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章 第4節 動物的主要類群(第3課時)一、設計理念: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二、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愛說,好奇心強,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豐富,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容易被激發出來。本節知識所涉及的脊椎動物主要特征,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掌握理解任有一定的難度,對整體知識缺少足夠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標本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并穿插安排了觀察討論、總結活動,雖然有學習的積極性,但總結知識,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三、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及本節教學內容特點及該教學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概述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不同脊椎動物的學習活動,提高觀察能力、組內討論合作、分析比較思維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脊椎動物的學習,進一步體會生物的多樣性;通過脊椎動物與人類關系的學習,正確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觀,進一步強化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四、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概述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2.教學難點:概述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五、教學過程:【活動一】聯系實際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提問:同學們家里飼養過哪些小動物?并引導分析這些動物是否有脊椎骨,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脊椎動物與人類關系密切。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家里飼養的貓、狗、魚、倉鼠等小動物的種類,并找出這些動物的共同特征。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經歷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想說,激發求知的欲望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被激活,并而導入新課。【活動二】自主探究 互動交流 概括總結 突出重點教師鯽魚、青蛙、蜥蜴、家鴿、兔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家里飼養的脊椎動物和圖片上的五種動物的相同與不同,在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后,播放五種動物特點的視頻,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填寫表格奠定基礎。學生填寫以下表格,自主學習為主,同桌互助為輔。體表特點 受精方式 繁殖特點 呼吸 結構 體溫是 否恒定鯽魚 有 體 受精 Ta i生 否青蛙 皮膚裸露 體 受精 Ta I 生、 變態 發育蜥蜴 有角質 , 體 受精 Ta I 生,有堅硬卵殼家鴿 有 體 受精 Ta I 生,有堅硬卵殼兔 有 體 受精 Ta i生、Ta I設計意圖:在觀察圖片,觀看視頻獲得感性認識后,教師把一名學生的學案傳到屏幕上,師生共同總結,進一步認識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教師組織學生8人為一組,討論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分別有哪些特征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呢?指導各組相互交流。老師適當的出示圖片資料,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各組學生派代表發表本組的討論成果,提高學生的分享意識和語言交流能力;設計意圖:學生討論完成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使學生本身的隱性教學資源得到了開發和利用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教師展示部分學生容易混淆的動物圖片,例如:海馬、鯨魚、長江寬吻鱷、企鵝、鴨嘴獸等,快速判斷并搶答這些動物屬于脊椎動物的那一類群?學生觀察圖片,迅速回憶新知并判斷這些動物所屬的類群。設計意圖:換一種方式鞏固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意識到學習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的重要性。教師出示生物進化樹圖片,并以的適當留空形式引導學生填寫。學生觀察并思考,一名學生代表到屏幕上填寫。設計意圖:再次總結五類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使學生進一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活動三】展示圖片 設計廣告 聯系生活 保護動物教師向學生展示亂捕亂殺動物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保護動物的必要性。學生分享課前收集和改編的廣告語,體會宣傳的重要性。[設計意圖]:開闊視野的同時,聯系了生活,同時激起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培養了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六、小結構件、形成網絡: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形成知識網絡。七、知識拓展、運用新知:習題見教學課件八、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遵循板書設計的實用性,直觀性原則,教師畫圖,學生填圖,共同構建了本節的知識網絡圖,加深了學生對總體知識結構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第22章 第4節 動物的主要類群(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