含量最少的是[1];相對較輕的消費者是[2];含量最多的是[3]。(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是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5)①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或“地球之肺”之稱。有涵養水源、保特水土等作用。②濕地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有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的作用。(7)該生態系統能量的最終來源:太陽光能。(8)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2.顯微鏡的結構及使用(1)圖中各序號所代表的結構主要結構:[1]目鏡[3]轉換器[4]物鏡[7]遮光器[9]反光鏡[11]粗準焦螺旋[12]細準焦螺旋其他結構:[2]鏡簡[5]通光孔[6]載物臺[8]壓片夾[10]鏡座[13]鏡臂[14]鏡柱(2)光學原理:①將物像放大的是:[1]目鏡和[4]物鏡。14②調節光線的是:[7]遮光器(有光圈)和[9]反光鏡(平面和凹工面)。當光線較強時(若需要弱光),選擇小光圈,平面反光鏡;當光線較暗時(若需要強光),選擇大光圈,凹面反光鏡。③成像:倒像;移動裝片時,看到物像在什么方向就往什么方向移動,即“同向移動”原理。27世紀數言例如:將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中央,裝片應向左上方移動。特別注意,將視野左上方的“氣泡”移出視野,裝片應向右下方移動。(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例如:目鏡10×,物鏡2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250倍。(4)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物像越大,視野越小,視野亮度越暗,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細胞體積越大,物鏡與載玻片距離越近。例如:目鏡有5×和10×,物鏡有25×和40×,用這臺顯微鏡看到細胞數目最多的組合是:目鏡5×和物鏡25×。(5)使用顯微鏡的一般步驟:①取鏡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大約7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離),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使反光鏡、通光孔、物鏡、目鏡在一條直線上。一只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直到通過目鏡可以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③觀察:把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一只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植物細胞模式圖(1)圖中各序號所代表的結構及功能,[1]細胞壁:細胞最外面的一層較薄的壁:保護和支持細胞。[2]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非常薄的膜;控制物質進出。[3]細胞質:含有[5]液泡,[6]線粒體,[7]葉綠體等結構。植物細胞模式圖[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細胞的控制中心,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2)植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6]線粒體,[7]葉綠體。①[6]葉綠體:將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②[7]線粒體:將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線粒體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場所)(3)[5]液泡:液泡內的液體是細胞液,其中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類、色素等。如煙草中的尼古丁存在于植物細胞的液泡中;西瓜中的甜味物質存在于植物細胞的液泡中等。(4)①植物的表皮細胞與動物細胞相比,特有的結構是:[1]細胞壁,[5]液泡。②植物的保衛細胞與動物細胞相比,特有的結構是:[1]細胞壁,[5]液泡,[7]葉綠體。③植物的葉肉細胞與動物細胞相比,特有的結構是:[1]細胞壁,[5]液泡,[7]葉綠體。④植物的葉肉細胞與眼蟲細胞相比,特有的結構是:[1]細胞壁,[5]液泡。⑤植物的葉肉細胞與酵母菌相比,特有的結構是:[7]葉綠體。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